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振青云:苏振云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浩气振青云:苏振云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书籍编号:30612087
ISBN:97872241330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14827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序
这是一员榆林公路交通建设劈山开路的急先锋,这是一名榆林治沙史上举足轻重的领军人,这是一位榆林农垦事业开天辟地的拓荒者。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苏振云。
魁梧健硕的身板,标志醒目的光头,耿直率真的性格,活脱脱的“鲁智深”形象;睿智敏捷的头脑,缜密务实的作风,出口成章的谈吐,十足足的“秀才”内涵。外“犷”内“秀”的苏振云,个性颇为独特,履历写满挑战,人生极具传奇。
苏振云生于1919年,逝于1991年,其73岁的生命轨迹,随着国家变迁和时代演化,历经了跌宕起伏:诞于战乱,生于贫困,少年受尽煎苦;青年就学绥德师范学校,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与反动统治者勇敢抗争;就业后教学,暗中为党工作,误被“整风运动”逮捕审查;解放战争中受命于危难之时,出任“支前大队长”,冒着枪林弹雨抢运伤员,荣获“支前模范”荣誉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任绥德专署交通科长,殚精竭虑,建设公路,率先实现专区“县县通汽车”;榆绥专区合并后,先后作为榆林专区“五办”(主管农林水牧、交通)主任和农林局长,统筹治沙治水,率领以“三大二堂一门生,七十二个毛毛兵”为骨干的治沙大军,向沙漠宣战——开大渠,造良田,播绿荫;“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连遭审查、批斗和迫害,以历史加现行“双料反革命”的罪名二度含冤入狱,饱受十年牢狱之灾,受其牵连妻殁弟亡,儿女遭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复职,义无反顾、争分夺秒地干事创业……
这是一条浓墨重彩的命运线条,一个承载时代特色的传奇历程;更是一条不甘平庸创业者的奋斗轨迹,一曲斗士直面挑战、砥砺前行的铿锵壮歌。
探究苏振云充满张力的生命支点,解读其执着奋斗的初心,我们不难发现那蕴含在一项项宏业、一宗宗际遇、一行行足迹中的精神密码——坚定的信仰、求实的作风、抗压的傲骨和为民的情怀……
胸怀坚定的信仰。人是要有一定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血性和品节。精神的核心是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其内心是强大的,步履是坚定的。苏振云就是这样的人。
黑暗旧社会带给少年苏振云的切肤之痛,使他认清了旧制度的罪恶;求学期间,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理念的浸染,使他在抉择中看到了真理的力量和时代的曙光;革命战争的磨炼和党的培养教育,使他进一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从1948年入党时起,苏振云就把自身命运与党的使命融为一体,立志毕生忠诚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不息。凭借这份信仰,他在血肉相搏、九死一生的火线上舍命救人;凭借这份信仰,他夙夜在公、殚精竭虑而无怨无悔;凭借这份信仰,他受屈蒙冤、甚至身陷囹圄时能够泰然处之。信仰,给与他强大的精神力量;信仰,铸就了他超凡的钢铁之躯。
奉行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修路、治沙,还是办农场、修灌渠,苏振云总是深入调研,广纳意见,缜密论证,实事求是。不盲从,不蛮干,不显摆,不折腾,凸显实干家本色。修路架桥,他深入施工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抓进度,抓安全,抓质量,修通公路成为那个年代陕北人民的救命路、惠民路,受到交通部表扬。治沙时为了寻找治服“沙老虎”的“金钥匙”,他率领智囊团钻沙窝,访农家,看典型,搞试验,形成了“五金合流”“五干同署”管理运作、场社队三合一规模治理和农林水三业并举的全面治沙思路。按照这一蓝图,苏振云率领治沙军团,兴办八大农场,修建了榆东渠、榆西渠、芦惠渠、定惠渠等600多华里水渠,开发了良田,切断了沙源,捆住了沙魔。使榆林闯出了一条从怕沙、恨沙,到懂沙、治沙、用沙、爱沙的成功之路。茫茫大漠,遍洒着治沙军团的辛勤汗水;郁郁林木,印刻着治沙军团的不朽碑铭。1963年在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上,苏振云结合榆林治沙实践、生动传神的发言,受到谭震林高度赞赏。
具有抗压的傲骨。了解和熟悉苏振云的人,都说他是一条响当当的“硬汉子”。苏振云的“硬”,在于他一向信“理”不信“权”,唯实不唯上。14岁的小小年纪,就勇闯国民党的军营救父亲;还是“小科长”时,就敢直言“犯上”,无论是对于西北交通部的指责还是省工作组的审查,他都摆出事实,据理力争。历次政治运动的高压、审查、批斗,没有把他压垮;集训、关押和牢狱,没有使他消沉。在“左”倾风潮日益加剧的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查,他以极大政治勇气提交逆时政风向的《绝大多数群众要求包产到户》报告,总结了包产到户的十大优越性,这一彰显民意、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言论,产生了极大反响。“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屡受高压逼迫,坚持做人和党性原则,不说一句假话,不认一项不实指控,不违心出卖一个同志。深陷牢狱之中,也是“服法不服罪”,一边不停申诉,一边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著作,坚信有平反昭雪的那一天。
充满为民的情怀。“共产党人爱穷人,不是爱人穷。”这句苏振云常说的话,也是他常挂在心的不变情怀。由于这份情怀,他谋事干事,总是首先考虑群众心愿、民生得失;由于这份情怀,他顶着压力,屡为人民鼓与呼;由于这份情怀,他不畏劳苦,抛家别子,身先士卒,战斗在修路、治沙第一线。
也有生活的温情。对同事,苏振云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他们的切身问题和现实困难。对妻子,苏振云是个好丈夫,为了弥补他常年在外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家庭的亏欠,每次回家,都要亲自给妻子端水洗脚、剪指甲,慰藉她劳苦的身心。对儿女,他是个好父亲,对抱养的一双儿女,苏振云视如己出,无微不至地关怀,尽心尽力地培养,尽到父亲的责任。
人生如车辙,碾过的一道道旅痕,都承载着一个个沉重的历史记忆。苏振云的人生历程,是一部做人与做事令人肃然起敬的传奇演绎,是一个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称谓的完美诠释。苏振云的人生故事,像一坛又醇又香的陈年老酒,值得我们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8年12月
第一部 成长
生于忧患
1919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
这年1月,历时4年、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然而,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却遭到拒绝。不仅如此,在美、英、法等国的操纵下,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来,举国愤慨。民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激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位名叫呼延震东的北京大学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参与了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斗争。而在他千里之外的故乡清涧,纯朴的父老乡亲还在战乱与灾荒的夹缝中挣扎求生。
清涧县古名宽州,位于陕西省北部,距古城西安400余公里,是扼守延安、关中之要地。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在县境内穿流而过,把清涧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清涧县境绝大部分是峁梁沟壑。
清涧这片土地,曾经孕育了久远的历史文明。据记载,西周时,清涧土地肥沃,草木丛生。春秋之际,白狄族曾在此放牧。秦汉时期,大批汉人迁入屯垦,农业逐渐兴起。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采取“募民徙塞下”政策,汉人应募迁入,进行大规模垦殖,农业迅速发展,县境遂为半农半牧区。唐时,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大批贫苦农民逃至陕北,垦荒毁林,扩展耕地,森林、草原受到破坏。宋代朝纲不振,西夏掠夺,农业停滞不前。蒙古人南侵,蒙古族广占农田,专放孳畜,农桑凋敝。明时,陕北常有重兵驻守,粮食多靠本地供应,燃烧森林,大量垦荒,倒山种田变为常年耕种。清朝,改军屯、商屯为民屯。封建王朝重重盘剥,人民生计艰难。
至民国时期,战乱迭起,赋税繁重,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1919年6月17日(农历五月二十日),在清涧县店则沟镇马家西沟村一个破旧不堪的窑洞里,伴随着一声震彻黑夜的啼哭,一个男婴降生了。
新生命的降临给这个贫苦的家庭带来了短暂的欢乐。精疲力竭的母亲看着破被褥下的小生命,露出了苍白的笑容:“他爹,给娃起个名字吧!”
父亲呵呵憨笑着,想了想,说:“听这娃的哭声,以后肯定是个大嗓门的精壮汉子。就叫……振云吧!”
那年秋天,清涧频遭雹灾,颗粒无收。庄稼人的命运,就如同草芥一般由老天爷戏弄着。
母亲看着枯瘦的婴孩,满面愁苦:“唉!这娃娃……怕是养不活咧。”
父亲紧绷着饿得棱角分明的脸,咬牙道:“我就是去要饭,也不会让你们母子饿死!”
老天爷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人们却在灾难中练就了对抗老天爷的生命力。像千千万万贫苦人一样,苏振云一家在灾荒中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清涧闹红
官逼民反,是亘古不变的历史法则。
由于地处民族交会的边塞,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造就了清涧人既憨厚淳朴,又敢于抗争的性格。历史上,清涧发生过多起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进入民主革命时期,又书写下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诗。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就任临时大总统。清涧等县知事改旗易帜,接受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次年,革命志士惠师温由西安潜归清涧,聚会二三十人,谋拟举义反袁,未成,尽被当地反动势力残杀。惠师温逃离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拜谒晤面孙中山,加入了中华革命党。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清涧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写下悲壮的篇章。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
同年,清涧人民的优秀儿子白明善(字乐亭)在绥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随后,他和几名同乡奉组织委派,分赴上海大学、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工作学习。其间,白明善将《向导》《新青年》和《马克思主义浅说》等革命书刊邮寄回清涧,清涧高小师生和积极分子秘密传阅,革命的火种开始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悄然蔓延。
1926年4月,清涧第一个团支部在第二高小成立。8月,绥德、清涧、吴堡诸县数百人参加的红枪会(时俗称“神兵”)在定仙墕(今属绥德)、牙圪坨一带起事抗税,劫富济贫。入冬,于宋家川被镇压,死亡100余人。11月,店则沟基督教牧师殴打群众,清涧党团员领导农民和学生开展打教堂斗争。12月,米家沟、老君殿、师家川、高赫家沟等村相继建立农民协会。
1927年3月,清涧县第一个党支部在第一高小成立。5月,清涧县农民协会成立。
当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清涧县被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共产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相继在县城、农村、兵营秘密建立起党支部。
1927年10月12日,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共产党员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等在清涧县率领我党在陕北军阀井岳秀部所掌握的一部分军队举行起义,史称“清涧起义”。起义历时3个多月,转战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安定(今子长)、安塞、保安(今志丹)等县,部队最高峰时发展到1000多人。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打击了国民党军阀势力,点燃了武装革命的火种,在党的历史上谱写下光辉的一页,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28年4月,中共清涧区委撤销,中共清涧县委成立。
1931年3月初,由于叛徒告密,白明善在清涧县被捕,翌年春,英勇就义。
1931年至1932年,由于国民党反共“清党”以及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清涧县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清涧县委被迫停止活动,转为地下。
但是,即使革命陷入了低潮,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却从未停止过。在敌人的血腥镇压下,陕北红军游击队如巨石下的青松,顽强地生长壮大着。
初生牛犊
如果说,每一个人的成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