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新知 > 环境科学 >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陕西省林业厅编写组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24

书籍编号:30612174

ISBN:978722412767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2320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环境科学

全书内容: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陕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编审委员会


主任:唐周怀


编审:王俊波 任毅 李保国 周灵国 马酉寅 张哲邻


成员:张霁霄 王伟峰


编写组


主编:侯凌宇


副主编:曹庆赵纳勋张晓峰


编者(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世平 王新平 白冰 白剑波 成鸿飞 任喜全


何百锁 张俊和 宋要强 何晓光 孟祥明 张晓峰


张璐 杨霞丽 范世强 周彦丽 赵汉菊 赵纳勋


侯凌宇 贺海霞 高洁 酒强 曹庆 董秀


熊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新的高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也倍受重视,这是我们林业人的光荣与责任。


从1956年鼎湖山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起,自然保护区发展经历了60多年。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林业系统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228处,总面积达12430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13%,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345个,面积增加到8108万hm2;截至2016年底,全省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52处,总面积110.5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3%。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面积58.4万hm2,可以说自然保护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还亟待提高。为此厅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历经一年多时间,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这本《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陕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书构思精心,具有创新性。图文并茂,并赋之与地图,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在数据上核对了各保护区以前的名录,在可读性上将自然科学给予文学色彩,是一本了解我省自然保护区的历史及现状的好教材,相信此书的出版,能够对我省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经过五十多年发展,陕西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6年,已建2个类别、5个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共52处,总面积110.5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3%。近年来,太白山、长青、汉中朱鹮、平河梁、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佛坪和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MAB),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确定的首批全球最佳管理保护地,牛背梁和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森林氧吧”。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保护管理能力而言,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有限。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系统了解身处的自然生态系统,了解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现状,保护并享受其产生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全面梳理和介绍我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以进一步推动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显得很有必要。因此,在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积极参与下,我们编写了这本《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陕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便于社会各界对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的了解、关注与支持,同时,也系统总结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情况,为今后工作理清思路,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本书分为三篇二十一章。第一篇为概述篇,内容包括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陕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中国大熊猫工程、陕西省大熊猫保护工作、与国际合作促进自然保护区发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及陕西省珍稀保护动植物图片。第二篇为分述篇,内容包括1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图、自然保护区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保护管理、交通及通讯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案例等方面内容,并附有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第三篇为附录篇,收录了陕西省分布的国家和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名录。


本书适合于有关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研究人员、从事保护事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基层人员及热心于保护事业的大众阅读。


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得到我省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力支持,经过资料收集、撰稿、汇总及多次修改,《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陕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初稿)于2016年底完成。为提高内容的科学性、可靠性,编写组邀请有关专家审阅,提出宝贵意见,又进行了编辑、修改,在此基础上又征求各自然保护区意见,最后形成《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陕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感谢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力支持,为编写此书提供基础资料及珍贵图片。特别感谢陕西师范大学任毅教授、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李保国教授审阅及提出宝贵意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曹庆高级工程师对本书的顺稿工作,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赵纳勋书记为本书补充精美的图片,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张哲邻正高级工程师审核及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意见,张晓峰工程师制作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并提供有关资料、贺海霞科长提供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名录、张璐科长提供植物名录。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领导的大力支持。


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各方面的原因,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二〇一七年七月

第1篇 综述篇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秦岭太白山主峰—拔仙台孙瑞谦摄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秦岭太白山赵纳勋摄


第1章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概况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陕西省分布的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侯凌宇提供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7月19日发布的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按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九个类型(表1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表),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表1 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表


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分布:


按类别划分:自然生态系统类28处、野生生物类24处;


按类型划分:森林生态18处、野生动物21处、野生植物4处、湿地生态8处、荒漠生态1处;


按级别划分:国家级19处、省级26处、市级4处、县级3处;


按分布划分:陕北15处、关中16处、陕南21处;


其中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秦岭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4处;


按保护对象划分:大熊猫保护区16处,其他保护对象保护区36处(朱鹮、金丝猴、羚牛、褐马鸡、林麝、原麝、猕猴、珍稀鸟类、森林生态系统等);共建52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0.5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3%


(详见:附录Ⅲ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名录(林业系统))。


1.1 陕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


陕西省位于我国大陆中部,东经105°29′00~111°15′、北纬31°42′~39°35′。全省南北长约880km,东西宽160—490km,总面积20.58万km2。自北向南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秦岭山脉横贯陕西中部,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m,是我国大陆东部地区的最高峰。


陕西省气候跨三个气候带。秦岭以北属暖温带气候,秦岭以南属北亚热带气候,陕北长城沿线具有温带气候特色。地带性植被由北向南依次为中温带干草原、暖温带森林草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垂直带谱明显。


受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陕西省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根据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1995—2000)和陕西省鸟类资源调查(2002)的统计,全省有陆栖脊椎动物689种,其中两栖动物28种,约占全国220种的12.7%;爬行动物49种,约占全国380种的12.9%;鸟类465种,约占全国1189种的39%,哺乳动物147种,占全国哺乳动物类509种的28.9%。


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约三分之一,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64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不仅物种种类繁多,而且栖息着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遗鸥等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物种(详见附录Ⅰ.陕西省分布的国家和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陕西省有苔藓植物67科、171属、450种,约占全国科数的62%,属数的34.6%,种数的20.6%。维管束植物198科、1185属、3813种。其中蕨类和拟蕨类27科,占全国同类科数的51.9%。我国现有裸子植物11科中,除南洋杉科、买麻藤科外,陕西都有分布。被子植物162科,占全国同类科数的71.7%。区系所包含种的数量,与东北、华北及西北各省区比较,居于前列,占全国总种数的14.0%。陕西省植物种类以秦岭山区最为丰富,根据《秦岭植物志》(1—5卷)记载及近年新增补的资料,秦岭地区有种子植物197科、1007属、3446种,其中裸子植物共有9科、23属、45种,被子植物188科、984属、3401种。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较为贫乏。


全省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9种,其中国家Ⅰ级6种,国家Ⅱ级23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3种,其中兰科有87种、1变种。珙桐、独叶草均为闻名世界的珍稀野生植物(详见附录Ⅱ.陕西省分布的国家和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1.2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


在国家林业局、陕西省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取得较大成绩,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力的保护。


1965年我省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1978年原林业部在我省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佛坪自然保护区。为了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事业,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根据1980年9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会议精神,在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主持下,于1981年元月召开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会议,成立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区划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区划工作。组长由原省林业局副局长韩学理同志担任,成员由省科委、省环保、农业、水电、地质、文物、旅游、高教局及省科学院、省建委等11个单位的负责同志组成,在省林业厅设区划办公室负责日常业务工作。尔后,还聘请了有关科研、设计、大专院校等单位的专家教授16人,组成技术顾问组进行技术指导。紧接着组织进行了资料搜集和全面调查,按系统和单位进行分工,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负责完成了有关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调查和区划;省地质局负责组织完成了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点)调查和区划;省动物研究所负责完成了羚牛、猕猴等保护区调查工作;西北大学生物系负责组织完成了拟建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调查工作;省水产研究所负责完成了拟建大鲵自然保护区调查。省高教、文物、水电、农业、旅游局等单位提供了有关资料。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先后召开了区划工作办公会议五次,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广泛调查与资料搜集基础上,由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负责汇编初步方案,并先后征求了西北林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省林业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一些专家、教授的意见。


调查、区划工作完成后,于1981年12月底召开了自然保护区区划初步方案审查会议,会上省自然保护区区划领导小组、技术顾问组及与会专家教授和有关地、县等单位代表提出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意见,会后由汇编单位进行整理修改,形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


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1982年第45次会议讨论通过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1984年12月省政府批准成立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研究了对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的具体实施意见,计划分期分批建立机构。特别指出,在有的自然保护区机构未建立前,当地政府和主管业务部门,要加强管护,严防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9年7月26日陕西省编制委员会“关于省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办公室改为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通知”(陕编发〔1989〕10号)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改为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站,1993年12月3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林业厅“三定”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1993〕106号)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与陕西省野生动物管理站合并为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原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撤销。2000年陕西省林业厅机构改革时增设野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