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一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一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书籍编号:30612813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530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一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普契尼绝笔之作《图兰朵》全新制作
2018年1月24日至26日,作为上海大剧院二十周年庆典系列演出之一,普契尼的《图兰朵》将重磅登场。结构精巧的旋律,怦然心动的对白,千回百转的剧情,华丽宏大的场景——普契尼的这部百科全书式的歌剧就好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二十世纪音乐中的现代性的碎片。
由上海歌剧院全新打造的《图兰朵》,邀请到了来自普契尼故乡的指挥大师雷纳托·帕伦博和导演罗贝托·安多,汇集两百余位艺术家的专业团队,通过奇幻瑰丽的场景和服饰,将这段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故事在百年后的今天为我们娓娓道来。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张可驹
《BBC音乐》
BBCMusic
2017年11月号
●《BBC音乐》11月号杂志刮起了浓郁的俄国风,从时间顺序上来说,几乎将俄罗斯的近代音乐史整个地理了一遍。月度作曲家选择了格林卡,不过相对于这位作曲家之后对俄罗斯本土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还是切换了不同的角度。格林卡曾在欧洲各地旅行,接触当地的音乐风格与音乐家们,而正是在这旅行的过程中,他很多重要的风格渐渐形成。本文正是关注西欧之行对于“第一位俄罗斯大作曲家”的深远影响。
●封面主题是苏联时代的音乐,以肖斯塔科维奇为主轴,内容跨越相当长的时间。在列宁的时代,老肖的《第一交响曲》诞生,即首部苏维埃交响曲出现。文章间或提到某些著名的西方指挥家访问苏联,但还是以老肖为中心,自然也少不了围绕他著名歌剧的事件。而本期长篇访谈的对象,也是从苏联走出来的钢琴家、指挥家阿什肯纳奇。
●“建立你的音乐图书馆”这次选中了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仿佛同《留声机》那篇文章遥相呼应,此处的推荐也是以新录音为主,首选位置留给了茱莉亚·费舍尔的唱片,老一辈大师仅有斯特恩的录音获得推荐。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7年11月号
●封面主题聚焦于莫扎特的名作,同时也是未尽之作的《安魂曲》。它虽然是莫扎特最有名的声乐作品,但真正由作曲家本人完成的部分却实在不多。目前通行的苏斯迈尔续写版本虽然行之有年,对于此版本的非议之声却从未消失过。这篇文章从《安魂曲》的创作背景开始,转入苏斯迈尔版本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后从音乐学者罗宾·兰登,作曲家、指挥家布里顿,指挥家马里纳、伯恩斯坦、阿巴多,古乐指挥家罗伊·古德曼、铃木雅明等人对演出、对文本的取舍展开。文章也针对《安魂曲》具体的每个部分谈了一些细节,最后很自然地转到了那位著名的钢琴家和学者、大才子罗伯特·列文对《安魂曲》进行再次补完的功劳。尽管目前他的版本无法到达苏斯迈尔版那样的影响力,却还是有不少指挥家选择了该版本灌录唱片。
●最近唱片公司推出的大套装唱片中,最为人瞩目的钢琴录音大概非鲁道夫·塞尔金的哥伦比亚录音全集莫属。塞尔金晚年转到DG录音,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哥伦比亚公司灌录唱片。这些录音在CD时代多由Sony发行,却也往往是较为零散的发行。这次推出全集形式的套装,对于这位钢琴巨匠确实是最好的纪念,杂志亦发表专文,聚焦于赛尔金在美国的音乐生活。因为战争的影响,不少德奥演奏大师前往美国,可由于欣赏趣味的差异,其中不少人受到严重挫折。德奥系钢琴家中,鲁道夫·赛尔金和阿劳是杀出来的两个人。这篇文章虽然并不长,却相当集中地综合了时间顺序与不同风格的曲目选择,对赛尔金在美国数十年间的录音活动做了相当系统的梳理,颇有质量。
●“版本比较”栏目选择了一部迷人的古典杰作: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同海顿的另一首大提琴协奏曲相比,《C大调协奏曲》是很晚才被人发现的作品。本次推荐中的“历史录音选择”就留给了该作的首次录音,大提琴家萨德罗(Milos Sadlo)与克利玛(Alois Klima)指挥布拉格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经典录音选择”比较意外地并没有指向罗斯特罗波维奇、斯塔克或麦斯基的录音,而是选择了卡普松的版本。最佳演释则留给了伊瑟利斯灌录的唱片。
Star of the month 当月之星
多棒的一位演员呐!
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卡特琳娜·安冬娜琪
文字_梁晓奋
当你面对一位将自己完全“奉献”给所演的角色,
百分百投入到角色中的艺术家时,
也许你只能用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一句歌词来表达:多棒的一位演员呐(Ecco un artista)!
一月末的上海,许是这座城市最为寒冷的时日。不过,热爱艺术的朋友们想必正热血沸腾,期待着城市文化地标建筑之一的上海音乐厅新一年乐季的开幕。开启新乐季首场音乐会的艺术家,是被誉为当今乐坛“卡门第一人”的歌剧天后安娜·卡特琳娜·安冬娜琪(Anna Caterina Antonacci)。
说到卡门,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安冬娜琪来自同样自由热情的国度意大利,但她却能说一口无可挑剔的浪漫法语;她既可以完美诠释卡门之类的角色,亦可以浅吟低诉细腻到极致的艺术歌曲;她的表演可以“燃烧”整个舞台,但走下舞台,她愿意隐匿在自己的橄榄园中……就是这样一位令人着迷的歌剧天后,将会在2017年1月28日,第一次来到上海,与上海的乐迷们见面。
在此之前,她在全球众多歌剧院和音乐厅留下了她的歌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比利时国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巴黎喜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旧金山歌剧院、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日内瓦大剧院、纽约林肯中心、广州大剧院、香港文化中心等。
安东娜琪出演柏辽兹歌剧《特罗伊人》
1961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费拉拉(Ferrara)的安冬娜琪,成长于意大利古城博洛尼亚。她在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博洛尼亚市立歌剧院合唱团工作。不久后的1986年,她在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城市阿雷佐(Arezzo)完成了自己在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娜一角的首演,由此开启了她作为一名“歌剧女伶”的职业生涯。接着,她连续摘得三项国际声乐大奖,在乐界初露头角。这三项大奖分别是: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费城“帕瓦罗蒂声乐大赛”,和现在已不再举办的“卡拉斯国际声乐比赛”——这场比赛在全意大利进行转播,使得更多人认识了安冬娜琪。她在比赛中演唱了贝利尼歌剧《海盗》(Il Pirata)里的伊莫姬尼和罗西尼歌剧《湖泊女郎》中的艾琳娜,摘得桂冠。
安东娜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歌剧和美声复兴的时期,尤其是在意大利,罗西尼正歌剧重新为人们所重视。当时,罗西尼有不少作品是为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科尔布兰(罗西尼的妻子,十九世纪初著名的罗西尼女高音)所作,而那时的科尔布兰高音区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她的音域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次女高音”。所以,要找到一个适合演唱科尔布兰角色的歌唱家,其实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今许多演唱这些角色的女高音,需要在声音的深度上,尤其是中低音区特别下功夫。而安冬娜琪用了六七年时间,在意大利几乎垄断了罗西尼女高音的角色。从1988年开始,她在各地的首演均取得成功:1988年在意大利萨沃纳演唱《托尔瓦多和多莉斯卡》(TorvaldoEDorliska)中的多莉斯卡,1989年在罗马演唱《采尔米拉》(Zelmira),1991年在博洛尼亚演唱《摩西在埃及》(MosèinEgitto),同年在卡塔尼亚演唱《赛米拉米德》(Semiramide),在那不勒斯演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Elisabetta, reginad\'Inghilterra),1992年在阿姆斯特丹演唱《湖泊女郎》(Ladonnadellago)中的艾琳娜,1988年在罗马、1994年在伦敦演唱《摩西在埃及》等。
安冬娜琪最出色的罗西尼角色要数《埃尔米翁内》(Ermione),这部作品可谓最适合她的声音和表现力。《埃尔米翁内》曾是一部存有争议的作品,在那不勒斯遭遇惨败,直到1988年在佩萨罗,才由卡巴耶重新演唱了该剧。然而,卡巴耶的准备不足和当时糟糕的嗓音状态,并未很好地呈现该作品。几年后,安冬娜琪在罗马演绎这部作品,终于让人们认识到它的精彩之处,同时也使得布宜诺斯艾利斯、旧金山、伦敦和格林德伯恩的音乐节纷纷向安冬娜琪发出了邀请。
除了罗西尼的作品以外,安冬娜琪也经常出演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中的菲奥迪丽姬(Fiordiligi)正是她拿手的角色之一,她不仅多次演唱该角色,还与指挥古斯塔夫·库恩(Gustav Kuhn)完成了唱片的录制。她还和阿巴多在费拉拉合作了《唐璜》中的埃尔维拉(Donna Elvira)一角。她曾在维也纳和柏林完成格鲁克歌剧《阿尔切斯特》(Alceste)的首演,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出《阿尔米德》(Armide)。
安东娜琪出演普朗克歌剧《人声》(LaVoixHumaine)
至此,尽管安冬娜琪的歌唱事业非常顺利,但她并没有满足现状,已是一位著名歌唱家的她并未排斥进一步的学习。从2000年开始,她进行深造训练,由最初的次女高音,到如今可以在女高音和次女高音两者之间自由转换,拓宽了可演唱的作品。虽然人们也许会说她的声音并不那么明亮,声音也不容易分类,但这反而成了她的独特之处。她的保留曲目包含了美狄亚、艾丽丝福特(威尔第歌剧《法斯塔夫》)、罗密欧(贝利尼歌剧《凯普莱蒂人与蒙泰奇人》)、夏洛特(马斯内歌剧《维特》)、苏珊娜(欣德米特歌剧《圣苏姗娜》)等。她最常演的角色之一要数蒙特威尔第的波佩亚,当然,卡门和卡珊德拉(柏辽兹歌剧《特洛伊人》)仍是她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最具代表性的角色。
安东娜琪扮演的卡门
说到安冬娜琪的“卡门”,自然要说到她与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合作。安冬娜琪首次登上皇家歌剧院的舞台,是在1994年演唱罗西尼歌剧《摩西在埃及》中的埃尔西娅(Elcia)。2006年,她回到科文特花园,演唱皇家歌剧院新版《卡门》。在这个版本中,她塑造了大胆、野性、独立的卡门,她对音色的驾驭,对舞台和肢体语言的表现,以及对整个角色的把控,惊艳了英国观众。这场由安东尼奥·帕帕诺(Antonio Pappano)指挥、安冬娜琪领衔的新版歌剧空前成功。之后,她又与指挥约翰·艾略特·加丁纳(John Eliot Gardiner)合作,在巴黎喜歌剧院演出该剧。接着,她不仅带着柏辽兹歌剧《特洛伊人》(Les Troyens)中的卡珊德拉一角再次来到科文特花园,还在音乐会中与乐团合作演出了肖松的《爱和海之诗》(Poèmedel’amouret delamer),并且参加了BBC逍遥音乐节。她与不同的指挥家和乐团合作了柏辽兹歌剧《克利奥佩特拉之死》(LaMortdeCléopâtre),分别由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涅采-西格英(Yannick Nézét-Seguin)指挥鹿特丹爱乐乐团,约翰·尼尔森(John Nelson)指挥香港爱乐乐团,雅尼克·涅采-西格英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安冬娜琪并不局限于演唱歌剧作品,在她众多的音乐会中,她选取了跨度很大的曲目,从意大利巴洛克作品到意大利艺术歌曲,从瓦格纳到肖斯塔科维奇,还有一些法语歌曲。她的曲目包括了罗西尼的《圣母悼歌》、《颂主弥撒》(MessadiGloria,与阿卡多合作录制唱片)、《小庄严弥撒曲》(Petite MesseSolennelle),斯特拉文斯基的《普尔钦奈拉》(Pulcinella,与沙伊合作录制唱片),以及佩尔戈莱西的《圣母悼歌》(与穆蒂合作录制唱片)。
安东娜琪出演歌剧《两个女人》
2013年,安冬娜琪在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其中德彪西的《三首比利第斯之歌》也会在此次上海音乐厅上演。这是安冬娜琪的保留曲目之一。在伦敦演出的钢琴伴奏,同样是此次来沪的钢琴家唐纳德·苏赞(Donald Sulzen)。这是一部情绪极为细腻的作品,安冬娜琪温暖且略带沙哑的独特音质,以及她在处理歌词时的用心,将会非常令人期待。她与钢琴家苏赞的合作已很默契,苏赞的钢琴恰到好处,清晰敏感的触键与安冬娜琪的音色,将会呈现出德彪西艺术歌曲中歌词节奏、重音和诗意、乐思的融合与贯通。
安冬娜琪在2006年出版了个人的第一张独唱专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