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九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九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书籍编号:30612797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8527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九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威尔第《法尔斯塔夫》中国首演
2016年9月15日至17日,威尔第歌剧《法尔斯塔夫》将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此次演出是这部歌剧的中国首演,是上海歌剧院2016-2017演出季的开幕演出,也是上海歌剧院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的精心策划。为此,上海歌剧院特别邀请到英国导演团队全新制作,将剧中温莎小镇上的人生世相穿越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别具意味。《法尔斯塔夫》创作于1889年到1893年间,是威尔第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他晚期创作中最伟大的两部歌剧之一。与大多数歌剧不同,《法尔斯塔夫》没有大段的咏叹调,没有脍炙人口的著名唱段,宣叙调贯穿全剧,却是一部戏剧结构天衣无缝的“合唱/重唱”歌剧。也正因如此,它对角色演员、合唱演员、乐队以及指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子庚
《BBC音乐》
BBCMusic
2016年7月号
●布鲁克纳向来是言说不尽的作曲家话题。作者塔内(Michael Tanner)总结了他耳中的“布鲁克纳作曲风格”:开场弦乐震音如层峦叠翠,主题慢慢露出端倪,但节奏音型反复可加可不加;谐谑曲中部因为想要形成强弱对比,所以常常写得颇具诗意,另一些时候则往往有管风琴般的轰鸣效果,《第九交响曲》的谐谑曲乐章就是如此;像其他许多作曲家一样,布鲁克纳本人也表示过终曲非常难写,特别当你想要在脱颖而出的时候——他的《第五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的终曲都可算是后世的楷模了;塔内还说,布鲁克纳写结尾的办法大多基于前面有过的核心主题,有时甚至引自另一首交响曲,巨型体量的复调营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感。在本次专题末尾的荐片环节里,斯科拉瓦切夫斯基版的《第七交响曲》(Oehms公司)、朱利尼版的《第八交响曲》(Testament公司)、富特文格勒版的《第九交响曲》(DG公司)与赫尔维格版的《F小调弥撒》纷纷入选。
●《BBC音乐》杂志并不是每一期都有世界音乐专栏的。这期推荐的唱片中得分较高的一张是珊克·南契拉(Sainkho Namtchylak)在2016年的新片《像一只鸟或幽灵,而不是一张脸》。这位图瓦呼麦女王会继续以什么样的嗓音表演惊呆世人?而在另一张同样获评五颗星的唱片《绿松石女王》中,日内瓦自由爵士萨克斯手拉杰布(Rasel Rajoub)被赞誉为“完美呈现了一种含纳中东标准节奏的新叙利亚爵士音乐”。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6年7月号
●《管风琴皇帝——雷格尔》一文里引用了勋伯格诚挚的叹息:人们对德国作曲家马克斯·雷格尔(Max Reger)低估得太多了。他作品里循规蹈矩的结构似从勃拉姆斯的模板里脱胎,但和声表达却做到了惊人自由的程度,尤其是对巴洛克对位法的精通,足以让雷格尔的地位在好几个时代的德奥作曲家中屹立不倒。他那几首杰出的管风琴幻想曲与赋格,让人联系起“皇帝”的气势并不为过。此外,雷格尔也在他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里藏入了对巴赫传统的深深怀念——你当然可以称之为新古典主义韵味的弦乐,因为那是巴洛克以一种再顽皮不过的“面具形式”与你我见面。
●阿兰·科蒂斯(Alan Curtis,1934-2015)是对二十世纪早期音乐本真演绎潮流有过巨大贡献(特别是理论方面)的美国音乐学者、演奏家与指挥家,曾师从莱昂哈特学习羽管键琴,对拉莫与库普兰的键盘作品钻研尤精。1992年,他在迁居意大利的同时,将事业重心转到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上,代表作是在Erato公司录制的早期意大利作曲家罗西(Michelangelo Rossi)与洛蒂(Antonio Lotti)的意大利牧歌选集,而六张套的亨德尔歌剧更花费了他近十五年的心血。不过请注意,虽然名字拼法一样,这位科蒂斯先生与1924年创办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的科蒂斯·伯克(Mary Louise Curtis Bok)女士并无关系。
●本月最佳唱片花落美国钢琴家安格里奇(NicholasAngelich)的浪漫派作品选集,由Erato出品。安格里奇生于1970年,曾经师从奇科里尼与贝洛夫,1989年时就已获得卡扎德絮比赛第二名,五年之后又摘得巴考尔大赛头名。他这张中年阶段录制的新唱片囊括了肖邦的两首练习曲、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与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杂志认为安格里奇所诠释的《革命练习曲》节奏干脆爽利,风格像是唤醒了百年之前肖邦的“盛大风格”(grand manner);在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中,八度技术之迅疾与精准,不夸张地说甚至超越了霍洛维茨在1932年的版本;而《克莱斯勒偶记》则拥有了极高超的冥思层面与幻想力,几乎能与安妮·费舍尔、阿格里奇或佩拉希亚的名版一较高下。
Figure 人物
帕尔曼:我是一个“音乐建议者”
帕尔曼正在接受采访
在准备帕尔曼的资料时,看到最多的一个词恐怕就是“身残志坚”了。然而,当真正面对这样一位开朗乐观、幽默风趣的小提琴大师时,你的脑海里压根就不会想到这个词。在上海柏悦酒店(Park Hyatt)的采访,他数次把大家逗乐,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大师虽年过七十,手指却依然如此灵活,技术丝毫没有退化的迹象,他将此定义为自己的“幸运”。帕尔曼坦言自己并不会每天练琴,“昨天我一直在飞机上,而今天我要接受你们媒体的采访,所以没时间练琴,这是你们的错,哈哈”。……
十六年来发行的首张独奏专辑
伊萨克·帕尔曼堪称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了。在其杰出的职业生涯中,他共获得过十五座格莱美奖、四次艾美奖和肯尼迪中心荣誉奖,以及两届美国总统里根和克林顿分别授予的“自由勋章”和“国家艺术勋章”。2008年,为了表彰帕尔曼卓越的艺术成就,格莱美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前不久,帕尔曼与多年的挚友艾曼纽·艾克斯(Emanuel Ax)合作,在DG录制发行了一张福雷和理查·施特劳斯作品的唱片。这是帕尔曼此前从未录制过的作品,也是他近十六年来发行的首张独奏专辑。福雷于1876年完成了《A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Op.13),那是作曲家旋律最优美、最让人无法抗拒的作品之一,听起来仿佛“有着法国香味的勃拉姆斯”(French-perfumed Brahms)。在帕尔曼看来,福雷奏鸣曲的乐句演奏起来非常享受,让人沉醉其中,“因为它们是如此富有内涵,就像是一条美丽的河流”。
理查·施特劳斯于1888年创作的《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18),是作曲家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奏鸣曲。当时理查正在追求他未来的妻子、女高音歌唱家宝琳(Pauline),因此作品中充满了绵长的呼吸以及歌唱般的浪漫。帕尔曼说,当他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时,他会在脑海里编故事,帮助自己理解那些乐句。“在慢板乐章中,我想象自己身处一家咖啡馆,非常私密的、温馨的……”
老友艾克斯不止一次地对帕尔曼说,他应该录制理查·施特劳斯的奏鸣曲,因为它就像是为小提琴家量身定做的。“你可以在这部奏鸣曲中听到《玫瑰骑士》的影子,所有的停顿和开始都充满了戏剧性,对于伊萨克那充满光辉的音色来说,它是非常理想的。”由于理查·施特劳斯本人会拉小提琴,因此作品中的小提琴声部充满了高难度的技巧,同时钢琴部分也相当具有挑战性。
此前,为了庆祝帕尔曼的七十岁生日,DG发行了帕尔曼的二十五碟套装录音全集——那是自1968年至2001年,帕尔曼为DG以及Decca录制的二十五张经典唱片,代表了他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二十五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有时候我重听这些唱片,我会对自己说,这很好,但我现在不会这样拉了。今天,也许我会用一种不同的色彩或阴影来描绘这部作品,它将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就好像你开车从A地到B地,你可以从这条街走,也可以从那条街走。你仍然到达了相同的目的地,但你走了一条不同的路。”这就是殊途同归的意义所在吧。
帕尔曼为DG录制的第一张唱片,是1978年在波士顿交响乐大厅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小泽征尔合作的贝尔格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与小泽征尔合作斯特拉文斯基的协奏曲,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要指挥好这部作品并不容易,在节奏和速度的把控上需要相当的技巧和经验。当我第一次和小泽征尔合作这部作品时,我就叫道,‘哦,天哪,这就是我想要的,我一定要和他录制这部作品!’”至于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所以,对我来说,那是一张梦想成真的唱片”。
帕尔曼与艾克斯录制的新唱片
DG发行的帕尔曼二十五碟套装录音全集
帕尔曼与阿什肯纳齐的一系列合作,始于他1968年为Decca录制的弗朗克奏鸣曲和勃拉姆斯的圆号三重奏。“在阿什肯纳齐伦敦的一场音乐会结束后,我去了后台,他说,‘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我们为什么不一起录一张唱片呢?’”就这样,他们去了阿什肯纳齐的家里,一起演奏了几首小提琴奏鸣曲。“可以说我们是对彼此进行了一番试听(Audition),尽管我当然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钢琴家,而他那个时候也一定听过我的唱片。”
帕尔曼表示自己能在DG录制那么多唱片是非常有意义的。“DG在录制伟大的音乐方面总是享有很高的声誉,我觉得那才是一家真正的音乐公司——一家有艺术追求的唱片公司。”1981年,帕尔曼在芝加哥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一起录制了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由于丹尼尔与杜普雷以及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的关系,能够和他合作这部作品让我兴奋至极,我觉得自己和他可以产生很多共鸣。”之后的1983年至1986年,帕尔曼又与巴伦博伊姆合作录制了莫扎特的全套小提琴奏鸣曲,“那是我为DG录制的规模最庞大的一套作品”。
你的音乐耳朵需要“甜点”
采访后的第二天,帕尔曼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独奏会,演奏了勒克莱尔(Leclair)《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C小调谐谑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意大利组曲》等。帕尔曼告诉我们,他之所以选择这些曲目,是因为他本人的偏爱,“我只演奏我喜欢的作品”。他坚信,舞台上的艺术家应该首先为自己演奏,因为只有能打动自己的音乐,才能打动其他人。
勒克莱尔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并不是常见的音乐会曲目,但对帕尔曼来讲却是意义非凡,因为他在录制人生中的第一张唱片时就演奏了它。“那是一首美妙、浪漫的作品,最特别的是,和大多数的巴洛克作品相比,它的和声比较现代——请注意,当我说‘现代’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它不是老套的(Old-fashioned)。”
斯特拉文斯基的《意大利组曲》原先是一部乐队作品,由杜什金(Dushkin)改编为小提琴与钢琴的版本。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尽与怪和声作斗争,旋律怎么难听怎么写,目的就是让人唱不起来,难得写出像《意大利组曲》这么好听的音乐。“有些观众一听到斯特拉文斯基,就会说‘哦,我的天哪’,但我们应该知道,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分为很多个时期,作品风格相当不一样,比如这部作品他就写成了巴洛克风格,非常优美,有着典型的斯特拉文斯基式的‘幽默’。”
帕尔曼在世界各地广泛巡演,无数次重复演奏同样的曲目,他如何才能保持对音乐的新鲜度呢?对此,帕尔曼的秘诀是:每段时期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说,在演奏同一风格的作品二十场音乐会之后,我就会换成其他的风格。”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演奏音乐会的挑战并不在于第一场音乐会,而是第三、第四、第五场音乐会。“当你演第一场音乐会时,所有东西对你来说都是崭新的;演第二场音乐会,你觉得很舒服;但到了第三场、第四场,演奏可能已经变成一种机械的运动。演奏的次数越多,挑战就越大,因为这时技巧方面的工作(How to play)已经结束了,我必须更加专注于我演奏的是什么(What I play)。”
不过,帕尔曼同时又表示,如果音乐本身很棒,那就没有问题了,因为你永远可以在音乐中挖掘到新意。“比如弗朗克的奏鸣曲,不管我拉了多少次,它听起来还是如此妙不可言,拉上一百遍也没关系。”有一次,帕尔曼连续演奏了八遍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每一遍都觉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