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丁嫚莉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612650
ISBN:978755231068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6381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丁嫚莉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ISBN:978755231068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序言
公元988—989年,当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ВладимирСвястослав)将基督教定为古罗斯国教的时候,可视为俄罗斯音乐教育的起源。10—17世纪教会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与在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的音乐教育在冲突过程中艰难地发展着。到了17世纪上半叶,西欧的音乐开始逐步进入俄罗斯社会。随着西欧音乐对古罗斯文化的影响,加之彼得一世及其随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罗斯进行的,女大公依莲娜(Ирина)在米哈伊诺夫皇宫创办了音乐教育班,这可视为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开端。特别是彼得堡(1862年)和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建立(1866年),使俄罗斯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并将音乐教育同国家建设的伟大任务联系在一起,使音乐教育体系得以完善和整体发展。苏联解体后,其音乐教育体系依旧传承并发展,尽管受到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经济危机的压力,俄罗斯音乐教育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受西欧音乐传入的影响,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其真正崛起是在两所音乐学院建立后。值得深思的是,俄罗斯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仅用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为什么在这样短短的时间里,俄罗斯音乐教育能发展得如此之大,并使该国成为世界的音乐强国呢?
俄罗斯产生了格林卡、鲁宾斯坦、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大批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而提到苏联音乐教育家,世界各国的音乐学者们首先就会提到卡巴列夫斯基———一位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钢琴家。卡巴列夫斯基生活在苏联社会极为动荡的年代,国内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在教育领域中,狭窄的专业化教育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对于苏联音乐教育来讲,其理论与实践与苏联整个文化密切相联,音乐教育界吸收并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有价值的东西。同时,提出许多苏联革命时代的新思想、新问题。但是,各种音乐教育理论与各种教学法流派之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着矛盾,相互间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卡巴列夫斯基努力探求全新的音乐教育理论,同时还为音乐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他的哪些成就引起了世界音乐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呢?
卡巴列夫斯基一生的音乐活动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音乐创作。作为20世纪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对象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创作内容与社会紧密相联,并且主张坚持当时苏联主张的社会主义现实道路。二是音乐教育活动。卡巴列夫斯基推崇苏霍姆林斯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思想,他支持并带领他的学生们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创建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新课程。最终,编写并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经过验证该大纲内容丰富、思想博大,成为了国家指导性的文件,同时他的音乐教育理论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反映出苏联音乐教育的特点及音乐教育规律,同时又受到一些教育家及音乐研究者的影响,他所编著的音乐教学大纲中所包含的音乐材料、音乐内容及音乐教育方法等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原则,他所主张的音乐教育观点促进了苏联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在苏联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当时的苏联社会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社会的肯定。卡巴列夫斯基赢得了苏联人民的爱戴和尊重,他的音乐教育观在世界音乐教育界也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为苏联人民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深入了解到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体系,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相关的思考与启发,这些思考与启发能够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章 生平及音乐活动概述
卡巴列夫斯基———苏联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基本在苏联时期度过,为儿童及青少年创作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音乐作品,其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清晰明朗的色彩和抒情性特征。与此同时,卡巴列夫斯基在国家音乐研究所及重要的教育机构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角色。上世纪70年代初,他主持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了“音乐实验室”,旨在致力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生平及音乐创作活动
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Д.Б.Кабалевский)是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在当时享有国内外崇高的声誉,他与同时代的普罗科菲耶夫(С.С.Прокофьев)、肖斯塔科维奇(Д.Д.Шостакович)、哈恰图良(А.И.Хачатурян)被并称为苏联作曲四杰。作为钢琴家,他毕业于莫斯科四大钢琴学派之一的戈登威泽尔(А.Б.Гольденвейзер)钢琴班,可以说卡巴列夫斯基是莫斯科该钢琴学派的传承者。作为社会活动家,他担任着许多重要且有意义的社会职务,如世界音乐教育协会副主席等。卡巴列夫斯基一生致力于本国及世界音乐教育的活动,提出了许多当下仍值得深入研究的音乐教育理论观和音乐实践活动标准,并将音乐教育实践上升为理论专著—《怎样给孩子们讲音乐》《三条鲸鱼和其他》等,以及十余篇关于音乐教育思想的论文集。特别是在卡巴列夫斯基的领导下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大纲》,此大纲最终被确定为国家标准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文件。以上文献成果标志着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
卡巴列夫斯基1904年12月30日生于圣彼得堡,1987年2月14日卒于莫斯科。祖父(К.Е.Кабалевский)是一名工程师;父亲(Б.К.Кабалевский)是一名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数学系,在中央统计局国家保险总局工作,1939年辞世。母亲(Н.А.Кабалевская)将一生都献给了家庭,1958年辞世。卡巴列夫斯基在14岁以前生活在圣彼得堡,之后全家迁往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卡巴列夫斯基先后经历了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时间很短,妻子爱德华·约瑟夫·布留曼(Э.И.Блюман)在对外贸易部教英语,是英语文学的翻译,她一共翻译了三十多部书籍,其中最著名的译本是《蒲公英酒》。二人育有一子尤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卡巴列夫斯基(Ю.Д.Кабалевский.)。卡巴列夫斯基整个一生主要与第二任妻子拉里萨·帕夫洛夫娜(Л.П.Чегодаева)度过,她是卡巴列夫斯基的挚友和助手。他们的女儿玛利亚·德里特里耶夫娜·卡巴列夫斯基(М.Д.Кабалевская)在以自己父亲命名的音乐文化教育中心担任校长。女儿眼中的慈父是伟大的,她曾在卡巴列夫斯基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概括了父亲的一生“他在斯大林的高压统治和‘铁幕’时期成长为一名音乐家并形成自己的音乐家个性;在赫鲁晓夫‘解冻’与勃列日涅夫军备竞赛的时期创作大量作品;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去世。父亲认为,审美培养,其中包括音乐培养,对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各种艺术使人形成人道主义的品质。换言之,艺术的作用在于帮助人民形成社会观。”[1]
在卡巴列夫斯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鼓励他发展多方面的才能。他同时在三个学校学习,分别进修造型艺术、经济学和音乐。由于唱歌走音,严厉的老师想终止卡巴列夫斯基对即兴演出的愿望,曾长时间使他避免接触音乐。虽然在造型艺术和经济学的科目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卡巴列夫斯基酷爱音乐艺术,对钢琴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和超凡的技巧。最终音乐占据上风,卡巴列夫斯基也放弃了父亲要他成为一位经济学家的愿望,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也就是在1918年,卡巴列夫斯基14岁时全家搬到莫斯科,他抓住了第二次学习音乐的机会,他先考入音乐学校,后于1922年进入斯克里亚宾(А.Н.Скрябин)第三音乐技术学校学习钢琴,于1925年考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П.И.Чайковский)音乐学院。于1929年毕业于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Н.Я.Мясковского)的作曲班,1930年毕业于亚历山大·鲍里索维奇·戈登威泽尔(А.Б.Гольденвейзер)的钢琴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起初教授作品分析、音乐文献和乐队风格史的课程,而后教授作曲法。卡巴列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四十多年,直到1980年才卸任教师职位。
卡巴列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的同时,还担任了许多重要且有意义的社会职务。从1940年加入苏共以来,社会活动逐渐占据了上风。他担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1940—1946年)、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5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教育协会校长委员会成员、苏联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主席(1961)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副主席(1964)。同时也是儿童与青少年音乐美学教育协会主席、苏联教育科学院成员(197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名誉主席(1972)、《中小学音乐》杂志的创办人兼总编(1983)等。从1945年开始,他的社会活动遍布世界各地,如奥地利、澳大利亚、英国、比利时、保加利亚、匈牙利、加拿大、墨西哥、波兰、罗马尼亚、美国、芬兰、法国、瑞典、瑞士、日本及中国。担任过墨西哥音乐学院名誉教授(195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970)等。他在本国还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称号,如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54)、苏联人民艺术家(1963)。1974年,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74),4次获得列宁勋章,音乐作品创作获3次斯大林奖章。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从1941年10月中旬到1942年1月随作曲家协会撤退到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叶卡捷琳堡),1942年1—2月被工农红军政治部派遣到西南前线,1943年被军事革命委员会派遣到列宁格勒。卡巴列夫斯基坚持自己的信仰,无论是对国家还是本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他积极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证明了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以及他所彰显出的音乐教育活动家的能力。
卡巴列夫斯基的一生恰好见证了俄罗斯最为动荡的20世纪时期,但是他“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直接宣传社会主义体制在青少年音乐教育培养领域的优势”。[2] 基于这种政治信仰,他的音乐作品的基础大多以苏维埃为主题,他的音乐创作与苏联音乐传统密切相连。他的创作坚持走苏联主张的社会主义现实道路,遵循苏联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典范。在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中几乎没有现代音乐中那些“离经叛道”的东西,他的作品多是现实主义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结合,内容丰富多彩,且与社会密切相关。音乐语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许多音乐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总之,作为一名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善于与所处的社会环境达成和谐一致。他与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同一时代,却善于避开迫害和恶意中伤(当时许多音乐家都无法避免),始终留在决定艺术政策的阵营中,确定艺术中的社会现实主义。他在他的音乐遗产中写道,“作品绝非稍纵即逝”。[3]
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创作阶段(1920年—1930年)
此阶段主要创作体裁为器乐作品。多数作品为钢琴音乐,同时还有弦乐四重奏和两首大提琴与钢琴等室内乐作品。通过创作可以看出卡巴列夫斯基具有浓郁的学院派创作特点与风格,走较严谨的学院派传统路线。此阶段作品创作主要受到老师米亚可夫斯基与古典传统作曲家创作风格之影响。卡巴列夫斯基为钢琴创作了《三首前奏曲》《四首前奏曲》等,以及大提琴曲《两首大提琴、钢琴曲》。其中,毕业作品《第一钢琴协奏》(1928年)使作曲家在苏联一举成名。
第二创作阶段(1931年—1945年)
这是卡巴列夫斯基音乐创作数量较多的阶段,创作音乐作品近五十余部,体裁宽泛。包括歌剧《科拉·布留尼翁》(1938年),芭蕾舞剧《金穗》(1940年未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