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九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九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九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九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书籍编号:30612785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4109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全书内容:

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九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音乐大发现》,音乐大“冒险”


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品的《音乐大发现》(附CD一张)是一本独具创新、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普及读物。


书中讲述了小主人公通过时光穿梭,回到过去的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时期,进行音乐大“冒险”的故事。本书以童话形式为小读者们讲述音乐知识,每页有精美的卡通彩色图画,所配CD对话生动,背景音乐紧扣主题,让小朋友们在聆听过程中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figure_0003_0002

NEWS 乐坛资讯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群利


《BBC音乐杂志》


BBC Music Magazine


2014年8月号

figure_0003_0003

●柏林的舍恩豪瑟大道有一个犹太人墓园,作曲家贾科莫·迈耶贝尔(1791-1864)的墓就在那里,2014年是他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杂志刊登了纪念文章《被遗忘的歌剧英雄》。迈耶贝尔在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上均有建树,《胡格诺教徒》《恶魔罗勃》《先知》等歌剧均为其成功之作。他在巴黎逝世后,灵柩由专列护送回故乡德国,送葬仪式极为隆重。李斯特、肖邦、威尔第等名家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过灵感。瓦格纳明显受到迈耶贝尔的影响,十九世纪评论家汉斯利克曾鲜明地指出:“没有迈耶贝尔的样板,就没有《黎恩济》《汤豪舍》和《漂泊的荷兰人》。”但瓦格纳却恩将仇报,对这位帮助过自己的犹太人猛烈攻击。在十九世纪的反犹太主义直至纳粹的极端反犹太暴力下,迈耶贝尔逐渐被人遗忘,直到二战后才恢复应有的地位。今天权威的《格罗夫音乐辞典》誉他为“作品被演出最多的十九世纪歌剧作曲家”。


●从卡拉扬时代的柏林爱乐长笛首席,到作为独奏家巡演世界数十年至今,已是元老级的爱尔兰长笛演奏大师詹姆斯·高尔韦的艺术人生可谓辉煌。没有一位职业演奏家能像他这样位居世界一流而且跨古典与流行、爵士之间达四十余年。他的唱片全球发行超过三千万张,是唱片销量最高的器乐演奏家。虽然已七十四岁,高尔韦依然保持着每天练习数小时的习惯,即便住旅馆也如此,实在令人敬佩。●四十九岁的英国小提琴家塔斯明·利特尔(Tasmin Little)已经为埃尔加、戴留斯、布里顿等本国作曲家灌录过多张唱片,她也是在逍遥音乐节上演出最多的独奏家,2014年是她第二十次在该音乐节上登台,演奏的是英国作曲家莫伦(E.J.Moeran,1894-1950)的小提琴协奏曲,此作已被冷落了六十余年,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其哀婉的缓板乐章尤为动人。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4年8月号

figure_0003_0004

●关于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指挥家们又是怎样说的呢?杂志特邀请九位贝多芬音乐的权威指挥家发表高见。M.杨松斯称:“《第三》并不是第一部浪漫主义交响曲,它是古典式的,但具有宏大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音乐语汇。”J.E.加德纳:“《第五》中的第二乐章是对那些认为贝多芬交响曲中都是紧张激烈情绪的观点的最好回答。”I.费舍尔:“每当我指挥《第六》时,都会感到仿佛作曲家在说,‘我们这次来点变化吧!’”P.雅尔维:“《第八》的关键是要信任贝多芬的速度标记,他虽然耳聋但不笨。”意大利指挥家R.沙伊的体会则是:“《第九》的音乐寻求的不是结束而是继续发展,它就像一座没有尽头的迷宫。”


●《留声机》和《BBC音乐杂志》的唱片评论都推荐了两款中国演奏家的新唱片。一张是杨天娲的《伊萨伊:小提琴独奏奏鸣曲,作品27》(Naxos),杨天娲师随林耀基,2003年赴德国深造,其精湛技艺在欧洲深得赞赏。另一张是留美的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王夏音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奏鸣曲和前奏曲》(Chandos),被选为本期“主编推荐唱片”之一,她2012年录音的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独奏作品同样获《留声机》主编推荐,王夏音至今灌录的四张唱片都颇受青睐,评论将她与王羽佳相比,


●说到《茶花女》,我们便会想到威尔第的歌剧。美国当代作曲家卡尔·戴维斯(Carl Davis,1936- )近年也以此题材创作了一部二幕芭蕾舞剧,剧名取小仲马小说的原名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小说原型十九世纪法国名妓玛丽·迪普莱西的众多情人中也包括小仲马、李斯特和肖邦。戴维斯的舞剧描述了茶花女从穷女孩到奢靡堕落、凄惨早逝的短暂人生。该剧的唱片由捷克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收录在卡尔·戴维斯的唱片全集中。 figure_0003_0005

FIGURE 人物



复古的魔咒:艾丽萨·韦勒斯坦

figure_0004_0006

如果真的有大提琴魔咒这件事,那么或许艾丽萨·韦勒斯坦(Alisa Weilerstein)便是拥有它的人。艾丽萨四岁开始学大提琴,六个月后登台公演,六岁跟随父母的钢琴三重奏在美国德州的圆顶艺术节演出,自此她的表演生涯从未间断过。十三岁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作处女秀,十五岁登上卡内基音乐厅。她曾经同时在两所大学里穿行:朱利亚音乐学校与哥伦比亚大学,一边保持着一年五十场音乐会的演出频率,一边咀嚼着生涩苦闷的俄罗斯及东欧历史,匆忙地在飞机上用手机写论文。


如今艾丽萨越来越忙,但她的音乐却自然从容,没有精心锻造技术的痕迹。但凡触碰过乐器的人都能轻易地感受出好技巧与好音乐的区别,在她手中寂静也可以成为感情。当被问及如何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保持活力时,她说:“我读很多书,和朋友闲逛,在公园跑步或者练普拉提;我开始学习俄语,闻花香,去旅行;还有,我做的南瓜汤很好喝!”这个回答很有趣。


杜普蕾印象


艾丽萨·韦勒斯坦真正开始吸引国际古典音乐界的目光是在2000年,那年她十八岁:她一口气赢得艾维里·费雪职业大奖(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入选参加林肯艺术中心室内乐协会的音乐会演出,同时发行EMI首张个人古典音乐大碟。该唱片涵盖了众多大提琴作品中的经典旋律,包括:帕格尼尼、德沃夏克、圣-桑、法雅及雅纳切克,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在其母亲、钢琴家薇薇安·韦勒斯坦的伴奏下,展现了大提琴乐器本身相当经典的气质,每一首作品异乎寻常地细腻充沛,并带有不同寻常的创造性理解。艾丽萨的音色十分具有辨识度,明亮却温暖,如说话般带着漂亮的抑扬顿挫。


不过,真正把艾丽萨推上古典乐界风口浪尖的是她2010年与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及柏林爱乐合作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众所周知,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巴伦博伊姆的亡妻杰奎琳·杜普蕾的代表作。杜普蕾过世后,近四十年来巴伦博伊姆虽然也曾与其他大提琴家合作过此作品,却从未有女性入选。就这部作品而言,巴伦博伊姆似乎仅信赖一个人:马友友。成为被巴伦博伊姆选中的女大提琴家,成为继杜普蕾之后第二个与巴伦博伊姆合作“埃尔加大协”的女性,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令艾丽萨受宠若惊。很快,她被人们拿来与传奇的杜普蕾相比较,比如艾丽萨演奏时过分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略微朝后仰的脑袋,甚至是在高把位演奏时背部的弧度,演出时穿着露肩抹胸的一色长裙礼服等。杜普蕾时常让人有舞者的错觉,仿佛她的身体也是乐器本身,有时候她夸张怪异的琴弓运动会画出优雅的弧线,有些人会质疑这些莫名其妙的多余动作的意义,而爱她的人却因此而更爱她。在这点上,艾丽萨与她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度。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么大幅度地演奏大提琴时,她说:“每次看回放录像,我自己也很吃惊,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动作。不过一切都是下意识的,自发的,我演奏的时候只是感受音乐本身,至于发生了什么,看起来怎样,我自己也不清楚。也许我可以这么类比,如果你去参加一场摇滚音乐会,你看见那些摇滚歌手在舞台上肆意疯狂的状态,他们到处上窜下跳,你一定觉得挺正常,而如果这个发生在古典音乐演奏家身上,人们就会很吃惊。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个观点挺奇怪的。”


比起那些急于撇清镜像关系证明自我的年轻人,艾丽萨总是很坦然地面对杜普蕾给予她的以及她渴望摆脱的魔咒。与其说杜普蕾是艾丽萨心中追逐的对象,不如说是爱的对象。“她永远都是我最最珍爱、最最喜欢的大提琴家,即使到今天依然是。我想我十岁之前就看遍了关于她的影像资料,听遍了她的录音。她过世那年我五岁,当然了,她1973年就停止演奏,那时候我尚未出生,因此我只能通过聆听录音的方式来了解她,那时我一心想拉埃尔加的这首协奏曲。大概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演奏这部作品,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必须将杜普蕾的录音唱片放一边,我了解自己对这种诠释的喜爱意味着被杜普蕾强大的个性所吞噬。她的埃尔加的确太美,但我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于是,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听杜普蕾。”在那场举世瞩目的音乐会中,一切发生得自然

figure_0005_0007

figure_0005_0008

而浓烈。艾丽萨在气息的处理上十分流畅,音色犹如她身上的红色锦缎般优雅。当音乐在最后一个和弦终结时,艾丽萨望向巴伦博伊姆。人们问她,那一眼、那一刻意味着什么。她说:“那是一场梦,我当时只想永远记住梦中的感觉,并努力把自己拉回音乐厅现场。当你如此沉浸在埃尔加的音乐里,临近结束的时候,看向巴伦博伊姆的那一眼似乎有穿越世界的错觉。我知道这并非正常状态下应有的想法,但是我恐怕真的陷入了角色之中。那个瞬间,所有的人都需要时间沉默,因此那天我并没有准备加演,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艾丽萨完成了这场试练,没有杜普蕾的陪伴。


韦勒斯坦,从二重奏到三重奏


1982年4月14日,艾丽萨出生于一个观念自由的音乐家庭:父亲唐纳德·韦勒斯坦是著名的克利夫兰四重奏的创始人,担任该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长达二十年,后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及朱利亚音乐学校任小提琴教授。克利夫兰四重奏在唐纳德在任期间录制的唱片多次赢得格莱美古典大奖。母亲薇薇安·韦勒斯坦是出色的钢琴家,同样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任钢琴及室内乐教授。两人以“韦勒斯坦二重奏”的组合录制了一系列重要的唱片,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欧内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他们忙碌地在世界范围内演出、教学,而随着艾丽萨的出生,一切注定会有所变化。


韦勒斯坦这个饱含音乐基因的姓氏令艾丽萨的音乐童年格外甜美,如万花筒般充满猎奇、趣味和快乐:“我的父母每天都会在家里练琴,有时候会带同事到家中一起排练。他们也经常要各自排演独奏的曲目。我尚未学习乐器的时候,每天的爱好就是听他们俩练琴。如果哪一天我的母亲练琴少于三个小时,我便会冲她发脾气。大概是我两岁半的时候,有一回,父亲随四重奏组在欧洲巡演,母亲恰好同时在另外的城市有协奏曲的演出。这种情况很少见,通常他们至少会有一个人留在家中。当时我正发着水痘,于是我的外婆过来照看我。她看我独自一人,又病殃殃的,便用玉米片包装的纸盒子给我做了一个‘弦乐四重奏’——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大提琴是用米饼盒子做的。然后,她用笔在上面画出指板和音孔。你知道,大提琴是有一个金属长钉那样的撑脚的,外婆甚至没有把这部分遗漏,她找来一支绿色的旧牙刷放在撑脚的位置。这件事情太有意思了,我完全忘记了其他乐器的存在,我只要用米饼盒子和绿牙刷做成的大提琴。现在回想起来,直到今天,在成为大提琴手这件事上我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四岁那年,那把有趣的‘大提琴’再也不能满足我的好奇,于是我对母亲说,我要一把真正的大提琴和一位大提琴老师。”


在艾丽萨最初学习大提琴的过程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启蒙角色。为了令艾丽萨玩得尽兴,父亲想出了角色扮演的课程,为女儿的演奏设置特定的场景,并担当主持人。有时候在艾丽萨演奏过后,父亲会以记者身份提问,这些问题从滑音的转换到诠释的方法,甚至是关于音乐的哲学问题,无所不包。他从未令艾丽萨感到无聊,两人在乐此不疲的角色互换中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艾丽萨从未经历过所谓的“厌倦期”,事实上,大提琴永远让她玩不够。


韦勒斯坦三重奏的诞生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薇薇安说他们并没有想过要组建一个新的室内乐团,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地发生的。艾丽萨五岁时能不看乐谱,完全依靠听觉与父母合奏海顿的钢琴三重奏,他们感受到女儿不可思议的音乐天赋,于是三人经常在公共场合进行表演。直到艾丽萨十二三岁,韦勒斯坦一家才意识到,是时候成立一个真正的三重奏组了。2006年,韦勒斯坦三重奏为Koch厂牌录制的德沃夏克三重奏很出色,艺术家之间的感应完全是直觉式的,音乐热情而透明。对此,韦勒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