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七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七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七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七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7-01

书籍编号:30612783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1298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全书内容:

音乐爱好者(2014年第七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玩玩游戏,贴贴粘纸,一起学习音乐知识!


上海音乐出版社隆重推出由日本最负盛名的教育出版机构学研社(Gakken)原版引进的音乐基础教学系列丛书《动手动脑学音乐》。本套丛书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音乐基础教材,通过可爱的插图与生动的习题,让孩子们在正式学习钢琴或其他乐器前就能对节奏和音符获得全面的认知,同时通过各种基本知识,为孩子们日后进行乐器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做做小模型,画画小音符,贴贴小粘纸,一起快乐地学习音乐吧!

figure_0003_0002

figure_0003_0003

NEWS 乐坛资讯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舒匀


《BBC音乐杂志》


BBC Music Magazine


2014年6月号

figure_0003_0004

●本期的头条被锁定在了一个异常宏大的命题:战争中的音乐。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然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可是催生出不少重要的音乐作品也是事实。该文的几个栏目分别讲述了没能正式参战的作曲家(霍斯特、格兰杰和沃恩·威廉姆斯,而拉威尔只参加了救护队)、从战俘营里走出来的作曲家(恩涅斯特·麦克米兰、阿图尔·本杰明)、在一战中殉难的作曲家(匈牙利人拉度)以及因战争而谱写出的重要作品(雷格尔的序曲、马斯卡尼的《高弗雷多·玛梅利》和埃尔加的乐队与朗诵曲《组钟》),最重要的是文章配上了大量精美、罕见的历史照片,算得上一份翔实的音乐史资料。


●“建立你的音响图书馆”栏目,聚焦于重要的当代作曲家史蒂芬·莱西(Steve Reich)的重要作品《不同的火车》。《不同的火车》是写给弦乐四重奏和磁带录音的,磁带中的话语来自纳粹大屠杀中幸存的犹太人。第一乐章的主题回忆了作曲家年幼时的家庭女教师以及一位在他所搭乘的火车上担任搬运工的黑人。第二乐章描述了住在鹿特丹、布鲁塞尔和布达佩斯的犹太人所乘的火车,他们被纳粹分子押往波兰的毒气室,而这些年轻人几乎与作曲家同龄。最后一个乐章则是关于幸存者战后的生活。莱西接受采访时曾说:“我想突出两种经验之间的对比。如果不是上帝的慈悲,我会经历他们的处境。”文中所大力推荐的,是更能突出火车隆隆的压抑节奏的克洛诺斯四重奏组版(他们也是该曲的委约者)以及2011年被作曲家本人钦赏的、EMI公司的莱西室内乐团版。文中建议,在《不同的火车》之后,聆听者可以继续试试其他几部实验性的作品——施托克豪森的《少年之歌》、法国作曲家谢菲尔(Pierre Schaeffer)的《铁路练习曲》、热夫斯基抗议美国地方监狱的《一起来》或利盖蒂的《连续体》。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4年5月号

figure_0003_0005

● 1945年,四位年轻人利本斯克、克斯特基、纽曼和科霍特以伟大的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命名了自己的四重奏组:“我们的标准就是斯美塔那音乐中的捷克性格。”从此,他们一发而不可收,在超过五十年的时间里演出了几乎所有捷克作曲家的重要弦乐四重奏作品,并以清澈、果敢、自然的音色享誉于世。作者图利·波特(Tully Potter)从回顾1969年1月26日在英国伊丽莎白音乐厅的音乐会开始,讲述了这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弦乐四重奏组之一——斯美塔那四重奏组的发展、演变过程等,组内的中提琴手瓦茨拉夫·纽曼后来成为了捷克重要的指挥家之一。波特所推荐的该组录音,除了捷克本土厂牌Supraphon之外,还有Testament公司所发行的珍贵历史录音,曲目方面也绝不仅限于东欧。


●这期的版本比较讨论了一部不同寻常的作品——沃恩·威廉斯的《第四交响曲》。他的英国同行本杰明曾赞美这部作品“可能是贝多芬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显然,贝多芬对沃恩·威廉斯《第四交响曲》的曲式及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谐谑曲和终曲之间的桥接受到了“贝五”的影响,而乐曲的开端显然酷似“贝九”终曲时疾风骤雨般的音场。人们一直认为,沃恩·威廉斯的《第四交响曲》是一首彰显了暴力与不和谐效果的范例,但其实在和声运用等方面,作曲家还是精妙地从前几首作品,如清唱剧或协奏曲中汲取过经验。这种粗暴但幽默的英伦范儿,究竟是巴比罗利、萨金特这样的本土演释更妥帖,还是米特罗普洛斯、斯托克夫斯基这样的外籍指挥家略胜一筹,又抑或鲍尔特,甚至威廉姆斯本人的早期录音更具原汁原味,文章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figure_0003_0006

FIGURE 人物



贝佐德·阿布杜瑞莫夫:下一个霍洛维茨?

figure_0004_0007

出生于1990年的钢琴新星贝佐德·阿布杜瑞莫夫(Behzod Abduraimov)似乎不那么稀罕故作深沉。相比演奏深邃的德奥学派,他的选曲风格绚丽至极,充满了光辉灿烂的技巧。与Decca唱片公司合作的首张专辑被他自己称为“一场由战争通往和平的旅程”。曲目包括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鸣曲》,李斯特的《诗与宗教的和谐第三首》《梅菲斯特圆舞曲》以及霍洛维兹改编自圣-桑的《骷髅之舞》。这份曲目单颇有几分哲学意味,像是由描绘魔鬼的祭奠、被心魔驱动的人性而引发的残暴战争过渡到虔诚地迎接上帝恩赐的平和心境。阿布杜瑞莫夫的演释没有过分的浪漫主义,而是朴实真挚。描写恶魔的几首炫技曲更是炙烈如火,有如焕发出了迷人的魔性,让听众直呼过瘾。他的演奏没有任何下键的犹豫或思考的断片,这般暴烈的演奏所迸发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美感,美到让人失神。

figure_0005_0008

阿布杜瑞莫夫首张专辑

谁会想到,这个被英国赫赫有名的《每日电讯报》喻为“下一个霍洛维茨”的超级钢琴家,六岁时险些被老师劝说放弃继续学习钢琴。


阿布杜瑞莫夫生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五岁多开始学琴。似乎同其他钢琴家的故事不一样,神童的光环并没有降临在小贝佐德身上。学琴半年后,当他在准备人生的第一次钢琴考试时,小贝佐德不停地犯各种错误,这让阿布杜瑞莫夫的老师、乌兹别克斯坦的名师塔玛拉·波波维奇教授很是头疼,建议同是钢琴教师的母亲放弃让其继续学习钢琴。这个建议迅速地被阿布杜瑞莫夫的母亲拒绝了。出于对自己儿子的信任,阿布杜瑞莫夫的母亲说服了波波维奇教授等待一年。在这一年内,就由她亲自教导这个似乎和钢琴没有产生任何化学反应的学生。


母亲的正确选择在两年后就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八岁的阿布杜瑞莫夫与乌兹别克交响乐团合作,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登台演出。此后,他又跟随乌兹别克斯坦交响乐团在俄罗斯、意大利和美国进行了巡演。十七岁的阿布杜瑞莫夫先后在美国雷诺克斯青少年钢琴比赛和德州基督钢琴比赛赢得冠军,接着又轻松问鼎2009年伦敦国际钢琴比赛的桂冠,并被誉为“吉尔莫之星”。


当年,严苛的波波维奇教授不仅强化了阿布杜瑞莫夫的手指,还使其领悟到了音乐的至美。“十来岁的时候,我逐渐感到音乐成了我无法割舍的一部分,”阿布杜瑞莫夫说,“似乎音乐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着魔,让我用尽全力去诠释作曲家的意图。”伦敦大赛的爆发让阿布杜瑞莫夫彻底告别了从前单纯的学习生活,演出合同纷至沓来。作为奖励的一部分,阿布杜瑞莫夫得以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合作,之后又与指挥家阿什肯纳齐及悉尼交响乐团进行了“2009/2010演出季”的亚洲巡演。反响之热烈使得这位年轻人在全世界奔走,足迹遍布比利时、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与中国。不仅如此,波士顿交响乐团、英国室内乐团、洛桑室内乐团、蒙特卡罗爱乐乐团等都邀请阿布杜瑞莫夫作为他们世界巡演的嘉宾。


阿布杜瑞莫夫在古典乐界如此亮眼的出镜终于被Decca唱片公司相中,于2011年2月将其签约为旗下独家代理的表演艺术家。


阿布杜瑞莫夫生相俊朗,笑容清爽又略带腼腆,很有观众缘。不过能让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的观众起身并连续鼓掌几分钟的不只是阿布杜瑞莫夫的相貌,更是他有着“致命”吸引力的琴音。与其秀气的外表不同,阿布杜瑞莫夫在演奏时并非如同王子般挺直腰身,端坐在琴凳三分之一处,而是尽可能地贴着琴凳的末端,身子佝偻,一副称霸琴键的模样。演奏时,他的表情严峻且集中,气场十足。最让观众沸腾的是圣-桑的《骷髅之舞》,开篇的十二个二分音符均是借助腰力的触键,触点虽小,震音却很大,这带着金属声的十二个音是死神敲打的基石,预示了魔鬼的出没;随即而来的是一连串分解和弦音型的震音,极小的音量和游走的震音似乎有形似的,伴随着空气游动,鬼魅而阴森。《骷髅之舞》是圣-桑改编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卡萨里斯的一首描写鬼魂狂欢的交响诗,李斯特将其改编成炫技的钢琴独奏曲,后成为霍洛维茨的心头好,于1920年再次改编并首演。待到1942年霍洛维茨其将其录制发行的时候,此曲的多个技巧片段又被加强,最终成为了疯狂技巧的代表,令钢琴家望而生畏。

figure_0005_0009

figure_0005_0010

阿布杜瑞莫夫对《骷髅之舞》的演释绝对会让你欲罢不能。阴郁的引子之后,减三和弦的敲击是死神的调音,也是提醒听众们“系好安全带”,跟随之后的“群魔的圆舞曲”来一次云霄飞车之旅。阿布杜瑞莫夫的技巧实在疯狂,尤其是左手高速精准的击键,非常有冲击力,使整个音响格外立体。在长达八分钟的炫技中,他没有碰错任何音,也没有因踏板或手指粘连造成拖沓。他那强有力的肘腕和飞驰的手指塑造出的音浪仿佛洪流一般席卷而来,此番风驰电掣的凌厉气势,调动起听众所有懒散的细胞,使人们为之血脉偾张。


对于大多数没有读过演出曲谱的听众来说,要能在聆听音乐会时完全投入和欣赏一首曲子其实并非易事。有画面感的乐曲也许会相对容易联想一些,可对于一些和声复杂、结构庞大的曲目来说,若不是亲自学习过,要理解作品会非常难,这时就十分考验演奏者的功力了。这也正是音乐表演的魅力所在,每个独奏者既要融入作品中,又要置身作品之外,以指挥的角度来审视这部作品。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将所有技巧和细节内化成本能一般的流畅,才能在演奏时将自己托付给音乐,以心来打动听众。阿布杜瑞莫夫似乎深知这个道理,并不断思考演奏家、音乐和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阿布杜瑞莫夫说他只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因为只有当他自己被乐曲打动时,他才能打动听众。“我希望听众能感受到与我同样的感动,”他说,“在演奏的时候,我将作曲家希望传递给我的情感、气氛、情景本真地传递给听众。甚至有的时候,我的内心会因乐曲的悲凉而布满泪水,但那是内化的伤感,观众只能听见,却不能看见。”


的确,最动人的永远不是雕琢的词藻,而是质朴的真实感。阿布杜瑞莫夫的演奏之纯粹让听众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音乐的本真。无论是慢板时他利用腰背部连带的力量传至指尖发出的通透音色,还是急板下暴力的飞速击键,都生生充满着青春和阳刚之气,直击人心。

figure_0006_0011

使阿布杜瑞莫夫获得2012年度法国“惊艳古典”和“唱片新发现”最佳唱片奖的最大原因是其对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精彩诠释——完全摒弃浪漫主义风格的演奏,细致地刻画出了人性残酷和恶魔的一面。普罗科菲耶夫《A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普罗科菲耶夫三部“战争奏鸣曲”的第一部。这部作品直接描绘了苏联的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 充斥了夸张的力度对比和打击乐器式的强击。同时这也是对当时十九、二十世纪俄罗斯学派的反叛作品之一,作品一改俄罗斯学派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以及浓重的织体部分,取而代之的是尖锐的和声、不连贯和远距离的大跳以及暴力兼神经质的节奏型。因而就技术而言,这部作品很难驾驭,演奏家若是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听起来便会觉得有所牵制,不够畅快。


阿布杜瑞莫夫的录音却完全凌驾于技术之上,着实让人惊艳。只听音频完全想象不到曲谱复杂的声部和分句,左右手力度倒置的反差被阿布杜瑞莫夫铺陈得恰到好处,快板乐章从头至尾都被强有力的演奏驱动着,粗野又豪放。全曲几乎没有连绵的乐段,反之则是不停歇的尖锐和残暴。第三乐章,“比缓板更慢的圆舞曲”是整部作品最难处理的一个乐章,这是一首在硝烟中迈步的舞曲,步履间遍是哀愁和略带嘲弄意味的娱乐。阿布杜瑞莫夫的处理令人信服,没有刻意的音乐线条,而是逐字逐句、深沉而又仔细地奏完整个乐章。末乐章,神经质和暴力又一次回归,特意控制的偏干的音色衬着尖锐怪诞的和声进行,最终结束在急速而冷酷的弱音上。


演奏时,若只是炫耀曲子的难度,那只能听到技术;只有准确地诠释乐谱,听到的才是音乐。阿布杜瑞莫夫不仅将暴力纯粹的美学介绍给听众,更带来了上帝的祝福。专辑里,李斯特的《诗与宗教的和谐第三首“孤寂时受神恩典”》是一首难能可贵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