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音乐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流行音乐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尤静波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书籍编号:30612637
ISBN:978755230844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0344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流行音乐简史
作者:尤静波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ISBN:978755230844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总序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音乐产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以移动数字音乐下载和音乐选秀类电视节目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形态的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两驾马车,创造了年收入百亿的奇迹。然而,与其相关的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却难尽如人意,在众多音乐学院、师范大学及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流行音乐专业的背景下,教材建设仍然成为束缚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羁绊。很多活跃在教学一线的音乐教育者仍然感到流行音乐教学的跟进是如此艰难,流行音乐理论研究与扩招后的专业教学需求相去甚远,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专业的发展。
作为全国最早从事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高等音乐学府,北京现代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北音”)始终致力于现代音乐的教育与音乐文化的研究,探寻多元文化语境下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在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开荒拓土,深耕细作,逐步形成了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北音”教学模式的成功与辐射,得益于始终把教材建设放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位置,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原创型”人才的环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继2004 年出版第一批教材以来,学院不断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全力打造学院重点及特色学科的科研工作和教材建设,相继出版了三套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系列教材。
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教材编写与出版领导小组”,将教材编写作为学院科研工作中的重点,鼓励引导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意识,以期通过此项工作,梳理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研究学科建设体系,推动教学改革,探求学科发展规律与方向。经过二十年的不断积累,目前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与成熟的教材体系,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反馈教学实践,从而引领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
本次出版的系列教材作为我院专业教学及研究最新成果的体现,教材内容涉猎了流行音乐、作曲技术等多个学科理论。反映出我院教师教学研究的创造能力及优质的教学内容、优化的教学方法,在保持流行音乐教科研始终领先的前提下,我院学科发展实现多领域、多专业综合性跨越。
其中《欧美流行音乐简史》《中国流行音乐简史》《和音演唱训练教程》《流行音乐多声部写作》《流行节奏训练教程》属国内首创,具有重要的学术开拓性;而《流行歌曲创作教程》《歌词文化鉴赏教程》为专业学习者提供了流行歌曲创作与歌词文化鉴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在内容上填补了流行音乐创作理论的空白。《基础和声音响建构教程》则从和声的实际应用出发,强调了“音响建构”层面,为和声的学习开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鉴于当下流行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与教材匮乏的现状,我们愿意和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携手共同探讨、研究流行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学科发展方向,共同建立流行音乐的教学体系。本系列教材既可作为全国各大音乐学院、艺术院校、高职、中职流行音乐等专业教学的重要教材,同时也可为广大流行音乐爱好者及从事流行音乐演唱(奏)或相关从业者提供音乐理论学习的平台。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投入到流行音乐学术研究和教材建设中来,也希望通过教材的出版,能够为中国流行音乐教育带来学术研究新的突破,为各大音乐学院、艺术院校提供借鉴。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各位同仁、同道。正是由于你们的努力和坚持,才有了“北音”的今天,才使得中国的流行音乐教育从无到有,从艰难的起点出发,走向未来。
我愿意与各位同仁一起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院长
李罡
2015年7月于北京通州
前言
中国流行音乐于1920年代诞生于上海,在中国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古典乐、美国爵士乐等西方音乐发展而来。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主要集中在上海,故有“上海时代曲”之称;五六十年代,流行音乐发展阵地从上海转移至香港、台湾,但基本延续了上海时代曲的风格;1970年代中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转折期,台湾爆发“民歌运动”,香港“粤语歌曲”兴起,港台歌曲对华语流行音乐的繁荣产生巨大影响;198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复兴,北京和广州成为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心,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特征;1990年代后,港台、内地流行音乐同步发展,并于1990年代前期进入繁荣状态。
中国流行音乐历经数十年历程,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也曾被视为精神污染的“毒源”,几经风雨如今终于得到社会认可,并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鉴于中国流行音乐的特殊历史性,中国大众对我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尤其是改革开放前的流行音乐,因曾遭受批判,在社会主流平台得到传播的机会较少。因此,很多听众虽然对《夜来香》《给我一个吻》《情人的眼泪》《不了情》等歌曲广为熟知,但却不知其产生背景。
十年前,为了还原历史原貌,笔者在西方流行音乐的研究基础上,开始研究中国流行音乐史。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和学习西方音乐,更应该搞清楚自己的历史。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国流行音乐历史的可参考资料远比西方音乐资料要少,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时代曲和五六十年代的港台歌曲,不仅史料难觅连音响资料也很难收集(因那时网络不如现在发达)。好在后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以及业内对早期流行音乐重视程度的加强,音响和视频资源逐渐增多,这为历史研究带来了一些便利。
此外,因笔者任教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得益于工作的便利,有较多机会接触音乐从业者,或聘请他们来校讲座,或与其建立朋友关系,只要一有机会便向他们请教,以获取更多历史资料。例如,陶晓清、李宗盛、陈秀男、李广平等一批华语流行音乐的亲历者,他们的讲座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信息;与付林、金兆钧、翟黑山等一批乐坛前辈,及时代曲作曲家许如辉之女许文霞女士的交流,也使我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笔者以文献调查、音响分析、口述记录等方法相结合,以大中华的视野(即华语音乐)将其分为“上海时代曲”“香港流行音乐”“台湾流行音乐”和“1980年代以来内地流行音乐”四大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对中国流行音乐史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2006年起,笔者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开设了《中国流行音乐史》这门课程,并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出版了《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湖南文艺出版社,下篇为“中国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通论》(大众文艺出版社)两本著作。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不断修改教案。本书便是在以上两本著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重新修订而成。
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史研究在国内尚属新课题,因笔者学识有限,在研究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或存在疏忽。笔者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国流行音乐史研究提供一些材料,成为众多学者辩论的基础,以引起更多学者对该课题的关注,推动中国流行音乐史的研究。
尤静波
2014年10月28日
第一章 中国早期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根据英文“Popular Music”翻译而来。中国的流行音乐诞生于上海,早期流行音乐以歌曲为主,器乐作品相对较少,因此常被大家称为“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刚刚兴起时被称为“摩登歌曲”,意指现代的、时髦的歌曲。就像“摩登”(Modern)这个词一样,流行歌曲是一种舶来品,它来自欧美,主要受到美国音乐的影响发展而来。实际上“Modern”和“Popular”这两个词说明了流行歌曲的属性,是一种时髦的、现代的、受大众喜爱的、流行的歌曲。
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时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期,从1927年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的诞生到1936年,流行歌曲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一节 背景
中国流行音乐于1920年代,在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国爵士乐、百老汇歌舞剧等西方流行音乐发展而来。1927年至193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中国音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一个新文化探索期。流行音乐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音乐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927年,中国流行音乐诞生于上海。那是中国文化新旧交替的时期,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期。1927年至1936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社会极为动荡的时期,但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得到全面推行。值此前后,我国的新民歌、地方戏曲、说唱音乐、民族器乐等民族音乐获得良好发展;与此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洋音乐陆续传入中国,学堂乐歌在社会上造成影响。1920年代,爵士乐扎根上海,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重要来源。1920年代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影响,流行音乐开始在当时最具国际大都市面貌的城市——上海诞生。
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学堂乐歌、民族民间音乐、爵士乐、西洋乐都对其产生了影响。
第二节 发源地——上海
上海,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繁华的城市。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43年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外资纷纷涌入,设立码头、开办银行。1845年到1849年的五年间,英国、法国和美国先后在上海划定租界。此后八十年间,上海逐渐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化大都市特征,并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和主要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到1920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都市。
十九世纪末,上海成为一个奇妙的“洋场”,洋货、洋房、洋人、洋气充斥着整个上海,西洋事物的传入使中国人大开眼界,称奇不绝,人称“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中,洋楼耸立、街道宽敞、车水马龙、商店林立、货物堆积,餐馆、茶馆、烟馆、妓院、戏院、书院争奇斗艳。从此,上海便有了极乐世界、海上乐园、不夜城、繁华地、安乐窝、销金窟、醉梦乡等众多名号,被誉为“东方的巴黎”。
1920年代上海外滩
1920年代之前,上海的市民娱乐主要集中在几家戏院,梅兰芳等人纷纷在上海走红。在戏院、茶馆和饭店中,随处可以听到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五四”运动后,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明、新文化思想开始在上海得到传播。和音乐有关的是,美国爵士乐、好莱坞电影在上海受到人们青睐,流行交际舞在舞厅中盛行,成为公共交往的流行手段,随之乐队纷纷出现,爵士乐和舞曲音乐成为重要的伴舞音乐。
与此同时,美国爵士乐正值发展高峰,新奥尔良爵士在美国造成广泛影响,好莱坞电影日益发展,歌舞片日益兴盛,这些来自美国的文化都曾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受到殖民文化的影响,1920年代在这片“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市民的文化生活开始出现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流行音乐开始在上海萌芽。
第三节 黎锦晖和“黎派音乐”
1920年代,上海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主要窗口,也是中国新音乐发展的主要阵地。音乐会在工部局乐队演出的带动下,很快和夜生活联系起来。爵士乐和江南丝竹相互结合,歌词内容受到新文化思想的影响流露出越来越多的新时代气息,歌舞表演日益受到上海市民的青睐,美国流行音乐在上海得到广泛流行。在这“歌舞升平”的背景下,一些迎合普通市民的大众化歌曲开始风靡上海。
第四节 许如辉及其音乐创作
1927年至193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萌芽期,创作和演唱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创作上,一些作曲家开始从西方流行音乐中学习创作技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作曲理论基础,歌曲创作尚处于摸索阶段,除黎锦晖之外,作曲家许如辉的作品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许如辉(1910~1987),作曲家、剧作家、演奏家、中国民族音乐家,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曾用名有:许如煇、许吕吕、水辉、白沙、白水、古牧、代鲁等。
许如辉,1910年出生于浙江嵊县,幼年家境贫困,念过三年私塾,小学毕业后随舅父来到上海。1925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上海“大同乐会”,师从国乐大师郑觐文学习民族乐器演奏。二十岁左右,他已能熟练演奏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箫、笛、埙等多种民族乐器。
许如辉的歌曲成就主要是在播音界和电影界。1927年,上海民营电台开播后,他以“子夜社”的名义在电台推出流行歌曲,采用国乐伴奏,并由中国最早的播音歌星江曼莉、夏佩珍、余静、包庸珍、汪淡淡、潘云云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