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十一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十一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书籍编号:30612811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2578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十一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Music book 音乐书屋MAGAZINES 外刊介绍
文字_张可驹
BBCMusic 2017年9月号《BBC音乐》
●《BBC音乐》杂志的封面主题,大概可说是英国乐坛近期的头等大事——塞蒙·莱托又将回到英国工作了。原本,柏林爱乐的掌门人都会在位置上一直工作到去世的那一天。第一位活着离开岗位的人是阿巴多,但由于指挥家的健康问题,其后他并未再担任某个大乐团的固定职位。而这一次,莱托重返英国,将从2017年秋天开始担任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指挥家与柏林爱乐的合约到2018年结束)。
●本期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是对钢琴家尼尔森·郭纳(Nelson Goerner)的访谈。尽管不是几大唱片公司目录上的红人,也非公众交口称赞的明星,郭纳还是相当被同行与资深乐迷所推崇的一位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很卓越,独特的音乐想法更是赢得了某些重要评论家的称赞。可是这位钢琴家行事低调,在公众层面的名气同他的实力严重不成正比。所幸,郭纳并没有因此而被人们遗忘,因为他的唱片还是一直在十分稳定而持续地推出。他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主要同小品牌合作。对于这样一位“半隐士”钢琴家来说,一篇充实的访谈尤显可贵。在访谈中,郭纳回忆了早年他如何痴迷于鲁宾斯坦演奏肖邦《夜曲》的唱片,那种让钢琴歌唱的音响令他陶醉。与之相对,霍洛维茨的演奏则使他疯狂。对于目前音乐界的现状,郭纳指出成名要早、露脸要快的思想已经无处不在,实在是一大问题,年轻钢琴家们都希望一夜成名,认为倘若在三十岁还没有成功的事业,那就完了。
●关于指挥家施瓦兹(GerardSchwarz),2017年他正好七十岁。一些指挥家是弹钢琴出身,而后走向指挥台的。另一些则是起初演奏各种各样的弦乐器,如明希演奏小提琴,托斯卡尼尼演奏大提琴等。这方面,施瓦兹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曾是一位出色的小号演奏家,二十四岁时成为纽约爱乐的小号副首席,两年后又成为西雅图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整篇文章以指挥家的自述为主,开头回忆了童年的爱乐经历,包括如何拥有一台立体声音响,如何喜爱爵士乐等等。随后,施瓦兹回顾了他不同寻常的职业生涯,此人实在是一位乐于推广新曲目的指挥家。
●“建立你的音乐图书馆”栏目选择了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推荐的唱片包括阿巴多晚年的录音,由莫扎特管弦乐队演奏。文章指出,指挥家保留了原作全部的反复,从而指向了舒曼对于这首交响曲著名的评价:“天堂般的长度。”但事实上,指挥家是通过内在细节的充实将演奏带到杰出的境地。美妙的分句以及丰富的乐器色彩的表现,让人联想到室内乐的艺术。富特文格勒在DG的录音室版也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推荐名单上,此外还有哈农库特指挥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唱片。不过,首选版本的位置,还是留给了旺德指挥柏林爱乐的现场录音。文中表示,即便有伯姆、克里普斯等人的名演在侧,这一梦幻组合仍为首选。除了演奏本身的品质之外,它还有相当杰出的录音相助。
Gramophone 2017年9月号《留声机》
●《留声机》将月度唱片的位置留给了雅尼克(Yannick Nezet-Seguin)与欧洲室内乐团合作、为DG灌录的门德尔松成熟时期的五首交响曲唱片。文中指出,指挥家与乐队共同关注乐器的色彩表现,以及合唱部分与乐队之间的平衡。三年前,该组合为同一家公司灌录了舒曼的四首交响曲。在月度唱片之外,两款由乐队自主品牌发行的录音也得到了关注:尼尔森斯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出勃拉姆斯全部交响曲的现场录音,以及穆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出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新录音。其中,尼尔森斯的勃拉姆斯得到了较大篇幅。除了因为这位指挥家本身当红之外,相对于柏林爱乐、伦敦交响乐团与伦敦爱乐,这些乐队的自主品牌BSO
Figure人物
周善祥的“音乐考古”尽管热烈,尽管恬静Siz zlingand Quiet Kit Armstrong’s Musical “Archaeology”
他从五岁便开始作曲,在十三岁被钢琴家阿尔弗莱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破例收为学生。他是一位钢琴家、作曲家、未来的指挥家,同时还是一位数学硕士。他对于演奏有着深层次的思考,他让每一个音符在他的双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文字_谭亚倩
我从小就梦想着有这么一个地方,自己来安排音乐会,我想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周善祥
传说中的天才少年
开始准备周善祥(Kit Armstrong)的这篇文章时,我一个人在陌生的国家旅行,每次停下来的时候就看看关于他的演出、采访、评论和纪录片。他总是面带微笑,保持着平和的姿态,仿佛小小年纪就已经在这个纷繁的世界找到了安放自己心灵的位置,他也让旅途中的我的精神得到片刻休息。但仔细看,其实他的眼神非常灵动,深处像有一团火,让我想到了顾随先生的一句话——恬静与热烈非二事,尽管热烈,同时也尽管恬静。
周善祥正和那些我们经常在名人传记阅读到的旷世奇才一样,1992年出生的他,五岁便开始作曲,十一岁进入科蒂斯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同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选修数学和化学。2004年移居伦敦后,周善祥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在帝国大学攻读纯数学。2004年也是这位天才的一个转折点,他结识了钢琴家阿尔弗莱德·布伦德尔。周善祥的母亲回忆道,当她带着周善祥听完布伦德尔的钢琴独奏会后,去后台向布伦德尔表示敬意,布伦德尔邀请了周善祥去他家中弹琴给他听。当时周善祥的母亲仅仅将这当作客套话,而在当年年底,周善祥真的受邀到布伦德尔家中为他弹奏了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布伦德尔细致地指导了他。第二年,也就是周善祥十三岁时,他将自己去加州斯坦福大学演出的录音送给布伦德尔听,随后布伦德尔正式将周善祥收为学生,免收学费,甚至让布伦德尔的基金会为他在施坦威选购了一架好琴。布伦德尔将周善祥称为他见过的最伟大的天才,他说和周善祥一起学习的经验,让他懂得了莫扎特和舒伯特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子的。
为了让周善祥能够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音乐,布伦德尔与周善祥之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约法三章”:不参加国际比赛,不在卡内基音乐厅开音乐会,不接见记者。专门从事音乐家纪录片拍摄的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和制片人马克·基德尔(Mark Kidel)听说布伦德尔破例接收了学生,便将大师与周善祥的互动以及这位天才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跟踪拍摄了下来,制作成一部音乐家纪录片《点燃音乐的琴凳》(SetthePianoStoolonFire)。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布伦德尔手舞足蹈地指导周善祥怎样去理解每一个音符,如何伸展放松自己弹琴的姿态,也可以看到他们喝着下午茶,天南地北地交流着自己对音乐、对艺术、对生活,甚至是对异性的看法。布伦德尔举行独奏会时,他们在教堂中试音,讨论演出。这种师生间的契合,让人不禁想到,也许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灵魂安置在了同一个地方。
这部纪录片让观众见识到了周善祥从小卓越的作曲天赋,还有周善祥在大学上课的样子,以及他很男孩儿的一面——他非常开心地将自己制作的一个游戏展示给大家看,教大家如何去操作这款游戏。这部纪录片并不能让人了解周善祥的全部,但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音乐中的形而上学
在文化工业的大背景下,我们被娱乐不动声色地消耗了个性,快乐也随之盲目起来。我们把魏晋风骨、漱石枕流当作已经消失的理想,相信如普鲁斯特所说,真正的天堂是已失去的天堂。但周善祥却真的把自己的天堂选择在了法国北方一个小城中的小教堂,钢琴家朱晓玫去教堂探访他时,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连最基本的生活设施都不齐全的地方居住下来,周善祥回答道,不去想,矛盾就不存在了。
周善祥与布伦德尔,2015年
我明白有时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朴素的,但让我惊讶的是周善祥那份与年龄不相符的对生活本质的透彻领悟。周善祥并不是一个基督徒,为什么要买一座教堂呢?对此,他是这么回答的:我从小就梦想着有这么一个地方,自己来安排音乐会,我想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演奏一些我挖掘出来的不为人知的音乐作品。西方的古典艺术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算是一个非宗教信仰者,也无法彻底摆脱宗教的影响,也一样可以去欣赏艺术中所包含的宗教的神圣与平和。周善祥会在这样一个教堂中得到什么样的灵感和提升,会呈现给我们什么样的音乐呢?在他的教堂听过他的音乐会后,听众是否也感受到了音乐中那“无往而不美好”的展开呢?
周善祥一直对音乐家这个身份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对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演奏,一个是现在很少人在谈论的真正的音乐。而真正的音乐是什么呢?从他与记者的对话中,我仅能揣摩一二,也许是他说的数学和音乐中的共性——创造美,同时他也认为钢琴家应当把作曲家的本意传达给观众,应当通过“音乐考古”去找到作曲家最初的想法。周善祥说他会通过阅读作曲家的理论文章和书信、传记,找出更古老的乐谱,通过拜访作曲家的故居等各种方式去思考如何诠释作曲家的意图。这个时候我想周善祥的数学功底便能派上用场了,他可以通过分析、解构、排列组合去还原音乐最初的样子,此时他的脑中会不会就像一个有着通往不同方向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周善祥的花园中已经盛满了各种作曲家栽种的艺术作品,它们都被井井有条地梳理修整好,他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它们。
看过周善祥的演出后,再看他的采访,让我再一次惊讶了。他在演出前居然不练琴,只在房间里看看谱子就好了,他那行云流水般的演奏让人难以相信这仅仅是“看看谱子就好”的结果。但转念一想,或许技术对周善祥来说并不是最难的事情,所以他才能游刃有余地将对音乐的理解和如何传达给观众放在首位。
周善祥说他更倾向于选择李斯特在他年长后写的曲子,这也反映了周善祥“音乐考古”的另一个层面——发现音乐。
我要寻找那些等待我发现的音乐
就算是周善祥这样的天才少年,也感叹钢琴文献太多,穷尽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作品都弹完。对于这众多作品,周善祥将它们分为两种,一种是只需要钢琴家去弹就好,另一种是等待着钢琴家去发现它。而他对后者更有兴趣,他选择寻找那些需要他的音乐。
这也正是周善祥关注十六、十七和十八世纪音乐的原因。朱晓玫回忆了一件去教堂探访周善祥时让她无地自容的事情,她邀请周善祥弹奏一首曲子,朱晓玫以为是周善祥自己创作的曲子,因为她从来没有听过,一问才知是李斯特的作品。周善祥说他更倾向于选择李斯特在他年长后写的曲子,这也反映了周善祥“音乐考古”的另一个层面——发现音乐。
不仅仅是音乐让人觉得美丽,有时候光看到周善祥对音乐的那份纯粹便已经让人陷入诗意的情怀了。无论是在他自己演奏时,还是看着别人演奏时,周善祥面对音乐的那份坦诚和投入都显现在他愉悦享受的神情上。他说他弹琴的时候,整个身体就被音乐灌满了,还说如果完全沉浸在音乐里,什么音乐厅的嘈杂、生活环境的艰辛,这些东西都会被忘掉,或者感觉不到。正是这份纯粹,让周善祥看起来如此与众不同,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音乐的诗意。
周善祥从小便同时学习音乐和科学,而到他读完数学硕士时,他母亲让他在数学和音乐中选一条路走,因为音乐和科学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专注力,周善祥选择了音乐。不过,他始终认为数学可以为他的音乐增益不少,因为它们都在创造美,都在用最优雅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的美丽。
当问及他对自己是否是天才时,周善祥很平淡地回答说,态度是最重要的。他用了电影《寿司之神》来做对比,电影中提到天分是愿景,如果有这个愿景,就能做出最好的寿司,他认为音乐天分也是同理,他的愿景或者说梦便是听众能够在他的演奏中找到共鸣。
无论是看周善祥的演出、采访还是纪录片,我总是能看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独有的世界观,他对音乐、人生甚至宇宙的诠释都是那么透彻又充满诗意。同时,我也被他那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灵动的双眼折服。周善祥说每一天的目的就是要比昨天知道得更多,天才如是,我们更应当如是。
他是新星,却说自己已经老了
周善祥与长野健
周善祥2017年5月才第一次登上中国大陆的舞台,所以尽管他在国外已经是个大名人,但在国内算得上是一位新星。5月23日,周善祥在成都举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