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军事 > 中国政治 > 陕西改革开放实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陕西改革开放实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陕西改革开放实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陕西改革开放实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01

书籍编号:30612081

ISBN:978722413400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86077

版次: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全书内容:

陕西改革开放实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辑说明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党史工作“一突出、两跟进”基本要求,深入推进陕西改革开放历程的跟进研究,突出陕西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三卷)的编写奠定基础。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决定从2017年起,组织力量编纂《陕西改革开放实录》丛书,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整装性系列成果。


《陕西改革开放实录》(第二辑)共收录全省各市(区)梳理总结本地区改革开放历史的12篇综述,全面细致地反映了各市(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根据《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三卷)专题资料征编工作方案》,西安、铜川、榆林、汉中、安康、商洛、杨凌、韩城等市集中梳理总结了1978年12月到2012年11月34年的改革开放历程。《陕西改革开放实录》(第二辑)征编之时,正值各地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宝鸡、咸阳、渭南、延安等市则系统总结回顾了1978年到2018年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考虑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同时也为了保证稿件完整性,我们对此没有做统一处理。


由于经验不足及水平所限,错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8月

  • 四区一港两基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 四大板块:是指秦岭北麓30万亩旅游观光农业板块、周至20万亩猕猴桃板块、阎良10万亩无公害瓜菜板块、临潼10万头奶牛板块。
  • 十二条产业带:是指长安、蓝田、临潼、高陵等区县15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带;西禹高速公路两侧5万亩设施果蔬产业带;沿渭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周至、户县、长安、雁塔、临潼等区县2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临潼15万亩石榴产业带;户县、灞桥、长安等区县10万亩葡萄产业带;秦岭北麓5万亩瓜菜产业带;秦岭北麓时令水果产业带;长安区樱桃产业带;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区县150万头生猪产业带;高陵、长安等区县1400万只鸡产业带;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区县万头黄牛产业带。
  • 五条龙形产业链:是指以银桥、东方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产业链;以国维、火箭、亚宏面粉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以华圣、天人等企业为龙头的鲜果销售、加工产业链;以兆龙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产业链;以欣绿、恒绿、高墙等为龙头的蔬菜加工、配送产业链。
  •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 一体两翼:“一体”为市委党校,“两翼”为西安文理学院和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 四支队伍:指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
    西安市改革开放综述
    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西安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思路、大胆实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西安改革开放的历程
    1978年至2012年,西安的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推进到综合配套,全面实施,重点突破。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展开、创新攻坚、快速发展四个阶段。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化解和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确保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探索起步阶段(1978年12月—1982年8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共西安市委领导全市人民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在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迅速改变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温饱问题。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全面推进国营企业改革,企业活力明显增强。金融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相继展开。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逐步转变,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图1 西安市长安县韩家湾生产队社员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二)全面展开阶段(1982年9月—1992年9月)
    这一时期,党中央召开了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中央、省委的安排部署,西安市委以城市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全面推进国营企业改革,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和完善以承包制为主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行财政、税收、金融、商业、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组建企业集团;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镇)人民政府和经济组织,成立村民委员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城郊型农村经济;开展多种经营。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机构分设;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整顿党的作风,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对外开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图2 1985年,西安炭市街副食交易市场
    (三)创新攻坚阶段(1992年10月—2002年11月)
    从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中共西安市委按照中央、省委决策精神,立足西安实际,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出并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西安市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作为全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西安市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紧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深化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确立。党的十五大以后,西安市制定了一系列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西安市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促使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科技、教育、法制改革全面推进,以“八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3 1993年6月15日,江泽民同志为西安题词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12月—2012年11月)
    这一时期,西安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立“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并把“四化”理念具体为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奋斗目标,确立了逐步把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定位和“四区一港两基地”为发展重点,形成了新旧分治、优化布局、彰显古城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城市建设思路。西安进入一个大建设、大发展时期,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后,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西安经济体制改革也从农村开始起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流通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土地承包期、实行税费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阶段。
    党的十二大以后,西安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农村经济迈向市场经济关键阶段。农户开始作为农业独立经营的主体,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由于在全市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982、1983年粮食大幅增加,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温饱问题。
    “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在全市推行后,人民公社制度随之取消。1983年,废除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社合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建立了乡(镇)基层政权,成立了村民委员会。至此,西安市各区、县自1958年成立的人民公社陆续撤销,新的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普遍成立。
    1984年,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西安对耕地承包办法和承包地块做了适当调整,明确规定从1984年起,耕地承包15年不变。1993年,西安实行了土地承包延长30年不变政策,给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相对稳定和进一步完善提高阶段。
    改革农村流通体制。一是大幅提升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1979年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提高农产品价格的规定精神,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等18种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到1985年,除了合同订购的粮、油、棉、生猪、烤烟和4种名贵药材外,其余农产品价格全部放开。二是放活农产品市场。1979年开始,西安市逐步改革了对蔬菜基地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和对蔬菜的统购包销制度,打破了由蔬菜公司独家经营城市蔬菜的局面,改由农民自主生产、自主销售。市场上蔬菜品种多,销量大,改变了市民排队买菜的状况,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三是取消统购统销制度。1985年至1991年,是西安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阶段。
    废除实行多年的统购统销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仅使放开的农产品种类走向市场,而且打破只有国营和供销社经营的限制,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放开,还恢复和发展了集市贸易。从1979年全市开始开放16个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91年的173个集贸市场,年集市贸易额15.79亿元,占全市商品零售额19.84%,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推进农业产业化。1992年至2001年,是西安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快速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雏形显现。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68亿元。其中,种植业95.10亿元,林业1.90亿元,牧业56.72亿元,渔业1.11亿元,服务业13.17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6.61%、1.13%、33.76%、0.66%、7.84%。
    改革农村税费,取消农业税。2002年至2006年,在全市全面推行税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仅此项减轻农民负担11825万元。2003年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869万元,亩均税赋由改征前的103元降为40元,平均减负率为60.1%。2006年起,取消农业税,实现了农民农业税零负担,使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至2015年,是西安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行城乡统筹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部署。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2006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产业带动、基础突破、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方针,制定并出台了《西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纲要(试行)》,明确了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和实施步骤等内容。《西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纲要(试行)》确定了“全面启动,千村率先,百村示范,十面旗帜”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新农村建设“新六”(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创造新生活、塑造新农民、培育新组织、完善新机制)标准、“三步走”战略(在15年内,按照“启动示范、整体推进、攻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