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舞蹈创作心理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舞蹈创作心理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舞蹈创作心理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舞蹈创作心理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胡尔岩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01

书籍编号:30612654

ISBN:97875523124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6893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全书内容:

舞蹈创作心理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舞鹤游静


——胡尔岩的舞蹈创作心理学


张建民


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教授


胡尔岩是我的老师,她的很多“有见地的理论”都在我的教学中产生了启示性的作用。举两个例子:其一是我的双人舞编导教学中的“撞击法”,是讲双人舞的接触。而胡老师讲的“撞击”是情感和形式的“碰撞”。我在设立双人舞撞击法的时候是期望编导者更多地关注动作本身的自然“力”的趋向。之后,再蕴含“意义”。本来没有意识到我的双人舞和胡老师的理论有什么瓜葛,回头梳理才发现其间的暗线联系。胡老师在以往给我们讲课时,说过“撞击”这个词,于是,我思想产生了自己的“动”的想象,虽说不直接,但是有间接的启发作用。其二是“涉意性”。我在双人舞编导教学进入音乐练习之后,除了编导对音乐的照顾之外还要注重“内容”的“涉入”,对双人动作技术含量关注的同时有了音乐节律方面的关照,还要注意双人动作编排的“涉意性”。胡老师的书中提到“射意性”,讲的是编导把意义投射给观众,而我的“涉意性”是动作富含一定的意义或意向。虽则不同但也有联系。


胡尔岩老师的《舞蹈创作心理学》对编导理论素养的培养有启发作用。经过长期的舞蹈创作实践,我们知道舞蹈对人的情绪激发有作用,但作为我们创作者,认识仅停留于此,只是停在浮表。如何深入下去?不经过理论研究很难找到启发途径。此刻就需要“智慧”洞见舞蹈创作的根底,发现存于舞蹈内在“质朴”的美感,并把它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感人。编导需要在选材(舞蹈的题材)方面的谋划和预知,再一步步通过舞蹈编导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将舞作创作而出。创作之选材,构思是先于动作语言而存想的,凡舞作,必有伏藏,蕴含其旨,兼赋形构巧妙。胡老师在书中直接点出了作为创作者的关键——创意手段和舞蹈语言。她从理论上论述编导的舞蹈语言的特点,凭借特点把学习该书的专业编导引入语言传达的层面,为大家分析编导在掌握舞蹈语言传达的时候,动作转化成为能言说的语词,经过“多重转换”通过层级步骤以达到传情达意。关乎“情”,关于“意”,胡老师又将内容方面:“情”的提炼——可感知层次联系到了“心里”和心理层面。传达用何种途径而完成,而更重要的是“融”情“炼”意。编导对细致情感的感知方面予以衬托而出。这样的理论思考方式,对于善于实践操作的编导家们来说,是一个接近实践的理论。换句话说,是对编导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


本书随着教学形成于1986年至1998年之间,从编导系首届编导本科班开始,当时也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班授课,连续多届舞蹈编导学生都接受过这门课程的传授,这个课和编导系的编导理论课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编导系的许多教学理念,如对动作的遣词造句与胡尔岩老师的语言的层级性是相互贯通的。在孙天路老师主编的《中国舞蹈编导教程》出版之前,从书本上能看到的对编导系、编导理论的描述的也只有胡尔岩老师的这部书,因此在2000年之后的两次教学评估中,这部书作为编导系的编导教材资料而迎接教学评估。这证明了该书在编导学科教学经验的实际效果和教学中的意义。由于这部书对教学所具有的意义,又启发或者说带动了编导系教材建设。我也开始进入编写编导教材的行列,在本书的启发下写出了《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


胡老师曾任《舞蹈》杂志社的编辑,写过舒巧老师的创作评论,舒巧老师的舞剧创作和胡老师的创作评论,可以说有一种“天作之合”的感觉,畅快淋漓。这呈现出创作和评论的最佳状态。对编导系的舞剧创作理论无疑有激励作用。一位是在实践方面,一位是在理论方面,舒巧老师比较谦逊,她不愿把自己的舞剧创作描述成“理论”,而胡老师分析舒巧的舞剧创作手法,总能以理论的高度引导晚辈编导理解舒巧的创作。比如对《玉卿嫂》六块板子(江南门板的外化)的运用,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六对男女主人公的表现外化手段的双人舞,都给予舞蹈“结构”的舞剧铺陈方向予以“理性”注释。从而证明了编导对人物内心描写在舞剧结构中的合理运用,恰好帮助我们理解舒巧“结构是大的语言”的舞剧创作理念。


从作品分析和编导教学过程双方面研究,并以自己的叙述关照创立学说。这部书有很强的信服度,对编导有指导意义。经过近二十年的实际运用,恰逢北京舞蹈学院六十周年之际,编导系恳请胡老师再版这部书,因为这部书已经脱销,部分章节收录在于平编著的《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当中,经过多年编导系教师们还经常谈论这部书的理论有意义和实用价值。此次,胡老师借再版之际亲自修改书稿并进行增删。我看到所增加的部分,感到胡老师虽然八十有余现在还宝刀不老,思维敏捷,言语不多,却一语中的(编导实际当中的关键问题)。感觉好像胡老师还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一样,没有疏离的感觉,似乎游刃有余置身于舞蹈创作相关学术领域。


胡老师有一幅题额——舞鹤游静。是福建的一位书法家送她的。表示对胡老师在舞蹈理论界的“仙气”和“风度”的赞誉。同时也值得我们晚辈学习她那种态度:人的品格修炼,在于舞外之功。这也是她常常对学生的训诫和互勉。她的为人为学,形成了对精神构筑和形貌完善的编舞者的一个不言说的榜样。


2015年4月2日

舞鹤三游(代序)


我写过的文章有舞论、舞评、舞人、舞事等。其中,乐意写的,是舞蹈家的人物特写。那不是写作,是朋友之间的心灵重逢,故而行文落笔之际,无须掩饰,潇洒自如,一气呵成,绝对是精神的享受。如今,要写自己,却不知从何说起,怎样下笔了。好在栏目标题是“舞蹈·读书·写作”,它给了我大致划定的三个空间,又恰好包容了我舞蹈生涯的三个阶段,三种状态,只需把一些印象深刻的体验描述出来即可,不必故作文章,这样一想,又觉得容易下笔了。


舞鹤游空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四川雅安上小学。在所有课程中,算数最差,作文最好,甚至可以说是全班“最棒”的。全雅安市举行小学作文比赛,我获得一等奖。老师高兴,家长高兴,我自己也美滋滋的。父亲曾许诺,无论花多少钱,也要供我上大学文学系,想把我培养成作家。他可曾考虑过,作家是从课堂里培养得出来的吗?家长没有料到,我中学尚未毕业,便自作主张地选择了在他们眼里属于最没出息、最没有学问的行当——舞蹈。


腰腿不软,个头不高,长相平平,根本不是搞舞蹈的材料,为什么要自讨苦吃?人生常常被一些身不由己的偶然因素所左右,我选择舞蹈,竟是许淑媖的母亲促成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和许淑媖是“北京女三中”的同班同学,又是经常在课堂上互递小条子倾吐心曲的好友。十几岁的女孩,正是多梦的年龄,又是最丑、最疯、最讨人嫌的年龄。我们自己却不这么看,感觉很好,美梦很多。两人一时兴起,便去报名参加“南下工作团”,到南方搞土改去。说来可笑,军管会竟然批准了我们的申请。准备就绪整装待发之际,许母察觉到我们的秘密,哭得死去活来的“拉后腿”。我们以报考华北大学文艺部为交换条件,否则,坚决南下,许母满口答应,其实是缓兵之计,心想,就凭你俩这身材,这长相还想去演戏?让你们去撞撞南墙,才知道天高地厚。嘻!她没想到我俩不但连中三榜,而且名列前茅。我们考的是戏剧科,学的是打腰鼓、扭秧歌、排《兄妹开荒》等秧歌剧。还没有来得及上台展示歌喉,就因为要排《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而调进了舞蹈班。从此,便迈进了舞蹈的门槛。眨眼之间,在舞蹈的世界里磕磕绊绊地工作了几十年。


当初,若真的南下搞土改,那是正宗地道的“老干部”了。一次许母开玩笑地说:“当初我若不阻止你们南下,说不定已经是两位女县长了。”我们接上她的玩笑:“可不!那肯定是最民主、最有闯劲的女县长,不过,舞蹈界可就少了一位舞蹈理论家,一位民间舞专家喽!”


感谢上苍,感谢许母,促成了我对舞蹈的选择。如若不然,我今天的人生状态将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景象。许多经历、许多欢乐、许多成功、许多失败、许多“高级的痛苦”、许多神圣的感觉、许多清醒的自豪、许多盲目的痴情……形形色色的人生感怀,哪行哪业有如舞蹈这般广阔的天空供我去体验?去品味?舞蹈是天神,舞蹈是魔鬼,她不断地变换面孔,折腾舞蹈家,使舞蹈家在甜与苦的交织体验中,对她越恋越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确风光之极,国内国外,天南地北,走到哪里都是最受称道的国家水平。那个年代,出国演出有着极为强烈的使命感,以“文化大使”的心态跃上许多国家的第一流舞台。我们曾在比利时“联合国大厦”前散步;在巴黎市政府大厅齐唱《东方红》;在圆舞曲之父施特劳斯的铜像前唱《小二黑结婚》;在伦敦的大街上躲避记者的跟踪拍照……多么天真,多么幼稚,以不懂政治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好一群可爱的俊男靓女们!在我们的观念中,刻苦练功是天职,频繁演出是义务。当时的舞蹈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总政歌舞团的小伙,歌剧院的姑娘是舞蹈界水平最整齐的演员群体”,确实如此,那一茬齐刷刷、水灵灵、活泼泼、苦苦练的小子、丫头们、令多少编导喜爱;令多少观众赞叹;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争得了多少荣誉啊!


那时,我们对舞蹈的认识既简单又痴情,舞台是我们青春闪光的阵地,演出是我们生命充实的内容,我们心中只有一个最美的天地,那就是舞蹈的世界。只有一个最神圣的专业,那就是舞蹈事业。无忧无虑,像一群展翅飞翔的舞鹤自由地游空、前行,尽情地放射生命的光彩,享受着艺术中自我体验到的陶醉与美好之感。


人是环境的创造者,又是环境的造物。优良的艺术环境培养着优良的艺术心态,优良的艺术心态铸就了优良的事业心。虽然,在这个集体中,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成员,但我与重要人物一样地体会到舞蹈生命的灿烂与神圣。演员时期所积淀的“舞蹈情结”,舞台生活所养成的严谨态度,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所培养的求新兴趣,这些平凡的现象所织成的基本心理结构,使我终身受益,享用不尽。“人格”与“艺格”形成时期的底蕴,对后来的“人格”与“艺格”的不断自我完善,有着基石般的重要作用。


我们似乎很幸运,有一个美好的青年时期。


舞鹤游寻


一位诗人曾经感叹:“假如我能随意剪裁岁月……”是的,假如我能随意剪裁岁月,我一定将生命的年轮倒转,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到书海中去寻觅,去探求,去重塑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智慧一些,更踏实一些,做学问的视野更广阔一些。然而,人生没有完全相同的经历,心境没有完全相同的体验。假如我能将时光倒转,谁知我会不会用它来读书?用它来做学问?用它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人应该寻找的不是已经失去的,而应是现实中存在的。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他懂得不将时光浪费在闻嗅已经走过的脚印上,而是紧紧地把握现在,计划未来。任何宏图大志都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起步,重要的是现在,是今天,是此刻。


几十年来,我确实看了不少书。但那不是认真地读书,那是玩,那是乐,那是好奇。中学时期,迷上了武侠小说。父母不解,一个女孩怎么会被武侠小说所吸引。我自己也不明白,怎么会被那些剑客侠士们深藏不露的气质、惩恶扬善的秉性、清高拔俗的人格、踏雪无痕的轻功、专同高手较量的豪气搞得神魂颠倒,想入非非地要去拜武林高手为师。演员时期,又迷上了文艺名著,前苏联的、法国的、英国的一些著名小说都翻过。记不住情节,讲不出故事,只留下一些情景场面,一些感受,一些思绪。这也算不得真正的读书,只是一种营养,一种品味。那时,不知自己阅读的“主食”应该是什么。


“文革”后期,从下放的农场回到北京,等待“处理”。当时的心态,既实惠又俗气。每天关心的是什么地方卖排骨,什么地方卖白糖,织织毛衣,拉拉闲话。什么舞蹈,什么事业,早已拋到九霄云外,还有什么心思读书、学习?!


一位外地朋友来访,谈起他们单位一个著名的“逍遥派”,利用“文革”混战八年的时间攻读了三门外语,已接到通知,即将赴联合国任职。好一个远见卓识的有心人,好一个“临场不乱”的智慧者。这一消息,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只要国家不亡,民族不灭,知识、学问、专业就是社会发展的永恒需要。一个没有文化基础、没有专业知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如浪叶无根,漏桶无底,放在哪里都挺立不起。机缘是偶然因素,个人条件是与机缘相撞击的必备前提。无数事实证明,不是人选择机会,而是机会选择人。一旦省悟,立即行动。于是订出了一个较系统的自学规划,求师访友,买书借书,从师范大学文科四年制自学教材开始,逐步深入,逐步扩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