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曲逸话(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外国名曲逸话(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钱仁康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612641
ISBN:978755230699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3374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外国名曲逸话
作者:钱仁康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ISBN:978755230699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不仅以其生动的音乐语言和形象引人入胜,有时还有一些有趣的传闻轶事可资谈助,并对欣赏音乐起着引导和助兴作用。本书所收短文一百零一篇,都是有关外国名曲的创作、演出、出版和流传的传说、轶事、掌故及异闻。虽然大多为音乐史所不载,却都是有自传、传记、回忆录和书信等文献资料可据的,只有少数并非实有其事的传说是例外。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除了使音乐爱好者增加欣赏音乐的兴趣外,还想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一些野史资料,使他们得以从侧面了解部分外国名曲的创作动机、创作构思和标题命意等等,以便对分析和研究外国音乐作品有所启发。
为了行文的简捷,书中涉及外国作曲家、文学家、音乐学家、演奏家、演唱家和各种历史人物时,一般只举姓氏,不提名字,但尽可能在括号内注明外文名及生卒年份。这样一则有别于同姓不同名的人物,二则可以标明他们生活的年代。写作本书时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卷帙浩繁,恕难逐一注明出处。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读者不吝指正,以匡不逮,并当于再版时加以修正。
钱仁康
1982年9月
歌曲
1 《魔王》的故事
1781年4月某夜,德国东部图林根库尼茨村一个农民抱着重病的孩子,骑马赶往耶拿,向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求治,但医生对这病却束手无策,农民只好抱着病孩返回家去;还没有来得及赶到家里,孩子已经死在马上。几天以后,诗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来到库尼茨村附近,在一家旅馆里听到这桩伤心的事,使他联想起雾王在黑夜里抢夺孩子的民间传说;他的同时代人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所编《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里有一首丹麦民歌《魔王的女儿》,也在他脑子里浮现起来。诗人在这首丹麦民歌的启发下,把耳闻到的真人真事和关于雾王的民间传说联系起来,就在这家旅馆里写下了著名的叙事诗《魔王》。
歌德
1815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的朋友施鲍恩(Josef von Spaun,1788—1865)来到维也纳天门街十号(今圆柱街三号)——舒伯特的老家,看见舒伯特手里捧着一本书,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大声朗读着歌德的叙事诗《魔王》,忽然坐下来振笔疾书,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出色的叙事歌曲。但舒伯特家里没有钢琴,不好试奏。当天晚上,舒伯特带着手稿和朋友们一起到孔维克特学校去,由他的朋友霍尔查普斐尔(Anton Holzapfel,1792—1868)试唱。由于这首歌曲的戏剧性很强,表现手法非常新颖,就连舒伯特的年轻朋友们也不太能够接受。当孩子三次惊呼“爸爸,我的爸爸”时,三个互相不协和的音(大二度加小二度)碰在—起(谱例1标有*号处),听来有些刺耳,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和声教师鲁齐茨卡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这些不协和音,为舒伯特辩解,说为了表现歌词的内容,这些尖锐的音响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解决得也很自然。鲁齐茨卡本来是科策卢(Leopold Koželuh,1747—1818)、克罗默(Franz Krommer, 1759—1831)等老一辈作曲家的崇拜者,如今对后起之秀舒伯特独出新意的作品表示热情赞赏,是很难得的。
谱例1
施文德绘制的《魔王图》
舒伯特写作《魔王》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他恭恭敬敬地抄了一份谱子寄给歌德,歌德却漫不经心,连信也没有回一封。直到晚年,歌德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女高音歌唱家德夫里昂夫人(1804—1860)演唱这首歌,极为感动,他热烈地鼓掌,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但当时作曲家已经辞世二年,歌德对舒伯特为他的诗歌谱曲的一片情意,已经报答得太迟了。
2 舒伯特的“双包案”
19世纪初,有两个音乐家都姓“舒伯特”,名字都叫“弗朗茨”:一个住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他就是《未完成交响曲》的作者;另一个住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是德累斯顿宫廷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师。德累斯顿的舒伯特,到今天除了有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蜜蜂》偶尔还有人演奏外,几乎已没有人知道他了。但在当时,《未完成交响曲》的作者还默默无闻,而《蜜蜂》的作者却已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1817年,德国莱比锡勃赖特科普夫与赫尔台尔乐谱出版公司收到了从维也纳寄来的歌曲《魔王》的稿子,作者署名“弗朗茨·舒伯特”。出版商有些疑惑不解:舒伯特明明在德累斯顿,这稿子怎么会从维也纳寄来的呢?于是就写信去问那位小提琴家。小提琴家回信大发脾气,他在信上写道:“接奉来信和附来的《魔王》歌谱,说是我的作品,我不胜骇异。这首歌不是我作的,我一定要把冒了我的名把这样拙劣的东西寄给你们的人查出来!”
舒伯特画像
3 乐谱上的墨迹
1817年,舒伯特为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1739—1791)的浪漫诗谱写了歌曲《鳟鱼》,表现了对用欺骗手段浑水摸鱼者的愤慨。舒伯特常在维也纳郊外看人钓鱼。他说:“我对欢快的游鱼十分欣羡,当它们被钓上岸来时,则不胜怜悯。我试图把这些感情倾注到歌曲中去,这是对光辉的生命的祝福和对悲惨的死亡的哀悼。”
舒伯特写好《鳟鱼》以后,曾抄了四份谱子分送给他的朋友们。1818年2月21日的半夜里,他抄完了一份《鳟鱼》的谱,想把墨水吸干。那时还没有吸墨水纸,是用细沙子铺在纸上吸墨水的。一天紧张辛劳的工作,使他神志恍惚,以致错把墨水瓶当成了装沙子的瓶倒在纸上,沾污了谱子。这份谱子是抄给他的朋友约瑟夫·赫登布伦纳(Josef Hüttenbrenner,1796—1882)的,原件至今还保存着。
留有墨水污迹的舒伯特手抄《鳟鱼》谱
4 《听,听,云雀》是写在菜单反面的吗?
1826年夏天的一个星期日,舒伯特和几个朋友从波茨赖恩斯多夫返回维也纳,途经威林,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他们走到一家酒店里,看见蒂策(Josef Teltscher,1801—1837,舒伯特的朋友)坐在酒店的花园里,桌上放着一本莎士比亚的剧本《辛白林》。舒伯特打开一看,刚好翻到第二幕第三场克洛顿(王后和前夫所生的儿子)在伊摩琴(国王和前后所生的女儿)的闺房前所唱的晨歌《听,听,云雀》。他读得出了神,忽然喊道:“我的脑子里出现了这么好的旋律,如果有五线谱纸就好了!”他的朋友多普勒连忙在菜单的反面画起五线来。没有多久,一首美妙的歌曲已经完成了。
舒伯特和朋友在威林酒店。(施文德的速写)
以上这个瑰丽的传说,至今还为音乐爱好者所津津乐道。其实,舒伯特的《听,听,云雀》不是写在菜单的反面的,而是写在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的。这本笔记本现在已经成为维也纳市政厅收藏的文物之一。其中除了《听,听,云雀》外,还写着其他作品的底稿。但是,事实归事实,人们还是醉心于上面那个瑰丽的传说。在威林的根茨街和库区刻街转角处,从1885年起开了一家酒店,门口有一块纪念“1826年7月26日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舒伯特在此创作《听,听,云雀》”的牌子。店里有一个花园,园里放着喝啤酒的座位,一棵树上也钉有写着“1826年7月26日”和“舒伯特”字样的牌子。这家酒店和它的花园,当然是根据上述的传说设计出来的了。
施文德的画:在施鲍恩家里举行的舒伯特晚会。舒伯特在弹钢琴,歌唱家福格尔坐在他右边,其余的人也都是维也纳文坛和乐坛的一时之选。
那么,舒伯特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写这首歌曲的呢?比较可信的一说是:当舒伯特在卡尔教堂邻近,他的朋友施文德(Moritz von Schwind,1804—1871)家一个月光照临的房间里写这首歌曲时,施文德正在绘画。当时舒伯特住在施文德家的邻近,卡尔教堂的隔壁。施文德是一个画家,是以舒伯特为中心的一个文艺圈子中的成员。他有几幅画描绘了这个文艺圈子的活动:一幅画描写施鲍恩家里的音乐集会,舒伯特在弹钢琴,男中音歌唱家福格尔(Johann Michael Vogl,1768—1840)站在他旁边引吭高歌;另一幅画描写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作品80)的演出,舒伯特站在福格尔旁边,拉赫纳(Franz Paul Lachner, 1803—1890)在指挥,勃伦塔诺夫人在弹钢琴,施文德坐在她旁边翻谱。
5 相知恨晚
奥地利小提琴家和指挥家兴德勒(Anton Schindler,1795—1864)不仅是贝多芬的密友,也是舒伯特的知音。1826年底,贝多芬从格奈克森多夫旅行回家,病得很厉害。1827年1月,这位巨人病危的消息传遍了维也纳。兴德勒趁贝多芬吃了马尔法蒂医生的药,病情稍稍好转的时候,选了六十来首舒伯特的歌曲,送到他手里。这些歌曲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是手稿,其中包括:《伊菲戈妮娅》《信、望、爱》《万能之神》《年轻的修女》《致里尔琴》和《美丽的磨坊女》。贝多芬还很少知道舒伯特的作品,见了这些歌曲,十分惊奇;当他知道舒伯特所作类似这样的歌曲,至少还有五百首时,更为惊讶不止。他说:“他怎么会有时间谱写这样长的诗,有的诗包含十几段之多?”他一再说:“如果我见到这首诗,我也会替它作曲的。”“真的,舒伯特身上蕴藏着神圣的火焰。”他细读这些歌曲,读了好几天,还想看看舒伯特的歌剧和钢琴作品,但因病情加重而不能如愿。从此,贝多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经常谈起舒伯特,说他对舒伯特相知恨晚,并预言舒伯特的音乐将震惊世界。舒伯特听了这些感人的话,希望一见他所崇拜的人的心念更为急切。他去看望垂死的贝多芬,前后共两次。第一次是同他的朋友、奥地利作曲家安塞尔姆·赫登布伦纳(Anselm Hüttenbrenner,1794—1868)和兴德勒一起去的。兴德勒告诉贝多芬说,他们来了,问他让谁先进来。贝多芬说:“请舒伯特先进来。”在这次会见中,贝多芬说了:“安塞尔姆,你有我的精神(Geist),但弗朗茨(指舒伯特)有我的灵魂(Seele)。”第二次,是同约瑟夫·赫登布伦纳和画家特尔茨谢尔(Joseph Teltscher)一起去的。贝多芬已经病得不能说话。他们站在他的床边。贝多芬感觉到他们的到来,两眼注视着他们,做了一些手势,但谁也不懂得手势的意思。舒伯特离开房间时悲不自胜。三个星期以后的3月26日,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
约翰·让热、安塞尔姆·赫登布伦纳和舒伯特(1827年特尔茨谢尔的彩绘)
临终时的贝多芬
6 两个《近卫兵》,一片知己心
1812年,拿破仑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俄国,遭到惨败,生还的只剩两万多人。许多被俘的法国兵,在西伯利亚过了多年的俘虏生活后,被遣送回国。
1820年秋,德国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回到杜塞尔多夫去省亲,遇到一大队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法国兵,从俄国返回法国,海涅的旧友勒·格郎也在里面。两人在此时此地相逢,不禁相对唏嘘,感慨系之。他们坐在草地上叙话。勒·格郎还随身带着过去在战场上使用过的军鼓,向海涅敲起了当年的进军调。这次会晤使海涅深有感触,并引起了对拿破仑的怀想,他因此而写了一首浪漫诗《两个近卫兵》。
二十年后,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和舒曼先后为海涅的《两个近卫兵》谱了曲。诗的末段抒写死去的近卫兵听到拿破仑重整旗鼓,跃马疆场时,从坟墓里爬出来,穿上武装去保卫他。这时瓦格纳和舒曼的歌曲,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马赛曲》的旋律;瓦格纳用在最后一节诗的伴奏部分(谱例2)。
谱例2
舒曼用在最后两节诗的歌调里(谱例3)。
谱例3
瓦格纳为此而引舒曼为知己,并把他的《两个近卫兵》献给了舒曼。1840年12月29日,他在给舒曼的信里写道:“我听说你已为海涅的《近卫兵》谱了曲,并在曲子的末尾出现了《马赛曲》。去冬我也为它谱了曲,并且也在末尾用了《马赛曲》。这一定是有些道理的……因此,我把我的曲子重新不公开地题献给你,虽然我已题献给了海涅。同样,我表示接受你的《近卫兵》的不公开题献,并等待着题献的刊本。”
7 摇篮曲中寄旧情
1864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位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名叫贝尔塔(Bert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