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金浩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01

书籍编号:30612745

ISBN:97875523044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6194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全书内容:

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总序


在中西文化发展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穷无尽的身体律动的方式和形态,在审美体悟的最高境界,人类身体的律动应该是可以理解和共感的。但是在现代学校舞蹈教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便于教学和交流的需要,则要求教育者和研究者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超越文字符号和声音符号的舞蹈用可视、可听、可读、可记录、可传播的语言文字加以记录和解读。在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文化高速发展和全球文化信息共享的今天,一方面各舞种、各流派或分流,或融合,或专业,或民间,舞蹈文化得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衍生出了大量的舞蹈名词和术语,舞蹈的专业从业者、爱好者也与日俱增。无论是业余舞蹈爱好者,还是舞蹈演员、教师、学生或者相关研究人员,在其舞蹈生活中无疑都需要可供言说舞蹈的术语工具。尽管舞蹈的本质有其非语言、不可言说性,但我们在探索研究舞蹈文化与进行艺术实践时,还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和文献资料。否则,舞蹈只会停留在口传身授、单纯模仿、感性体悟的直观认识阶段,而无法准确掌握独特的风格特性和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性,更无法在前人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积淀文明,推陈出新。舞蹈专业术语不仅是记录舞蹈文化的重要历史材料,也是开展科学、规范、高效的现代舞蹈教育和理论研究的需要。为满足这一需求,我们编写了“舞蹈术语词典”丛书,作为舞蹈艺术专业的一套工具性书籍。


“舞蹈术语词典”与以往词典类书籍的不同之处,一是不同舞种分类撰写。根据各个舞种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表现方式,对每一舞种做尽可能详细的文字介绍并辅以图片,而不仅限于总结专业术语。除了中国古典舞,还纳入现代舞、国标舞、音乐剧以及时下流行的街舞等等。二是注重理论与舞蹈教育实践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反映了各个时期舞蹈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但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而且融知识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可以为舞蹈工作者、舞蹈爱好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社会大众快捷了解舞蹈艺术的工具书。三是开本轻便小巧,便于携带和使用。


参与编写的几位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专业教师和研究者,有长期开展专业舞蹈教育教学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在繁重的教学、研究工作之余,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编写任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手册,虽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们愿与更多舞蹈同仁一道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素养和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艺术如水,滋润身心,心灵的滋养和文化力的提升都要靠长期积累,对于不可言说、转瞬即逝的舞蹈文化艺术来说,作为舞蹈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尤为必要,舞蹈术语词典的编纂正是这一努力的见证。


主编


2014年9月

figure_0005_0001

金浩(笔名:古风)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中国古典舞系专业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学术专著:《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戏曲舞蹈知识手册》、《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奖)。主编的教材:《中国古典舞简明教程》《古典舞基础训练》《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法》等。曾在国家大剧院、炎黄艺术馆、国子监国学大讲堂、超星名师讲坛及国内各大学开设艺术讲座,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新西兰进行艺术交流。

一、中国古典舞发展述略


“中国古典舞”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是当代人面对古舞失传的饥馑,以“中国古典舞”的名义开创的一个新舞种。它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从中国历史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舞蹈中,提取典型性的舞蹈美学原则,又经过现代人的发展创造,结合当代技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广采博纳了诸多文化基因,借助中华文化母体孕育而生的舞蹈新品种。体现了当代中国舞蹈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对传统的一种重新诠释与审美追求。因此,中国古典舞具有圆润细腻、刚柔相济、严谨规范、气度宏大,讲求“形、神、劲、律”完美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这一舞种的源发之地——北京舞蹈学院1978年升格为大学后,业内人士在反思过去只找到了传统舞蹈之形貌,并未找到贯穿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典舞蹈之神韵。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是由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先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究细研、集思广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并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恰切地讲,身韵是为中国古典舞的语汇言说找到了一种更为深邃的文化风格意境,它以动作语言作为一类基础,提供给编舞者更多的属于该舞种的韵母与符号,并反作用于舞蹈本体的开发与应用上,使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韵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拓展。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的中国古典舞,最初的创建者即开始在中国戏曲宝库中不断汲取与摸索着,并认识到戏曲舞蹈作为蕴含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元素最多的“活化石”,对戏曲舞蹈的历史沿革、艺术表现手法、动作结构特征、表演程式规律、民族审美风格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探寻它从内涵到外延的形态是蕴藏着舞蹈艺术本体概念的重要提纯因素。因此,在以戏曲为构建方法的指导下,出现了1957年的《宝莲灯》和1959年的《小刀会》为代表的早期古典舞剧作品。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它们确实都带有浓厚的戏曲表演痕迹。从创作来源上说,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把某些戏曲片段、传统文本改编或移植成舞蹈剧目,表现为作品内容同戏曲题材同出一辙。在舞剧《宝莲灯》和《小刀会》中就较多地吸收了动作逆向起动的形态韵律。这种运动规律,在戏曲表演中表现为:人物道着“你来看那啊!”时,首先不指着叫人去看的对象,而是先以相反的方向着手,然后才转到这一方来。因此,于千变万化的动姿中蕴含着曲迴萦绕的弧线动态,例如:盘旋卧云拧麻花的姿态,尽量强调身体的转折,使姿态富于变化的动感。这部分作品大量借鉴了戏曲舞蹈的套路与动作程式,继承其特有的功能形态,还吸取了戏曲表演艺术各种角色类型的性格特点和体态造型,这种模式使得舞蹈创作总想要寻觅用“舞”之地,而让这类以武生和青衣为创作基调的中国古典舞处于徘徊与守望之中。如果历史题材不加以新的释义和在肢体语言、情感表现上的弥新,中国古典舞也就会失去了它的再生力与感召力并创造不出新的赋予生命力的舞蹈作品。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的大批优秀古典舞剧目俨然与创建初期的作品大不相同了。早期的古典舞作品,较多地吸收了戏曲表演艺术中各种角色类型的性格特征和造型手段,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从戏曲舞蹈“身段”脱胎而出的“身韵”逐步形成,并随之建立了一整套教材。这套既具有科学系统性,又具有民族审美性的身韵教材,无疑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语汇,既摆脱了初建时,作为纯舞蹈艺术在肢体语言上的失语化困厄与窘境,冲破了继承传统,而又发展传统的“瓶颈”。那么,随着动作语汇不断的充实与完善,拓宽了古典舞创作上的思路,并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舞台表演基础。所以,当“身韵”这套融科学系统性、民族风格性和时代审美性为一体的古典舞教学全面展开后,使得中国古典舞创作机制产生了质的飞跃。新时期的中国古典舞则普遍没有了初创时的盲从与局限,并已逐渐摆脱戏曲的模式追求舞蹈本体了。所谓舞蹈本体,即不掺入任何替代与装饰成分,是一种更注重自身审美价值,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情感为追求目的的人体表演艺术;是一种在形体动作上具有韵律感,在长期积累和择取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系统的舞蹈动作样式。因此,新时期的中国古典舞在古典文化的断裂与重拾中开始追求自律性的本体意识。试从舞蹈本体的表现程度、角度和形式、结构上的处理与发展来看,它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以《金山战鼓》《新婚别》等为代表的叙事型古典舞作品;第二类,是以《丝路花雨》《铜雀伎》等为代表的仿古型古典舞作品;第三类,是以《黄河》《长城》等为代表的本体型古典舞作品;第四类,是以《扇舞丹青》《爱莲说》等为代表的意象型古典舞作品。这四类均在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和对舞蹈本体的不同交代上被暂且述之为叙事型、仿古型、本体型和意象型。它们虽各有千秋,但都同属于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范畴之内,并没有逾越古典舞语汇的运动逻辑和审美取向。至此,只有抓住语汇特性才是甄别舞种风格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身韵”学说的不断形成与完善,以叙事型为主的古典舞剧目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这类作品在形式上都重于叙事,以传统故事为蓝本,刻画人物的性格,描述其历史功绩、情感起伏等,情节上的悲欢离合与情绪上的喜怒哀乐,形成了舞蹈语言的性格鲜明、阴柔阳刚对比强烈。源自深厚文化内涵的戏曲艺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积淀着十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因此,当古典舞从戏曲舞蹈中脱胎出来,独立表现特定内容和刻画各类人物形象时,便显示出近水楼台、捷足先登的优势,并在运用传统蓝本叙事的同时精练了复杂的故事情节,使富有民族底蕴的音乐与丰富的古典舞舞姿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人物的内心情愫,表现出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彰显着中国古典舞意蕴的无穷魅力!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进程中始终本着求索、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新的思路,谋求新的发展。其中,舞剧《丝路花雨》为代表的仿古型古典舞剧作品,更具典型意义,它取材于古丝绸之路的传说,以我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颂扬了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在艺术上则把文明天下的敦煌壁画搬上了舞台,用今人的智慧复活了唐代的舞蹈艺术。舞剧构思巧妙地将莫高窟壁画艺术与人物的命运联接在一起,使舞与画交相辉映,舞剧以浓郁的敦煌舞蹈风格,革新了古典艺术中常见的陈旧之感。它将中国古典舞中的敦煌舞与少数民族舞蹈巧妙地结合,在动静对比、刚柔相济之中创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物性格。舞蹈动态中处处不失三道弯“S”形的基本韵律和体态,以扭腰、送胯、勾脚等基本动律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舞——敦煌舞蹈语汇流派。《丝路花雨》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的舞剧之一,为发展民族舞剧和中国古典舞提供了新的语言形式,并引发了中国舞坛的“仿古热”。该作品荣获1979年文化部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评比一等奖,并应邀出访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艺术声誉!


可以说“身韵”的诞生,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是巨大的,以《黄河》《长城》等作品为代表的本体型古典舞在继承与发展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往的创作模式,由情节的描述转变为交响式的宣泄,构思上不是突出某个人的故事,而是重于群体在语汇上所舞动出的震撼力。这一类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性范式,而更进一步地向舞蹈本体迈进,其创作思路是从音乐结构出发,寻找一种虚幻形象,而不是首先从故事出发、从人物出发,相比初创时期的古典舞,它更走向抽象性,并在作品结构上具备了一定交响型的性质。这一点在《黄河》为典型的剧目中得以充分的展现。该舞蹈一直被誉为是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之一,久演不衰。1989年在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青年舞蹈演员新作品评比中获得优秀创作奖;1995年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大奖。总的来说,“本体型”的古典舞以舞蹈语言中性化的表现形式为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为舞蹈语汇外化深层蕴含的创造力开启了新的空间,使之剧目创作具备了舞种风格暗示性的内在支撑力,也预示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一方面从运动逻辑和审美标准上改变了以往肢体语言的阴柔阳刚对比鲜明的性别化,使男女舞者在古典舞动态语汇上走向了中性化;另一方面,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与身法韵律为基础,赋予剧目新颖独特的个性化特征,使舞蹈的主题思想、人物心境和整体氛围相和谐,达到内外一致、贯穿始终的境界,使得肢体语言的外化表意功能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把听觉中的音乐交响性与视觉中的古典舞韵律性浑然一体。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古典舞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承继了成功因素中努力地寻求“变法”,新生代的舞蹈编导把握着根植传统、打破传统、立足当代、寻求自我的创新精神,开辟了以《扇舞丹青》《爱莲说》为代表的意象型中国古典舞的领地。他们在充分运用更为新颖的舞蹈手段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