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宏雄,王元琪等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书籍编号:30612178

ISBN:978722412585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07130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语中的,说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明乎此,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朝向马克思主义事实本身,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设计》。本书既包括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线任课教师多年来对课程教学规律的探索,也包括对课程教学方法的尝试;既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课外读物。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虽有风光无限,但也历经风雨。尤其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有人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历史终结”。真的是这样的吗?后现代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说“我们都是马克思的幽灵即处在马克思的阴影之下”,并且大胆而自信地宣布:“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未来!”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认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他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领域,对马克思是不能回避的,人类社会至今仍然是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的。


2017年1月17日,在达沃斯的演讲中,习近平说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这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基于此,我们不仅应该反思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疯狂本质,也应该反省社会主义的自我处境。


不少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卓著的社会科学家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一些直接就被冠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美国的马尔库塞、詹姆逊,法国的萨特、德里达,意大利的葛兰西,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执掌着社会科学的牛耳,对马克思主义在相当程度上持肯定的态度,以不同的文化谱系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实质。


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叙事路径。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景,基于此,我们在讲授“原理”课时将其置于人类思想史发展的长河之中,通过叙事来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和事实本身,这样抽象的理论就鲜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坐得下、听得进、学的好;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叙事路径。朝向马克思主义事实本身是叙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通过研读原著,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诠释和聚焦式叙述,以严谨的理论魅力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折服学生;再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比较的叙事路径。要扩展马克思主义叙事视野就必须将其与其他思想和学说进行比较,基于此,我们在讲授“原理”课时将其置于世界视域之中,通过批判借鉴新的元素,折射出自身的真理光芒,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最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叙事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基于此,我们采取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叙事路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时代诠释和实践引申,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实现理论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向,加深学生的在场感。


在编写过程中,本书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朝向马克思主义事实本身,探究马克思主义发展轨迹,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本书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为抓手,以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为标准,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战略地位;本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吸纳了很多新材料、新观念、新思想,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我们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努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我们始终紧密围绕坚持不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线,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心智的开启不仅需要来自感情上的热爱,更要诉诸理性之光的照耀。“在21世纪,人们仍然需要阅读马克思,不但把他作为一种过去的运动,也把他作为一个现实的作者”(罗纳尔多·蒙克语)。马克思不但还“活着”,而且“活得很健康”。


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克思主义的殿堂,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吧!


编者


2017年9月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9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5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9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清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
    3.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境遇。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取课堂教授,辅之以课堂专题讨论,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等手段。既要有理论的深度,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又要有一定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兴趣性。
    【基本学时安排】5课时
    【本章导入】
    “苏东剧变”发生后,国际共产主义出现了巨大波折,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责难和攻击。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甚嚣尘上,甚至有人放出豪言:“我可以用三招两式驳倒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也有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陷入了泥潭而不能自拔。”对于这些问题,同学们是如何认识的?(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很显然,我们必须站在发展的视角,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理论,它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思想结晶,同时也包含着后来继承者的理论创新和贡献。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在前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挫折。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40年代产生至今,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但是却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了伟大的变革,而且,以它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是这种理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伟大的实践运动,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任何理论,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条件为前提,为表达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毛泽东指出:“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概括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时代的主要特征,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代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归根结底根源于经济事实之中,它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
    18世纪中期,随着蒸汽机发明、广泛使用而导致的产业革命,扩展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迅速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的面貌。到了19世纪40年代,各主要生产部门都以机器工业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形成了工厂制度。它首先带来的是人类生产力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持以高度赞扬的态度,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生产的取代,使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的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资产阶级以其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社会物质生活实践一方面证明了唯心主义的荒谬,另一方面也为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提供了根据,从而也为科学地揭示历史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真正的动力,把唯物主义推进到更高阶段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生产关系领域,资产阶级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私有制,以商品经济关系代替了封建的宗法关系。资产阶级甚至把人的自由、人的尊严、职业甚至家庭关系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推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人们终于不得不以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最新进展,必然会反映在社会的政治和精神生活中,资产阶级由最初受压迫的阶级,发展到与封建贵族相抗衡的势力,再到取得独占的政治统治地位。在精神生活领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世界历史的开创。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国际交往的扩大,打破了民族的局限性和狭隘眼界。这就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二)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在阶级社会中,无论是哲学,还是经济学以及其他的社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