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中国路谱·陕西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路谱·陕西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路谱·陕西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路谱·陕西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书籍编号:30612177

ISBN:978722412569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3879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中国路谱·陕西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路谱·陕西卷》编辑委员会


主 任:冯西宁


副主任:徐明非 万振江 王 平 王春英


委 员:石飞荣 靳宏利 黄会奇 丁胜仁 党延兵


高振鑫 李连峰 栾自胜 张宇辰 张力峰


任立新 胡公尚 李陕学 邓亚丽 陈春明


贺延峰 李晋德 陈 鹏 江家安 许水兆


杨战社 梁红勤 李鼎乐 罗安才 王俊义


路学敏 王自茂 高应虎 安 欣 康 壮


唐新成 杨新友 侯亚民


编辑委员会办公室:


主 任:万振江


副主任:张宇辰


成 员:周盼红 王 惠 赵卯龙


主 编:王 平


副主编:白宗孝 张宇辰


编写人员:蒲力民 高 丽 周仪杰 张东省 张志瑜


解维汉 薛 奎 程 实 寇 刚 申龙飞


祁正平 杜润生 余明孝 闫智星


周秦汉唐等建都时间长达千年的陕西,积淀着璀璨悠久的华夏文明。交通发展催生历史进程,沉淀历史印迹,《中国路谱·陕西卷》就是陕西道路交通的发展史,它记录着曾经的伟业与艰辛,也展示着今天的辉煌与气魄。


炎黄造车,秦巴栈道,丝绸之路,以及号称古代高速公路的秦直道,构成了陕西道路交通史上令人瞩目的成就。1949年,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540公里,晴雨通车仅24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大力发展公路交通,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省公路总里程达37986公里,但路网密度小,路面铺装率低,缺桥少涵,配套设施不全,公路服务水平较低。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步伐,陕西公路交通事业从发展滞后到壮大辉煌,加速实现着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1986年在全国公路建设上第一批利用世行贷款、采取国际招标、实行工程监理;1989年12月建成西(安)三(原)一级公路;1990年12月建成陕西第一条高速公路——西(安)临(潼)高速公路;200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2007年突破2000公里;2010年突破3000公里;2012年突破4000公里;2015年突破5000公里,位居西部省份前列。


中国路谱·陕西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高速公路建设中,建设者自主创新,敢为人先,挑战秦岭,战胜沙漠,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2007年1月,建成了国家包茂高速公路陕西境内的控制性工程——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双洞长度18.02公里,居世界第一,创造了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史上六项第一。2007年10月建成西(安)汉(中)高速公路,彻底改变“蜀道难”为秦巴通途。2003年8月建成了国家包茂高速公路榆(林)靖(边)段116公里沙漠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间,建成了黄陵至延安、延安至靖边、榆林至陕蒙界、柞水至小河、蓝田至商州、商州至陕豫界、永寿至凤翔路口、小河至安康、机场新线、宝鸡至牛背、榆林至神木、渭南至蒲城、青(岛)兰(州)线陕西段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间,陕西高速公路建设以“加密、连通、对接、扩容”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东西通道、南北骨架通行能力,强化陕西在全国的公路运输枢纽地位。这五年间高速公路投资1600多亿元,先后建成延安至吴起、咸阳至旬邑、延安至延川、安康至平利、渭南至玉山、三星电子快速干道、西咸北环线等28个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通车里程近1700公里,条条高速连通全省各地。国省干线公路以路网改造为先导,以提高公路养护质量为中心,以文明示范公路建设为重点,强势推进养护建设管理,全面提高了公路整体服务水平。


为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05—2015年,全省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其中新增通村水泥(沥青)路7.4万公里,使全省乡(镇)通达率达100%,通畅率100%;建制村通达率达100%,通畅率90.27%。2009年开通了通村客运班线,农村交通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7006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2.6公里。公路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步迈进,“十二五”期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保持了高于全国增长率3个百分点以上的发展态势,2013年GDP突破1.5万亿元,2015年突破1.8万亿元。作为基础设施的公路交通建设功不可没。回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公路交通广大职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以“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为宗旨,发扬“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交通精神,坚持“三个服务”理念,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推动着陕西公路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编史工作,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经过编撰人员认真查阅,严谨考证,实地踏勘,辛勤编纂,终于促成了《中国路谱·陕西卷》的问世。借此我向全省公路行业修志和编撰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中国路谱·陕西卷》脉络清晰,成果丰硕,是一本集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的工具书,相信此书的出版,能发挥其重要价值,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益服务。希望陕西交通行业史志工作者能够不断提高史志质量及品位,本着为历史、为当下、为今后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为社会编纂出更好的典籍来。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中国路谱·陕西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综述


陕西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道路发端地之一。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陕西位处西部内陆和中国地理版图中心,居东西接合部和西部门户的地理特点,曾长期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起点等诸多优势,先古代道路而后近代公路,进而到现代公路,源远流长,自成系统,拓展演变,谱系不绝。


由于地理环境等条件制约,陕西古代道路与当今公路的开凿修治,必要穿秦岭、北山、巴山诸高山峻岭,跨黄土高原、秦巴山区和关中平原等自然区域,越黄河、汉江、丹江、嘉陵江等大江大河。历朝历代的人们,为了彼此沟通与运输便利,堑山堙谷,设桥开隧,开创了辉煌的古代道路交通,使陕西居东西方道路交通中心长达千年;又创造了灿烂的现代公路交通,使陕西成为当今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普通国道和省道干线公路为次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支脉的西部公路交通枢纽,欧亚大陆桥和“一带一路”上重要节点。


受不同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影响,道路、公路的开拓,或相沿或替代,或兴盛或废弃,世代变迁,演化频繁,总体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线成网,由低到高,逐步形成当今纵横三秦、连接四邻、覆盖城乡、通江达海的现代公路网络,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与保障性作用。


数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陕西道路、公路变迁不离其宗,一脉相承,干支浩繁,谱系完善,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陕西古代道路,从夏之前传说时期,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晋、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至1840年鸦片战争时止,兴衰长约五六千年。先民为生活、生产和王朝为政治、军事、经济等所需,注重修治道路,拓展交通。受施行统治、维护统一、军事攻伐、经济开发、民族融合以及对外交往、对内交流等诸多因素影响,境内道路在利废、兴衰的交替中逐步拓展。自西周径、畛、涂、道、路,秦时驰道、直道,到汉、隋、唐至宋、元、明驿道与次驿道,再到清官马大道与官马支道,道路名称、布局、走向及其地位、作用历经变化,逐步形成连接全省和周边重要地区的道路骨架。


(一)随早期人类活动而发端,为中国道路交通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陕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远古时期,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6000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定居狩猎并从事种植。由于从事采种、部落交往以及彼此冲突,都需要克服交通障碍。为此,先民剪草为径,沿溪踩道,足迹所至,逐渐形成一条条原始道路。史料记载,早先进入农耕时代的神农氏炎帝,发祥并活动于秦岭一带,教民耕稼,制陶织麻,尝草创药,其活动遍及姜水(即今宝鸡清姜河)上下,并沿渭水南岸逐渐东移,且有一部沿后来的陇道、陈仓道南迁。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氏族部落,自黄土高原兴起后,从姬水向渭水流域发展,再从陕东渡黄河,沿黄河南侧向东迁移并统一中原部落,由此在渭水、黄河间形成炎帝、黄帝东迁道。相传,黄帝还“见飞蓬转而知为车”。车的发明为原始道路交通一大文明进步。夏禹通九州,“陆行乘车”,所开通往各地的九道中,就有梁州(今陕西南部与四川)、雍州(今陕西、甘肃、山西一部分)间道路。周人最早活动于岐山下的周原,以垦荒与开路为两件大事,再由西向东发展,辗转于沣河两侧的丰、镐一带。之后,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范围扩大,部落间联系增多,加之扩充势力范围与频繁的冲突争战,原始小径不断延伸扩展,为后来各代道路交通的开拓与发展创造了条件,陕西因此成为中国古代道路的重要发端地。


(二)以都城为原点向外辐射,长期为全国道路交通中心与枢纽


“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关中以“地执便利”、物产富庶的形势,成为善都之地。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丰镐建立都城始,秦、西汉、新莽、东汉、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及赤眉、齐、大顺等农民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其中在长安(今西安市)建都长达1077年。居于中枢的封建王朝或政权,为护卫都城,便利都市与所统重镇往还,并使治力能及时达到所控制的疆土,修整道路,畅通交通,为各朝致力的一大要务。西周建立以周原为中心的周道骨架,“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可见连接城乡道路的平直与便捷。秦国由西向东屡次迁都的过程,伴随着道路的开辟与营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都,整修战国割据时道路,以东方道、武关道、临津道、陈仓道、西方道以及向北的直道为主,形成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道路骨架。“为驰道于天下,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见秦时道路之广。秦代开拓的道路格局,为后世在陕西建都并建立道路交通骨架奠定了基础。后世各代,补缀扩延,使陕西境内道路臻于完善。汉以长安为中心,整修散关(陈仓道)、褒斜与金牛、郡道诸道;通回中道,加强与西北地区联系。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以长安为起点、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成为横贯欧亚大陆最长的对外通道。隋时,为加强对全国统治,“举国就役”,通驰道,开御道,以至“民力凋尽”,“上下怨叛”。唐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道路建设亦大规模推进,建立起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15道,总里程约40000里的驿道网,成为强固王朝政权和统一国家的重要支撑。唐代诗人柳宗元曾说:“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其中,自长安通中原有长安、潼关、洛阳、汴州道;通江南、岭南有长安、商州、邓州道;通“三受降城”有长安、延州、麟州道,长安、同州、晋州道及长安、邠州、丰州道;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在陕西境南有凤翔陇关道,北有邠州萧关道;穿越秦岭、连接梁州(汉中)、益州(四川成都)的有骆谷道、褒斜道、凤翔—凤州—兴州(略阳)道、金牛道及荔枝道(子午道)。通洵阳、金州(安康)的有库谷道。上述各条驿路又呈羽状分出诸多支路,使陕西境道路如网,达到历史鼎盛时期。尤其吐蕃逻些(今西藏拉萨市)松赞干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回访而在原驿道基础上形成的唐蕃古道,成为藏汉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在盛唐时的进一步开拓,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商业都会。汉、唐两代长安之所以成为当时的东西方名都,道路交通便利无疑是重要条件。


宋、元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东移,陕西虽不再是全国道路交通中心,但由于仍具控西北、扼西南的门户作用和东西间交通走廊的功能,以及应对北方边塞战事的战略后方地位,在整备、维持都会通过陕西连接西北、西南向道路的同时,修整与拓展陕北连接边塞的道路。南宋与金以秦岭为界,军事对峙与攻伐过程中,秦岭诸条谷道利用与毁弃频繁,由于转运兵员与粮秣需要,使凤州、兴州、三泉间驿路,兴元、金州、上津、商州道,库谷、义谷、锡谷道,以及金州入川东的任河谷道等,得到修葺与伸展。元至明、清时期,各代封建王朝对西北、西南统治,大多通过大都(今北京市)经陕西的驿路实现。元时陕西驿路布局和宋代相似,驿道主要有奉元路大都道、奉元路宁夏府道、奉元路察汗脑儿(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道、奉元路凤翔府秦州道以及义谷道、连云栈道等,同时新开连接凤翔府与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的麻夫川道。明朝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13个布政使司(行省或省)首府的七条驿路大干线中,“北京至陕西、四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