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越剧男班老调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越剧男班老调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越剧男班老调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越剧男班老调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项管森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612669

ISBN:978755230952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056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全书内容:

越剧男班老调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总序


越剧的音乐唱腔委婉抒情,飘逸清丽。自越剧诞生后,经过一代又一代越剧艺人的艰辛耕耘,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不断发展,创造了众多的流派唱腔和脍炙人口的唱段。为记录保存这些珍贵的唱段,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在越剧诞生百年之际编辑出版了《百年越剧名家名段唱腔精选》,该书主要是对百年越剧的唱腔音乐,按各个历史时期编辑而成。此次“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是按各行当的唱腔特点(包括流派唱腔)较系统地进行编辑,这对今后传承和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越剧音乐源自浙江嵊县农村的民间小调、山歌,农民在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田头歌唱”中创造了〔四工合调〕,后又吸收〔湖调〕形成〔呤哦调〕,成为落地唱书的主要曲调。l906年从曲艺形态的唱书衍化为戏曲形态之初,唱腔沿用的就是唱书的曲调。那时,唱腔单纯、质朴,也显得简单,甚至连丝弦伴奏都没有。自1917年越剧进入上海后,环境起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受到上海城市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表现的内容逐渐丰富,唱腔的局限性也更明显。1921年在上海成立了越剧第一个专职乐队,确立了定弦,唱腔为〔丝弦正调〕,越剧唱腔音乐才初步确立了板式变化体的框架。1925年施银花和琴师创造的〔四工腔〕,由于适合女性音域和嗓音条件,也为后来女子越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戏曲的“曲”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是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主要艺术手段;唱、做、念、打,戏曲的四功中,“唱”居首,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曲不离口”将相伴其终身。戏曲在观众中流传的主要是那些精彩的唱段,它可以跨越时空流传久远。剧目的生命力、剧种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靠优秀的唱段来延绵。越剧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很大程度是因为有一批脍炙人口的唱段拨动了大家的心弦,使人如醉如痴。


1943年,袁雪芬与周宝财合作,在《香妃》一剧中创造的〔尺调腔〕,对形成和丰富剧种的主要声腔音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久,又产生了〔尺调腔〕的反调〔弦下调〕,由于〔尺调腔〕及其反调〔弦下调〕的创造和推广,并不断丰富,越剧的主腔发展到新的阶段,音乐具有了更为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这些主腔之后,又创造了〔男调〕〔六字调〕〔降B调〕,同时还相继形成被观众和专家公认的十三个越剧流派唱腔。作为既是越剧剧种的又是中国戏剧的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红楼梦》等,就得益于越剧改革后所创造的声腔音乐,成为上海文化标志性的代表之一,并具有世界性。越剧被称之为上海的地方剧种并不为过,它已经融入上海的文化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它也是浙江的地方剧种,更是中国的越剧。


《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由早期越剧唱腔、女班时期唱腔、新越剧时期唱腔、老生和老旦唱腔、大面和丑角唱腔、男女合演唱腔(包括现代戏唱腔)等,以及被观众公认的流派唱腔组成。这是第一套较系统、完整地体现越剧唱腔音乐的系列书,是越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者和越剧唱腔音乐研究者,是一份极好的资料;对越剧爱好者,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唱腔选集。


文化是需要积淀的,越剧也需要自身文化的积淀,我们将团结越剧界同仁,完成“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的编撰,为剧种文化积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上海文化和中国戏曲文化的积淀添砖加瓦。

figure_0010_0014

2012年7月

figure_0003_0001

男班王永春饰旦角剧照 20世纪20年代

figure_0003_0002

20世纪初男班说唱形式演变为走台书,分为上档 金锡招(右)、下档尹功顺(左)1957年摄于宁波

figure_0004_0003

1921年男班在上海合影(前排左起:金荣水、赵海潮、卫梅朵、张云标、裘金旺、马阿顺; 后排左起:张子帆、白玉梅、马潮水、高兴荣、谢紫云)

figure_0005_0004

卫梅朵饰演花旦剧照 20世纪20年代

figure_0005_0005

王永春饰薛平贵 20世纪20年代

figure_0005_0006

《一枝梅》费翠棠主演 20世纪20年代

figure_0005_0007

《四郎探母》应荣芳饰杨四郎 20世纪20年代初

figure_0006_0008

男班艺人应方义剧照 20世纪20年代

figure_0006_0009

《纣王与妲己》叶琴芳饰妲己 20世纪30年代初

figure_0006_0010

《刘备招亲》张云标(左)饰周瑜、张荣标(右)饰赵云 20世纪30年代初

figure_0007_0011

《仁义缘》马潮水饰韩义(左)、张云标饰韩文才(中) 20世纪30年代

figure_0008_0012

1954年2月22日,浙江越剧团暨嵊县文化馆访问越剧前辈艺人座谈会纪念留影

(前排左起:×××、方海如、舒阿免、马潮水、张荣标、俞允澄;二排左起:金文潮、李岳赍、金荣水、方×初、王海金、高炳火、赵海潮,三排左起:佘惠民、马银灿、沈秀林、黄云仙、尹功仁、高鸿章、周扬狗、费樟炳、周大风;四排左起:王老二、叶海清、相元珠、金裕祥、吕岳标、张惠千、高樟根)

figure_0008_0013

1957年1月,上海越剧院在嵊县召开“越剧老艺人座谈会”纪念留影

(前排左起:费翠棠、金荣水、王海金、金文潮、俞柏松,二排左起:俞允澄、陈 苗水、王培贤、金锡钊、李岳赍、马潮水、吕岳标、周扬狗;三排左起:成容、项管森、 张荣标、费樟炳、尹功仁、竺培生)

越剧男班音乐(代序)


项管森


我国戏曲音乐,从结构上看,一般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以长短句式为代表的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一种是以整齐句式为代表的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曲牌体”的特点是:将若干支曲牌,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出戏的音乐,代表剧种有:昆剧、赣剧、湘剧、梨园戏、莆仙戏等等。而“板腔体”则主要以变奏为原则,通过节奏的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板式,相互转接、相辅相成,衍化出丰富多彩的唱腔。越剧,还有京剧、汉剧、豫剧、吕剧、锡剧、沪剧等剧种的音乐,都属于板腔体结构。


回顾越剧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并着重从唱腔方面来看,基本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落地唱书时期,南调、北调时期,正调时期,四工调时期和尺调腔时期。下面,我们将这5个时期的音乐择要做一个介绍。


一、落地唱书时期


这一时期,根据时间的前后,又可分为〔四工唱书调〕和〔呤哦唱书调〕。


1.〔四工唱书调〕


大约从太平天国初年,也就是公元1851年左右开始,在嵊县的北乡流行着一种说唱音乐,叫作〔四工调〕。当时嵊县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嵊州市,古时著名的剡溪将嵊州一划为二,剡溪以北的地区通称北乡,剡溪以南的地区通称南乡。当时的〔四工调〕也有人叫〔四工唱书调〕,现在一般把它称作〔四工唱书腔〕。当时的曲调是这样的:


谱例1:


说起我金姑娘来银姑娘


选自《蚕姑娘》蚕姑娘(旦)唱段

figure_0012_0015

当时之所以称它〔四工调〕,是由于这个曲调尾声的帮腔部分用工尺谱的“四工上尺”字音来帮腔,又因为这个曲调是早期唱书时演唱的,所以称它为〔四工唱书调〕。


〔四工唱书调〕的伴奏乐器极为简单,只有一个“笃鼓”,又名“烧饼鼓”“小鼓”以及一副“尺板”。当时有一部分贫苦的农民为了生计,就在秋收以后,清明以前这一段农闲季节里到附近各县去卖唱,以两人为一组,俗称“一档”,主唱者为上档,帮腔者为下档。上档者敲尺板,下档者除打小鼓外,至曲尾就接唱“四工上尺……”字眼的帮腔。后来有的农民艺人选定地点,如在茶馆、城隍庙等地摆上一张桌子,就形成了说书的形式。临到说书时,在伴奏方面又加了一块“净木”,也就是“惊堂木”。


新中国建立后,越剧音乐工作者将〔四工唱书腔〕重新挖掘整理出来,应用到新编剧目中,比如上海越剧院1963年演出的《亮眼歌》,剧中的“放牛”一段唱,用的就是〔四工唱书腔〕的旋律,如徐玉兰演唱:


谱例2:


鹁鸪鸟飞不停


(选自《亮眼哥》万松青唱段)

figure_0013_0016

2.〔呤哦唱书调〕阶段


到了1989,因金芝堂、相金堂两位说书艺人吸收了“湖州三跳”的曲调以后,〔四工唱书调〕在演出中开始逐渐减少,新兴的〔呤哦唱书调〕将其取代。从曲调上看,〔呤哦唱书调〕比〔四工唱书调〕更适宜于边唱边表演的场合。它的曲调是这样的:


谱例3:


看山景

figure_0014_0017

〔呤哦唱书调〕是落地唱书没有上台之前,即1906年小歌班成立之前,挨户卖唱或者去各茶馆说书时演唱的调子,又因为这个调子末尾都以“呤呤哦……”字眼来帮腔,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呤哦调〕。


关于〔四工唱书调〕为什么会被淘汰,而〔呤哦唱书调〕又为什么很快的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发展起来这个问题,目前有如下两种说法:


1.据嵊州老艺人金锡钊说,是由于〔四工唱书调〕的旋律进行比较高,唱起来比较吃力,而〔呤哦唱书调〕的旋律进行比较低,唱起来比较省力,所以一般人都比较喜欢唱〔呤哦唱书调〕。


2.还有种说法是,因为〔呤哦唱书调〕的帮腔灵活多变,或长或短,不拘定格。而〔四工唱书调〕的帮腔,一般都是差不多长短,没有〔呤哦唱书调〕那么灵活随意,因而大家都喜欢唱〔呤哦唱书调〕。


〔呤哦唱书调〕的演唱方式、演出方式基本上和〔四工唱书调〕一样,唯有伴奏乐器除了笃鼓、尺板、净木之外,还加了“三翘板”,这个时期的说唱,在技术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已能在说书上分出生旦净末的差异,人们通称为“台里书”,它实际上已孕育了“小歌班”初期表演艺术的萌芽。


二、南调、北调时期


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古历清明节的时期,嵊南东山、东玉、黄龙地的李世泉、钱锦松、高炳火、袁福生、李茂增、金世根六个唱书艺人在于潜县乐平伍村,首次以串戏形式演出了《赖婚记》。曲调以〔呤哦南调〕为主,很受欢迎。以后又相继演出了《秀荷包》《卖菜烘》《卖西瓜》等。清明节以后,这六个唱书艺人回到嵊南,马上就把串戏的事传开了,并且立即在嵊州东王村香火堂进行了演出。还增加了锦灿、柏松两人,凑成八人,白天劳动,晚上串戏,组成了第一班。接着嵊北的金芝堂、相金堂也相继成立了班子。这些班子,农民们称它为“小歌班”。


这时的伴奏乐器只有笃鼓和尺板,其中又以笃鼓的“的笃的笃”声尤为突出,因而外地人又称小歌班为“的笃班”。从此越剧从说唱时期进入到农村小型舞台的演出时期,开始走向戏曲舞台。


此时的曲调也由〔呤哦唱书调〕发展成〔呤哦南调〕及〔呤哦北调〕,嵊南艺人大多唱〔呤哦南调〕,嵊北艺人大多唱〔呤哦北调〕。


〔呤哦南调〕唱时嘴巴张得很大,因而有人叫它“开口调”,而〔呤哦北调〕唱得圆润,嘴巴闭着,唱得轻轻的,人们称它“闭口调”。南调唱得很高很响,好像完全是喊出来的,所以又有人称它“喊风调”,唱得特别高的叫“高喊风调”,唱得平一些的叫“平喊风调”。〔呤哦南调〕也简称“南调”,这时期除了“高喊风调”和“平喊风调”之外已有哭调和快板。


谱例4:


学生走出去游春


选自《春景赋子》

figure_0016_0018

注:这是幕表戏中任何人物皆可即兴套用的唱段。据1957年录音记谱。


最初形成小歌班的时候,在演出形式上,嵊南小歌班的人物出场,采取背站台口的余姚鹦歌班,就是余姚滩簧的演出形式,而嵊北小歌班的人物出场却自台后走上来的。


新中国建立后,重新运用〔呤哦南调〕的例子有很多,下面请看《九斤姑娘》一剧中奇怪刁出场时的一段唱:


谱例5:


太阳落山已勿早


选自《相骂本》奇怪刁(彩旦)唱段

figure_0017_0019

〔呤哦北调〕简称“北调”又叫“闭口调”。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北调逐渐形成了各种板眼,有慢板、中板、快板,并吸收创造了十字句、哭调、钱塘调和断工调。


谱例6:


叔婆做人真在道


选自《相骂本》九斤姑娘(旦)唱段

figure_0018_0020

小歌班从1906年产生起,到1909年也就是宣统元年,就在嵊县全县普遍地发展起来了。并在第二年就发展到外县,流传到天台、新昌、诸暨、临安、孝丰等地。到了1911年,小歌班已经发展到杭、嘉、湖一带,并且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时有这么两句打油诗,说“的笃班,的笃班,笃的男人不出畈,笃得女人不烧饭”。意思就是看了小歌班上了瘾,男人女人连活都不想干了。


小歌班初期演出内容多半是直接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小戏,如《借米记》《卖婆记》《养媳妇回娘家》等。它揭示了在地主阶级剥削下的农民的痛苦生活,因而遭到了当时统治阶段的迫害,他们以唱“淫戏”,有伤风化为名,禁止小歌班演出,并到处抓小歌班演员。小歌班的农民艺人,为了生活,被迫离乡背井,到各处求生。周绍堂老艺人说,当时的情况是“本县要捉,逃外县,外县要捉,逃上海,上海又要捉,改丝弦”。


下面就介绍一下小歌班进入上海的情况。


1917年5月,小歌班第一次由新昌人、老板杨少卿介绍到上海,在十六铺码头的新舞台演出,演员有袁生木、俞钱喜、金荣水等人。头一本戏是《碧玉带》。据黄小达说,第一次来上海,演出形式和乡下是差不多的,拿音乐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