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9年第五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9年第五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书籍编号:30612829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9613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9年第五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谭盾新作《九色鹿》世界首演
四十多年前的1973年,应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别要求,费城交响乐团成为了首个在中国演出的美国乐团。随后的数年时间内,费城交响乐团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2019年,正逢建国七十周年、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之际,5月26日晚费城交响乐团将再度来到东艺,携手指挥家雅尼克·涅采-西格英倾情演释三首中外名作。届时,谭盾的声乐协奏曲《九色鹿》也将在费城交响乐团的诠释下迎来世界首演,歌唱家雷佳、钢琴家张昊辰同台助阵“费城之声”,继续书写东艺辉煌的交响传统。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Kempff946
《BBC音乐》
BBCMusic
2019年3月号
●今年关于柏辽兹的纪念文与录音方面的纪念策划都不少,本期《BBC音乐》的封面主题也是围绕这位作曲家。封面主题的核心专文可说是一点也不担心“冷饭新做”会让读者厌倦——以《幻想交响曲》为切入点,谈论柏辽兹革命性的音乐创作。柏辽兹所带来的革命性是长久的话题,无论对于当时整体的音乐环境,还是法国的音乐品位来说都是如此。而作曲家最负盛名之作,自然非《幻想交响曲》莫属。另一篇稍短的文章也值得一看:杂志请来了一些重要的柏辽兹演释者,简短地谈谈他们眼中的柏辽兹及其音乐。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约翰·尼尔森,次女高音歌唱家乔伊斯·迪多纳托都在邀请之列,此外还有一位作曲家朱迪斯·宾汉。
●“月度作曲家”栏目选择了十九世纪超凡的天才怪杰阿尔坎(Charles-Valentin Alkan)。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同柏辽兹的主题有着某种呼应,因为阿尔坎的创作有时如同“钢琴上的柏辽兹”。他写下了大量难以演奏的作品,虽然目前也有一些人弹,但距离全面复兴还遥远得很。如今,演奏戈多夫斯基超级难曲的钢琴家似乎还是比演、录阿尔坎的人要多一些。可是,倘若你不将阿尔坎局限于“十九世纪音乐名人录”的范围,而是切实地欣赏过他的作品,那你便会发现他的音乐除了充满异乎寻常的技巧表现之外,其中的独特立意以及对于钢琴演奏之美的开拓更具重要意义。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9年3月号
● 本期《留声机》有两篇专文围绕着指挥家里卡多·夏伊,分别指向他作为交响乐与歌剧演释者的身份。封面主题的专文,就是围绕着夏伊作为歌剧指挥家的成就来展开的。似乎有很长一段时间,夏伊的形象主要同他在莱比锡的“新风格”演释,或接手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之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因此相对于歌剧,他指挥并灌录巴赫的受难曲,或马勒《第八交响曲》这样的巨型合唱作品反倒更为人们所熟悉。另一篇文章则是关于近期面世的唱片套装《里卡多·夏伊:交响曲录音集》。这套唱片包含了夏伊为Decca灌录的大量交响乐作品,共四十张CD。
●海廷克在今年迎来了九十岁生日,本期也有一篇大师的专题文章。文章虽篇幅不长,但完全摆脱了时效性、话题性,将海廷克的历史年表以及与之相对的录音演释做了周密扼要的整理。不得不说,《留声机》似乎很久没有以这样的方式为一位仍然在世的音乐家写作专文了。换言之,海廷克的成就与地位,也已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而被“当代”的人们所审视。
●另一篇专文是关于最近的一套再版唱片:《西德尼·福斯特:被重新发现的美国大师》。唱片由Marston出品,在目前唱片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家重要的历史录音品牌最近绝对有越战越勇的架势。它先前推出的夏里亚宾录音全集,已成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声乐录音出版物之一。而相对于那位盛誉之下的歌唱家,本套唱片的主人公福斯特已长久地被公众所遗忘。他是二十世纪黄金年代柯蒂斯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伊萨贝尔·文格洛娃(Isabelle Vengerova)的学生,乔治·博列特(Jorge Bolet)与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的同窗。由于各种原因,那一批钢琴家的折损率很高,本次Marston为了这位隐藏人物如此费时费力,颇能体现其“不合于时”的做派。
Star of the month 当月之星
新生代钢琴家张浩天:突破极限
文字_林旖
张浩天有着年轻、帅气、时尚的外表,但他自己却更看重内在。
出生在南京的张浩天,2000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
十二岁便在加拿大全国音乐比赛上一举夺魁,
被媒体誉为“音乐神童”“钢琴新秀”。
2019年4月4日晚,“时空旅行者”张浩天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张浩天还首次献演了一首由他自己创作的作品《突破极限》。
YOUNG PIANIST TIM ZHANG BREAKS THROUGH LIMITS
2019年4月4日晚,“时空旅行者”张浩天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对于90后新生代钢琴家张浩天而言,此次巡演的主题和往年不太一样,之所以选择“时空旅行者”作为巡演的主题,是因为他希望将诞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多部经典钢琴作品在一场音乐会中带给听众,从古典、浪漫再到现代,就仿佛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旅行。巡演曲目包括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德彪西《月光》、巴拉基列夫改编的格林卡《云雀》、肖邦《C小调夜曲》、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和《B小调奏鸣曲》,以及储望华改编的《茉莉花》等。张浩天还首次献演了一首由他自己创作的作品《突破极限》(LimitBreaker),这也是他在尝试作曲以来于今年完成的第一首钢琴独奏作品。
那么,他为什么会给这首作品取名为“突破极限”呢?
“其实主要是想对自己说,要突破一下。之前一直是学习专业的钢琴演奏,从来没有想过作曲,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作品。我热爱演奏大师们的作品,但那些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于是,我有了创作的欲望,然后便进行了这个挑战。”张浩天在《突破极限》中融入了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我只是单纯地把它想成是音乐,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风格是不冲突的,也是会互相影响的。”张浩天在创作时特别注重旋律,在节奏上更加倾向于现代化,在技术上则运用了在他看来最有深度的古典音乐技巧,作品时长约四分钟。
——张浩天
在巡演的同时,张浩天还到一些城市的高校举办见面会和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在这些高校里有很多热爱音乐的孩子,他们可能接触古典音乐的机会比较少,或者感到自己与古典音乐很有距离。我希望通过巡演,可以更多地进行古典音乐的普及,消除人们心中与古典音乐的距离。因为古典音乐在其产生的时代就是最流行的东西,我现在作曲,也是希望展现当今这个时代的声音。”张浩天认为,深受流行文化影响的年轻人需要先有机会接触到古典音乐,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每个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喜欢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张浩天是幸运的,他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他的父母一直支持着他,给了他一个自在、快乐的成长环境,他的母亲更是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一直陪伴着他。张浩天的母亲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后来把自己的音乐梦想寄托在了儿子身上。看着同学们的孩子都学钢琴,而且弹得很好,她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但她也并未强求张浩天一定要走专业音乐的道路,更多的是希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后可以欣赏音乐。弹琴这件事,最终从父母的心愿发展成为了自己的意愿。小时候,张浩天每天练琴五六个小时,十几岁时练得更多,当时的生活基本上除了练琴就是练琴。“在我们这个领域,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热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1993年出生在南京的张浩天于1998年开始接受钢琴启蒙,2000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定居温哥华。2002年,他投师加拿大著名钢琴家萨沙(Sasha Starcevich)博士门下,十二岁便在加拿大全国音乐比赛上一举夺魁,被媒体誉为“音乐神童”“钢琴新秀”。十三岁时,张浩天在克英斯韦尔国际青年钢琴大赛(T h e Kingsville International Young Performers’ Competitions)获得总决赛亚军,成为了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同时也是获此殊荣的华裔第一人。2008年,张浩天被美国曼尼斯音乐学院(Mannes School of Music)破格录取,获年度排名第一的全额奖学金。在北美学习生活了很长时间之后,他于2013年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研究生院录取,赴欧洲汲取音乐养分。2017年,张浩天出任意大利维托索&柏坎图国际音乐节钢琴比赛评委,是该大赛史上最年轻的评委。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令张浩天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极具实验精神与创新意识。
“我的启蒙老师陈朗秋教授对我特别好,我有段时间对中国的钢琴作品不是那么了解,每次回国时,老师都会很热心的帮助我。”陈朗秋教授在《茉莉花》《黄河》等中国作品的演奏中给了张浩天很多启发与指导,让他理解作品的意境。回看自己的学习经历,张浩天觉得中国与外国的音乐教育在方式上会有一些不同,但是好的老师永远会把音乐和技巧结合在一起。“老师会以比较开放的思想让你尝试不一样的方法和技巧,让你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
——张浩天
生在中国,成长、求学于欧美,张浩天的音乐风格却更偏向于俄罗斯风格,这与他的几位老师有很大的关系,继承了来自于老师们的俄罗斯学派传统。他很喜欢研习、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他们的音乐有张扬的一面,但也有很内敛的部分,而且我从小就很喜欢挑战自己。我个人的性格是稍微内敛一些的,可我一直很喜欢富有激情、很奔放的作品,并希望在舞台上将它们展现出来。”张浩天也钟情于贝多芬等德奥作曲家。“我比较喜欢有勇气创新的作曲家,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先跨出那一步。”在独奏之外,张浩天也接触过大量的室内乐,在学校时与同学们有过许多合作。“室内乐会让你的耳朵变得更灵敏,也教我们走出校园以后怎样与他人合作。钢琴在很多时候都是以独奏为主,比较孤独,在演奏室内乐时,我可能要弹得轻一点,或是把更多的空间让给别人,我觉得这段经历非常好。”
2014年,张浩天受邀参加南京青年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他为家乡南京能举办这样的盛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向外界宣传青奥会,我一定要弹中国作品。”但当时张浩天发现自己手上并没有特别成熟的中国作品。后来他找到一首由作曲家储望华改编的《茉莉花》,这首作品一直陪伴他至今。
张浩天不仅是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全球宣传及文化教育大使,还是故宫宫廷文化祥瑞艺术宣传大使、国际和平大使、施坦威青年艺术家。他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我一直觉得,无论年龄长幼,大家应该一起去做公益。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你可以沉静下来,寻找真正的自己。”张浩天和自闭症儿童有过很多接触,这两年还在故宫做了两场与自闭症儿童有关的活动。“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特别开心,他们的眼睛是发光的,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发自内心的。一开始他们也许和你有些疏远,但慢慢地会和你熟悉起来。其实真正的先天性自闭症儿童很少,只占百分之一,所以我觉得大家需要多去关注那些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因为他们真的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变得更开朗,拥有更好的人生。”
张浩天有着年轻、帅气、时尚的外表,但他自己却更看重内在。“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时代,外表的东西最多只是一种加分。古典音乐的路很长,我才开始走第一步,我希望可以一直走在这条路上,去努力和进步,只要我的身体允许,因为钢琴演奏跟人的身体机能等因素关系很大。”张浩天尽力把自己保持在一个好的状态。“弹一些炫技的作品是会伤手的,如果方法不对的话,也非常伤害背部。我现在会做一些调理、健身,也经常跑跑步。”在加拿大时,张浩天十分热衷于花样滑冰等体育运动,但为了弹钢琴,要避免受伤,后来都放弃了。“我特别宅,喜欢在家练琴,这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因此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出门。”现在,张浩天在没有工作安排的情况下,每天会固定练琴五六个小时。小时候练的是童子功,现在则更多是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