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一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一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一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一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书籍编号:30612789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8455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全书内容:

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一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水墨江山”系列之肆《天净沙》音乐专辑发布


2015年深秋,“水墨江山”系列之肆《天净沙》音乐专辑的新闻发布会在浙江宁波四明山山泽居举行。在风景秀丽的自然山水映衬之下,中国当代音乐家陈则钊用古典吉他深情演奏了专辑中的主打曲目《天净沙·秋思》,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净沙》专辑共有四首原创音乐作品,包括三首以宋元经典诗词为动机和背景创作的原创音乐《天净沙·秋思》《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苏慕遮·碧云天》,以及一首根据现代词人韩克创作的《鹧鸪天·山泽居》而谱写的音乐作品。

figure_0003_0002

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子庚


《BBC音乐》


BBCMusic


2015年11月号

figure_0003_0003

●指挥家安东尼奥·帕帕诺近日推出了一部不同凡响的《阿依达》,让歌剧迷们振奋不已。杂志甚至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此次演员阵容,在今天可以说全无敌手。”该阵容是女高音哈特罗斯、男高音考夫曼、男中音特采尔等,意大利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伴奏。帕帕诺说:“《阿依达》虽然常被贴上‘大歌剧’的标签,却能借助剧本结构,聪慧地勾连起‘开放和私密’两种气质,威尔第的黏合力着实惊人!”《BBC音乐》补充道,录音中最值得留意的“私密性”例子,当属最后一幕拉达梅斯静候审判的场景:“你的耳朵能捕捉到最细微的动静。”


●趣文《十五个冒牌的作曲家商标》足可让人莞尔。文章说,别看这些作曲家作古已久,商家们可没忘记借此扬名立万哦!哪怕让人“噗嗤”地轻蔑一笑也算是记住了它们的另类。你若觉得门德尔松牌钢琴、帕格尼尼牌香烟、普契尼音响之类还比较正常,那么贝多芬牌助听器、肖邦牌澡盆、格什温牌礼服衬衫、卡鲁索牌番茄沙司、拉赫玛尼诺夫牌伏特加、舒伯特牌浴缸之类,消费者见到后大概“也是醉了”吧。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5年11月号

figure_0003_0004

●三十年前,加德纳爵士为西方音乐史上的声乐巨作之一——巴赫的《B小调弥撒》留下了一个优异的录音。如今,已有七十二岁高龄的加德纳爵士卷土重来。他所率领的蒙特威尔第合唱团,不消说,具体人员已大不相同(除了老将罗宾森还在唱),但还是三十多位的混声合唱阵容,且独唱歌手依旧是从合唱团员中挑选出来。加德纳透露道,这次演释的变化之一在于几个小号独奏段落有了很大的速度起伏,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国内的巴洛克小号手普遍认为,巴赫嘛,永远吹成“快板”就好了。此外他还想突出《B小调弥撒》结构上的戏剧色彩,他说:“虽然不同于受难曲,但你会发现荣耀经和信经段落也不失叙事性。”时机已成熟,加德纳坚信能比过去的自己更好地将《B小调弥撒》那妙不可言的美感传达出来。


●当代作曲家专栏介绍了将要八十高龄的芬兰大师萨利宁(Aulis Sallinen)。1962年他因谱曲回应柏林墙事件而受到关注。到了七十年代,萨利宁开始全职作曲。杂志首推他的《第六交响曲》与歌剧《库勒沃》。当有人批评萨利宁对调性传统的坚持太过时,费尔德曼曾为之辩护:“看起来最先锋的人可能恰恰最保守,反之亦然,不该以调性来评判萨利宁,而应看到他对素材的杰出运用。”而萨利宁本人则说得谦逊又俏皮:“我拧开收音机,听着飘出的音乐,过了好一会儿才发觉原来是我的。”


●DVD推介中有一张很惹眼的新纪录片:《与萨蒂漫步》(Promenades with Erik Satie)。两位导演派兹和塔巴科夫的目标,绝非要效仿某一部平庸的传记,而是要突出趣味性。譬如片中讲述,萨蒂从来不排斥庸俗小调,他认为将其改头换面后,只会胜过好调子;靠芭蕾舞剧《游行》致富后,他却厌恶发财的感觉,于是不断接济朋友;闲暇时,萨蒂喜欢涂画一些假广告(faux adverts),幻想兜售的商品甚至包括宇宙飞船;又如镜头给到了医院里,药方竟是一张萨蒂作品的黑胶唱片,结果疗效还出奇的好。 figure_0003_0005

Figure 人物



盖瑞·卡尔

figure_0004_0006

2015年12月20日,上海老牌古典音乐普及品牌“星期广播音乐会”的年度收官音乐会吸引了全国乃至海外弦乐专业演奏者的瞩目,因为他们请到了历史上第一位职业低音提琴独奏家、有着“低音提琴界的海菲茨”之称的盖瑞·卡尔(Gary Karr)与他的朋友、世界低音提琴界最为活跃的华人演奏家陆元雄举办音乐会。这是现年七十三岁的卡尔在中国内地的首秀,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卡尔宣布,这是他亚洲告别演出的唯一一站。一位业内人士在音乐会后感叹道:“这场音乐会开启了低音提琴在中国的元年!”

figure_0005_0007

演奏时表情丰富的盖瑞·卡尔

figure_0005_0008

低音提琴是我的声带


低音提琴是交响乐团的低音声部,属于“陪衬”的角色,诞生后并不为作曲家所重视,独奏曲目少之又少,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才开始涌现专门为低音提琴而作的作品以及系统的教学法,但这并没有改变世人对这件乐器长期处于乐团“附属”角色的认识。


1942年,盖瑞·卡尔出生于一个七代皆为低音提琴演奏者的家庭。家族里并没有人主动鼓励他去学低音提琴,因为他们都深知学习这件乐器的出路唯有在交响乐团的弦乐声部度过职业的一生。或许因为从小浸淫在低音提琴的声音,卡尔说自己在年幼时就下定决心要以低音提琴演奏为终身职业,“我们家有一把世代相传的八分之一尺寸的低音提琴,我小的时候就想拉,但是直到九岁才能够得着,我就是从那个年纪开始学低音提琴的”。


在低音提琴的求学路上,卡尔是幸运的。他的启蒙老师乌达·戴曼斯特恩(Uda Demenstein)曾教过他家族中三代人拉低音提琴。“他和那些只注重技巧的老师不一样,他告诉我要用琴声来歌唱,用琴声来表达情感,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课。”卡尔回忆起乌达带给自己的影响时这么说。相比家族中其他人只把低音提琴当作一件乐器,卡尔则将它看作是自己声带。“我曾经被一个歌唱家的歌声打动到流泪,也尝试过去做一名歌手。但是当我张开口时,所有人都哭丧着脸,于是我发现,我没有歌唱的天赋,但低音提琴可以成为我的歌喉,代我歌唱。”


乌达去世后,卡尔跟随低音提琴教育家赫尔曼·海恩沙根(Herman Reinshagen)学习,当时轰动美国爵士乐坛的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就是赫尔曼的学生。在卡尔眼中,赫尔曼除了是一个好老师外,还是一个哲学家,他在解读音乐作品上给了自己很大帮助。考入朱利亚音乐学校后,卡尔跟随斯图尔特·桑奇(Stuart Sankey)学习了四年。桑奇致力于低音提琴曲目的拓展,除大量改编作品外,还特别为低音提琴写了室内乐和乐队作品。卡尔通过练习桑奇改编的舒伯特、巴赫、泰勒曼等人的作品,来掌握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可惜桑奇从不支持卡尔成为一名独奏家,因为在他眼里,独奏并不能给一名低音提琴演奏者带来任何可观的经济收入和未来职业发展。“我很享受证明他是错的这个过程”,决心加上机遇,卡尔开辟了这个行业的新道路。


我的低音提琴也能拉《天鹅》


在朱利亚音乐学校学习期间,卡尔就已经能靠平时的演出收入养活自己了。他不仅是当时业界颇受欢迎的自由低音提琴手,还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的第一替补人选。只要乐团低音声部的正式乐手休假或生病,他们就会找卡尔顶替。在大都会歌剧院,卡尔演过很多部歌剧,而且从来不用参加排练,因为朱利亚的严格训练让卡尔拥有一流的视谱演奏能力。


命运之神第一次眷顾卡尔是让他遇见了犹太裔女中音歌唱家珍妮·托瑞尔(Jennie Tourel)。托瑞尔是指挥家伯恩斯坦亲密的合作伙伴,后者的《第一交响曲“耶利米”》中的女中音声部就是特别为托瑞尔写的。有一次,托瑞尔恰好路过朱利亚的一个琴房,听到里面传来低音提琴的演奏,便驻足听了一会儿,没想到一曲终了也没舍得移步离去。音乐家的直觉让她当下就强烈建议卡尔大胆地去做一名独奏家,并与他分享如何富有歌唱性地来诠释乐句,如何在长线条的乐句中保持音乐的张力,如何在音乐的进行中呼吸等等。“直到今天,我都觉得我是在用低音提琴歌唱。如果巧克力能发出声音的话,那一定就是低音提琴的声音。巧克力的甜味与抱着低音提琴演奏时感受到的振动所带来的满足是一样的,降B这个音尤其好‘吃’,就像是比利时黑巧克力那样完美。我是个巧克力爱好者,有时候想吃巧克力而身边没有的时候,我就拉琴,如果没有低音提琴,说不定我会因为吃巧克力而变成一个大胖子!”卡尔这样形容低音提琴的声音。


之后,托瑞尔把卡尔引荐给伯恩斯坦,命运之神的第二次眷顾让他遇见了此生最重要的伯乐。当时伯恩斯坦已经是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他把卡尔叫到卡内基音乐厅单独会面。卡尔回忆道:“他让我站到台上去演奏,自己坐在观众席里听,我拉完后,他说‘我要让你成为一名独奏家’,然后我就上电视了。”1962年,在伯恩斯坦发起的普及古典音乐的系列电视节目《年轻人的音乐会》(Young People\'s Concert)中,卡尔作为独奏家,面对电视机前全美国的观众演奏了圣-桑的《天鹅》。“其实一开始他们想让我拉圣-桑的《大象》,因为这首曲子就是写给低音提琴来表现大象的笨重的。但是我拒绝了,我告诉他们我要拉《天鹅》,因为我的低音提琴也能和大提琴一样表现出柔美、婉转和轻盈。最后,我的《天鹅》成功了!”卡尔得意地说。全美国的观众为低音提琴的歌唱性所倾倒,卡尔的低音提琴独奏生涯开始了。

figure_0006_0009

figure_0006_0010

那把传奇的Amati提琴


电视节目播出后,卡尔很快迎来了在纽约市政府大厅举办首场个人独奏会的机会,托瑞尔邀请了库塞维茨基的遗孀奥尔加到现场听卡尔的演奏。库塞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是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最为活跃的指挥家、作曲家、低音提琴演奏家,移居美国后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一职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他为低音提琴创作的不少作品,至今仍是低音提琴演奏者们的必演曲目。


独奏会结束的第二天,卡尔意外地接到了奥尔加的电话,她告诉卡尔,自己在他演奏时看到了库塞维茨基的灵魂走上台,站在他的身边,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她觉得这或许就是库塞维茨基的示意,于是决定把丈夫最重要的遗产——制于1611年的Amati低音提琴赠送给卡尔。此后,Amati几乎陪伴了卡尔四十多年的演奏生涯。在他用Amati录制的专辑里,我们可以听见这把古琴充满质感的厚重低音,以及如蜜汁般顺滑、充满光泽的高音,令人欲罢不能。2004年,卡尔将Amati捐给了自己创立的国际低音提琴协会,让全世界的低音提琴演奏者都能有机会演奏这把名琴。


有一次,奥尔加带卡尔一起去给库塞维茨基扫墓,卡尔意外地发现库塞维茨基去世的那一天,恰好是他开始学习低音提琴的日子。或许冥冥之中已有安排,低音提琴的精神与精髓会在这两个人之间传递。


除了奥尔加以外,卡尔说他在不下四十次的演出场合听到有人说在他演奏时看到库塞维茨基的灵魂。“我好奇地问他们,你说你看到库塞维茨基,那你倒是给我描述下他的模样呀,我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没想到所有人的描述都是一样的:库塞维茨基穿着黑色长款的礼服,带着白手套。“所以我想,或许他们说的是真的吧。”


三十年的中国情缘


二十世纪初,纳粹在欧洲疯狂地迫害犹太人,许多国家都对陷入绝望的犹太人关上了入境的大门,只有上海给他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存空间和尽可能的援助。当时上海成为了犹太人移居中国或美国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卡尔的家族是有着犹太血统的俄罗斯人,他的祖辈和父辈就是从哈尔滨经上海前往美国的,他的启蒙老师乌达也在上海经停过一段时间。对上海怀有浓厚情结的乌达在美国的家里用的几乎全部是中国家具,这也深深影响了从小跟着乌达学琴的卡尔,虽然之前没有来过中国内地,但他的家里也购置了很多中国家具。


1984年,一盒来自上海的录音带就此串起了卡尔与上海的直接联系。这盒录音带来自陆元雄,当时在上海音乐学院跟随中国低音提琴泰斗郑德仁先生学习。1984年6月1日,陆元雄在上海举办了中国首场低音提琴独奏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当时卡尔录制发行的很多黑胶唱片都是世界低音提琴学习者的引路石,于是陆元雄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自己的音乐会录音带寄到美国给卡尔,期待听听这位“神一样”的人物对自己演奏的评价。没想到不久后,他真的收到了卡尔认真用打字机回复的信,信中不仅对他的演奏大加赞赏,还邀请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