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六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六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六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六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书籍编号:30612818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0860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全书内容:

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六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上海记忆——珍藏的音乐会节目单


节目单,是每一场音乐会必不可少的“伴侣”,它不但详实地记录了音乐会演出的曲目、演奏家介绍等,它的形态、纸张、内容以及印刷方式,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特点。


《上海记忆——珍藏的音乐会节目单》介绍了1976年至2005年这三十年中,作者珍藏的数百张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单,配合当时写下的赏乐日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这不仅仅是一张张普通的节目单,而且是一份关于上海的永恒的文化记忆……

figure_0004_0003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张可驹


《BBC音乐》


BBCMusic


2018年4月号

figure_0004_0004

● 继上个月《留声机》选择以德彪西作为封面人物之后,本期《BBC音乐》也将作曲家请上了封面。今年是德彪西逝世百年,音乐家与音乐刊物竞相纪念他,本期杂志更是连发两篇文章。第一篇聚焦于德彪西音乐的独特魔力,他的作品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听众先前对于音乐的许多认识,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其他作曲家们,因此在本年度的德彪西专题中,这样的影响力是常被提及的主题。本期的第二篇文章,就选择了一个更为特别的角度,聚焦于德彪西生前几次前往英国的始末。文章既观察了作曲家在英国的活动,也平行谈到了英国文化对他的影响。


● 月度作曲家是普罗科菲耶夫,作者在卷首即提出一个问题:为何作曲家要放弃他在西方取得的成功,回到斯大林时期的俄罗斯呢?由此可以想见,文章内容自然会集中于普罗科菲耶夫重返苏联之后的生活。和肖斯塔科维奇不同,普罗科菲耶夫在沙俄时代已经是一位崭露头角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钢琴家,但他在创作和演奏两方面的前卫倾向,令当时的音乐界感到惊愕。尽管作者开头就提到他在西方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与听众的接受度,显然不能让普罗科菲耶夫本人满意。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8年4月号

figure_0004_0005

● 封面主题是青年指挥家蒂恰提(Robin Ticciati)的访谈,他最近刚刚成为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在文章的开头,采访者乔利(James Jolly)提到了佩特连科挂帅柏林爱乐的事件,这基本成为二十一世纪乐坛最大的冷门,也反映出时代的变化。蒂恰提的赴任在一定程度上与之相似。虽然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现在远不及柏林爱乐有名,可在二战后不久,它最初以RIAS交响乐团之名建立时,同柏林爱乐堪称“一时瑜亮”,弗里恰伊指挥该团的大批录音同卡拉扬、伯姆的演释分庭抗礼。可惜弗里恰伊早逝后,乐队的命运也蒙上了阴影。不过,马泽尔、夏伊、长野健等人先后与该团合作,乐队的演奏水平依旧高超。目前,一位年轻指挥家接手这样一支劲旅确实非常醒目。


●在“唱片推荐”部分中,也收入了蒂恰提指挥苏格兰室内乐团演奏勃拉姆斯全部交响曲的最新录音,多少同封面主题构成呼应,指挥家正是从苏格兰室内乐团前往柏林赴任的。他先前的录音不多不少,主要在小厂牌发行。“月度唱片”选择了杨颂斯指挥拉赫玛尼诺夫的《钟声》,得到专文推荐。几年前,国内乐迷已将杨颂斯戏称为“劳模”,而最近,指挥家给人越战越勇之感。此外,我们还看到了梅塔2016年指挥以色列爱乐演奏马勒《第三交响曲》的现场录音唱片。


●本期专文讨论的套装再版录音不逊以往,首先是立体声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德国歌唱家之一路德维希的唱片,她在一系列最经典的德奥作品录音中留下了重要的足迹,以至于目前DG与华纳竞相发行她的套装再版,庆祝歌唱家的九十大寿。另一套唱片的主角钢琴家安德烈·柴可夫斯基(Andre Tchaikowsky),癌症早逝,一度被公众遗忘,却为资深乐迷和同行们所推崇。原本只有少数历史录音公司发行这位钢琴家的唱片,难以寻觅,价格高昂,现在RCA将他的商业录音合并为4CD一套,终于可以方便入手了。而这次的“经典录音对谈”栏目,则选中了一款经典中的经典——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唱片。 figure_0004_0006

Feature 聚光灯下



“第二眼”的注目


Gaze at Second Sight


文字_Bastie


2011年7月,第二届夏季音乐节的志愿者团队里来了一个还在读大学的上海小男孩,讲话柔声细气,交流起来却有难得的沉着和专注,当时的MISA工作团队决定安排他协助接待那年第一次来上海的大指挥家巴伦伯依姆。


2016年夏天的某一天,我偶然地翻看美术电影制片厂1980年代的动画长片《天书奇谭》,被其中贯穿全片的音乐瞬间圈粉。MISA这些年引进了不下十部国外电影交响制作,何不自己制作一部?走访美影厂后,我才发现困难重重:除了一圈胶片以外,分轨的音乐录音和配音、乐谱都没有留存,作曲家吴应炬老先生也早已故去,制作现场版的电影音乐会首先要把这些零部件一件件复原。


也是偶然的机缘,2017年春天我约了一位名叫沈逸文的年轻作曲家喝咖啡。对,就是当年的志愿者男孩,此时的他已经从朱利亚音乐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聊起这部动画音乐时,我们同时为其生动、有趣又不失洗练、素雅的品质所折服,配器改编的决定几乎是当场拍板。至于后来苏秀、丁建华、曹雷等老一辈艺术家三十多年后悉数出动,答应重新为现场音乐会分轨配音,也是像中了彩票一般的喜事了。


很多事情就像MISA和这位志愿者的故事一样,第二眼的注目才会变得有趣起来。拿2018年的节目策划过程来说:原本仅仅想抢个热点,邀请年初凭《水形物语》得到奥斯卡奖的作曲兼指挥德普拉(Alexandre Desplat),他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布达佩斯大饭店》《暮光之城》一串让人目眩的创作清单之后,新片《犬之岛》的配乐又是意外的惊喜;开闭幕两场音乐会的独奏艾丽萨·韦勒斯坦(Alisa Weilerstein)和埃莱娜·梅西耶(Helene Mercier),只道是当下最红的大提琴独奏家和Chandos系列唱片里的神秘钢琴家,一番“狗仔”后竟发现前者是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罗纳尔德·韦勒斯坦(Ronald Weilerstein)的女儿,后者更是富可敌国的奢侈品集团掌门人之妻;传奇的“地下丝绒”乐队部分成员的首次中国演出,也因为恰逢乐队成立五十周年,在筹办过程中听闻到此消息的一些国内音乐家纷纷要求同台演出;因为担心户外高温损伤乐器面临取消演出计划的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竟因此阴差阳错地编排出一套管乐队演奏的披头士歌曲……


至于“有心插柳”、持续了将近十年的上海学生交响乐团、合唱团和小作曲家工作坊项目,当年的学生也已经像沈逸文一样,开始散落在世界的各个音乐角落。上周,沪上一支知名合唱团的指挥告诉我,他找到了一位很棒的驻团作曲,一听名姓,竟是当年被纽约爱乐选中在MISA舞台演奏的小作曲家,也算意料之外、预料之中了。

figure_0005_0007

在马勒与伯恩斯坦的作品中感受纽约爱乐的魅力!


New York Philharmonic’s Mahler and Berstein


文字_马威


2018上海夏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


时间 2018年7月1日 19:30


地点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


曲目 伯恩斯坦《为小提琴、弦乐和打击乐所作的小夜曲》 马勒《第五交响曲》

figure_0006_0008

马勒的湖畔别墅

当我得知梵志登与纽约爱乐乐团将在7月的第一天,以一阕马勒《第五交响曲》为2018年的MISA揭开序幕时,一阵柔美不可方物的旋律,已在我的耳畔回荡。


三两下竖琴的拨奏声中,弦乐各声部在F大调上依次进入,音乐如缓缓起伏的长河,以4/4拍的速度静静流淌着。细腻的对位,推动着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由轻薄至厚重,一唱三叹,辗转反侧,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个音乐家,能用弦乐和竖琴挥就这么隽永的Adagio (柔板),并借着如此Romantic的音符,向妻子传递脉脉情意。


1901年,对于马勒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由于歌剧院工作压力带来的过度疲劳与精神损耗,马勒在这年春季旧病复发,并接受了几次手术治疗。到了夏天,他如愿在奥地利华特湖畔的麦尔尼格寻到一处满意的地方,着手修筑自己的世外桃源——31号别墅(Villa Mahler No. 31)。至此他终于可以安心地在漫长的三个月暑假中,远离维也纳的世俗喧嚣和歌剧院的尔虞我诈,完全沉浸在创作的天地中。更妙的是,这一年的7月11日,他再次见到了未来的妻子,青春韶华、才华横溢的阿尔玛·辛德勒。从此,对阿尔玛的爱慕成了马勒的全部,直到生命结束,也不曾改变。


麦尔尼格的这座度假别墅由两部分组成。位于湖边的四层楼的双斜坡大屋顶别墅,是一家人日常起居的地方;而位于山坡的作曲小屋,则专属于它的主人——马勒。1901年7月的一天,马勒来到小屋前,推开房门,凉爽的晨风唤起了马勒的乡愁,一阵嘹亮的小号fanfare(号角齐鸣)在耳畔响起,《第五交响曲》诞生了。


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喧闹,遥远的童年与紧逼的现实世界,对波西米亚故乡的追忆与歌剧院工作的烦恼,病痛的折磨,甜蜜的热恋,对新婚的憧憬,统统被装进了这部气氛热烈、体量宏伟的作品。这一次,马勒暂时摒弃了声乐形式,大量运用了复调手法,尝试回归到严谨的古典曲式结构。虽然在形式上是五乐章的交响曲,但是第一乐章作为极具戏剧性的葬礼进行曲,与第二乐章具有密切联系,几乎可以看作是迈向第二乐章的序奏或序曲。此外,终乐章是运用变奏技法写成的回旋曲形式,如此一来便使整部作品具有类似奏鸣曲—谐谑曲—柔板—由回旋曲构成的终曲等传统四乐章交响曲的结构。


《第五交响曲》除了在形式上与马勒的第二至第四交响曲有着显著的不同以外,在内容上,《第五交响曲》也从前几部作品中那青春气息洋溢与青年人的理想主义,转变至中年人的直面生活、审视现实与强健乐观的意志。《第五交响曲》连同后面的《第六交响曲》与《第七交响曲》,共同构成了马勒技法日趋成熟的中期创作阶段。《第五交响曲》也成为不少指挥大师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作品——1973年,通过近乎严苛的排练,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在柏林爱乐大厅演奏了这部作品,好评如潮,从此卡拉扬开始真正深入马勒的精神世界,逐渐树立一代巨匠地位;无独有偶,三十年后的2003年,接替阿巴多的柏林爱乐新任总监莱托,也以同一部作品展示了自己极具说服力的指挥艺术,在全场观众的欢声雷动中开启了自己的柏林王朝。


然而,凡此种种身后事,对于马勒或许都不重要。1901年的一天,当他的妻子信步来到作曲小屋“探班”,顺手抄起《第五交响曲》小柔板的乐谱,忍不住哼唱起来时,马勒凝视着妻子说道“这是为你而写的”;晚年时,当弗洛伊德问他:“她(阿尔玛)对你意味着什么?”马勒不假思索地回答:“她是我的全部”;及至去世前弥留之际,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手稿上,留下了马勒清晰的手迹“阿尔玛,为你而生,为你而死”。


没有哪个音乐家,像马勒这样,将自己用整个生命来创作的音乐,向妻子表达深深的情意;也没有哪个音乐家,像伯恩斯坦这样,不仅在钢琴演奏、作曲、指挥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将复兴马勒音乐视为己任,终其一生如传教士一般在全球推广这位犹太同胞的作品。

figure_0006_0009

01 1900年时的阿尔玛

figure_0006_0010

02 1905年-马勒与大女儿

1957年,伯恩斯坦接替米特罗普洛斯担任纽约爱乐总监,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位的美国本土音乐家。然而,他对古典音乐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伯恩斯坦另一个很重要的身份是音乐教育家。很大一批如今身居美国一线的音乐家都得益于伯恩斯坦的言传身教,如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盛宗亮,以及此次为MISA揭幕的纽约爱乐新任总监梵志登先生。

figure_0007_0011

01 梵志登

©Chris Lee

figure_0007_0012

02 梵志登录制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唱片

figure_0007_0013

03 伯恩斯坦录制的马勒全集唱片

伯恩斯坦在二十世纪的出现,使得美国第一次拥有了与诸如卡拉扬这样的欧洲指挥家平起平坐的本土指挥家。伯恩斯坦留下了许多被奉为经典的录音,包括在DG唱片公司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莫扎特的交响曲、舒曼的交响曲等,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SONY及DG留下的马勒录音。马勒作品的价值在作曲家去世后一度被掩盖,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方被人们重新发掘。在这场“马勒复兴”运动中,伯恩斯坦一马当先,1967年当他与纽约爱乐合作录制发行首套马勒交响曲全集时,曾亲自撰文《马勒,他的时代已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