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励志 > 成功哲学 > 刻意成长:如何掌控人生主动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刻意成长:如何掌控人生主动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刻意成长:如何掌控人生主动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刻意成长:如何掌控人生主动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孙瑞希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05-01

书籍编号:30612212

ISBN:978750574875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6157

版次: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全书内容:

刻意成长:如何掌控人生主动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6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办公室文员。每天的工作非常枯燥、琐碎:打字复印、端茶倒水、跑腿打杂……我一边享受着稳定的低工资,一边纠结于要在这种程式化的职业生涯中忍受着无趣和职业路径窄化带来的痛苦。焦虑、迷茫是那时的常态。


14年前,我还在职场“试错”,幸运的是,我顺利地通过了中国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认证考试,从此一头扎进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并很快获得升迁。从此,不安分的我开始在职场“闪转腾挪”。


我曾经尝试兼职为汽车销售、机电设备制造、环保设备生产、互联网等行业的企业做顾问和培训服务,最终跨行业“空降”至一家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做人力资源部经理。虽然每份工作都得到了客户和老板的认可,也赚了一些钱,但是这样的“闪转腾挪”并没有让我找到“心向往之”的价值感。直到2010年末,我辞职并开始准备创业。此间,从做B端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到“all in”切入生涯咨询领域,我经历了很多波折。好在,一切都有迹可循。


回顾我的从业经历:2005年开始接触生涯规划这个领域,那时我因为考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认证,非常系统地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2009年,我与国内某顶级管理咨询集团合作过生涯规划项目。那年,是我首次将生涯规划在集团化企业全面落地的一年。


但是,企业端人力资源从业者的生涯视角与C端生涯咨询的视角是不同的,甚至有时是相反的。我做了大量的C端生涯咨询个案,2018年春,我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组建了工作室,开始积极探索生涯规划的商业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我想,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曾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时代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和成长路径,我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从生存转向了发展,转向了如何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但同时,现实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形势的下行、高昂的房价、白热化的竞争、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在拼尽全力谋生的日子里,人们还要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趋势中,人们不想被框定在自己的格局里无计可施。我们如何才能够拨开迷雾,突破视野的局限、认知的局限,找到更多的看问题的视角呢?


我想从下面这个故事开始,就叫它“明明和白白的故事”吧!


有两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明明和白白,与他们的名字相反,他们并没有活得明明白白,而是对工作感到迷茫。


有一天,明明遇到了一位高人,那位高人告诉他:“不去尝试,你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呢?”明明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开始频繁地跳槽,希望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白白也遇到了一位高人,高人告诉他:“不规划的人生就是张草图。”高人为白白做了人生规划,白白乐颠颠地按照这张“人生蓝图”一步步去践行。


多年后,明明尝试了无数个岗位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由于在每个岗位上都没有深厚的积累,他只能在基层徘徊,拿着低薪,干着重复性的工作。白白一板一眼地按照高人规划的“蓝图”前行,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好机会,但都被他放弃了,理由是蓝图上没有。时代的变化让白白所在的行业日暮西山,高人规划的蓝图一成不变,白白就按部就班,慢慢地,他感觉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明明应该想到:试错是一个好方法,但漫无目的的试错就是“笨方法”。试错有风险,行动需技巧。


白白应该想到: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审时度势,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优化和修正自己的规划。


其实,除了试错和规划外,我们还有更好的人生策略:建构。


所谓“建构”,是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认为人生的发展是个体基于原有知识经验,并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复盘、优化、迭代的生命历程。这种“建构”的策略,能够让人们在复杂的变局中,以低成本的方式拥抱风险,对冲重大不确定性,在变局中破局。


这也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在快速发展、复杂多变的时代,刻意成长。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集中了以下常见的人生发展问题:


·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 如何看待坚持与放弃?


· 小人物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 人生逆袭需要哪些关键能力?


·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怎么办?


· 如何消除人生选择时的纠结?


· 如何正确看待人生的“舒适区”?


· 开展副业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 兴趣爱好和职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两全?


· 为什么不能凭“喜欢”去选择一份工作?


· 裸辞去过“间隔年”值不值得?


· 怎样才能把控风险,实现低成本试错?


……


对于上述问题,我在这本书的相关章节里,都附上了对应的解题策略。由于眼界所限,难免会有不足。你可以从后往前看,也可以从前往后看,选择那些你关注的话题读下去,看看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怎样才能确定地生活!


孙瑞希


2019年12月3日于长春

Chapter 1 时间管理:关注值得做的事情

1.1 成功的秘密是“战略性放弃”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留下一句名言:“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任何事情,不论大小、广博或琐碎。”这种做事执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我们的成长中一直被人提倡。


不过,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有时候放弃反倒是个理性的选择。《孟子·离娄下》有句广为人知的话:“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缩小目标,才能在别的事情上做出成绩来。用今天的话来讲,叫“战略性放弃”。


有时候“放弃”才是理性的选择


“战略性放弃”是怎么回事呢?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2009年,我“空降”到一家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做人力资源经理。那时,新公司刚刚结束与上海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项目合作。其中,人力资源板块涉及的咨询项目有战略、绩效和薪酬。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将这些项目在集团内部落地并优化。


我在之前的职业生涯里,一直顺风顺水。所以对于这项工作我充满信心。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无论我多么努力,都没能阻止人力资源部的各项业务陷入一团糟的状态,我累死累活,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迫不得已,我给一位相交不深的就职于深圳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前辈打电话,向她求救,希望前辈能给我一点建议。


幸运的是,那位前辈对我印象很好,乐意为我指点迷津。在听我描述完问题之后,前辈沉默了一会儿,她询问我所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人员配置、各自职责及我对他们的评价。


最后,那位前辈告诉我,把人力资源部的副经理C某边缘化;晋升业务骨干Z某;为避免Z某“一股独大”,重点培养管培生L某;为避免C某在边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敌对情绪及工作疏漏,可调整Q某的工作内容,让其与C某搭班子。将关键岗位的工作分配好,其他岗位按部就班就可以。


我听完了犹豫不决,问前辈:“对于这次的人力资源咨询项目,您有哪些具体建议呢?”


前辈告诉我:“那些都是术的东西,你要学会抓关键、抓重点,别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按照前辈的建议,争取到老板的支持,重新调整了人力资源部的权力布局和任务分配,很快,工作就理顺了。


之后,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开始在集团全面推行。经过不断地优化,项目在一年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上级主管部门来视察时,我做了关于人力资源变革的汇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但这个时候,新问题又出现了。集团公司在各个事业部成立了综合办公室,同时接受集团办公室和集团人力资源部的业务指导。当时,集团公司很多业务板块处于变革调整期,所以,大家的工作任务都很重。


每周我主持召开经理办公会,发现对于人力资源部分配的工作,事业部综合办公室的负责人都列了工作清单,他们会认真地执行工作清单,但经常会有重大的工作疏漏。


我和他们重新梳理了工作清单,指导大家把清单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标注出来,每周将80%的精力和资源用在那项最重要的任务上。事后证明,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工作方法。


在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这种方法能保证大家完成关键任务,即便有些小的任务没有完成,也不会对大局造成实质性影响。


这样的经历让我总结出一条有趣的规律:有时候,放弃一些事情反而更容易成功。


比如我一开始推行咨询项目时为什么会陷入困境?因为我仅仅是围绕项目内容做各种改进和优化,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我在前辈的指导下,放弃了改进和优化项目的想法,转而将合适的人放在关键岗位上时,这件事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很多事,我们都能做,但不是必须做。成功的关键在于围绕目标,放弃旁枝末节,找到那件必须做的事情。


“核心任务”与“二八法则”


我做一对一生涯咨询时,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来访者:想要的东西很多,并希望能一次性解决。当他们发现一份工作不能满足自己所有期待时,就纠结不已,甚至会在“十字路口”止步不前。殊不知,在资源不足的时候,有些选择只能“战略性放弃”。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事业有成,多赚钱,那么你就要放弃对安全稳定的幻想;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像风一样自由,那么你就要放弃对大富大贵的幻想……那些在职场上有所成就的人,在决策之前,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核心任务”,围绕着核心任务做其他事情,他们把“二八法则”运用到了极致。


“二八法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对于职业成功这件事情,资源分配是不公平的,有选择地付出,才能有效获得回报。


我的客户老庄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能取得今天的财富和地位,其实是源自少数几个关键的决策。比如:刚毕业时,他放弃了文艺青年的梦想,做了销售,后来从普通销售员做到销售副总,再到自立门户开了公司;他费尽心力,集中所有资源,折腾了5年,公司终于在新加坡上市;他早年孤注一掷买的一块地皮被征用,获得了不菲的补偿款……


所以,我们可以参照“二八法则”,在我们想要做、能够做的事情中,找出最重要的20%。如果资源有限,还可以在这20%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范围,只保留一件最重要的事。


战略性放弃不重要的事,深度聚焦重要的事,才是成功的关键。


怎样找到人生的“核心任务”


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所以面临的人生发展任务也不同。因此,想要找到最重要的那20%,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在当下的人生阶段,你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你能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将这两个问题拆解成三个部分:


1.你想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往往很多,想钱多事少离家近;想位高权重责任轻;想高端大气上档次;想低调奢华有内涵……这时,需要从这诸多想做的事情里挑出那件最想要做的事情。什么都想,等于什么都“白想”。


2.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能做的事情也很多,有些事情,并不是必须去做,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能做的事情中,哪件是核心的、是重中之重。什么都能做,等于什么都做不好。


3.哪一件事做成,会让其他事情变得不再必要


将想做的最重要的事和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放在一起比较。思考一下,在你诸多的人生期待中,你做了哪一件事后会推动其他事情的实现。即你做了这件事之后,会发现为了实现目标而要做的其他事情花费很少的精力就能完成,或者压根就没有必要去做了。


比如,我做生涯咨询时遇到过一些来访者,他们一开始对职业选择有很多诉求:工作环境要好、人际关系要和谐、薪酬待遇要高、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时间要宽松等。但是当他们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之前的其他需求就被弱化了。频繁加班时,他们会安慰自己说:看在钱的份儿上;领导性格不好,他们会安慰自己说:看在钱的份儿上……


这说明,对于他们来讲,在当下的人生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是“经济报酬”,只要这件事情解决了,其他的事情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人生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不一定是“经济报酬”,有可能是“利他助人”,有可能是“生活方式”……当我们找到了那件最重要的事情,你就不会让其他琐事阻碍你的决策。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生,都是不断权衡和取舍之后的结果。想要有所成就,你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做的那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对于这个目标以外的事情,可以选择“战略性放弃”。


有舍有得,知道自己想放弃什么,你就拥有了超越平庸的真正力量!

1.2 怎样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坚持


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安德烈·史派瑟曾经探讨过为什么有时候放弃比坚持更重要。


1.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