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3年第三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3年第三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书籍编号:30612773
ISBN:97710057741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0134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爱好者(2013年第三期)
作者:《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ISBN:97710057741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威尔第歌剧《阿蒂拉》金秋亮相上海大剧院
继2012年现代版歌剧《波希米亚人》之后,2013年上海大剧院将和匈牙利大艺术宫联合制作威尔第歌剧《阿蒂拉》。《阿蒂拉》讲述的是匈牙利统帅阿蒂拉征战罗马的故事,充满了异域色彩。据悉,该版歌剧将于今年4月28日在匈牙利大艺术宫世界首演,届时演出的是音乐会版,而实景版的《阿蒂拉》将于11月金秋时节移师大剧院,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在灯光、舞美、服装制作环节协作分工。此次演出将成为上海大剧院2013年大修之后重新亮相的最大亮点之一。
NEWS 乐坛资讯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群利
《BBC音乐杂志》
BBC Music Magazine
2013年2月号
●英国作曲家哈里森·伯特威斯尔爵士(1934- )以他新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荣获2012年不列颠作曲奖中的管弦乐奖,这是他第四次荣获该奖。评委称这是一部“充满了力量与真诚的抒情性、音乐语汇十分丰富的作品”。该奖的其他类别有器乐独奏或二重奏、合唱、现代爵士乐、室内乐、声乐、礼拜仪式音乐和舞台作品。
● BBC电视2台从2013年1月起播出五十位历史上对音乐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其中除了音乐家以外,还有发明家、统治者和哲学家,当期主打文章《音乐创造者》介绍了他们的主要功绩。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弦长与振荡数的关系,从而为现代声学奠定了基础。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对教堂音乐进行了改革。约翰内斯•古滕贝格14 4 0年在西方发明活字印刷,1501年音符的活字印刷问题得以解决,彼特鲁奇在威尼斯出版歌曲集,使佛兰德音乐得以流传至下世纪。马丁·路德对德国新教音乐文化作出了贡献,许茨、J.S.巴赫等作曲家为路德教派创作了大量音乐。深谙音乐的伊丽莎白一世支持作曲家塔利斯和伯德并赐予他们独家出版书谱的特权,其在位期间成为英国音乐的黄金时代,对位法艺术也提高至一个新水平。莎士比亚的剧作激发了众多作曲家创作出经典作品。奥地利的尼古拉斯•艾斯特哈齐亲王是位音乐爱好者,没有他的支持,海顿也许不会写出一百零六部交响曲,1779年亲王允许海顿出版自己的作品,从而使他迅速扬名欧洲,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均受其影响。列入这个名单的还有德国诗人歌德、发明了留声机的爱迪生、俄国演出经纪人佳吉列夫、日本铃木小提琴教学法创始人铃木、《西方音乐史》的作者格劳特以及当今大红大紫的威尔士跨界女歌手夏洛特·丘奇(1986- )等。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3年2月号
●在这期庆祝威尔第诞辰二百周年的特刊中,登载了长篇重要文章《威尔第:四部歌剧中的创作活动》。文章通过其四部最伟大的歌剧《麦克白》《茶花女》《阿依达》和《法尔斯塔夫》的创作过程,展现了威尔第是怎样一个人、激励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完美的动力以及他让人叹服的艺术观。文章还加入了指挥家诺塞达(G. Noseda)、歌唱家蕾内·弗莱明、指挥家埃尔德(M. Elder)和歌唱家布莱恩·特菲尔根据自己演出经验所作的访谈,每部歌剧均附有历史经典唱片目录。
● 2012年12月有几位音乐大师逝世: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妻子加琳娜·维什涅夫斯卡娅于12月11日逝世,享年八十六岁。维什涅夫斯卡娅曾是莫斯科大剧院最出色的女高音,在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首演中演唱女主角,布里顿为她创作了《战争安魂曲》中的女高音角色。1966年她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钢琴家、音乐写作家查尔斯·罗森于12月9日逝世,享年八十五岁。他最著名的研究是1971年出版的《古典风格》,其他还有《浪漫主义的一代》《奏鸣曲式》等多部著作。作为钢琴家,他灌录过的唱片包括德彪西、贝多芬、巴赫等。去年奥巴马总统向罗森颁发国家人文奖章。瑞士女高音歌唱家莉萨·德拉卡萨于12月10日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她是意大利歌剧和理查·施特劳斯作品的杰出演释者。
FIGURE 人物
本杰明 · 格罗夫纳光环下的天才少年
母爱庇护下的不想长大
格罗夫纳的父亲是一名英语与戏剧教师,母亲则是专业钢琴教师,他是家中五兄弟里最小的一个,哥哥们曾先后学习过小号、小提琴、吉他、单簧管等乐器,但都先后放弃了。格罗夫纳并不是想象中那种自然而然对钢琴产生浓厚兴趣的“神童”,六岁决定跟随母亲学习钢琴,仅仅是因为他发现学校里的好朋友们都开始学琴了,而自己也想要加入竞争的行列一决高下。回忆起最初学琴时期的状态,格罗夫纳坦言当时的自己其实并不关心音乐,只是把练琴当作一种挑战去征服,与其他琴童别无两样,每日的练琴就像是一个运动员必须完成的身体训练。八岁时,母亲突然发现了格罗夫纳身上逐渐展露的天赋:他可以演奏相当于钢琴八级水平的肖邦圆舞曲作品,其完整程度超过自己任何一个大年龄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她发现小格罗夫纳不只是技术上能演奏,还能从情感上来理解作品。于是,原来只为“争一口气”的学琴状态发生了改变。十岁时,格罗夫纳第一次登上正式音乐厅的舞台,弹奏肖邦的《降D大调夜曲》,他回忆说:“那一晚的观众有着很不一样的氛围,我感受到通过音乐和观众交流的喜悦,这对我来说是非常美好的经历。从那一刻开始,我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想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
一年后,格罗夫纳以十一岁最年轻的“黑马”姿态,连续赢得四项英国为青年艺术家设立的评选大奖,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然而回到家中,他只是一个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后,在邻居不断的抗议声中,在二手贝森朵夫(Bösendorfer)钢琴上练琴的孩子,这架钢琴是他从祖母那儿借了一万英镑,再加上自己参加比赛挣来的一万七千英镑买来的。即使是在获得《留声机》的双重大奖之后,他还是一直与自己最小的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哥哥乔纳森同住一个房间。
兄弟俩从小就共处一室,因家中无人照料,乔纳森一直跟着本杰明与母亲一起巡演于世界各地。“虽然有时候当我演奏格什温作品的时候,乔纳森会站起来跟着音乐一起拍手,兴奋地喃喃自语,但我不觉得他喜欢我的音乐会。也许他更享受各地的美食与音乐会之后的庆功啤酒。”格罗夫纳承认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常会感到压力甚重,相反,乔纳森是逍遥自在的性格,因此每当格罗夫纳觉得沮丧的时候,总会在乔纳森的插科打诨中缓过神来。“当我一个人出去演出,没有乔纳森在身边时,他总是我最想念的那个人,因为他带给我很多快乐。”虽然格罗夫纳一直说要学习开车,但至今母亲仍是兄弟两人的司机,带着他们去欧洲各个地方演出,打理种种事务。在一位理智、聪慧、贤淑的母亲庇护下,格罗夫纳似乎还没有那份急切的飞出暖巢的愿望。他说母亲一直是那个最理解他并为他的音乐“塑形”的人:“她总能了解我想要尝试做的事情,并给予促使我去思考的建议,那些建议最后证明都是正确的。”
良师引导下的独特音乐个性
在考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之后,格罗夫纳开始跟随克里斯托弗·埃尔顿(Christopher Elton)学习钢琴。埃尔顿1983年成为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院士,至今育人无数,其优秀的教学方法享誉海内外,培养的学生分别在范·克莱本、伦敦、哈恩、新奥尔良等国际钢琴比赛中斩获一等奖,他本人更是多次被邀请到世界各大钢琴赛事担任评委。谈到教学秘诀,埃尔顿曾说:“我的很多学生都弹得比我好,所以我在学生面前总是保持很谦虚的心态。在教学中,我并不教学生怎样在比赛中得第一,而是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音乐个性。演奏中‘自信’是最重要的,但一定要尊重作曲家,去接触音乐中更深处、更灵魂的东西。音乐与其他艺术,与文学、哲学以及生活本身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懂得更多的东西,才能更全面地去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自信和骄傲有时候看起来区别很小,容易混淆,一个人应该相信自己,但是如果认为自己知道一切,就听不进别人说自己的不足之处了。”
格罗夫纳的两张专辑
在这位良师的循循善诱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年轻的格罗夫纳可以演释出超越其实际年龄的情感和个性。格罗夫纳对早期的钢琴家特别感兴趣,在学校期间甚少听音乐会的他,更愿意买前人的唱片来欣赏。“譬如波兰的弗里德曼(Friedman)、罗森塔尔(Rosenthal),我觉得他们拥有许多已失传的、具有表现魅力的演奏技巧。早期的演奏录音是一个宝库,因为这些艺术家有机会直接接触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例如罗森塔尔便是李斯特的学生。而且那个时代,伟大的画家和音乐家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这对他们的音乐表达有非同一般的影响。”所以,当有记者问格罗夫纳崇拜的钢琴家时,他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串已过世演奏家的名字,如霍洛维兹、鲁宾斯坦、莫伊塞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等等,而在世音乐家他只提了两位都已六七十高龄的演奏家——玛塔·阿格里奇和索科洛夫。
当格罗夫纳在DECCA旗下发行了第一张《肖邦/李斯特/拉威尔》专辑时,英国《BBC音乐》杂志用“使人大为震惊”来形容,而《留声机》杂志则说他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天才,拥有不可思议的先天条件,与已故钢琴大师齐夫拉(Georges Cziffra)是一个等级!”随后在2012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的选曲丰富展示了格罗夫纳的艺术思考、音乐对话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留声机》杂志再次评价道:“这么多年来为数不多的让人觉得炫目的专辑,既让人关注到他那令人雀跃的艺术技巧,又有足够精彩的指尖技术通过不经意间的卖弄,激发起激动人心的情感,并从中感受到音乐家内在的力量。他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天才。”《BBC音乐》杂志评价“他演奏的旋律,乐句中蕴含着非常成熟的诠释,甚至可以与钢琴家科尔托和莫伊塞维奇相媲美,在节奏控制上,格罗夫纳已经拥有与前辈大师一样宽广的稳重和美妙的音色。”
超越年龄的稳重与理智
格罗夫纳年仅二十一岁,却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当今古典乐坛占有一席之地。集各种荣耀于一身的他,却一直谨记导师埃尔顿对于自信与骄傲的教诲。虽然从小就经常在世界各地演出,他至今依然会在上场前紧张。“有那么几次在演出开场前的半小时,我觉得非常害怕,不停问自己,为什么又让自己处于这样的状况?当音乐会结束后再回头看看,会觉得之前怎么那么傻,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嘛?然而,等到下一次音乐会时,我又会忘记这一切,依然开始紧张。”为了克服紧张的情绪,格罗夫纳摸索出了一套方法:“我会在眼前想象出曾经见过的一个山谷,想象它的每一个细节,这可以帮助我冷静下来。”不过,无论他自己怎么觉得紧张,至少对于每一个欣赏过他音乐会的人来说,这些紧张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演出效果。
尽管获得了那么多不同寻常的成功,2012年刚从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格罗夫纳依然会不断怀疑自己是否选对了职业。“我也许可以从事其他工作,在更稳定的行业,因为作为一个音乐家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必须时刻保持你的水准。弹琴不是问题,问题是外界的压力,你会经历一个好像所有人都把你捧在手心的阶段,但总有一天一切会归于平静。”当听到这样一段理智而清晰的告白,我们很难想象这出自于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之口。
与小时候那个爱竞争的孩子相比,如今的格罗夫纳弹琴的动力和热情完全来源于他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永恒信念。“用情感与人们交流,我想这就是弹琴的全部意义所在。”他说。平时,他花在挖掘作品背后情感联系的时间基本上与在钢琴上做技巧练习的时间是一样长的。他觉得“练琴就是两方面并行,既拥有弹奏音符的能力,又拥有从音符中找到意义的能力。生理上的一遍又一遍弹奏,能让你的手指熟悉这些音符,成为肌肉的记忆,但它们并不会帮助你把曲子诠释得更好。”格罗夫纳经常会离开钢琴,在头脑中思考对作品的理解。“不少年轻钢琴家喜欢追求速度。弹得快或许是为了表达音乐当中的某种情绪,但是速度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演奏不是关于速度,甚至不是关于正确的音符,二十世纪的法国钢琴家科尔托演奏时经常出现失误,但是他的音乐却充满力量,动人心弦。在音乐中,声音的质感、情感的表达还有整体的音乐感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这个世界不缺天才,缺的是能够警觉拔苗助长的危险,把这份天赋健康地、可持续地保持下去的艺术家。格罗夫纳的这份纯真、淡定、稳重和理智,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古典乐坛的希望。
INTERV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