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四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四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01
书籍编号:30612792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9133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四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钱仁康先生《外国名曲逸话》再版
《外国名曲逸话》最早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者为已逝著名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它聚焦古典音乐名曲背后的趣闻轶事,帮助音乐爱好者了解更多作品背后的故事。此书一经出版便被抢购一空,成为当时音乐爱好者们必不可少的入门读物。此次《外国名曲逸话》的再版,采用了三十二开小开本的装帧,更加便于携带,并添加了“扫码听音乐”,让读者可以一边听古典名曲,一边去探寻古典名曲背后的故事。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子庚
《BBC音乐》
BBCMusic
2016年2月号
●《记谱法简史》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音乐史梳理文章。它从三世纪写在一张莎草纸上的赞歌说起,进入十二世纪宾根(Hildegard von Bingen )时代,这位神奇的女性是帮助实现完美音准(perfect pitch)的关键人物;十三世纪后,节奏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十五世纪的世俗音乐更强调自由度和戏剧性;十六世纪,我们迎来了相对精准的器乐记谱标准,然而一般乐迷不会料到,即便到了记谱法较为完善的十八世纪的亨德尔时期,谱子上的许多必要元素仍会被略之不顾——如表情、响度或颤音记号都不太齐全,这也反映出在巴洛克音乐的实践中,自由度依旧很大;十九世纪是强调精准的时代,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肖邦变奏曲》,杂志给出配图,每一小段的演奏表情都被拉氏齐备标注,可谓苦心孤诣;而到了二十世纪,乐谱则重新成为了想象力的天下,抑或说,那是作曲家和演奏者合作耕耘的一方田园,瞅瞅约翰·凯奇的钢琴曲就知道啦!
●约翰·亚当斯,这位卓尔不群的美国作曲家对全世界影响广泛且深远,但他一直拒绝被归类。亚当斯的歌剧选题常植根于当代事件,或对一些古老神话进行“现代加工”,故而往往会引起争议。杂志首推他的四张唱片:《震教徒之环》《小风琴》《尼克松在中国》和《得道在大苏尔》(The Dharma at Big Sur),而名气更大的《原子博士》则不在名单之列。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6年2月号
●弦乐评论名家波特(Tully Potter)执笔,侃侃而谈苏联的一代小提琴名家柯岗(Leonid Kogan)。他勾勒出了柯岗一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1934年,他第一次听到海菲茨的演奏,心醉神迷;1941年,在莫斯科首次登台;1947年,成为布拉格大赛的(并列)第一名,演奏曲目是卡伦·哈恰图良(阿拉姆·哈恰图良之侄)的奏鸣曲;1951年,在接到斯大林命令后十天参加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小提琴比赛,以一曲帕格尼尼协奏曲获得冠军;1955年的他步入事业巅峰,竟在莫斯科的一个乐季里上演了十八首协奏曲。在波特的眼里,柯岗最上乘的演奏除了那些俄系协奏曲,还包括了德奥的室内乐作品;若在DV D中挑选,他觉得,最佳的非那一枚1976年纪念肖斯塔科维奇(七十冥辰,即刚刚逝世一年)的现场音乐会莫属!在肖氏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里,“柯岗庄严得像小提琴家中的王侯!”
●当代作曲家栏目聚焦奥地利人采尔哈(Friedrich Cerha),他今年已然九十高龄。采尔哈最知名的成就可能是整理、重新配器了贝尔格《璐璐》的结尾,不过按杂志提议,采尔哈的乐队作品《镜子》(Spiegel)才是他对先锋音乐更重要的贡献。作曲家的人生经历起伏错落,如战时虽入伍,但两度离岗,据他回顾,那是一段堪比小说情节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 指挥家尼科莱·马尔科(Nikolai Malko)出生于乌克兰,是苏俄时期的指挥巨人,但如今却被一定程度地遗忘了。他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的学生,执掌过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往后看,他还培养出了穆拉文斯基等人。马尔科的录音向来少见,即便有也多为俄系作品。最近,来自BBC广播库存的老录音在Lyrita厂牌下重获发行,让人欢欣雀跃。唱片收录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和全套《斯拉夫舞曲》,以及他棒下不多见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至今市面上仍无第二套能比Lyrita新片更全面地记录着被人冷落的马尔科伟大艺术的唱片。
Figure 人物
“肖邦”冠军他不得,谁得?赵成珍:
文字_胡越菲
对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新科状元”赵成珍的采访,安排在了他上海独奏会后的第二天下午。虽然在音乐厅的舞台上演奏时如此自如,但私底下,赵成珍却是一个略带羞涩的大男孩。他身材修长,面容清秀,拥有典型韩国明星式的“牛奶肌”,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块“小鲜肉”。
获奖后,赵成珍在一夜之间被推向了镁光灯前
即使在巡演途中,赵成珍依然想方设法保证每天的练琴时间。那天早些时候,他都在埋头苦练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因为接下来要去日本演出这部作品。他告诉我们,巡演时很难找到完整的时间练琴,“明天我要在深圳开肖邦独奏会,只有今天有一点空闲,可以练一下其他作曲家的作品”。
在获得了第十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后,赵成珍一夜之间被推向了镁光灯前。但是,罗马从来都不是一天建成的。他的启蒙恩师申秀珍这样评价他:“虽然他的才能非同凡响,但一直以来依旧非常努力。”有天赋又如此刻苦,“肖邦”冠军他不得,谁得?
赵成珍肖邦比赛独奏专辑
2015年11月6日,环球唱片在全球发行了赵成珍肖邦钢琴比赛现场的独奏专辑,再现了他演奏肖邦时的激情与美妙。专辑发行的第一个星期,全部五万张唱片就在韩国销售一空,第二批两万张唱片也在四天内从商店的货架上消失了。考虑到如今大多数的古典音乐唱片要达到一万张的销量都很艰难,这样的数据简直就是惊人的。他的获奖甚至还带动了整个古典音乐唱片产业,据韩国某个最大的网上销售平台称,在赵成珍唱片疯卖的那一个星期,其他古典音乐的唱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0%!
赵成珍1994年出生于韩国首尔,虽然六岁就第一次接触钢琴,但只是作为兴趣爱好,“用一个手指按琴键弹着玩,每天最多也就三十分钟”,真正去上钢琴课的年龄要比一般琴童晚很多。十岁时,他萌生了成为钢琴家的梦想,于是开始跟随专业老师学习,师从首尔大学音乐学院名誉教授申秀珍和顺天大学教授朴淑莲,“每天弹一两个小时,十三岁进入艺术中学后,练琴才变得越来越规律,每天四五个小时”。赵成珍的父母并非从事音乐,这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因为我爱音乐,这是唯一的原因”。
赵成珍的进步神速,十一岁就可以公开演奏了。2008年,年仅十四岁的他赢得了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肖邦钢琴大赛第一名,成为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2009年,他赢得了第七届日本滨松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同时获得了“日本作曲家曲目最佳诠释奖”;2011年,他又赴莫斯科参加第十四届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获得第三名;2014年,他赢得了特拉维夫第十四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
2012年,赵成珍进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跟随米歇尔·贝洛夫(Michel Béroff)学习。贝洛夫在谈到赵成珍时表示:“他是一名好奇心很重且集中力很强的演奏者,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用他自己的方式进行呈现。”尽管年轻,但赵成珍的演奏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了,他与许多世界知名交响乐团和指挥大师合作过,包括杰吉耶夫指挥的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洛林·马泽尔指挥的慕尼黑爱乐乐团、普列特涅夫指挥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等。
在所有这些奖项和经历的铺垫下,赵成珍的这次获奖也就显得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成立于1927年,自1955年起每五年举办一次,堪称“钢琴界的奥运会”。在肖邦钢琴比赛中发现的艺术家无可争议被认为是音乐界才华横溢的佼佼者,过去几十年的获奖名单听起来就像是传奇钢琴家的名人录,包括波利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大师,即使是亚军如阿什肯纳齐和内田光子,名气也毫不逊色。
肖邦钢琴比赛的竞选过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浪淘沙”。第十七届比赛自开放报名后,共有四百五十五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在2014年12月1日之前递交了报名申请表和一张自己演奏肖邦作品的录像,这便是最初的“海选”。主办方肖邦协会(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在对这些资料进行仔细的筛选后,挑选出一百六十位选手,邀请他们来华沙参加2015年4月举行的预赛(Preliminary Round)。预赛之后,只剩下一半不到的七十八位选手成功晋级,参加2015年10月3日至16日在华沙举行的三轮决赛阶段的比赛(Final Stages)。
第一轮决赛从七十八人减到四十三人,第二轮决赛从四十三人减到二十人,第三轮决赛从二十人减到十人。最后的总决赛(Grand Finale)在这十个人当中决出第一到第六名,剩下的四名则获得荣誉奖(Honorable Mentions)。除此之外,比赛还设有三个特别奖项:最佳波罗乃兹演奏奖、最佳玛祖卡演奏奖和最佳奏鸣曲演奏奖。赵成珍便是通过这层层闯关、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人,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除了冠军以外,他还获得了“最佳波罗乃兹演奏奖”,等待他的将是三万欧元的奖金以及不计其数的音乐会合约。
在选手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第一轮中好好表现(You play the first round for sure)。”由于评委对选手们第一轮的表现往往会持续到整届比赛,并影响他们之后的打分,因此选手们会在第一轮中拼尽全力,以便有机会进入下一轮。这并不是说第一轮决赛一定是最有趣的,但肯定是最重要和最丰富的,因为每位选手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选手要弹练习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船歌和幻想曲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在练习曲中,评委考察选手手指的灵活性,它涉及到钢琴演奏可能遇到的所有技术问题;在夜曲中,抒情性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到了叙事曲、谐谑曲,不仅有技术问题以及肖邦式的抒情性、自由速度等,而且依附于一个很大的曲式框架之下,选手必须对整部作品进行合理的构建。
于是,在第一轮决赛中,小型作品和大型作品都有了,选手存在的所有问题都会暴露出来。我们会很清楚都看到,有些钢琴家在弹练习曲时很自如,却在弹夜曲时迷失了自我;有些选手夜曲弹得很好,却把叙事曲弹得一团糟——故事没有结构,就好像是支离破碎的一段段。我们知道,叙事曲是一个宏大的故事,就好像我们在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样,绝不是一本散文集或者短篇故事集。演奏肖邦叙事曲的关键就在于,音乐要有连贯性,一个乐句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乐句的开始,但钢琴家们似乎总是忘记这一点。
赵成珍在肖邦国际比赛现场
当一位选手走上比赛的舞台时,面对的是一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这是一次“一辈子的表演”。所以,大多数选手都会选择用夜曲开启他们的演奏,一方面,开头那几个抒情、缓慢的音符,可以让他们在键盘上找到感觉,同时熟悉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另一方面,当他们陶醉于肖邦夜曲的音乐魅力时,他们会逐渐觉得放松、自如起来,重新找回自己。在第一轮决赛后,超过一半的选手将被淘汰——我们必须知道,那是七十八位精挑细选的艺术家,他们的水平相差无几,没有什么弱的选手;但比赛是残酷的,最微小的失误都可以决定一位选手的命运。
那么,评委是如何给选手评判的呢?第十七届肖邦钢琴比赛的评委会由十七个人组成,包括大名鼎鼎的阿格里奇、邓泰山,当然,还有李云迪。评委的评判系统有两种:一种是打分,另一种是填“是”或“不”。打分的范围是1到25,1分为最低,25分为最高。在“是/不”的系统中,评委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同意这位选手进入下一轮决赛。无论是哪一种系统,评委都不可以给自己的学生评判,只能在打分卡的学生名字旁边写上一个“S”——代表“学生”(Student),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比赛的公正性。
赵成珍坦言自己上台前会非常紧张
当决赛进入第二轮,每位选手需要准备三十到四十分钟的独奏。这一轮允许参赛者自由挑选心仪的作品进行演奏,只需包含若干指定曲目即可。赵成珍选择了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其第三乐章便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舒曼称之为“神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