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六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六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612794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7217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六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英国哈雷管弦乐团首次访沪
哈雷管弦乐团1858年由查尔斯·哈雷爵士成立于英国曼彻斯特,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声望。乐团自主创立的唱片品牌录制的很多专辑都获得过众多重量级奖项,包括2009年至2013年间连续六次的留声机大奖。
乐团曾于2012年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但还从未到过上海。2016年7月14、15日,乐团将在马克·艾尔德爵士的带领下首次访问上海,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多首与莎士比亚相关的曲目,特别是沃尔顿基于自己为劳伦斯·奥利弗导演的电影《亨利五世》创作的原声音乐而拓展出的同名作品,纪念莎翁逝世四百周年。此外,大提琴家王健也将登台,演奏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詹湛
《BBC音乐》
BBCMusic
2016年3月号
● 荷兰指挥家范·茨维登(Jaap van Zweden)出现在了“什么音乐改变了我”栏目。他回忆道,最早是因为迷上了勃拉姆斯和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才催着爸爸去租琴给他练,岂料进步神速的他最终得到迪蕾赏识,与敏茨、肯尼迪成为了同学。小提琴之外,迪蕾为他打开的另一扇门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十七岁时,范·茨维登成为了皇家阿姆斯特丹乐团的小提琴首席,随哈农库特与库普曼深入了巴赫的世界。
●十六人合唱团(The Sixteen)的创办者克里斯多夫斯(Harry Christophers)的专访大概是杂志中最为声情并茂的一篇了。2019年将是十六人合唱团成立四十周年,壮志不减的克里斯多夫斯仍在期待改变。“我们每过五年就要回顾一下走过的路,然后考虑能否进步。一直以来,我们都会上演大部分观众不知晓的曲目。”他说,所谓的“十六人”计划由Genesis基金会出资,二十二人组成的“青年梯队”接受为期一年的训练。“我已经排演过三四百遍《弥赛亚》了,但从未厌倦,因为每次都选用了四位新的独唱者,将他们之间(及与合唱团)串联起来的过程是崭新的。不过我感到惋惜,九成合唱团员在训练时不了解歌词的准确意思。”当提到年轻人时,他的声音变得柔软而愉悦:“你不需要成为优秀独唱家,就可体会合唱的乐趣,瞅瞅排练蒙特威尔第时他们的快乐表情吧,每个孩子不都应该来体验一下吗?”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6年3月号
● 2016年4月是伟大的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诞辰百年。恐怕没有哪本音乐杂志会忽略这个话题,本期《留声机》与《BBC音乐》的头版头条都留给了他。在生平综述之外,关于大师的几件出版物被着重推荐:小提琴家霍普的新片《我对梅纽因的怀念》;导演帕尔默(To n y Palmer)在1991年拍摄的纪录片《关于梅纽因:一个家族的画像》(About Menuhin:A Family Portrait);近日,Tudor公司发行了珍贵异常的DVD《梅纽因,长期遗失的格施塔德录像带》(Yehudi Menuhin:The long lost Gstaad Tapes),曲目包括巴赫帕蒂塔与维瓦尔第协奏曲;压轴的则是RCA为纪念梅纽因百年而特意发行的《梅纽因完整的美国Victor 录音》(The Complete American Victor Recordings),6CD的曲目从巴赫到巴托克,总时长近六小时,洋洋大观,堪称瑰宝,为此杂志还特地请来了专家科万(Rob Cowan)主笔推介。
●月度最佳唱片来自俄罗斯年轻钢琴家叶夫盖尼·苏德宾(Yevgeny Sudbin),他在BIS公司新录了十八首D.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其实是他十年之前在同一厂牌下所录斯卡拉蒂的后续。满脸青春笑容的苏德宾向我们介绍录音所用的D型大施坦威:“就当是(古老的斯卡拉蒂)被改编到了现代吧。”想到许多年前霍洛维茨这么做就挺成功,我们不免有些激动。若赫维特(Angela Hewitt)女士的版本是一个谨慎落指的参照,那么十年磨一剑的苏德宾将会重现俄罗斯学派对斯卡拉蒂的独到理解——“有一阵子,我们几乎把他当成一位俄国作曲家来着”,苏德宾如是说。
● Linn公司出品了一枚奇特的唱片,由芬兰人卢奥拉扬·米考拉(Markku Luolajan-Mikkola)用大提琴演奏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事实上,当这样的改写刚开始时,大提琴家很可能无从下手。由于两种琴指法与定弦的差异,调性重新安排成为难题。录音里,《D小调第二帕蒂塔》被折衷为了G小调,小提琴和弦的特殊韵味损失了一截;又如《C大调第三奏鸣曲》的前奏曲转到了F大调上,色彩变得内省压抑;而《B小调第一帕蒂塔》的第四乐章急板则成了E小调,音准音色都令人很不习惯。不过,这一改编的独创性能勾起弦乐迷们的好奇,或许还会自问:大提琴究竟适合这曲子吗?或者说,只有维奥尔琴才是唯一完美的选择?
Figure 人物
雷诺·卡普松:金弦上的咏叹调
是否曾有这样一位歌手,他那美妙的声音让你沉醉——你愿聆听他的歌曲,无论那歌曲是欢喜还是悲伤;你愿聆听他娓娓诉说任何故事,只为那悦耳的嗓音?
前不久,在上海大剧院,有一位小提琴家,便用这般悦耳的声音俘获了所有观众的心。
他就是被誉为有着“金色声音”的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Renaud Capuçon)。
雷诺·卡普松在上海演出
金色琴弦上的法式浪漫
古来交响多德奥,德奥演完斯拉夫。各色或严谨或恢宏的交响乐,向来是上海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流古典节目。而英法乐派的作品现在虽然时常出现,却常被当成甜蜜的小点心——调剂气氛颇佳,但绝对不是主角。有时我不禁为此略感遗憾:在少不更事时就打动我们的《牧神午后》,现在都去了哪里?
2016年4月30日,上海大剧院带给我们的,是生于法国的雷诺·卡普松,说法语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以及德彪西、圣-桑、拉威尔的作品。这充满法兰西风情的组合,仿佛在舞台上编织起一个童年的梦。
当《牧神午后》的第一声长笛响起时,那柔软、哑光、朦胧的音色,就已经如塞纳河上的薄雾般浸染了观众席。但,这只是惊喜的开始。当雷诺·卡普松的小提琴响起,观众席里呼吸的声音仿佛都暂时停止了——那是一把曾在斯特恩手中发出如银铃般耀眼又充满穿透力声音的瓜内利,而在卡普松的指间却化身施瓦茨科普夫般丰满圆润却不失质感的温柔女神。琴声传入耳际时恰如银质餐刀切下黄油,滑而不腻。有了这治愈一切的音色,再配上比想象中慢一点点的速度、细致的揉弦和罗曼德轻盈如云朵的烘托,让潘恩口中描述的宁芙变得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而不真实。
尔后便是兼具技巧与音乐性的法国代表作:圣-桑的《前奏与回旋随想曲》以及拉威尔的《茨冈狂想曲》。让人惊叹的绝不是他在高难度段落的炫技,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位神童系琴手都会比卡普松驾驭得更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然而,卡普松能做到的,却是别人都做不到的——无论是超高音、双音还是大串的三十二分音符,他的音色都如丝绸般光滑、柔软,闪着隐隐的光芒,没有强音时突兀的亮色,没有高音时难忍的干涩,甚至连左手拨弦的部分,都会像三角铁一样清澈而悠远。虽然他在台上情绪激昂,甚至会大声地踩地板,但琴声却从未失去控制。这不甜却美的声音,让人忘却一切对技巧吹毛求疵的欲望,只愿在琴声中一直沉溺下去……
《茨冈》曲终之时,掌声久久不息,甚至有观众不顾仅是中场之时,起立鼓掌大喊“Bravo”。卡普松加演的一曲小提琴独奏并没有加上钢琴伴奏,然而如歌的旋律已经足够引人入胜。
低调的背后是辉煌
也许相对于磁带时代就为我们所熟知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雷诺·卡普松于我们是一个略带陌生的名字。“新生代最有实力小提琴家”这样的宣传只是笼统的说法而已。但是,当我们翻看卡普松的简历时,就会发现,低调的背后是辉煌。
雷诺·卡普松曾被阿巴多亲自邀请,担任古斯塔夫马勒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与柏林爱乐乐团同台演出过。与他合作过的指挥名单上,还有布列兹、小泽征尔、巴伦博伊姆、海廷克、郑明勋、伊凡·费舍尔、丹尼尔·哈丁、萨瓦利什等一连串大牌的名字。
除了巡演外,自1999年签约维珍唱片后,卡普松已经录制过十多张专辑,近年来因与DG和EMI的合作,又与更多大师共同录音。他录制过的作曲家包括舒伯特、拉威尔、勃拉姆斯、舒曼、莫扎特、门德尔松等。其中《勃拉姆斯奏鸣曲全集》《舒伯特钢琴五重奏》被《留声机》杂志列为“编辑推荐”,后者还同时被评为《Classic FM》杂志的“月度明星唱片”。
虽然从未高调宣传或是发行个人纪录片,但这样一份辉煌的简历,已经足以奠定卡普松“新生代最有实力小提琴家”的地位。
卡普松出生于音乐之家,四岁学琴,十四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跟随布莱(Gerald Poulet)学习,十七岁毕业,并获得第一个室内乐及小提琴演奏奖项。少年卡普松的才华没有太耀眼,但也绝对不平凡。毕业后去参加国际比赛获得关注,去别的学校深造,进入主流音乐圈,这也许是最“正常”的一条发展道路,卡普松也如此计划:在参赛间隙准备申请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继续小提琴学习,也许在法国学派外,再吸收一些俄罗斯学派的知识。但他大学时代的恩师布莱鼓励他去柏林看看。于是在那里,卡普松获得了柏林艺术学院奖并得以跟随布兰迪斯(Thomas Brandis)深造,后者为他开启了一扇别样的门。
我们无从得知之前的卡普松处于什么状态,但在此之后他显然对法国学派以外的作品激发出了无穷的热情。也许正因如此,阿巴多大师邀请他担任自己指挥的马勒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他获得了之后与布列兹、巴伦博伊姆、小泽征尔等一系列大师合作的机会,也更丰富了自己的曲目积累。
同样深深影响卡普松的,还有大学时代的另一位恩师维达·雷诺(Veda Reynolds)。如果这个名字不足以引起你的注意,那么她的老师一定会吸引你的目光:津巴利斯特(Efrem Zimbalist)、弗莱什(Carl Flesch)、埃内斯库(Georges Enesco)——这一串二十世纪大师的名字足以赋予维达·雷诺本人对于“风格”二字的独特见解。
据说维达·雷诺在教学时一直强调:右手的功夫才是小提琴家的身份证。运弓并不只有力度和呼吸,断句、音符的处理等一切美妙的音乐细节都源于弓法。为了纠正一个不恰当的处理,维达·雷诺甚至会连续几小时进行纠正。对于恩师的指导,卡普松这样形容:“是她给我的音乐注入生命。”
如今,当我们聆听卡普松的舒伯特三重奏、舒曼五重奏和勃拉姆斯的奏鸣曲时,那鲜明地道的德奥风格甚至会让人怀疑录音室里的演奏家是否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法国人。而那细腻动人的音色和扣人心弦的情感,则又清晰无误地向人展示了演奏家的法国血统。乐评人对于法国派只注重细节的偏见,应该因为他而不攻自破。
对话《音乐爱好者》
卡普松有着忙碌的巡演生活,也许约访的媒体也非常众多,因此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寄出了访问函,并未盼待回复。然而一两周后,我们却收到了他本人的录音回复,实在非常意外,在此摘录部分。
对于十四岁就进入最高音乐殿堂的卡普松,我们询问了他对“神童”的理解和感受。非常意外地,卡普松表示自己并非神童,也没有受什么神童光环的影响。“那些七八岁就展现出演奏家才能的人,才能被称作神童,而我遵循平常人学琴的道路,只是比别人稍早一点进入大学而已。”在说这番话时,卡普松的声音平静而放松,甚至有点认真。常年的练习和稳扎稳打的学习,也许比惊人的天赋更能带来深厚的积累。
雷诺·卡普松的专辑
卡普松的弟弟戈蒂埃·卡普松
在古典乐界,能够同时驾驭法国和德奥作品的演奏家并不多见,而卡普松却以此闻名。当我们询问他为何不在这次的音乐会中加一些德奥曲目时,原以为他会回答“是为了音乐会策划考虑”,但却并未如此。“我确实曾去德国学习了好几年的音乐,也深入了解了德奥学派的风格,但我不敢妄称自己融会了法国、德奥和俄罗斯的风格。我的根在法国,我最了解、最自信也最热爱的,仍然是法国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雷诺·卡普松的弟弟戈蒂埃·卡普松也是一位新兴的演奏家,有些乐迷甚至认为他的大提琴有杜普雷遗风。卡普松兄弟的二重奏专辑曾是业界的热门话题,实际上兄弟两人也曾在各地同台演出。当被问及是否考虑下次来上海时兄弟共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