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八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八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书籍编号:30612796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6060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八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德彪西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国首演
多年来,上海大剧院将歌剧作为每年演出季的开幕大戏,此次携手新蝉戏剧中心上演德彪西的法语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这是一部五幕十二场的歌剧,1902年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它凝结了德彪西所有在音乐领域内的伟大探索。德彪西综合了印象派的和声手法,试图让演员追求语言中自然的音乐韵律,反映微妙的心理活动。参与本次演出的包括指挥家汤沐海、导演易立明、男主角雅克·艾姆布拉路以及女主角索菲·玛琳-迪果等。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子庚
《BBC音乐》
BBCMusic
2016年6月号
●小术语“Accidentals”意为乐谱上的临时记号,即置于某音符前的变音提示,或升、或降、或还原。变音原则是:仅限于这一音高(上下八度不负责),只到最近的小节线为止,且在多声部中也只对一个声部起作用。当变化简单时,演奏者会觉得还好,可是比较复杂时往往不易应付,例如在不少钢琴家眼里,肖邦对“重升”或“重降”的癖好就有点让人吃不消。然而没想到,在步入无调性音乐时期后,事情会变得愈加棘手:既然调性基础不复存在了,你该如何判断一个音究竟是升A,还是降B呢?中世纪的记谱法发明者怕是无论如何都估计不到这一局面吧。
●你是否知道,在爱沙尼亚共有过九位“雅尔维家族”成员活跃于舞台之上?当代作曲家图宾和阿沃·帕特曾经居住的地方在哪座小城?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和穆洛娃,又与爱沙尼亚有过哪些密切的渊源?这个森林覆盖率超高、被誉为“全世界空气最清新”的波罗的海小国正是本期“音乐之旅”的目的地。
●杂志请来BBC3台的资深专家,为我们历数了从1800至1900年对西方音乐进程产生过最大影响的十部经典,依次是——年代的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一十年代的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二十年代的贝多芬《大赋格》,三十年代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四十年代的舒伯特《诗人之恋》,五十年代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六十年代的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七十年代的威尔第《安魂曲》,八十年代的马勒《第一交响曲》,九十年代的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文章归纳道,或许正是这些涌动着革新色彩的新曲子,筑就了那一百年西方音乐史的整体骨架。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6年6月号
●杂志的头版头条带领我们聚焦法国近代作曲家萨蒂。对于这位作曲家中的异类,美国达达主义艺术家雷(Man Ray)给出的评价高得惊人“唯一有眼睛的音乐家”。而当代钢琴家鲁彼莫夫的评价看似相反,实则一致:“萨蒂就好比画家略过了一切上佳颜料,仅画线条,没错,他只表达抽象的概念。”这位落落寡合的法国人辞世至今已经九十年了,他生前不被理解,但一代代听众逐渐领悟到萨蒂音乐的魅力,意识到了它们的本质或许就像一个大泡泡:“能被吹得多大,何时瘪下去,完全取决于你给出空间与时间的多寡。”文章末尾推荐的五张代表唱片,分别由三位钢琴家奎佛莱克(Anne Queffelec)、德·里欧(Reinbert de Leeuw)、凡·维恩(Jeroen van Veen)在不同年代录制,此外还提及了BIS厂牌下的钢琴家小川典子(Noriko Ogawa)在萨蒂当年使用过的Erard钢琴上的“本真演奏”。视频方面,一张新近发行的萨蒂纪录片《满足》亦不容忽略哦!
●单簧管乐手古德曼(Benny Goodman)不仅专于爵士乐的编曲与演奏,也曾大量涉猎古典体裁,他早年的一份工作正是古典乐队中的单簧管乐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是古德曼最忙碌的时期,他一边带着自己的摇摆乐队引领爵士风潮,一边还不忘吹奏尼尔森或莫扎特的协奏曲,以及涉足各式各样的现代派作品,例如与巴托克商榷出了室内重奏名作《对比》等,真可谓精力弥满。1986年他的辞世对于爵士与古典乐迷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聊聊由丹麦作家安徒生原著所改编的近代音乐作品,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从舒曼的《五首歌曲》(5Lieder, Op.40),到二十世纪法国作曲家弗朗塞(Jean Francaix)的《赤裸的国王》(Le roi nu),莫不从安徒生的故事衍生而来。不过在十首中夺得魁首的,你也许就猜不到了:稍显冷门的、策姆林斯基的《海的女儿》!这张由Chandos发行、安东尼·博蒙特(Antony Beaumont)率领捷克爱乐乐团录制的唱片很好地展现了“策姆林斯基不可思议的音诗叙事能力”。
Figure 人物
卢卡斯·迪巴格:生活在音乐
文字_张朋汨
国际钢琴大赛不乏被听众疯狂拥戴却未得评委们支持的怪杰们。比如1977年范·克莱本钢琴比赛的尤里·爱格罗夫(Youri Egorov),虽然无缘决赛,却得到了一笔由听众们筹集的与金奖额度相同的奖金以及一次纽约出道的机会;又比如1980年肖邦比赛的伊沃·波格莱里奇(Ivo Pogorelić),当评委会宣布他没有进入决赛时,作为评委之一的阿格里奇丢下一句“我为曾参与整个评审过程而感到羞愧”并愤怒离席。
类似的“怪杰事件”在2015年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重演。从初赛至决赛,众人热议的话题聚焦在获得决赛最末名次的卢卡斯·迪巴格身上。他一头卷发,身材清瘦,脸上还有些许稚气未褪,硕大的“文学范”黑框眼镜和一字胡须令他显得有些“装老”。这位连西装看着都大一号的选手与其他的参赛者有着截然不同的音乐背景,首次与交响乐队合作演出便是在决赛的他,四年前才真正开始古典音乐的训练。
卢卡斯·迪巴格(Lucas Debargue)生于1990年,九岁在父母书房玩耍时,无意中听到了让自己震惊的一张古典音乐唱片,立即被吸引到了,当下决定要学习钢琴,并时不时地在朋友的钢琴上进行“盲弹”。两年后,卢卡斯开始在贡比涅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 de Compiègne)跟随克里斯汀·莫尼耶尔(Christine Meunier)女士正式学习钢琴。初学才没多久的卢卡斯迷上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一心想要演奏类似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这类的大篇幅佳作。浪漫主义时期中期的作品被赋予了极大的人文思想,和声亦趋于复杂多变,读谱的细致程度和过硬的钢琴技巧都是演奏的必要条件,起步不早的卢卡斯基本功还不扎实,实在无法胜任。面对无限渴望华丽深邃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却从不听从老师对于钢琴技巧和乐理知识指导的卢卡斯,莫尼耶尔女士并没有强迫他练习更基础的初学者曲目,反倒尊重并正视他对音乐的热情,给予他选择音乐的自由,还成为他最重要的音乐伙伴。
同时,贡比涅音乐学院也给了卢卡斯最大程度的自由:学院同意卢卡斯用一年时间学习所有的视唱练耳课程,同意他无需参与统一的演奏考试而改由莫尼耶尔女士打分。那时的卢卡斯每天疯狂地学习和练琴,在每周一次的钢琴课上,他时常弹某首奏鸣曲的一个乐章和另一首奏鸣曲的一个乐章,并坚持演奏他“自己的版本”,多加小节、改变节奏等等。回忆起在贡比涅音乐学院的五年,卢卡斯认为那是他最快乐的日子,每日只为音乐而着迷,生活在一个只有音乐的纯净世界里。这份初与古典音乐的愉快邂逅让卢卡斯保留了对音乐真挚而纯粹的喜爱。
然而没有系统学习基本技巧和音乐理论的卢卡斯无法直面严肃音乐与日俱增的挑战,每日独自练琴和学习所造成的孤独感亦让他日渐沮丧。于是,十六岁的卢卡斯决定停止钢琴的学习,辗转当地大学修读理科。他开始在超市打工,课余时学起了贝司和爵士乐,并加入了一个摇滚乐队。一年后,他搬至巴黎攻读巴黎狄德罗大学的文学艺术学士学位。在三年的大学生活里,卢卡斯从未碰过一次钢琴,因为他“上了新学校,交了新朋友,一天要玩十六个小时。”2010年夏天,毕业后的卢卡斯正处于空闲状态,在学音乐的好友的热邀之下,参加了贡比涅承办的“世界音乐节”。正是这个契机,促使卢卡斯重拾了钢琴演奏。
被卢卡斯的表现惊艳到的朋友们恳切地建议他找个专业老师认真学习。“起先我完全没有在意这个建议,”卢卡斯说,“可是越来越多的朋友这么劝我,我终于被说服了。”卢卡斯随即联系了法国博韦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 de Beauvais)的菲利普·坦博里尼(Philippe Tamborini),跟他学习了一年。2011年,在法国国立马尔梅松音乐学院(Rueil-Malmaison Conservatory)与蕾娜·舍列舍夫斯卡娅(Rena Shereshevskaya)的相遇成为卢卡斯人生的转折点。舍列舍夫斯卡娅被卢卡斯满溢的音乐感染力所打动,并在他身上看到未来演奏大师的潜质,于是热邀他进入由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 Cortot)创办的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跟随自己习琴,目标直指国际钢琴大赛。
距离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四年,卢卡斯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专业训练。几乎所有的杂志和乐迷都问了卢卡斯同一个问题,“仅仅四年,你是如何达到职业大赛的水准的?”卢卡斯在法国《钢琴家》杂志的采访中回答道:“我没有iPhone,也没有Facebook,所以我节省了相当一部分时间(笑)。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希望投入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情。我从不强迫自己,而是激励自己更进一步,我觉得每当人们这样行动,就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大赛准备初期,舍列舍夫斯卡娅为卢卡斯制定了非常科学的学习计划,针对卢卡斯的特点进行各类强化训练,有时卢卡斯甚至需要花上一整天进行纯技巧训练。
然而,钢琴演奏并不止于琴键,还需与相当音乐修养的结合才能最终呈现理想的音乐。对和声、乐理、复调、乐曲分析等技术的掌握程度都直接影响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而音乐修养的成长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卢卡斯十六岁时就停止了古典音乐的学习,当时他的音乐理论类知识也仅有视唱练耳一项非常优秀。幸运的是,摇滚和爵士乐的经历使卢卡斯精进了乐理:玩奏爵士乐不觉间增强了他对和声功能性的理解,贝司的学习则培养了他的“和声耳”(听辨和弦及其功能的能力)。更奇妙的是,卢卡斯学习时常常“听学”曲目,他习惯于听着录音读谱记谱再上手练习。他认为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他希望在第一时间看到整首作品的全貌,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性格,确定自己想要的演奏风格。与此同时,舍列舍夫斯卡娅也完全接受了卢卡斯的学习方式,并教会他在“更仔细地听”的同时解放自己的双耳。每当卢卡斯遇到技术问题时,舍列舍夫斯卡娅不会直接告诉他该如何解决,而是会提醒他“听得还不够仔细”,不能因为乐段复杂而以手的动作去欺骗自己的耳朵,每个音该如何弹奏都必须提前准备,这样下键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灵活地运用技术去表达理想的音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卢卡斯是个非常幸运的“受宠儿”。自从接触音乐开始,几乎没有任何外界的压力削减他对音乐真挚的热情。卢卡斯自身接受了与众不同的学者教育,无论演奏的是古典、爵士还是摇滚乐,他都充满自信,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音乐。而且他所遇到的老师们都欣然接受了不循规蹈矩的他,他们眼中的卢卡斯是拥有无限可能的原石,假以时日精心雕琢后定会耀眼夺目。
卢卡斯在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上
时光推进至2015年的柴科夫斯基大赛。如果说卢卡斯在第一轮的表现只能使他勉强出线的话,那么在第二轮,梅特纳《F小调奏鸣曲》和拉威尔《夜之幽灵》的演释无疑让人耳目一新,艳惊四座。评委之一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BorisBerezovsky)更是认为他单凭《夜之幽灵》的表现,就足以获得银奖的殊荣。
《夜之幽灵》是拉威尔根据贝尔朗特的诗歌所写的组曲,是其钢琴作品的集大成之作。这首国际钢琴比赛常选曲目能够全面考验演奏者的技巧、音色变化、音响控制以及文学修养。年轻的钢琴家们往往过于专注表现自己的钢琴演奏能力,将《夜之幽灵》演奏得过分华丽和动听,却忽略了其真实故事的“黑暗面”。当卢卡斯被问及如何理解《夜之幽灵》时,他说这三个乐章是作者对死亡不同程度和角度的描写。这个简短的回答让人惊讶,他理解了《夜之幽灵》最深层的意象:“水妖”“绞刑架”“幻影”三个乐章分别描写了三个不同的情境。“水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