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歌钢琴曲集 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外民歌钢琴曲集 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华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书籍编号:30612765
ISBN:978755230994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161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中外民歌钢琴曲集 2
作者:林华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ISBN:978755230994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本曲集原系20世纪90年代初期应某出版社约请写作的60首钢琴小曲。编辑要求取材民间,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手法可以多样,但尽量少用八度,以便虽有一些程度,却苦于手小的钢琴学习者作为正规教程之外的辅助材料。
这样的方针对笔者而言倒也是颇有兴趣的,因为如何以多声织体处置五声性音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被以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重要课题。趁此机会做些实验,并能得到出版社的支持和读者的反馈,也确是难得的机会。
不料写完之后,那出版社自说自话,竟决定只出30首了。于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接盘,索性按原定计划再增加41首,2002年以《中外民歌101首》的书名出版。
正是有着这样的写作背景,因此这本曲集,也成了一本钢琴小品写作课程——如果现在还有这样课程的话——的辅助教材了。本曲集为中外民歌所作的编配,几乎都不作任何展开,只是通过具有特性的和声音型以及织体变化去塑造一个意象。这就要求在结构简单、音区有限的条件下,用简洁鲜明的手段作生动表现,而且还得有效果,演奏者觉得有趣。对于那些音乐阅历较少的学生,这本曲集是有可能让他们在做这类基本功练习时从中得到些帮助的。
这本曲集也是多声技法实验应用的例谱。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当时有些著作以为坚持民族化,就一定要反对“洋味”,因为洋味是19世纪资产阶级的腐朽气息,反不反洋味是文艺路线上革命与不革命甚至反革命的标志。为此,一些著作还制定许多规则。
这些并非从大量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条文,究竟是扩大了我们音乐的表现力,还是捍卫了某种审美观念的“纯洁”,其实何须多争论,通过实践不就可以得到检验了吗?
其次,在多声技法的教学经验中,深感许多学生在遵照“课程要缩短”而编写的那些教材中,得到的只是对规则的知识性了解而已,而且只会用于习题写作中——即便是做得很好的吧,可在写作时却又不会贯通了。本曲集正是有鉴于此,建议学生可将本书中的旋律作为和声或复调的习题,先自行配置,然后通过与笔者的和声配置作一比对,或许可以从这样的方法中得到更多细微的启示,积累起为既定旋律配置各种不同风格作品的经验。
这本曲集对于一部分正在学习钢琴的学生而言,也可以用来增加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且因为更多地接触了生动的音乐文化而激发了乐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使得他们的音乐知识得到丰富。
为了适合不同的程度,编写时注意到难易不一的安排,因此本书也带有进阶的性质了。
附带一提的是,当初为什么不偏不倚,就写作个101首呢?这里多多少少有些纪念自己对音乐发生兴趣缘由的意思:因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有一本美国出版的《著名歌曲101首》正风行,我们兄弟姐妹常常围着钢琴唱着其中的歌曲,现在回想起来,能有此斯乐之可作,亦可谓此生大幸之一罢,因此也就激发了类似的写作念想。
乐谱出版后从得到的各种反馈信息中,我才知道它不仅被读者们作为钢琴教材、多声写作的教辅和小品练习的例谱,竟然还有更多的用途:有的音乐院校老师用它来作配器的习题集,有的用作世界音乐的课外资料,有的用来作投考本科的视谱强化练习,也有的用来作为钢琴教学法的实习参考教材。最令我感动的是,许多和我同时代的音乐爱好者,把这本曲集作为“有声相册”来赏玩,因为本曲集中的很多旋律,很能唤起他们对流逝岁月的回忆。
正是本曲集应用的“广谱性”,使得它出版之后很快就断销。这次承蒙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采纳,作为085内涵建设支持项目,让上海音乐出版社以《中外民歌钢琴曲集》的书名增订,并附录音响资料另出新版。趁此机会,对乐曲作了一些修改,并增写10首,还加了一些注释——主要是对写作技法运用的解析,对演奏的简单建议。相信这会使得无论演奏还是写作的学生,对音乐形态的结构原理和情感的处置或许会有更多的理会。
附带说明的是,在每首乐曲之后,都有简单的提示,这大抵是根据写作时的设想,对标题作个音乐意象上的导引,以启示读者想象而已。只有极少几首乐曲的提示是原有歌词大意的简述,说白了,这其实只是为老歌迷的回忆而作的资料罢了,与乐曲写作意图也未必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乐谱的大部分指法由老同学周纫秋女士所订,再次重申谢忱。
林华
外国民歌
尽管有一部分读者把本曲集当作介绍世界音乐的辅助材料,但笔者在写作这些小品时并无意关照这方面的学术性。概括说来选曲原则有三条:一是该曲在我国有一定的流传广度;二是力争在地区上有更广阔的包容性;三是音调带有五声性或其他趣味性——这最后一条也是企图表明五声音调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也不是东方民族音乐风格的独享标志,而它的配置可能性却是无穷无尽的,表现力也是极其丰富的。
由于是为既定旋律配置,因此乐曲的结构基本保留民歌的多节歌形式。
1.纺织姑娘
小屋低窗灯光闪,纺车慢慢转,纱线连绵绵,姑娘心思为何牵?
演奏提示
左手伴奏显示了谣唱的性质,并通过变音(10m)支持旋律的起伏。第二遍(17m-)中声部的装饰性音型,暗示纺轮的转动。
左手陈述旋律(25m-),以及让高声部勾勒出通过“虚线”构成的“长音连贯”,给乐曲带来调剂。
弹奏时注意右手第17小节起所奏的音型,几乎不可能保持旋律的连贯,可以小心地运用踏板的帮助。要区分左手不同功能的音型,例如第29-30小节向上的进行可以稍加突出,而第31-32小节已转为伴奏,又应立即转弱。
2.农民之歌
金麦进粮仓,红果收箩筐,四季辛苦心欢畅,载歌起舞高声唱。
演奏提示
20世纪50年代流行集体舞的时候,这是常可听到的旋律。原曲的结构简短,先是个第一、二句相同的平行乐段,第三句变化,第四句再现。
配置时对结构作了三段式的处理:前面的平行乐段分列乐曲的两端,而原先第三句的篇幅作了扩大。
主要乐句(1m-8m)作了“合尾”式的处理:前四小节变奏,后四小节不变,这就使得乐曲又带有回旋的性质。如第二次出现时,前四小节一改轻巧的动作而变得强烈,第三次出现前四小节(25m-28m)作了移高处理,第四次(33m-36m)改变左手织体,但旋律的后四小节始终不变。
演奏时注意粗犷的节奏与轻巧音型的对比,以及隐藏在中声部的线形进行。
3.剪羊毛
河边草地上,白云堆身旁,剪子咔嚓咔嚓响,我剪羊毛正欢忙。
演奏提示
附点节奏给本曲旋律带来活泼生动的精神,伴奏的摇荡音型中也坚持了这一特点。第三句(17m-)改为跨步节奏,显示了某种豪迈的气派。第四句的再现改为平行六度的陈述,使结束时的和声更为丰满。
4.小白船
蓝蓝星海小白船,无桨无帆云海间,
夜夜飘过低窗前,载我甜梦乘风去,迎接璀璨彩霞天。
演奏提示
这是20世纪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童声合唱队的曲目。
前奏的素材来自旋律的最后一句,第2小节的上五度音程仿佛是童心问月。随后围绕着这个问号,稍作展衍。这一段的整个和声背景构建在属音的持续上。
旋律进入后,伴奏音型带有韵律的二度交替(11m-),似有微波轻叩船底。
第三句(26m-)由低音陈述,第四句(35m-)通过一串八分音符音阶向上,让听众心里的视线回到高处。
演奏时应细致地把左手音型的第一二拍的强弱分清,第三拍弱化,以显示出这首歌谣的韵律感。当左手陈述旋律时,右手的音型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次(28m-32m),应当尽可能分清楚。
5.渔夫
波涛泛起浊浪,阴云里闪着电光,渔船还在海上撒网,怎不让家人惊慌。
演奏提示
原有旋律仅十六小节,为此前后添写了前奏和尾声,使其构成一定规模。为表现出忧郁的北方情调,通过半音的线形进行构成变化和声。例如第4小节的音响很难解释是什么和弦,实际上降E音(等音为升D)只是临时出现在K64之前的长时间的倚音,而上方声部的七度A-G-F音调,只是内声部翻高进行。
旋律从第7小节进入,低音同样保持半音下行,并且不时地出现下行自然七级与上方升高导音的的摩擦;第三句(16m-)左右手的卡农在关系大调的琶音中交替;第四句中出现了属九和弦(20m-21m);以及尾声中在倒挂持续音的背景上和声的变化(31m-33m)。这些用法在格里格的和声中是常见不鲜的。
6.经过麦田
每天经过麦田,都会遇到他的笑脸,不要问我这是谁,姑娘总要爱恋。
演奏提示
这首诙谐的旋律的特点在于附点与反附点节奏的对比。左手虽然是很普通的伴奏音型,但让它的低音渐渐引入一些音调(10m-),增加乐曲趣味。
第二遍(23m-)改为双音的陈述,乘旋律的间歇,插入短小的“过门”(26m、30m)。结束前的突然休止(41m),也为乐曲带来了最后幽默。
演奏时反附点的节奏可略有夸张处理。第二遍时插在乐句中的小过门应注意音量的控制。
7.太阳落山
火红太阳西下,满天倦鸟飞巢,四野牛羊进村唤,
归栏槽,茅舍灯远照,温馨歌声,千家万户窗外飘。
演奏提示
南非的群众合唱历来就有相当的水准。乐曲采用一般合唱曲最常见的织体写作。先是(2m-8m)主调化的同节奏进行,随后(9m-16m)带有模仿和对比节奏的复调织体。第二遍开始(18m-)采用了换头术。
要分清重音和轻巧的断音,以及同音反复的顿音(2m/2b-3b),可以第一个音略短,稍轻,并且与第二音略微分开些。
8.红河谷
你要离开家乡,告别村中父老。晨钟声声催促,
别离时辰已到。忍泪,忍泪,我们永远记住你的微笑。
演奏提示
这是一首告别的歌曲。乐曲的前半部分有一个精巧的伴奏音型。第二遍伴奏转为高音声部,并出现一个固定音调(19m-),仿佛是命运在召唤,它融入伴衬旋律的和声中(27m-29m),又成为一种回响(31m-33m)留在记忆中。最后(34m-)以末句的补充作为尾声。
整个伴奏音型应控制得很轻。催促离别的钟声可以稍加强调。左手涌上心头的情感(35m-38m)可以有更为细致的处理。
9.滴水涌泉
旱来江河皆枯尽,荒漠处处水难寻。忽有石缝淌甘霖,涌泉感恩滴水情。
演奏提示
这首旋律虽然是五声音阶的,如果要求它的和声风格与旋律一致的话,是否意味着它必须局限在五声音列中?以及,如果其中的声部进行或许会出现五声音调的话,又怎样使它不至于陷入中国式五声音调的“成语”中?总之,要怎样的配置才能使这首乐曲既有西方多声的和谐、动力与色彩,同时又有五声音调的情韵。
为此选用了节奏丰富的音型,以便容纳短小的五声性音调,同时,旋律音广泛地当作七音甚至九音解释,这就可以既使传统功能和声的性质十分清楚,内声部又有了广泛地加上各种装饰性线形流动的可能性。
原有旋律是起承转合式的结构。乐曲第一句句末的余音(7m-8m)上作了短短的延伸,趁此机会在中声部线形基础上加入变音。第二句(8m/2b-15m)之后加了四小节的过门(15m-20m/1b),这可以说是一种延伸变奏。
第三句开始(20m/2b-)的进行中,使用交替调式的和弦,最初是作为插入的装饰(24m、27m),但此后有更多的代替和插入的方式,特别是在第36小节小节和尾声中,使得和声色彩得以丰富。
通常起承转合结构的第四句是回到第二句音调作为结束的,但乐曲却省去这样的结束,而是又插入旋律的第一句音调(28m/2-)。真正的第四句从降E和弦进入,十分意外而新鲜。而右手的花腔在这句推向高音区(40m),使得旋律结尾构成高潮(42m),这就使得尾声徐徐减弱,又渐渐飘去。
弹奏时旋律应清晰、连贯,注意第二句的进入在第8小节第二拍第四音上(G)进入,这里速度可以略缓;后半段夹在花腔中的旋律音,更要细致地按照标有的保持记号演奏加以勾勒。
分清乐曲中的十六分音符,有些是具有表情意义的插句(15m-17m),有些是伴奏音型(21m-28m),有些则有副旋律的意味(36m-43m)。伴奏线条中的隐伏旋律,亦予以适当的注意。
10.克里门泰因
在峡谷旁,有个村庄,那里正在开拓着金矿。
矿工女儿,克里门泰因,穷得只有破草鞋一双。
有天放鸭,来到河旁,石头绊倒,她跌落水塘。
啊,克里门泰因,金发飘水上,离开人世,多让人悲伤。[1]
演奏提示
抗战胜利后,这首歌在我国非常流行。原词是个凄美的叙事,但编配时并未按这一内容构思,只是做了十分简单的处理。唯一有趣的地方是附加声部放在主旋律的上方,并且逐次叠加。
注 释
[1].本提示参考范继淹译词。
11.晨钟
铛!铛!黎明来临,霞光鲜艳。姑娘顶着水罐,来到井边;村民肩扛锄头,
走向田间;牧笛早就响起,牛羊互唤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