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十二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十二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612824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2431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十二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日剧《交响情人梦》千秋王子原型来沪演出
2018年12月25、26日,有着“最帅女指挥”之称的西本智实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乐迷们带来两场新年音乐会。
作为经典日剧《交响情人梦》男主角指挥家千秋真一的原型,西本智实在全球尤其是亚洲地区有着庞大的乐迷群体。此次,她将率领亲自打造的日本辉煌艺术交响乐团,带来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等经典作品。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张可驹
《BBC音乐》
BBCMusic
2018年10月号
●曾几何时,大提琴家伊瑟利斯一直是“新一代”演奏家的代表,然而不知不觉,他也年届六十了。他灌录的肖邦与舒伯特奏鸣曲,被《留声机》选为十月的月度唱片,《BBC音乐》则为他留出了封面文章的位置,内容是大提琴家的长篇专访。访谈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自然有很大部分是围绕他所演释的作品,包括舒曼的音乐,还有贝多芬为大提琴和钢琴创作的奏鸣曲等。伊瑟利斯与钢琴家罗伯特·列文合作灌录了这些奏鸣曲。大提琴家在访谈中表示,这是自己无比热爱的一套作品,他“爱其中的每一个音符”。同时,伊瑟利斯还谈到自己对乐评的看法,他表示虽然很希望自己能不受乐评的影响,但是不行。有时,一篇乐评几乎要将他压倒,尤其是当他感觉其中说的有些道理时。大提琴家还提到,自己总是记住负面评价,而赞扬自己的乐评却往往记不住。
● 新片推荐的部分中,有两款钢琴录音值得关注。无论是古典主义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有太多作品埋没于历史之中,哪怕它们在作曲家的年代名噪一时。英国唱片公司Hyperion的一大特色,就是发掘这些沉埋之作(或至少是相当冷门的作品),灌录唱片。霍华德·雪莱以同时担任独奏和指挥的方式,灌录了杜塞克的几首协奏曲,成为这一传统的延伸。另一张唱片是法国钢琴家巴维演奏的海顿奏鸣曲。如今一位钢琴家还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钻研一个题材,殊为不易。唱片获得演奏、录音全五星的好评。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8年10月号
●今年是巴赫诞辰三百三十三周年,一套新版巴赫作品全集,《巴赫333》的问世也成为了一段时期内的焦点。哪怕在这个套装唱片已近于过剩的年代,这套录音还是成为了一个现象级制作。本期《留声机》的核心内容,即是围绕着这套唱片,有专文谈论这款录音。而本期的封面文章,则是从《巴赫333》的发行谈起,继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纵观整个录音史,谈论在一百余年的时光里,巴赫演释风格的变迁。从十九世纪末“录音的黎明期”,到本真演奏占据主流风格的位置,虽然无法面面俱到,但作者所展现的视野之宏大,所铺排的脉络之繁密,还是让人极为佩服的。
●近期一套重要的历史录音也获得了详尽的推荐,那就是被重新发现的拉赫玛尼诺夫。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作为钢琴家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形象,基本就凝固在了RCA发行的唱片中。钢琴家们谈到这些演奏,实在是顶礼膜拜的居多。遗憾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录音工程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最典型的莫过于,他曾经提出灌录一些大型奏鸣曲,或录下一些现场演奏,但唱片公司居然没有采纳。如今,自然是怎样挞伐也无用了。但最近,一份偶然的记录得以发行,为了给指挥家做示范,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上演奏他的《交响舞曲》。唱片由历史录音转制名家沃德·马斯顿的公司出版,搭配许多拉赫玛尼诺夫的其他珍品(可惜,不是作曲家自演),构成三张CD的套装。
● 另一套专文谈论的唱片,也是魅力四射的大套装。《尼尔森现场录音集》,这位划时代的歌唱家影响力之巨,从各大唱片公司竞相献礼的情景就可见一斑。这一现场录音套装诚意足够,大多选入全剧,也有少数的选段,如《诸神的黄昏》中“牺牲场景”的不同演出。其中的许多歌唱家都留下过著名的录音室版本。本期的专文,即从不同作品出发,谈论录音室版与套装中的现场录音版的异同。
Star of the month 当月之星
我喜欢你记住我是“王之炅”
在中国的80后这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中,
能让观众脱口而出的名字屈指可数,王之炅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人说她高冷,有人说她隐匿于社交世界,
有人说她神秘,有人说她顺风顺水得让人羡慕。
但其实,她和所有踏入三十岁大关的80后一样,
有着自己的困惑与不解。
文字_潜韵婷
Please Remember that
I am Wang Zhi-Jong
不想变成一个上台的机器
对普通人来说,“三十而立”之年通常是事业步入正轨之时。但对于演奏家来说,他们的“而立之年”来得更早,通常十几岁找到轨道,二十几岁就已在正轨上“驰骋”。比如在2018年的上海斯特恩国际小提琴大赛上,进入决赛的六名选手清一色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毫不掩饰对胜利与崭露头角的渴望。
我问王之炅,进入三十岁后,她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她想了想说,是心态。二十多岁的时候想有越多的演出越好,会把自己排得很满,不轻易放弃任何演出机会。有可能前一个月高密度地连着五场演出,后一个月又清闲得一场都没有。上海、德国两地的教学工作,让她的身体每个月都承受着数十小时的长途飞行。谁都经历过“拼体力”的阶段,最后也都深有体会,这终究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我不想变成一个上台的机器,所以开始考虑,自己究竟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王之炅告诉我。这是一次“舍”与“得”的博弈。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如果一件事不能保证10 0%的质量,就暂时不接或往后排。于是,她把提琴的教学工作重心放回上海音乐学院,她带教的学生里涵盖了从九岁附中的孩子到大学二十五岁的研究生。可以说,她把自己在提琴学习的各个阶段的经验,都分享给了那些愿意学的中国好苗子。
“我开始给自己做一些长久的计划,把自己想要演奏的作品做了一个规划,让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能带给观众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工作的节奏更加舒缓了,也变得更加有规律了。”她如是说。
王之炅的“音乐·剧场”
她的音乐是她最佳的名片
2010年和2011年,在德国留学的王之炅因为机缘巧合,被邀请加入了阿巴多指挥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在乐团的小提琴声部演出,并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乐团里很多优秀的音乐家朋友。他们不仅没有“文人相轻”,还因为欣赏王之炅的才华而向音乐节的工作人员积极举荐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小提琴家,于是便有了2012年琉森音乐节上“王之炅个人独奏音乐会”的契机,她演奏了包括阿沃·帕特(Arvo Pärt)的《兄弟》和理查·施特劳斯的《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在内的一系列西方音乐作品。
——王之炅
那次音乐会之后,有西方观众特别找到王之炅的网站给她留言,说这是今年自己听到过的最好的一场独奏音乐会。这给予了王之炅莫大的信心和鼓励,那一年她二十九岁。
“很多年以前,大家对音乐风格的记忆比较容易按国家分类,比如德国音乐、俄罗斯音乐、法国音乐……但是近几年开始,随着音乐家们的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多重文化的熏陶带来的是国家属性的弱化和个人标签的强化。人们记住的不再是国家,而是每一位作曲家、演奏家的名字。我喜欢别人记住我是王之炅,而不是某个学派的继承者或者哪个类型的提琴家。”对于自己想要成为怎样一个音乐家,答案在王之炅的心里越来越清晰。
2014年年底,北京交响乐团在“德奥名家·交响巨作”系列乐季演出中邀请了王之炅和柏林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利奥·夏巴多(Lior Shambadal)一同演奏了莫扎特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王之炅的“莫扎特”给夏巴多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即刻要了王之炅的联系方式,并在隔年向她发出邀请,参加柏林交响乐团每年12月31日晚在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室内乐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
那晚,柏林爱乐乐团和安妮-索菲·穆特在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大厅合作了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王之炅和柏林交响乐团在室内乐厅同样演奏了圣-桑的这部作品。我想,这也是热爱音乐的德国人在那晚特别呈上的带有东西方双重色彩的新年祝福吧。在此之后,王之炅陆续受到了不少欧洲乐团的乐季演出邀约,先后走进了柏林爱乐音乐厅大厅和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她的音乐是她最佳的名片,让人过耳不忘。
录唱片不是为了名垂青史
同样是2014年,在德国经纪公司的引荐下,王之炅认识了德国古典音乐唱片厂牌Genuin的负责人,并和对方分享了一个源于自己切身体会的想法——录制一张移民作曲家的作品合集。王之炅曾在上海、德国两地学习、生活,她发现居住地点的迁徙和环境的变化会对音乐家的心态和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从东欧到西欧、从美洲到亚洲这样文化差异较大的变动,会给作曲家带去与众不同的创作语言。
——王之炅
唱片公司很是欣赏王之炅这个独特的角度,于是便有了她首张全球发行的专辑《道》(Dō),其中收录了她和钢琴家谢亚双子合作的五位作曲家的作品,他们分别是华裔作曲家盛宗亮,爱沙尼亚作曲家阿沃·帕特,苏联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莱拉·奥尔巴赫(Lera Auerbach)以及索菲亚·古拜杜丽娜。这五位作曲家都在共产主义国家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又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思想和艺术观。
英国在线及实体唱片行Presto Classical对《道》的赞美可谓溢于言表:“首先,作为一名年轻的小提琴演奏家,敢于挑选全当代作品作为自己专辑的曲目就已经足够了不起了;其次,这套曲目的选择是如此的出色,几乎囊括了小提琴所能展现的各种音色之美、技巧之炫和哲学之思;王之炅仿佛在东西方世界以及这五位作曲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个性、震撼人心。这张唱片,无论是选曲还是演释都高分推荐!”
2018年初,王之炅与指挥大师托马斯·桑德林以及英国爱乐乐团在英国著名的Abbey Road录音棚合作录制了专辑《西贝柳斯与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并由德国古典音乐唱片厂牌Accentus全球发行——阿巴多晚年在琉森音乐节的专辑以及钢琴家朱晓玫的多张专辑就是出自Accentus之手。
“其实《道》录完后,我就想,该录协奏曲了。但是录什么?和谁录?由哪家唱片公司来做?我都没想好。差不多三年后,在我的经纪人张克新先生的牵线下,这件事才有了眉目。”王之炅回忆道。我问她“录制唱片”的动力源于什么,她说并不是为了“留下些东西,好让一百年后还有人想起她”,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听到好音乐。
一场在音乐厅内举办的音乐会,能覆盖的人数通常多则两千人,少则几百人。而且,一名演奏者在演出生涯中能去的国家和区域也是有限的。“通过实体唱片以及网络数字音频,我的音乐可以被传递到非常非常远的地方。它是一种传播介质,把我每一阶段的音乐带到我无法想象的多个角落。而且录唱片和现场不一样,现场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流动,而唱片则可以把作品里的很多细节讲得更清楚。”王之炅解释道。
张克新是朱晓玫在国内的经纪人,因而认识发行朱晓玫多张专辑的Accentus唱片公司老板保罗·施玛奇尼(Paul Smaczny)。一次闲谈之下,保罗对王之炅此前在琉森音乐节的演出经历以及第一张专辑的策划产生了兴趣,便有意来“实现”王之炅的协奏曲专辑之梦。指挥大师托马斯·桑德林还亲自为王之炅选择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斯特拉文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牵线了极富录音经验的英国爱乐乐团。
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虽然只相隔将近三十年,但音乐风格却截然不同。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采用了如“对位”这样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技法,以及“托卡塔”“咏叹调”等巴洛克时期的体裁作为乐章副标题,虽“离经叛道”,却深得王之炅之心。出乎意料的是,这也是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英国爱乐乐团首次录制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而且是他们首次与中国小提琴家录制唱片。乐团中的所有人都为这次合作而感到兴奋,状态出奇的好。当保罗听到第一版未经修饰的录音母带时,激动得直喊“太棒了”,马上和王之炅预约下一张专辑的录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