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榆林历史(第2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共产党榆林历史(第2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612070
ISBN:978722413025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65080
版次: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中国共产党
前插
第一编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10月—1956年9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榆林境内设有榆林、绥德两个分区,同属中共陕北行政区委员会领导。1950年4月,陕北区党委撤销,两分区直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到1950年底,榆林、绥德两分区改称专区,榆林专区辖榆林、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6个县,绥德专区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延川、子长8个县。1956年10月,绥德专区撤销,其所辖延川、子长2县划入延安专区,其余6县合并入榆林专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绥德两分(专)区依靠人民力量,建立健全中共组织和各级人民政权,清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进行了社会改造和民主改革,开展了抗美援朝运动,整风整党,推进了党的建设,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1953年,榆林、绥德两专区以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同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召开了各县人民代表大会,实现了普选,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进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到1956年,榆林、绥德两专区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实现了最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为榆林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城市接管和社会改造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8月,三边光复,标志着榆林全境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在榆林统治的结束,饱经战火摧残的榆林人民迎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期。在榆林分区领导下,榆林人民迅速完成榆林城市接管,建立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踏上建设新榆林的征程。榆林、绥德分(专)区领导人民开展禁烟禁毒、宣传实施《婚姻法》、司法改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一系列社会改造和民主改革,使榆林出现了社会安定、教育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健康的新气象。
第一节 城市接管
一、解放初期榆林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也是一片蕴含着红色基因的神奇热土。现辖定边、靖边、府谷、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9县,榆阳、横山2区和神木1市,总人口370多万,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前,榆林曾分属榆林、绥德、三边3个分区。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榆林城。8月初,人民解放军连续攻克安边、定边、盐池3座县城,马鸿逵、张廷芝部向西逃窜,三边光复,榆林全境解放,饱经战火摧残的榆林人民迎来了当家做主、建设家园的新时代。
榆林解放之初,大西北尚未全部解放,周边地区仍有大量国民党军队存在,时刻威胁着榆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和黄土高原的榆林、绥德两分区,农业生产的条件恶劣,水、旱、虫、雹、病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各类反动势力破坏和多年战争创伤,两分区均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总体而言,绥德分区的情况要好于榆林分区。
榆林分区是一个新老结合的解放区,各级党、政组织不够健全,敌特、地富分子、一贯道等反动势力活动猖獗。榆林分区北部地区土改尚未完成,且有大量土匪武装存在,社会混乱、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因此,解放初,榆林分区首先面临的任务是要接管和改造国民党各类机构和军队,彻底摧毁国民党各级残留政权、组织,建立健全中共各级党政组织机构。同时着重开展清匪反霸、打击一贯道等反动势力斗争,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完成土地改革,巩固新生政权。在此基础上,开展生产救灾,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农业经济发展。
绥德分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老解放区,组织机构健全、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各项事业已经获得一定程度恢复发展。在解放榆林、三边及大西北过程中,大批干部岗位变动或外调支援新解放区,而新提拔和补充的干部因业务生疏,对具体情况不甚了解,短期内给分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困难。加上榆林分区、三边分区等周边地区相继解放,返乡人员增多,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时,绥德分区的各项工作是在储备、健全缺职干部过程中进行,以生产救灾、建设经济为重点任务。积极开展清查外回返乡人员,清除一贯道等反动组织,打击破坏金融秩序行为。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同时,结合整党有步骤地推进土地登记评产、生产救灾、军工属和伤残军人优待、抚恤及动员支前等各项工作。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陕甘宁边区各区、市、县人民纷纷举行欢庆活动,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贺电。10月26日,毛泽东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发来复电:“延安的同志和陕甘宁边区的同胞们:接到你们的贺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激。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毛泽东复电精神的鼓舞下,榆林、绥德两分区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攻坚克难,迅速稳定社会秩序,积极医治战争创伤,克服灾荒困难,全面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榆林分区顺利接管了新解放区的国民党各级机关,和平改编了国民党驻榆二十二军,基本稳定商业市场,渡过灾荒。1950年7月榆北土匪基本肃清,土改工作稳步推进。1949年底,绥德分区的农业生产不仅克服了灾荒,而且获得一定程度恢复发展,商业经济获得新生,工业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到1950年,绥德地委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口号,开始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二、接管榆林城市
榆林市自古就是长城沿线的军事重镇,也是榆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9年6月榆林和平解放之初,潜藏的反动势力制造谣言,暗中破坏,导致人心浮动,社会不稳。如何顺利、稳妥地接管榆林城,关系着古城榆林数万百姓切实利益,更是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1949年6月2日,人民解放军入城的第二天,奉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电令,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榆林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称军管会)。曹力如、吴岱峰、朱侠夫、张博学、罗明、刘兰亭、武文斌、黄镇威、白伟章、李志洁、马济堂等11人为军管会委员,曹力如为主任,吴岱峰、朱侠夫、张博学为副主任。军管会下设军事、政务、文教、金融贸易、工交企业等部门,具体组织接管事项。姬伯勋、霍仲年、马师冉、魏正延、贺治华、冯继胜、刘威珠、杨笃谦、赵达孝等人,负责各部门组织接管工作。军管会为榆林军事管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统一管理榆林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遵照中国共产党各项城市接管政策及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与同日成立的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相配合,开始城市接管工作。
3日,军管会分派军事代表赴国民党各机关接管。具体步骤和方法是:先由军事代表召集原机关、单位全体人员宣读接管命令,进行集体训示,然后再进行个别谈话,阐明共产党对原国民党军政机关、单位人员约法八章的政策,指出其应交代事项和交代中的奖惩条例,随后转入具体的交接清点工作。根据各单位不同情况,按照接受范围与性质,命令其将武器、弹药、通信器材、电台、电话及公文卷宗、档案、文件等造册清点,按指定时间逐一交清。
首先对原国民党陕北日报社、地方卫生院、榆林军火库、修械所、中国农民银行榆林办事处、榆林邮政局、榆林电信局、榆林中学等企事业文教单位进行接管。4日,市长罗明奉军管会命令,接收了原国民党榆林县政府,并阐释了对旧公务人员的政策:愿参加工作者,经军管会临时敌伪人员审查委员会审查,量才录用;愿改造学习者,介绍学习;愿回家者发给路费。5日,《榆林报》创刊。同日,军管会发布第二号布告和第一号命令,布告宣布终止使用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金圆券,公私交易、纳税记账等以人民币为本位票币。命令对各机关、部队入城后纪律,商业金融政策等做出明确规范。人民解放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以自己实际行动,揭破敌特散布的各类虚假谣言,迅速稳定人心,为后续的接管改造顺利进行奠定了结实基础。6月18日,榆林各界庆祝榆林解放大会在城北大仙楼操场举行,工人、农民、学生、妇女、市民及各级机关、部队共2万余人参加。古城榆林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6月27日,军管会发布第三号布告,宣布解散国民党陕西高等法院第二分院、榆林地方法院,废除国民党政府全部法律,成立榆林分区高等分庭及榆林市人民法院。7月5日,榆林军管会下令逮捕了抗拒接管、隐藏武器的原国民党榆林地方法院院长孙士英。7月中旬,各机关部分公务人员在榆林职业中学梅花楼开始集中学习,改造思想。经过军事代表、接管干部的努力,加上群众及部分旧公职人员的协助,8月上旬,各类机构先后接管完毕。共计接收国民党军事、地方军政等6个系统、大小50多个单位。
被接收的单位中有国民党旧职人员600多人,这些人员经过自己交待和根据其有无罪恶行为、有无立功表现、有无技术特长和不良嗜好等,经军管会组织临时国民党人员审查委员会逐一审查后,录用128人,遣散回家143人,送分区学校培训改造后分配人员90人,送整编委员会19人,经训练后管制11人。
经过榆林市委、市政府、军管会近一年紧张有序的工作,榆林城区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军管会完满完成历史使命。于1950年4月,奉西北军政委员会命令,榆林军事管制委员会撤销。
三、和平改编驻榆林国民党第二十二军
榆林和平解放后,在接管古城的同时,对驻榆国民党二十二军的整编工作也着手进行。
1949年6月4日,根据之前双方达成的《榆林局部和谈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整编二十二军委员会(以下简称整编委员会)正式成立,启动了对国民党二十二军的整训改编工作。整编委员会中西北军区张达志任主任,委员黄罗斌、朱侠夫,二十二军高凌云任副主任、委员鱼渤然。后随着人员的调整,先后担任整编委员会主任的有吴岱峰、朱侠夫,委员有郭恕斋(二十二军代表)、王心蠫(西北军区代表)。整编工作分为造册、点验、编制、整训四个步骤,决定先整编师级单位,后整编军直单位。
6月5日,开始造册。8日,造册完毕。9日至11日,整编委员会派出四个大组去各单位对人员、马匹、械弹、仓库、被服进行点验。13日,开始编制工作,整编委员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编制方案,进行了人事配备。6月14日,二十二军军长左协中,军参谋长张之因等共同署名,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表示坚决接受中共中央及人民解放军的领导,待命参加解放西北的伟大战争。27日,整编委员会宣布编制及人事配备。原二十二军八十六师辖二五六、二五七、二五八等3个团,原有人数4695名,其中军直13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