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舞蹈文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素质教育舞蹈文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吕艺生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01
书籍编号:30612751
ISBN:978755230591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74567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素质教育舞蹈文集
作者:吕艺生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01
ISBN:978755230591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总序
THE TOTALORDER
“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委托项目,历时两年零一个月完成。项目成果形式除了现场中小学舞蹈典型课例展示外,这套丛书也是它的重要形式之一,包括以下内容:
一、《素质教育舞蹈》(包括舞蹈美育理论溯源、素质教育舞蹈理念、素质教育舞蹈课50例、全新教学法和课程评价法);
二、《素质教育舞蹈文集》(汇集了课题组及相关专家美育与素质教育舞蹈方面的论文、调研报告和素质教育舞蹈实验经验);
三、译著《舞蹈:作为艺术教育》(上、下两册,美国Brenda Pugh McCutchen著,由课题组翻译)。
丛书总计百余万字,是本课题理论研究与课程实验的真实记录,也是课题结题的存照。
通常,人们以为舞蹈教育界最擅舞蹈实践而不擅笔耕,其实不然。近年舞蹈教育界的努力,教育学历的提升,硕士、博士的培养,等等情况已悄然发生变化,这套丛书的出版就是很好的铭证。本课题组成员高学历比例的提升,的确使课题研究、丛书写作与翻译工作颇为顺利。
2011年教育部下发“11JF002”委托项目通知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第一时间在经费、实验单位以及日常领导工作上给予鼎力支持,北京舞蹈学院落实了办公室、设备,为课题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前后责成北京舞蹈学院考级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兼管,使研究工作特别是实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课题组主研人员除本人外,北京舞蹈学院为我配备的助手屈红梅、张乐乐非常得力。
由于课题性质所决定,研究与实验工作确似一项系统工程。参与课例编写、论文写作、调研和课堂实验的人员涉及全国,初步统计已达162人。大家积极完成课题组分配的任务,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培训、培养了274名舞蹈师,留下这百余万字的劳动成果,还给后续研究留下了一大批档案资料。
为了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课题组已逐渐建立起一支团队。包括:
主创团队:吕艺生、屈红梅、张乐乐、王杰、武艳、王小莲、王国权、方千云、刘辰曦、崔春杰、张伟、徐晓彤、谭晶、蔡博、靳金、梅雪、张晓雪、伍彦谚、李超萍、聂昕、陈佳敏、赵月铭、赵圣君、张先婷、高雅、蔡小月、郭贝贝、关婧妍、白瑜琼、吴星雨、黄璐璐、谢静、陈苏君、宋宁宁、张雅涵、张宇虹、李松瑶、胡召、徐瑶、杨松花。
专家团队:彭吉象、黄会林、于平、王丰、方伯年、罗迪强、李素华、潘志涛、万丽君、谷公胜、郑晓筠、周荫昌、滕守尧、杨立梅、王旭晓、牛耕夫、明文军、郭磊、彭红、郑慧慧、黄明珠、冯双白、罗斌、张先敏、徐敏贤、欧建平、江东、刘青弋、田培培、王玫、万素、仝妍、曾若虹、赵瑞、于晓雪、于大雪、孟艳、高洁、胡蕴琪。
课题组管理团队:王军、明文军、彭红、钟宁、张欣、安歌昕、李天欣、刘秀乡、蔡虹、邵未秋、刘轩。
实验学校及参与实验的社会机构:北京舞蹈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八一中学、北京市景山学校、北京市丰台第五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厦门市新圩中学。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东方二中、东升二中、五十一中、实验小学、涧西区东升二小、西工区王城小学。以及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教育辅助中心、全国审美教育与文化产业合作组织、北京天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实验团队:
授课人员:吕艺生、张乐乐、屈红梅、王杰、曾若虹、赵瑞、王小莲、崔春杰、刘辰曦、张伟、孙纪云、吴海文、关菲、张晓雪、方千云、王国权、龚小明、解小歌、李松瑶、陈佳鑫、王佳佳、翟许君、张伟、梁海涛、弥宣、何厚桢、陈佳敏、伍彦谚、李超萍、聂昕、郭贝贝、扈涛灵、王慧、闫小飞、郑好、王璐、郭红鸽、袁文静、张靖远、关昕、公言、张澜译、刘雁、李蜀南、刘雅丽、杨松花、郭丽君、许文莉、罗静、虎珀、刘文菁、尚洁、党跃红、王艳辉、李梦、依常琳、高鸿、李颜龙、黄菲菲、张宇虹、王楠羽、宋宁宁、张雅涵、胡召、黄欣园。
管理人员:北京师范大学周星、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曹保义、阮国杰、李伟、李姝;北京市八一中学沈军、张立红、张亚红;北京景山学校范禄燕、郝丽萍、张凯;北京市丰台第五小学李磊;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尹超;清华大学赵洪;厦门市教育局赖菡、任勇、许十方、江福生、纪清渊;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章苓、曾若虹、刘聪、王虎岐、袁波、徐艳林;厦门市新圩中学林东荣;洛阳市教育局及体育艺术卫生保健站韩经权、牛宏亮、李红卫、沈可武;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赵明。
不难发现,我们的主创人员和实验人员有大量的交叉,这也是我们一个重要理念。我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相联,否则理论就要成为永不落地的空头理论;实践若无理论支撑不可能真正实现理念。因此我们要求从事理论的主创人员必须进课堂直接体验教学,实验教学老师必须参与理论研究并亲自撰写论文。如此的观念不仅让理论与实践拉近了,不仅培养了全面修养的教师,而且直接产生了科研实效。
可以说主创团体个个都是能文能武的实干家;专家团队人人都那么热心参与指导;管理团队个个都很务实,不讲空话,干实事;实验学校和实验人员为5132节实验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珍贵的教学经验。因为有这样的团队,我们能随时拉出像样的教学班级,形成百万字的成果,也就不感到惊讶了。
感谢教育部给予的莫大信任,感谢北京市教委给予的具体领导与帮助,让我们获得一次跨越的机会。对我们来说挑战确实巨大,我们几乎每天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困扰,认识到只有自己的洗心革面才能最终建起理想的体系与方法。因此,我们边研究,边学习,边探索,终于取得了第一步的成果。当一步步走向成功,面对自己的成果而兴奋时,当接受培训的教师们不断地说“真洗脑”时,当学生们惊呼“原来我们都很有才”时,当师范类院校大学生们发现更适合他们的舞蹈教学方法时,当本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的影响已经冲击到综合类大学建立它的公共选修课时,我们自己也禁不住备受鼓舞。我们确信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随着委托项目的完成,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教育事业已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未来的承继性研究与新的实践课题也已随之启程。
然而,我们深知,目前的团队仍很小,目前的成果也有限,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有许多。若真正做成这样一件大事,不仅需要更多的教师接受培养,需要更多可供选择的课例(教材)有待创编,而且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课题组衷心期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来!
课题组衷心祝愿我国全体学生都能享有接受舞蹈教育的权利!
课题组衷心祝愿包括舞蹈教育在内的我国艺术教育,尽早步入世界艺术教育的先进行列!
“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课题组组长
吕艺生
2013年11月15日
舞蹈美育论
DANCE AESTHETIC EDUCATION THEORY
舞蹈美育理论源头追溯
从美育思想看素质教育舞蹈的本质
从席勒游戏说看素质教育舞蹈
舞蹈教育与教育舞蹈
非职业性舞蹈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艺术的整体
中美舞蹈教育相关政策的对比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
对中国高等舞蹈教育理念的再思考
舞蹈美育理论源头追溯
吕[1]艺生
席勒美育论的引进与舞蹈教育的兴起
据考,与美育相联系的舞蹈由上个世纪初就已兴起,那正是清末民初洋务思潮兴起现代学校式教育的时代。
最初的办学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教育科目引进了与艺术教育和美育有关的文学、图画、体操等。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提出儿童教育中采用游戏、歌谣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而在《湖南蒙养院教育课说略》中也有提出:“乐歌以音响节奏发育精神,以歌词令其舞蹈”,“各歌皆取发育小儿身心,教育机关云唱歌者,培养美感,高洁心情,涵养性情也”。[2]那时因受西方影响,学校舞蹈活动大都与体育课紧密联系在一起。
1912年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代,随着西方舞蹈大量的引进以及舞厅、舞台舞蹈表演的增多,学习跳舞也曾遭到非议,但也有一些有见地的人已能区别真正舞蹈艺术与遭非议舞蹈的界限:
这种西方引进的舞蹈虽与其他事物一样,有其两面性,但先知者们认为它对青少年的启蒙作用不可抹杀,其理论根源来自最初对美育理论的认识。王国维在他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最早提出美育,并把美育和德、智、体三育相提并论,强调了美育的独立价值。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更是提出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德育、世界观和美感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方针,此后在他的著作里便明确把美、德、智、体列为“四育”。他对舞蹈也有明确看法,无疑也列为美育范畴。他在《艺术的起源》一文中说:
蔡元培不仅提出理论见解,还身体力行地创建了我国早期艺术学校,并在他建立的学校中开设了舞蹈课。据李天民、余国芳的记载,在蔡元培创立的上海爱国女校和上海基督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北平女子大学等学校,都有学校舞蹈教育。其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开设有俄罗斯、英国、波兰、匈牙利等欧美土风舞,学校舞蹈教育先驱者们还著有教材多种,培养了许多能编、能演、能教的人才。
对民国时期舞蹈教育影响至深的有早期的音乐舞蹈教育家黎锦晖。黎锦晖原就学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时就进入新兴乐歌教育,1919年后,成为“北大音乐研究会”和“北大音乐团”合建的新型音乐社团湖南“潇湘乐组”的组长。该社团总会的会长就是蔡元培,可以说黎锦晖的音乐舞蹈教育美育思想与创作实践都直接受到蔡元培的影响。他的作品大都强调德育因素。
美育成为完整人的必由之路
对蔡元培等人来说,他们提倡美育理论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理论特别是儒家理论相结合。我们知道,孔子的“六艺”中礼乐是重要内容,二者又密不可分。[5]蔡元培说:“有礼则不可无乐。礼者,人定之法,节制其心,消极者也。乐者,以自然之美,化成其性灵,积极者也。礼之德方而智,乐之德圆而神。无礼之乐,或流于纵恣而无纪;无乐之礼,又涉于枯寂而无趣。”[6]他认为艺的最终目的,并非艺本身而是德,艺术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艺术可使教育不“枯寂而无趣”。他的这种认识源于中国古代西周。古人的德育观中就有这样的含义。
德国浪漫主义剧作家、诗人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把人的成长设为三个阶段:感性的人——审美的人——理性(或道德)的人。他断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没有其他途径。”[7]显然席勒的美育观以及中国当代提出美育的学者们,不是在讨论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关注整体概念的人的成长——人类的全面素养,因此他们把美育与德育紧密连接在一起。
中国与西方的美育都与德育结合在一起,认为艺术中含有德育内容,德育通过艺术手段而获得。中国古人认为教育不好会走向“礼崩乐坏”,而西方人则认为美育能拯救“异化”,双方都认为艺术教育或美育可以救赎社会道德危机。王国维与蔡元培倡导美育处在中国千年封建统治瓦解现代工业萌生的时代,而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也处于西方发生工业革命走向高潮时期,中西方社会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而两个不同时代的社会转型,都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社会大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