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音乐剧经典选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芭蕾·音乐剧经典选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钱世锦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01
书籍编号:30612642
ISBN:978755230891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8160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芭蕾·音乐剧经典选读
作者:钱世锦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01
ISBN:978755230891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序
原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老师邀请我为他的新书《芭蕾·音乐剧经典选读》作序,前辈让晚辈写序!让我诚惶诚恐……钱世锦老师是从音乐跨界进入芭蕾舞和音乐剧,且游刃有余地穿梭其间运筹帷幄;而我是从舞蹈跨界进入音乐剧的,反观不同艺术的异同似乎更能领悟艺术之间的微妙,双管齐下或多头并进是我们共同的特点。
钱世锦老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在上海芭蕾舞团(前身是上海市舞蹈学校《白毛女》剧组)乐队作演奏员近二十年,曾为剧团撰写了《玫瑰》《魂》《伤逝》《阿Q》《青春之歌》等芭蕾舞剧文学台本。调任艺术行政岗位特别在上海大剧院期间,钱老师又率先参与引进西方经典音乐剧的开创性工作,《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音乐之声》《狮子王》《发胶》《歌舞青春》等以每年一部的节奏呈现在中国的演出舞台,让许多对音乐剧还不知为何物的观众大开眼界。
与一般的剧场管理者不同的是,钱世锦老师的艺术背景和专业精神使他逐渐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以及同仁后辈的爱戴。作为一名在音乐、舞蹈、音乐剧三个大的艺术门类都有建树的艺术工作者,他成为了国内少见的艺术家型的管理者。无论是在演出项目的选择上,或是在具体的合作谈判上,还是在培育真正掏钱看剧的观众上,他最看重的也正是“专业性”和“契约精神”。正因为此,国内与上海大剧院硬件设施相当的现代化剧场比比皆是,却并不等于也拥有了同样高水准的艺术品质。
钱世锦老师除了是一位跨界艺术家和管理者,还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学者,写有《走进上海大剧院》《文化艺术演出市场的经典案例:大剧院的台前幕后》,以及芭蕾鉴赏方面的《世界经典芭蕾舞剧欣赏》《芭蕾欣赏十八讲》等书。而这本《芭蕾·音乐剧经典选读》是钱世锦老师汇集了多年的艺术积累,为热爱芭蕾和音乐剧的朋友们带来的养料丰富的最新读本。书中的芭蕾部分,钱世锦老师通过娓娓道来的历史串联起了芭蕾的前世今生。更为难得的是,本书打破了舞蹈史和音乐史的壁垒,将芭蕾作为一种“整体艺术”进行研究,并着重分析了不同时代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弦外音”中除了一些超越舞蹈史的特别视角外,还回顾了不少与中国芭蕾创作和演出生态息息相关的轶事,加之历史照片的映衬,显得尤为珍贵。音乐剧部分,钱世锦老师将自己与音乐剧曾经朝夕相处的日子渗透其间,以局内人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中国与西方经典音乐剧结缘的并不久远的历史中。正因为此,本书与其他相关专著区别开来。一方面钱世锦老师的运营者视角是几十年的专业经验积累,给相关从业者带来了操作性极强的指南;另一方面,本书所建构的其实是观众的“接受美学”,由此带来的艺术解读,亲和力十足。相信钱世锦老师的这本新著一定深受广大舞蹈与音乐剧读者的青睐。
是为序。
舞蹈学博士、中国音乐剧行业协会理事
慕羽
2015年4月
I.芭蕾
一、芭蕾史话
1.芭蕾释义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译,据考证,这个词源于意大利语Ballo或Baller,亦即“跳舞”“蹦跳”的意思。在今天的西方文献中,“芭蕾”往往包含两方面的解释:一是泛指一切以人体动作姿态来表现戏剧故事或心理世界的舞蹈戏剧形式;二是专指欧洲500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特定技术规范和美学情趣的古典舞蹈形式。前者可称“舞剧”,后者则专指“芭蕾舞剧”。本文叙述的是后一种意义上的“芭蕾”。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18世纪传入俄国,19世纪初期至中期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并创造了女演员脚尖站立的舞蹈技巧和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孕育成为不同风格的学派。到了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又出现了现代芭蕾,并且流派纷呈,各有千秋。
构成芭蕾的因素很多,它是舞蹈、戏剧、音乐、美术等的综合,并以此来揭示作品所要体现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予观众美的享受。
追溯芭蕾的起源,我们还可以从古希腊舞蹈、古罗马的“潘托米姆”(Pantomim,“米姆”指模仿,也译为哑剧;“潘托”指一切,此词可称“以模仿来表现一切”的形式)、中世纪的杂耍技艺、法国和意大利的宫廷舞及欧洲大陆的民间舞等方面追本溯源。随着历史的发展,芭蕾逐渐从许多综合源流中吸取养分,最后形成了独具规模的艺术形式。
十五世纪宫廷舞蹈(版画)
今天,几乎所有的芭蕾史著作中都记载有1489年为庆祝意大利米兰公爵结婚而演出的“宴会芭蕾”(dinner-ballet),它是为参加饮宴的客人精心安排的: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后就大吃野猪肉,海洋、河流诸神跳舞之后就开始吃鱼,当酒神和爱喝酒的森林之神上场时即预示着酒宴进入高潮等等。
法国宫廷流行的“假面舞会”也是史学家们不会忘记讨论的“芭蕾源头”之一。最著名的例子是1393年查理国王差一点丧命。当时他同五个侍从化妆成野蛮人走进舞场,他们周身绑着绳索、互相串在一起,看不清谁是国王。当他们正跳舞时,国王野心勃勃的弟弟假装上前观看他们的服装,并用手中的火把点燃了其中一人的衣服。幸运的是,此前国王已解开了自己的锁链,正在和一位伯爵夫人谈话。夫人急中生智将自己宽大的裙子下摆抛过去盖住国王,这才保住了他的性命。这种没有固定形式,仅仅比寻欢作乐强一些的“假面舞会”直到意大利的舞蹈指导来到法国皇宫之后才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宫廷技艺,从而播下了法国宫廷芭蕾的种子。
2.从宫廷到剧场
《皇后的喜剧芭蕾》
莫里哀
芭蕾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芭蕾舞剧是1581年由舞蹈家、音乐家、意大利人博若瓦叶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里西尔科女妖的传说编成的《皇后的喜剧芭蕾》。这部作品是为亨利三世皇后路易斯的妹妹结婚庆典而特意编排的,演出的地点是紧靠卢浮宫的小波旁宫的正厅。演出没有舞台,剧情在大厅的地板上展开,观众拥挤在环绕三面墙壁的两层楼走廊里。大厅的一端是女妖宫殿的布景,中间放有树丛及装饰着云彩的拱顶等。其表演形式是歌唱、朗诵、舞蹈和杂耍的“混合体”。演出竟然花了6小时,颇费心思地讲述女妖如何征服阿波罗及其他神灵,但她却不得不向法兰西国王称臣。据记载,全剧的高潮是皇后和她的侍女坐在装有喷泉的金车里入场,殿后的是许多边歌边舞、半人半妖的神怪。
法王路易十四(太阳王)
吕利
到了路易十四时代,由于国王本人对舞蹈的酷爱和庇护,芭蕾开始由宫廷向剧场过渡,逐渐产生了莫里哀戏剧中通过场面与幕间插舞的结合展示剧情的“芭蕾喜剧”和作曲家吕利的歌剧中加入舞蹈场面而吸引观众的“芭蕾歌剧”等形式,并出现了第一批职业舞蹈家。自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还命令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皇家舞蹈学院(1661年)。这时期的一位著名舞蹈家皮埃尔·博尚确定了跳舞者脚的五个基本位置,这也可以说打下了芭蕾舞技巧的根基。
1717年,英国舞蹈家约翰·韦弗在《玛尔斯与维纳斯》(即酒神与爱神)中第一次尝试不再借助歌唱或朗诵等手段而只以音乐、舞蹈和哑剧的综合形式来叙述故事(即“哑剧加舞”),他的作品可谓是“情节芭蕾”的先声。
1760年,法国舞剧改革家、编导J.G.诺维尔出版了著名的《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一书,更加全面地指出创作“情节芭蕾”的原则。他认为舞蹈是属于戏剧表现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不仅仅只属于形体技术的范畴。“任何芭蕾舞要是没有戏剧性纠葛、没有生动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东西”,那么“它所表现的只是这一艺术的一种机械美”,他提出“芭蕾必须向戏剧靠拢,应该分场、分幕,每一场都应该像一幕一样,有其开始、中场和结束。那些与情节无关的舞蹈段落都得取消”。
诺维尔
诺维尔提出的这一系列建立“情节芭蕾”的主张,在他生前不仅没有得到巴黎权威人士们的承认,反而遭到歧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的这些观点为芭蕾最终脱离歌剧、真正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铺平了道路。作为诺维尔门下一位颇具才华的弟子让·多贝瓦尔就以自己编导的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La Fille Mal Gardée),勇敢地实践了老师的舞剧理想,为后人留下了值得纪念的作品。
3.225年前的“情节芭蕾”
《关不住的女儿》是遵循18世纪舞剧改革家诺维尔倡导的理论而编导的“情节芭蕾”,也是至今还在世界各地剧院里上演的最古老的舞剧之一。编导是诺维尔的学生让·多贝瓦尔,于1789年7月1日首演于法国的波尔多市,距离今天已经225年。
多贝瓦尔
多贝瓦尔生活的时代适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关不住的女儿》首演后的两星期,即7月14日,巴黎就爆发了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大革命。那些尚在争取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可还无力改变许多领域里根深蒂固的旧秩序的“第三等级”,或如诺维尔尊敬地称之为“有教养的观众们”早已看腻了剧院里那些因循守旧的、差不多有一百年的老节目(当时充斥在舞台上的大量剧目都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传说),他们渴望看到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较强现实主义内容的舞台演出。因此,诺维尔主张舞剧乃至一般戏剧必须为剧院“座位较差”的那些观众(即第三等级)服务。多贝瓦尔与一批有作为的艺术家依照诺维尔主张以“舞台应是人生的真实图景”创作原则,编导了《关不住的女儿》这一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图景的舞剧。它描述的是一对农村青年男女不顾家庭的束缚阻扰,不贪图钱财聘金,追求自由恋爱,最终结合的故事。作品恰如一股清风吹进了当时几乎由希腊、罗马神话题材占主导地位的欧洲舞台,受到观众的欢迎。
芭蕾《关不住的女儿》剧照
多贝瓦尔创作《关不住的女儿》的最初构想源于一幅风俗画。那是1789年的某一天,舞蹈家在街上散步,忽然一家商店橱窗内摆设着的彩色画片引起了他的兴趣。这张制作并不精美的图画描绘了一个乡下小伙子慌忙地从一间农舍里逃走,他的后面有个农妇正在生气地向他扔帽子,而妇女的旁边还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在伤心地抹着眼泪。这张画清楚明白地说明了这样一段情节:不服母亲管教的女儿偷偷地和自己的意中人幽会,事情败露后她立即遭到母亲的责难。
深受这张画片影响的多贝瓦尔是尽力遵照老师的指示来创作舞剧。诺维尔认为:“我们必须以舞蹈艺术的根本原理为指导,遵从心灵活动的指示行事,只要我们的心灵确有强烈的感受,它就不可能引我们上当。应少用高难度动作,多运用面部表情;少用点蛮劲,多用点心智,使舞蹈有灵魂、有情节,非此不能引人入胜。”因此多贝瓦尔提出:“我不仅要使人在视觉上爱看,而且要抓住观众的心。”他决意用更富有同情心的手法去适应剧场的“新看客”(即平民百姓)的口味,着力以轻松、愉快、诙谐的情调刻画法国农村中人与人之间有趣的关系,也可以说它继承了莫里哀喜剧的风格,以灵巧多变的舞蹈表演吸引了观众。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不住的女儿》的音乐和舞蹈已多次变动,它那最初的版本也已逐渐走样,乃至消失了。但是,即使是2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在把这部舞剧当作探讨芭蕾发展史的重要作品来欣赏,并一直把它视为是研究舞剧脱离歌剧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样本。
4.芭蕾进入浪漫主义时期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文艺上则与古典主义相对立。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浪漫主义这一整体概念内部还包含各不相同的原则,它们之间也经常会出现互相排斥的作用力。但一般来说,强调个人的情感因素,自由奔放,崇拜自然,返朴归真,处处显示与社会的不协调是各种浪漫主义共同的重要特点。然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创作时所涉及的题材范畴往往都集中在选择“中世纪、民族的过去、异国情调、乡土色彩与个人感情相通的混沌大自然、宗教、超自然现象、夜、死、废墟、坟墓、恐怖、梦”等方面。虽然这些描写对象并不包括浪漫主义文艺的全部内容,但它们已经足以使艺术家们找到新的灵感、新的视野和新的精神,并启发他们去标新立异。
迅速蔓延到欧洲的浪漫主义潮流当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被古典主义传统势力长期统治着的芭蕾王国。在不少舞剧创作家的眼里,浪漫主义贡献给人们的风采、幻想、神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芭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于是,他们的精力立刻就从表现古代神话人物缪斯等的身上,转到了描绘仙女亡灵、女妖、水妖以及诸如此类的超自然精灵的形象。
歌剧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