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十二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十二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书籍编号:30612812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8978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十二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音乐书屋Music book
《BBC音乐》
BBCMusic
2017年10月号
●杂志的主题是歌剧,封面主题《选出历史上最伟大的二十部歌剧》也是整期最具分量的文章。毫无疑问,此文的内容将会引发不小的争议,不过将《费加罗的婚礼》排在首位,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紧接着,又是当红男高音歌唱家乔纳斯·考夫曼的长篇访谈,内容十分充实,涉及歌唱家宽广的保留曲目。本期的月度作曲家也选择了马斯卡尼,完全呼应了歌剧主题。
●继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之后,本期的“建立你的音乐图书馆”选择了一部相对冷门的作品——沃恩·威廉斯的《大海交响曲》。首选的位置并不出人意料地留给了博尔特的录音。长久以来,这位指挥家已完完全全同沃恩·威廉斯的作品连在一起了。相对于这样行之有年的经典,马克·艾尔德(Mark Elder)与哈雷管弦乐团在2014年的新录音也在推荐之列,目前该组合在英国是一面重要的旗帜。文中推荐的演释主要都围绕着英国本土,但也提到了一次相对冷门的录音,就是来自苏联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沃恩·威廉斯《交响曲全集》的演出。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7年10月号
●本期压倒性的篇幅都留给了“留声机大奖”的获奖专题。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毕竟在当今的古典音乐界,这无论如何都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三个奖项之一。本期不同的获奖唱片、个人或唱片品牌都得到了专文介绍。“最佳协奏曲奖”颁发给了伊莎贝尔·福斯特与安东尼尼合作,在Harmonia Mundi灌录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全集及作曲家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其他音乐。除了专文介绍唱片中的演奏之外,本期杂志还有一篇小文,同样是关于这位小提琴家的——由她本人来谈谈她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睡美人”。获得年度艺术家奖项的,是指挥家瓦西里·彼得连科。他原本比那位同名的柏林爱乐新总监基里尔·彼得连科更为有名,先后在Naxos和Onyx灌录了颇有影响力的唱片。
●这次年度唱片品牌的奖项,颁发给了英国本土品牌Signum Classics,关于这家公司的介绍文章虽然不长,却可能是值得读者留意的。因为这家公司长久以来都十分低调地推出耐人寻味的唱片。我们发现它出品的很多内容,确实是围绕着英国的音乐生活,尤其是乐队部分,常常以爱乐乐团的演出为中心,先后记录下这支乐队同麦克拉斯、多纳伊、马泽尔、萨洛宁等大师合作的演出。今日的爱乐乐团已无复鼎盛时期那样的巅峰水平,但我们还是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享受。
当然了,这次留声机大奖的评选结果中,最引人注目的仍非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卡娜娃莫属了。歌唱家在获奖后即宣布退出舞台。对一位歌唱家的艺术生命来说,卡娜娃确实到了应该退役的年纪,而她留给人们的始终是最美好的印象。本期杂志除了获奖专题中的文章以及封面人物的美图之外,还为歌唱家特别安排了一篇文章,谈论她的经典录音。
●在留声机评奖的专题之外,杂志在关于经典录音/演释者的内容也很有吸引力。再版唱片的专题大篇幅地谈论了华纳近期的重磅发行《卡尔·伯姆早期录音集》。这些录音的发行原本很零散,又多见于高价的小众品牌,这次华纳将其集结为一大盒,杂志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版本比较的专题对准了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最受到推崇的录音仍是经典中的经典——卡拉扬晚年的数码版。另有一篇不算很长但颇有价值的文章——图里·波特谈论录音史上十位重要的女低音歌唱家。
人物Figure
汪昌博:我希望成为一名学者型的艺术家
Wan§g Changbo:I Want to be a Scholar-Artist
文字_胡越菲 封面摄影_黎春良
就在国内本科毕业前几个月,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学位和工作,远赴德国深造;
读了大半年预科后,他连考三所德国音乐学院都铩羽而归,一度绝望到万念俱灰;
接着,他奇迹般地考上了欧洲最大的音乐学院——科隆音乐学院;
他再一次考入百里挑一的柏林音乐学院,并连续三年获得全额最高奖学金;
……
2017年,抒情男中音歌唱家汪昌博刚过而立之岁。
这一年,他不仅以满分的优异成绩从万众瞩目的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
毕业并留校任教,还在家乡安徽黄山歙县创办了首届黄山国际夏季音乐节。
他本可以过更稳定、更安逸的生活,却总是在人生的分岔路前毫不犹豫地选择
“Hard模式”。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地做出旁人看来如此大胆又冒险的决定呢?
“归根结底,就是三个字:不甘心。”
考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很多人都会有“不甘心”的心理状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这个“不甘心”而做出一些改变。所幸的是,汪昌博属于那少数的几个“行动派”之一。2010年,就在他还有几个月就要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时,他得到了一个去国外留学的机会。待在国内按部就班,他的职业已经安排妥当;远赴德国学习深造,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变数。面对人生的关键抉择,汪昌博整整考虑了三天三夜,最终,内心深处的“不甘心”让他决定“搏”一下,“我觉得我能唱得更好,我想学!”为了准备语言、签证等繁琐的事宜,他不得不放弃了近在眼前的学士学位。2010年9月,他就飞往汉堡,在一所私立音乐学院念大学预科班。
在预科班读了大半年之后,汪昌博开始正式报考德国的国立音乐学院。他满心希望能考上汉堡音乐学院,“这样就不用搬家了”。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一连考了三所高校都名落孙山。他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自信心降到了冰点,差点连剩下的最后一所大学也无力去面对了。就在他垂头丧气地准备打道回府时,父母的越洋电话仿佛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在父母的鼓励下,他答应坚持参加完科隆音乐学院的考试。
正是那次考试,将他一生的命运彻底改写。
德国音乐学院的考试一般分为两轮:初试和复试。上午是初试,汪昌博唱了两首歌:舒伯特的《渔家女》( DasFishenMädchen )和莫扎特歌剧《女人心》中的选段。中午发放复试名单,他看到自己居然榜上有名,这下慌了起来,因为他压根没想到自己会进复试,所以并没有准备复试的曲目。“我只想着,唱完初试,我完成任务,就可以回家了。”就在他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筹莫展时,他碰到了科隆音乐学院的声乐系教授马丁·布伦斯(Martin Bruns)。教授觉得汪昌博刚才那个歌剧选段唱得很好,建议他复试时还是唱这首。“在德国,教授会和考生商量,选出你最擅长的曲目参加复试,让考生最大程度地展现出自己的优势,这个非常人性化。”由于初试是在小房间里举行,而复试则安排在大的音乐厅,有更多的评委,所以曲目重复是被允许的。
于是,下午复试时,汪昌博又把初试时的两首歌唱了一遍,接着就回汉堡了,把这事儿完全抛在了脑后。一个星期后,他突然接到了马丁教授的电话:“昌博,你愿意跟我上课吗?”什么?我被科隆音乐学院录取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生怕听错了,一连问了三遍,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科隆音乐学院可是欧洲最大的音乐学院啊,他激动得不能自已。最后的坚持成就了令人喜出望外的结果,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有心栽的花不开,无意插的柳却成了荫。后来,汪昌博问起老师当时为何会选中他时,马丁教授回答道:“你的语言天赋和乐感无人能及。”看来,是好马总有伯乐赏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深造:脱胎换骨,满分毕业
汪昌博坦言,在国内上大学时,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一年学不了三首曲子,四年时间荒废了大半”。到了国外,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基础打得实在太薄弱了,“老师布置给你的曲子,你一首也没见过,那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啊”。在私立学校读预科班时,汪昌博切身感受到了德国老师对待事情认真执着的态度。“他们会因为一个小附点如何运用而反复推敲,会因为我的德语发音有偏差而多次纠正,会因为音乐如何更好地表达而不厌其烦地和我切磋探讨。”他发现自身有太多的不足需要完善,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填补,于是,考上科隆音乐学院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重修本科学业。
汪昌博与恩师马丁教授
在科隆音乐学院的学习,让汪昌博从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德式”的古典音乐。汪昌博的专业导师马丁·布伦斯是一位瑞士籍的声乐教授,他既有着西方人传统的严谨思维,又不乏东方人的热情幽默,和他上的每一节课都变得生动而有意义。课余时间,马丁教授也给予了汪昌博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教授的倾力相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汪昌博的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亚琛歌剧院和交响乐团演绎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歌剧。
汪昌博跟着马丁教授学习了一年半,由于教授要转去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任教,他决定追随恩师,再一次报考柏林音乐学院。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每年面向全世界招生三到六个,而考生却多达三百个,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然而,他并没有畏惧,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这所欧洲音乐学院的巅峰。当时马丁教授在科隆音乐学院有九个学生,而汪昌博是唯一一个考上柏林音乐学院的。
不会弹吉他的大提琴家不是好的男中音
汪昌博接受CNN电视台采访
那么,从科隆音乐学院到柏林音乐学院,这学制怎么算呢?汪昌博解释道,德国的学制是不同学校间的学期能够平行转移,“也就是说你在一所学校里学到第三个学期,如果考到别的学校,可以从第四个学期开始读”。汪昌博在科隆音乐学院读到第三学期,照道理在柏林音乐学院应该从第四个学期读起,但由于第四学期结束后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会影响到毕业的成绩,为了让他更好地适应环境,柏林音乐学院建议他第三学期再读一遍。所以,汪昌博自嘲自己本科读了将近十年,“上师大的四年本科,德国的一年预科,再加上德国四年半的本科,周期拉得非常长”。也正因为此,他的基础打得比其他人都更深厚、扎实。
在柏林这个古典音乐的殿堂级城市,汪昌博身边的同学们个个都身怀绝技,这让他也丝毫不敢有所松懈。“在国外,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学习的氛围都相当浓厚,特别是日本、韩国学生非常拼命。在那样的氛围之下,你不努力也不好意思。”积极的学习动机、谦卑的学习心态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渐渐地让汪昌博在这个高手如云的环境中脱胎换骨,迅速成长。2012年,汪昌博从两百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巴伦博伊姆奖学金基金会”提供的最高奖学金,成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2013年,汪昌博参加了“Paul Salomon - Das Lied”世界艺术歌曲大赛并杀入四强,成为进入决赛的唯一一个中国人。
在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汪昌博以独唱演员的身份与柏林爱乐乐团、法兰克福交响乐团、瑞士Klangform交响乐团有过多次合作,在柏林音乐厅、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主演过奥托·尼古莱《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莫扎特《魔笛》、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歌剧。2015年6月,他
汪昌博与低男中音歌唱家夸斯托夫
2017年7月,汪昌博以1.0的优异成绩从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满分毕业,留校担任马丁教授的助理教师和柏林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师。同时,他还是中国驻德国大使馆艺术团的特邀声乐指导以及柏林夏洛腾堡宫殿的特约歌唱家。
从当年被三所高等音乐学府拒之门外,到如今的荣誉毕业、前途无量,汪昌博在艺术之路上走到了从前不敢想象的高度。不过,这一切虽看似凤凰涅,实际上却离不开他多年脚踏实地的积累。在德国的七八年,他拼命吸收、弥补自己曾经失去的那些时间。现在,他的曲目量已经达到了三百多首,其风格跨度之大,囊括了从蒙特威尔第到近现代作曲家如本杰明·布里顿等的大量作品。世界艺术歌曲指导大师格拉汉姆·约翰森(Graham Johnson)称赞他“拥有无可比拟的乐感和细腻的音乐处理”,声乐泰斗丹尼尔·费罗(Daniel Ferro)称赞他“对音乐有着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理解高度”。
汪昌博和声乐泰斗丹尼尔·费罗
孤独是从事音乐行业的必修课
汪昌博从小就喜欢唱歌,而且从来不跑调,音准是与生俱来的好。高中时品学兼优的他,原本可以按部就班地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却因为对歌唱的热爱,决定从事音乐专业。高考前一年,他先是跟着黄山当地的老师学了一个月,由于进步太快了,不得不寻找更好的老师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