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五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五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书籍编号:30612817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3195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五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一部老少皆宜的交响乐队乐器指南
你知道小提琴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为什么双簧管演奏者在演奏时脸会变得那么红?演奏竖琴时,演奏家的双脚在干什么?答案都在《交响乐队乐器图典》里!
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交响乐队的乐器,并展示了它们是怎样被“敲”“吹”和“拉”出音乐来的。先来看一段有趣的书摘吧:
打击乐器组可以被比喻成“魔法厨房”。正像一个厨艺非凡的厨师用娴熟的手法将各种风味的调料精心分配后,可以为我们带来美味的珍飨一样,打击乐器演奏家也可以用他专业熟练的技法为我们的耳朵带来味道十足的听觉享受。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张可驹
《BBC音乐》
BBCMusic
2018年3月号
●相对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海顿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受到的重视明显不够。杂志的封面主题是关于钢琴家保罗·刘易斯的访谈,主要即围绕着海顿的作品。近年来,刘易斯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音乐家之一,通过一系列的音乐会和录音,他已基本确立了自己作为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德奥作品演释者的地位。他曾跟随布伦德尔学习,后者是钢琴家的一位导师,而我们不会忘记,布伦德尔正是海顿钢琴奏鸣曲的积极推广者。
●另一篇访谈聚焦于一张新唱片:歌唱家帕德摩尔(Mark Padmore)与钢琴家克里斯蒂安(Kristian Bezuidenhout)合作,在Harmonia Mundi灌录的舒伯特《冬之旅》。这次两位音乐家同时接受访谈。帕德摩尔是当代演出艺术歌曲与圣乐作品的代表人物,十一年前,他也在同一家公司灌录过《冬之旅》,当时与他合作的钢琴家是保罗·刘易斯。这次,歌唱家重录该作,并且是同本真乐器的演奏者合作,克里斯蒂安也在Harmonia Mundi留下不少早期钢琴的录音。
●此外,本期杂志还将不少的篇幅留给了两位女性作曲家。当月作曲家的栏目选择了夭折的天才莉莉·布朗热。比较出人意料的是,“建立你的音乐图书馆”选择了芬妮·门德尔松的《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并罗列一些唱片选择。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8年3月号
● 2018年是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本期的封面主题探讨了他对于现代音乐的影响。无论钢琴还是乐队作品,德彪西的创作都可说是完全颠覆了人们先前关于音响、色彩、演奏方式的种种观念。他被人们与当时的印象派画家相提并论,对此,作曲家本人却无法苟同。文章致力于探讨德彪西对现代作曲家,从斯特拉文斯基到布列兹这些人的影响,但作者又偏偏从印象派鼎盛时期的背景说起,再渐次深入他音乐风格的不同侧面,同时结合一些当代演奏者、作曲家的观点等等。● 月度唱片的位置很自然地留给了佩拉亚的新录音。让我欣喜的是,这次由老牌乐评名家理查德·奥斯本执笔评述。佩拉亚推出新唱片顺理成章会成为热点,更不用说他这次录的是贝多芬的《“槌子键琴”奏鸣曲》。但奥斯本一方面结合作品,一方面将他的演奏放入“演绎历史”的背景中观察,使这篇不长的文章很值得一读。在之后不同板块的新片推荐中,宁峰的全套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获得了很大的篇幅。另有一套历史录音读者们不妨留意,近十年来一贯奋勇的APR再接再厉,推出了马克·汉伯格的双CD套装。由此,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领略这位莱谢蒂茨基学派中最具争议的钢琴家的风采。
●当下,唱片公司推出数十张唱片的大套装,我们几乎见怪不怪,但某些特别的主题还是很吸引人的,本期杂志便将环球近期的两套巨制合为一篇文章来讨论。《波士顿交响乐团DG录音全集》与《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录音全集》,除了主题独到之外,它们也都极深地关系到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的音乐生活。波士顿的那套唱片涉及多位指挥家,也让我们了解了这支名团历史中的一些细节。本期的版本比较栏目选择了一部让无数人心动的作品——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作者在罗列了诸多版本后,将历史录音推荐的名额留给弗里茨·布什的唱片,古乐版推荐则是加德纳的录音。至于首选,并无多少悬念地留给了朱里尼在EMI现象级的唱片。
Feature 聚光灯下
伯恩斯坦的“牛仔”
太平洋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卡尔·圣克莱尔专访
文字_余倩
BERNSTEIN’S COWBOY
Interview with Carl St.Clair,
Music Director of Pacific Symphony
对于卡尔·圣克莱尔(Carl St.Clair)而言,
伯恩斯坦永远是伯恩斯坦先生(Mr. Bernstein)或者Mr.B。
在圣克莱尔的心目中,伯恩斯坦是一座无法企及的山峰,
他曾有幸站在这座山峰的顶端,眺望自己不曾看到的风景。
而伯恩斯第一次见到他时,便玩笑式地称呼来自德克萨斯州的他为“牛仔”(Cowboy),
结果这个称呼后来变成了伯恩斯坦对他的昵称。
作为伯恩斯坦的爱徒,圣克莱尔虔诚地继承了伯恩斯坦的衣钵,
扛住了古典音乐这面大旗。
无论来自哪里,……所有人的演奏热情是一样的。听众的反应也都是一样的,他们表达的方式也许不同,但传达出来的情感是一样的。
——圣克莱尔
●-余倩
○-卡尔·圣克莱尔
● 2018年5月,太平洋交响乐团将首次造访中国。这是您第一次带自己的乐团到中国巡演,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此次乐团巡演的曲目?
○我们希望这次带到中国的曲目是中国听众喜欢的。我们研究过其他曾去过中国巡演的乐团所带去的曲目,也咨询过他们关于中国听众对这些作品的反馈。同时,我们所带去的作品也必须是音乐厅希望我们演奏的。所以曲目的选择是基于沟通和共识之上的。同时,我也希望带去的作品能让听众和乐手感兴趣,并能体现太平洋交响乐团的特色。
此次巡演的曲目以我们的独奏祖克曼为中心,这是祖克曼庆祝自己七十岁生日的演出,他与太平洋交响乐团也有很多年的合作,我们很高兴能够请到他参与巡演。当我们定下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后,我们就开始围绕着这部作品计划其他的曲目。拉威尔的《达芙妮与克罗伊第二组曲》(Daphnis andChloe,SuiteNo.2)由三个部分组成,以日出的场景作为开始,我想所有人都可以理解日出。乐团演奏过这支曲子很多次,十分优美。接着是祖克曼演奏的莫扎特。然后是由拉威尔编曲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拉威尔的作品与莫扎特的作品相得益彰,我喜欢音乐会的曲子之间能够相互联系。此外,音乐会承办方希望我们演奏一些美国曲目。说到美国曲目,非美国听众想到的不是格什温就是伯恩斯坦。我们会带去伯恩斯坦的《老实人》序曲、《斯拉瓦》以及选自《西区故事》的《曼波》。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希望祖克曼能够在返场时演奏《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
●您之前曾到访过中国,也指挥过国内的交响乐团,能分享一下您对中国的印象吗?
○我第一次拜访中国大概是在四年前,受北京交响乐团的邀请,作为客座指挥。我还记得当时自己因为不会讲中文而有点紧张。结果当我抵达北京时,惊喜地发现前来接待我的工作人员居然会说德语。于是我们就开始用德语交流。他告诉我北京交响乐团的乐手们不少都曾在维也纳学习,都会说德语,我想:“哈,这下就没问题了!”
第二次去中国是受杭州爱乐乐团的邀请。出乎我意料的是,乐团邀请我演奏布鲁克纳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有人指定我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我很惊讶,因为布鲁克纳的作品并不好理解,他的作品很长,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而言,不是很容易接受。于是我问乐团的负责人,在作品开始演奏前,是否应该对听众讲解一下布鲁克纳。他们告诉我没有必要,听众会理解、会喜欢的。结果,杭州的听众完全可以理解这部作品,我记得听众中有家长带着孩子,但他们很安静,完全被作品吸引住了。除了德国的听众以外,我觉得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听众应该都不会有这么好的接受度。这让我印象很深刻。
圣克莱尔指挥太平洋交响乐团
我还受陈佐湟的邀请,去过贵阳指挥贵阳交响乐团。我在1978年就认识了陈佐湟,他曾是密西根大学的博士生,我当时是学校的青年教师,我们成为了好友。当我拜访北京的时候,他很热情地招待我,当时他已经是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的指挥,也是贵州交响乐团的指挥。他邀请我指挥马勒的《第一交响曲》。那是贵阳的听众第一次听到马勒,乐团的大部分成员也是第一次演奏马勒。因此,我的中国之行很有趣。对我而言,我不仅仅是客座指挥,而是与中国听众分享音乐。你要知道,为听众首次介绍马勒是很大的一个责任。
●指挥中国的交响乐团与指挥美国交响乐团有何不同?
○我们经常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音乐能够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凝聚在一起,因为人们听音乐和感受音乐的方式是一样的。我在北京交响乐团指挥了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这是一首很有力量的曲子,创作于作曲家逝世前不久。在这部作品首演的九天后,柴科夫斯基就逝世了。这部曲子的终乐章深沉阴郁,我们常常讨论这部作品是否可以视作作曲家写给自己的安魂曲,他是否预感到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2011年,我在叙利亚也指挥了这首曲子。此外,我在日本、美国的几个乐团都指挥过这首曲子。所有国家的音乐家,无论来自哪里,无论是专业乐手还是学生,我觉得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方式感受到了这首作品,所有人的演奏热情是一样的。听众的反应也都是一样的,他们表达的方式也许不同,但传达出来的情感是一样的。这首作品的力量和深度感染到了所有人。它让我想起伯恩斯坦去世前在坦格尔伍德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我想这点是真的:音乐的确是世界的语言。
年轻的圣克莱尔与恩师伯恩斯坦
圣克莱尔(右)与小泽征尔
●我们知道您是伯恩斯坦的爱徒,能与我们分享一下您跟伯恩斯坦的故事吗?
○我在1985年第一次遇到伯恩斯坦先生,当时我是坦格尔伍德的一位学生指挥,跟随古斯塔夫·迈耶(Gustav Meier)学习。那年夏天恰好是阿隆·卡普兰(Aaron Copland)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卡普兰和伯恩斯坦是好友,所以那年夏天的音乐会上全是卡普兰的作品。伯恩斯坦会在学生指挥中选择三位与他一起指挥音乐会。我记得他到达坦格尔伍德的第一天,所有学生都很紧张。在此之前,我只在电视上见过他一次。我看着他走进教室,在与迈耶寒暄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那个来自德克萨斯的牛仔在哪儿?”我愣了一会儿,我不觉得自己看起来像个牛仔,但我还是回答道:“伯恩斯坦先生,我来自德克萨斯。”他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来自德克萨斯的指挥。”从那一刻开始,伯恩斯坦先生就称我为“牛仔”。然后他就给我们上课,我成为了三个被选中的指挥学生之一。
次年1月,我成为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助理指挥,那时乐团的指挥是小泽征尔。每次伯恩斯坦先生来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我都担任他的助理。大概是在1989年,他邀请我和他一起参与一次夏季巡演,我们从罗马出发,去了巴黎、伦敦、陶尔米纳(Taormina)、维也纳、圣彼得堡……这是我们师徒关系的开始。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跟随他学习,能够透过他的眼睛来理解音乐。
就好像我们站在黄山的顶峰,能够俯视云海,当我透过他的理解来看音乐的时候,就好像站在山巅,俯视大地。
——圣克莱尔
●从艺术上而言,伯恩斯坦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对于这么一位对我影响深远的人物而言,真的很难简单地总结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事实上,很难用一两句话总结伯恩斯坦,他的灵魂是如此复杂而深刻。当你有机会通过他的眼睛来看音乐,通过他的耳朵来听音乐,通过他的心来感受音乐,你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永久地改变。就好像我们站在黄山的顶峰,能够俯视云海,当我透过他的理解来看音乐的时候,就好像站在山巅,俯视大地。你自己是做不到这点的,只有他能够把你带到那里。他也会与听众、学生以及他在乎的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如果要问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最深刻的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一,旗帜不倒(Keep the flag flying);二,回馈社会(Give back)。我清晰地记得自己与他的最后一次对话,他对我说:“牛仔,你要记得回馈社会。”回馈社会的意思是:教育,分享。不只是教孩子们音乐,也包括与贵阳的听众分享马勒的音乐,也包括这次我们将伯恩斯坦的作品带到中国。分享就是将音乐的美带给听众,要记得作为音乐家,我们有改变人们生活的能力。
旗帜不倒指的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