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智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书籍编号:30612172

ISBN:978722412491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4939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5—340页。
  •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和45页。

    前言


    信仰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人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史前信仰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信仰,受到氏族成员的共同认知和遵从。对考古资料和近存原始社会的考察表明,史前信仰大约出现在距今3万年到1万年之间,是人类宗教的发端。


    中国史前信仰和原始宗教是庞大的意识体系,既包括初级的、分散的、尚未系统化的简单信仰,也包括高级的、共同的、已经系统化的原始宗教。史前信仰是原始宗教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原始宗教是史前信仰发展的方向和成果。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机联系。因此,研究史前信仰,也必然要涉及原始宗教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关于史前信仰和原始宗教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其产生的原因、条件、社会背景以及其发展过程方面的研究,涉及古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和民族学等多种学科。十九世纪下半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面世。此后,进化论深入到各门各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继建立起来的诸多学科,对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资料。在这些新学科、新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者对信仰和宗教的起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自然神化论、实物崇拜论、万物有灵论、神灵论、鬼魂论、图腾论、原始启示说等。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这些看法和观点,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或资料的欠缺而各不相同,甚至互相抵牾,但他们还是开辟了史前信仰和原始宗教研究的先河,对今天的研究有着借鉴和推动的作用。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象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中国史前信仰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也就是说,史前信仰和原始宗教是在人们生产力和认识能力都相当低下的原始社会产生的。换句话说,信仰和宗教的产生是人类在自然面前软弱无力的结果。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里,没有出现任何宗教活动的遗迹。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随着生产工具有了重要的发展,人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开始出现幻想和最初的信仰。宗教学者认为最早的信仰或宗教行为,是埋葬死者并在尸体上撒赭石粉和给死者随葬物品这样的习俗。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遗迹为代表的史前信仰和原始宗教的遗迹,在东自黑龙江,西至新疆、西藏,北自内蒙古,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地域内,都有发现和发掘;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的大森林里,台湾、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西南、西北等广大地区,尚留存着不少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


    鉴于中国史前信仰有着漫长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空间范围,有着千差万别的崇拜对象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本书拟从中国史前社会概略,中国原始宗教的起源,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中国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灵物灵魂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和巫师崇拜,氏族(部落)首领、英雄与偶像崇拜,中国原始宗教特征及其影响,中国原始宗教对中国民间风俗信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这些方面涵盖了中国史前信仰和原始宗教研究的基本内容,阙漏之处,容后补足。

  • 胡承志:《云南元谋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 贾兰坡:《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 贾兰坡:《祖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 《陕西省志·文物志》,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595页。
  • 巩启明:《试论仰韶文化》,《史前研究》1973年第2期。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页。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页。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页。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269页。
  •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283页。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7页。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0页。
  • 张习孔、田珏:《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8页。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371页。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8—169页。
  • 《周易·系辞》。
  • 《周易·系辞》。
  • 《周易·系辞》。
  • 《世本·作篇》。
    第一章 中国史前社会概略
    第一节 我国的史前人群
    一、我国的地理环境与动物群
    中国是一个三面深入亚洲大陆腹地,一面濒临大海的地理环境。其格局西北是高原沙漠戈壁,西南是高山峻岭,东临沧海,四周的自然屏障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地域状态。在这一独立的地域之中,自然地理环境面貌迥异,地形复杂。从西北的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戈壁沙漠到西南的云贵高原、十万大山;从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高原与大草原到长城以南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平原地带;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等等,自然气候千差万别,地形地貌彼此不同。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间单位,它隶属于新生代,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这个时期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其绝对年代距今约300万年至10万年,相当于古人类学的南方古猿(纤细种)和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和直立人阶段。考古学称这一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初期。
    在早更新世的代表动物群中,我国北方有西侯度动物群,南方有元谋动物群;中更新世时期,我国有公王岭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时期,我国有丁村动物群、山顶洞动物群;到全新世时期,我国有裴李岗动物群,丁家堡动物群。在这些动物群的遗址中都有古人类的活动遗迹。这些古人类遗址分布在我国内陆的广大地区,它们通常作为地质现象被埋藏在地层之中。从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来看,几乎是附于自然环境的,因此,早期人类的遗迹在地层的分布情况及考古所发掘的资料,也就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中国的史前人群
    云南元谋人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1965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下更新世地层中发现。它是距今所知的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其人类化石计有一左一右两颗上中门牙齿,经研究认为同属于一个男性青年个体。牙齿粗硕,显示其原始性质;舌面有发达的铲形舌窝,与后来蒙古人种相似。其文化层中发掘的打制石器共17件,有的出自地层,有的采自地面。石器中有刮削器、尖状器、石片和砍砸器等。这些石器虽然粗糙并且简单,但均进行过二次加工。发现的炭屑很多,且多掺杂在黏土和粉砂的土中。炭屑大致分为三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与哺乳动物化石伴生。与炭屑同存的还有经过燃烧而变色的动物骨头。由于炭屑与燃烧并存,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元谋人用“火”的证据。哺乳动物化石共29种,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早期动物。依据化石分析,元谋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而以草原—灌木丛林为主,气候比较凉爽。在元谋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域内,有虎、豹、马、牛、羊、鹿等,在靠近水的地方还有大象等动物。当时的人类生活是极为艰苦的。人们依靠群体力量,利用简单的工具与野兽进行斗争并采集植物果实,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奋斗。
    元谋人化石埋藏的层位,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70万±10万年—164万年(另一数据为163万年—174万年),这个年代与同存的动物相吻合。元谋人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在更新世初期,除了南方的元谋人外,在我国北方的黄河两岸也发现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其中包括山西芮城西侯度和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河北阳原县东谷坨村附近的早更新世“泥河湾”组地层中,出土的石核、石片、石器等都比较简单,第二次加工的较少。此外,还有人工痕迹的骨片。西侯度遗址中出土有石器、烧骨和动物化石等。除石器外,也有切割痕迹的骨片。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形尖状器等。西侯度的石器是用石片加工的。这种石片的出现,说明人类石片技术应用当以中国为最早。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和贡献着。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陕西蓝田人
    蓝田猿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1963-1966年,科学工作者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中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先后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等。其中人类化石被命名为蓝田直立人(简称蓝田人),主要为一具比较完整的头盖骨(此从贾兰坡意见,不包括陈家窝出土的下颌骨等),其头盖骨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眉骨之粗壮,前额之低平,骨壁之厚度都超过北京人。大脑容量小,约为780毫升,比南方古猿的脑容量(430—700毫升)多,而比北京人的脑容量(859—1225毫升)少。
    蓝田人生活在秦岭北麓。当时在这一地区的南边森林里,还有成群的鹿和牛等,它们是蓝田人经常猎取的目标。但同时森林里也常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食肉动物威胁着蓝田人的安全。在北边宽阔的平原地带有成群的肿骨鹿和到处奔跑的三门马,它们也是蓝田人追踪猎取的主要对象。蓝田人正是在南靠森林、北接平原的地域以内,因此他们就靠采集和狩猎,获取动植物为食,同大自然进行着斗争。遗址共出土打制石器数十件,一般地说比较粗大。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大尖状器、大砍砸器、石球等。这些石器多半用石英岩砾石和脉石英碎块制成,比较粗糙,器形也不规则。动物化石有的属于第四纪动物残种,有的属于现生种,而以中更新为多。因此,蓝田人的时代从地质史上讲,应属于中更新世时期。用古地磁方法测得数据为距今80万—75万年。这是目前已知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北京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1921年始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自1929年至1937年和自1949年至1978年,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地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先后出土了极为丰富而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骨器、用火证据和动物化石等。除在新中国成立前发掘的资料在美国下落不明外,在此期间出土的计有:人骨化石有头盖骨6块(外加残片8块),面骨6块,下颌骨15件,牙齿153颗,大腿骨(残破)7段,胫骨1段,上臂骨3段,锁骨、腕骨各1块。它们分属140多个个体,男女老少皆有。北京人的头骨比较原始,头脑盖骨低平,额面后倾,眉脊粗壮,颧骨高突,唇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额,脑壳比现代人脑厚。脑容量平均为1059毫升,比现代人平均脑容量(1400毫升)小。北京人的四肢比较进步,除骨壁略厚、髓腔较小外,其他几乎与现代人一样。北京人的体质发展不平衡,说明了劳动对人类的体质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的时期,这里的气候温和湿润,与现在华北地区的气候相差不多。北京人居住的龙骨洞穴,北面是群山,西面和西南则是起伏不平的丘陵,东面有条小河,小河东面为一片平原。当时在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山地森林密布,长着可采食果的植物,但同时还有凶猛的野兽。北京人在山上采集野果和伺机猎取一些野兽,维持着艰苦的生活。由于北京人生活艰苦,一般人的寿命较短,在40多具遗骸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十四、十五岁左右。
    北京人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骨器和用火遗迹。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锤和石钻等多种类型。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留下了大量灰烬。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层中,发现有许多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树枝,还有一块紫荆木炭。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不能很好地管理用火并保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