寻找中国之美:少年双城记(北京与南京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双城记(北京与南京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傅国涌著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2945
ISBN:978754555400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0424
版次:1
所属分类:少儿-儿童文学
前言
1912年年初,蔡元培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时隔五年,1917年年初,他在北京就任北大校长。十年后,他在南京先后就任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作为中国近代最有魅力的教育家,蔡元培平生的事业主要在南京和北京展开,尤其在北大任上的作为,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一个人,将南北两座城连在了一起。2017年1月7日,在蔡先生就任北大校长百年时,《优教育》编辑部在南京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致敬蔡元培”活动,在蔡先生当年就任教育总长的旧地,资中筠先生、谢泳先生和我分别做了三场有关民国教育的讲座。
2018年9月28日,我带着24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童子走进老北大红楼,这是国语书塾“北京教育文化之旅”的第一站。童子们抚摸着百年红楼的旧砖,背诵着当年的北大校歌:“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他们在红楼一角演绎了沙叶新先生的剧作《幸遇先生蔡》,无论是饰演“先生蔡”的付润石和陈禹含,还是饰演辜鸿铭、黄侃、傅斯年、陈独秀和燕瑞博等的金恬欣、曾子齐、王旖旎、郭馨仪、冯彦臻等人都演得有模有样。“先生蔡”的形象从此挂在了他们的嘴上,留在了他们的心里。这一行我们主要是沿着蔡元培、胡适、司徒雷登、梁启超的足迹,从沙滩红楼与蔡元培、胡适对话到未名湖畔与司徒雷登和燕京大学对话,从清华园与王国维、陈寅恪、梁实秋对话到植物园与曹雪芹和梁启超对话,这是主线。
自元朝在北京建都,历明清两朝,七百多年来,北京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1898年,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开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现代大学一起赋予了这座古老的都城以新的意义。一百多年前,蔡元培为北大铸造的新学统,继往开来,既承接古老文化的根脉,又开辟了与新思想、新文化接轨的新途。胡适与傅斯年之间的师生问对,成就了沙滩红楼的大好风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他们在水木清华的求问永无止境,昆明湖的水回答不了王国维的疑问,陈寅恪的十字箴言刻在石头上,也刻在了后人的心头。相比之下,朱自清所见的荷塘月色则显得暗淡,梁实秋对清华八年的追忆也显得太轻了。未名湖的水还在,司徒雷登的背影早已远去,燕京大学消失在时代的更替中,只剩下“一塔湖图”。遥望秦时明月汉时关、明代的烽烟、满人的辫子,八达岭上、居庸关前,曾是水寒伤马骨的饮马处,唯余石头和古槐,与故宫的琉璃瓦、汉白玉栏杆和景山下的歪脖子树遥相呼应。
从红楼演绎《幸遇先生蔡》到颐和园老柏树下对光绪帝功败垂成的追问,北京七日,虽然匆匆忙忙,但收获满满。童子们在长城背诵贾谊的《过秦论》;在清华王国维纪念碑前背诵陈寅恪执笔的碑文,在工字厅前的荷塘边朗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颐和园面对昆明湖朗诵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在植物园梁启超墓园背诵《少年中国说》……从北大红楼到未名湖,从水木清华到圆明园,从香山到颐和园,到处都回荡着童子们的琅琅书声。白天,童子们行走、读书、听课;晚上,则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许多童子写出了令人欣喜的文字。
故宫回来当天,我们的课是《与北京的秋天对话》,9岁的王旖旎在《北京的秋日》中写道:
秋日,北京的秋日是美味的。甜甜的糖炒栗子、大糖葫芦、杏啊桃啊李啊、酸梅汤、豆腐花……虽然一个都没吃到。来一根故宫棒棒糖也是不错的。
11岁的郭馨仪定睛于未名湖的“绿”:
作家们说得对,这湖水的确是绿的,在阳光下绿得透明,绿得像司徒雷登的眼睛。岸边的植物也是绿的,衬得湖水更绿了,只是它们只管各自绿,绿得那么不团结,极不协调。只有柳树例外,柳条垂下来,互相搂抱着,组成一大片无瑕的绿。柳条密极了,而且结实极了,那是一大片多么令人垂涎欲滴的绿啊!
一句“绿得像司徒雷登的眼睛”,让人惊叹。这一路走来,童子们带给我的惊喜不断。临别的那天,我给表现出色的童子颁奖,他们分别获得“小蔡元培奖”“小傅斯年奖”“小沈从文奖”“小梁实秋奖”“小辜鸿铭奖”。
2018年12月,34个童子跟随我开始了南京寻梦之旅。南京是六朝古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到南京寻梦,有石头城为证,有满街的法国梧桐为证,有唐诗中的台城柳为证,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证,当然还有昔日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以及鲁迅初读《天演论》、开眼看世界的路矿学堂旧地为证。此行的重点是“寻梦”。童子们在古老的城墙上背诵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背诵南唐后主李煜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在孙中山先生宣誓就职的地方背诵《临时大总统誓词》;他们在玄武湖边读宗白华、汪曾祺的回忆,在秦淮河畔读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的白话文,在南京大学的草地上读赛珍珠的《中国之美》;他们在石头城下、秦淮河畔演绎孔尚任的《桃花扇·余韵》,“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些打动过一代代读者的名篇、名句也打动了这些少年读者,从习作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感慨。11岁的付润石直接以《眼见他楼塌了》为题,写下他所见的南京:
皂荚树枕着一阵阵寒流,银杏染上金陵帝王龙袍的色彩,在淡淡的寂静中飘落,城门边玄武湖畔的几株绿柳在微风中摇曳,更是天生的诗题。
…………
枯井颓巢扛着天下伤心事从历史的回廊中走出来,艰难地走向未来……每一块城砖,每一棵千年古树,或许都与梁武帝、宋文帝有过亲密接触;遍地黄叶,藏着多少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
11岁的赵馨悦给南京寻梦之旅的关键词是桃花扇,南京的历史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她的习作以《桃花扇·余韵》为题,写了五瓣血桃花,第一瓣被孔尚任捡起,写下了《桃花扇》;第二瓣飘落在六朝,庾信写出了《哀江南赋序》……
第五瓣桃花落入了我们手中
我们看、听、闻
却没有南京的气息
但是五个花瓣组成一朵桃花
这朵桃花
就是南京的心灵和无价之宝!
11岁的金恬欣写了一篇《双城记》,少年的眼中不仅看见了沧桑,还看见了未来,他们的心灵正在一次次的游历中丰满起来。
因为童子们的习作,因为两位童子的妈妈(广州陈来熙的妈妈和杭州冯彦臻的妈妈)将我在游学途中的讲课录音整理成了文字,于是我动了编这样一本书的念头。每一篇都由“先生说”和“童子习作”两部分构成,这不是我的“双城记”,而是他们的“少年双城记”,我所做的则是成全他们,让他们各自成为席勒的“审美共和国”和雨果的“思想共和国”。
北京之行,感谢我的舅舅、数学家李邦河院士给童子们上了一堂关于语文和数学学习的课,感谢王学斌先生安排的鼎石之行和分享,感谢张释文先生在圆明园给童子们上的数学课。南京之行,感谢伊顿纪德校服品牌创始人陈忠先生的鼎力支持和给童子们提供的奖品,感谢南京大学景凯旋教授和陆远教授给童子们的分享和讲解,感谢南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的帮助和鲁迅纪念馆馆长倪峰老师的讲解,感谢罗建老师和隋月娟老师在六朝博物馆的讲解,感谢湖南长沙的曹永健老师校对了全部录音整理稿。《寻找中国之美:少年双城记(北京与南京篇)》成书时,我想到了他们。
傅国涌
2019年9月17日杭州
北京教育文化之旅
一、与北京的秋天对话
先生说
我们读了老舍、周作人、梁实秋的文章,也读了张恨水、郁达夫、张友鸾的文章。他们中老舍和梁实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周作人、张恨水、郁达夫和张友鸾是从外地来北京工作的。
这些作家都写过北京,有的人将之称为北平,有的人将之叫作北京。这要从北伐军占领北京说起,1928年北伐军占领北京,将北京改名为北平,一直沿用到1949年。他们的文章如果是这段时间里写的就叫北平,之前或之后则叫北京。
我们读一下老舍的《北平的秋》第一段: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pèi)。
现在中秋刚过,我们正好赶上了北京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长短也划分得平均。你们有没有感受到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啊?全都感受到了吧!天气帮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了老舍心目中北平最美丽的样子。接下来老舍说,太平年月,街上会卖很多的东西: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好看好闻又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bīn)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你们觉得这里面除了瓜果,还有什么?花!老舍把花混进瓜果里面了。有一个成语叫什么?花果飘零,就是把花和果连在一起。还有一种说法,花果飘香。要结出果实需要什么?需要开花,开花才能结果。当然他这里写到的鸡冠花是不会结果的花,有的花是不会结果的。这里讲到了几种水果?正好你们今天就吃过好几种:梨、枣、苹果,有没有见到那葫芦形的大枣?那是老舍记忆里北平秋天的水果。
吃对于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1924年,北大教授周作人就写过一篇《北京的茶食》。周作人是绍兴人,他的口味是绍兴口味,北京没有他喜欢的点心:
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北京没什么好吃的,这是一个外地人的看法。你觉得北京人会同意吗?梁实秋从小在北京长大,他对这里吃的东西比周作人更了解,当然不会同意周作人的观点。我们来读梁实秋的《北平的零食小贩》,他一口气列举了北平多少好吃的东西啊?他首先想起的是豆汁,然后是灌肠,还有面筋、熏鱼、羊头肉、烧脖子、烧羊肉、豆腐脑、老豆腐、烫面饺、炸豆腐、馄饨、茶汤、油炸花生仁、硬面饽饽、酸梅汤、糖葫芦——你们都想吃的糖葫芦,还有水萝卜、小花生(内空而扁的小花生),当然还有水果:
水果类则四季不绝的应世,诸如:三白的大西瓜、蛤蟆酥、羊角蜜、老头儿乐、鸭儿梨、小白梨、肖梨、糖梨、烂酸梨、沙果、苹果、虎拉车、杏、桃、李、山里红、柿子、黑枣、嘎嘎枣、老虎眼大酸枣、荸荠(bí qi)、海棠、葡萄、莲蓬、藕、樱桃、桑葚、槟子……不可胜举,都在沿门求售。
这里讲到的枣有多少种?梨有多少种?几乎把老舍提到的水果都包括进去了。我们重点来看看北京秋天的水果,以梨、枣这两种水果为代表,梨至少就有五种,枣列了三种,还有北京特别有名的柿子。柿子在哪里?我们再来看梁实秋另外一篇文章《树》:
东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结一二百个高庄柿子,还有一棵黑枣。垂花门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艳丽到极点。西院里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个院子。后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烧黄鱼和拌豆腐的最好的佐料。
在从前的一处家园里,还有更多的树,桃、李、胡桃、杏、梨、藤萝、松、柳,无不具备。因此,我从小就对于树存有偏爱。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谈到树,你们是否还能想起我们今天遇到的那棵歪脖子树?那是一棵榆树,北京最有名的树是槐树。榆、槐是北京常见的树。梁实秋说,北平差不多家家都有几棵相当大的树,前院一棵大槐树是很平常的,从槐树开始,又有榆树:
后院照例应该有一棵榆树,榆与余同音,示有余之意。至于边旁跨院里,则只有枣树的份,枣实只合做枣泥馅子。院子中央的四盆石榴树,那是给天棚鱼缸做陪衬的。
我们在景山公园看到很多的石榴树,北京的石榴树是很平常的,枣树也是很平常的。在春天的时候,枣树会美成什么样子?张友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背后为景山公园
院中一株枣树,枝儿下垂得很低,每回我从那下面走过,往往妨碍了帽子。今天在无意之中,却嗅着一股清香。仔细向树上辨认,浓枝密叶中正开放着一串串的小花,青色的小花,球儿似的发了满枝。这种香,不是桃花杏花的浓艳,不是梅花梨花的孤僻,只有朴郁可亲的云气,是极浪漫之风味,苹啊!这么像你的粉颊!
我每回想折两枝寄与你,却怕送到你的面前,此花早是憔悴了。假使将这株大树连根带土地奉呈,那确是好,却有谁与我做邮使呢?然而我并不愁忧,自己嗅到香味,觉得也入了你的鼻观。况且那就是你的粉颊,是你自己所有。不过你终于不明白枣香与你粉颊之香,奈何哩,南方很少有枣树,你又嗅不着自己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