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励志 > 名人励志 > 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宝鸡市委员会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01

书籍编号:30612060

ISBN:978722413387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71352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名人励志

全书内容:

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故乡就是写作的“背靠点”——著名作家 冯积岐


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冯积岐,1953年生,岐山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4年后历任岐山县北郭乡广播站通信员、站长,《中外纪实文学》杂志编辑、编辑室主任,《延河》杂志小说编辑室主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上海文学》等数十种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250篇(部),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小说精选》等选载并获奖。出版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逃离》《村子》《遍地温柔》等12部,并出版8卷本长篇小说文集,作品曾多次获奖。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创作组组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传说3000多年前,周文王在美丽的周原上撒了一把菜籽,从此这里便盛产“才子”。冯积岐的故乡岐山县陵头村,便位于周原。


无疑,冯积岐是从岐山这片沃土中,走出来的一位才子。他的作品打响全国时,让众多读者知道了“岐山”,更让岐山本地的读者们更敬仰自己的故乡。冯积岐说:“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家,必须要有一个背靠点,这个背靠点靠实的地方,就是故乡。”


作家的灵感源于对生活细微、敏感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文学升华。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回忆起当农民的那段时光,冯积岐说:“那段时期过得非常艰难,但是,我想,那可能是命运对我的一种恩赐吧,没有那些苦难的经历,就没有那么深刻的人生体验,就没有那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


正因为冯积岐有了如此乐观的心态,1983年,他的第一篇作品问世了。关于这部处女作,背后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1982年秋天种麦子的时候,徐岳老师刚回到岐山老家,他当时是《延河》编辑部的编辑。有个朋友就把徐岳带到冯积岐的家里来。那时,冯积岐只有农村的一间厦房,房里盘了一个炕,地上倒了一堆的玉米棒,徐岳老师把门帘掀起来之后,干脆把鞋脱在房子门外面,一只脚踏到玉米棒上,一只脚踩着上了炕。几人盘腿坐在炕上,冯积岐便把自己的稿子拿出来。总共写了三个短篇小说,徐岳老师拣出了一篇,说这个小说不错,修改一下,给寄过来。当时,等麦种上,秋收之后,冯积岐才抽出时间把小说修改了一下,寄给了徐老师。


就这样,1983年5月《延河》刊登了《续绳》。这就是冯积岐的第一篇小说,描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情感的变化。


凭借这篇小说,冯积岐的文学才华被更多的人知道和认可。1984年冯积岐被调到乡政府做通信报道工作,后来又当上了乡政府广播站的站长,一直到1988年到西北大学作家班读书。


已经年过八旬的徐岳,作为《延河》杂志曾经的编辑、主编,是陕西众多作家的“伯乐”,发现了很多“千里马”,而冯积岐在其中一骑绝尘。


凭借《续绳》这篇小说,冯积岐的生活轨迹开始发生变化。1988年,他在西北大学作家班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在《延河》编辑部上班当编辑。做着喜欢的工作,还能赚点工资,确实是不错的人生。但是,还是农民身份的他,家里还有六亩半责任田,还养着一头牛,农活也不能落下。


1989年的6月10日,参加完作家班的考试已经是晚上7点左右了,家里正忙着夏收,需要劳力,他匆忙赶到火车站买票,也只买到了10点多的站票,到火车站已经是凌晨时分。过来一个摩的,要15块钱才肯拉他,那时候15块钱是很大一笔支出。摩的还没到岐山县城,突然电闪雷鸣,司机退了一点钱不愿去了。剩下的7里路他只好向家里跑去。跑到打麦场上,媳妇一见他,眼泪哗啦全下来了,一个女人还带着小孩,那些农活干不动多少,他也尽是自责……


冯积岐说:“任何作家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设置这些障碍,也许你逾越过去了,就是一片平地。”冯积岐所经历的诸多磨难,都沉淀在他的文字之中。他的小说总是呈现出生活真实的一面,让读者产生共鸣,同时,又升华了生活,让文字有了云卷云舒的文学韵味。


他的长篇小说《村子》,讲述了非常艰难的分田到户的过程,这是作家的亲身经历。这部作品好评如潮,并获得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敲门》《大树底下》《沉默的年代》《遍地风流》《逃离》《两个冬天,两个女人》……文集《将人生诉说给自己听》《人的证明》《小说三十篇》《我的农民父亲和母亲》《没有留住的》《刀子》《挂职日记》,等等,都在述说着他初心不改的追求和向往。


几十年的创作,冯积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美学观。在陕西文坛,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如贾平凹说:“冯积岐是我省一个重要的优秀作家,他的创作在21世纪以来,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很坚挺。冯积岐人有厚德,生活有厚积。他在陕西作家里,是吸收现代小说成分较多的一位,而他又是极传统写作的一位,他的成长经历以及走上文学之路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传统性的。可以说,冯积岐自己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写作体系。”


故乡,是冯积岐创作的“背靠点”,是他的创作源泉,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塑造的人物,都带着故乡文化的烙印,带着西府文明的烙印,带着宝鸡文明的烙印。


他满含深情地说:“我的写作就是活着,我的活着就是写作。开始不是这样,但是后来就变成这样了;写作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方式了,没有任何的功利。”


故乡的文脉已经渗入作家的血脉中。就宝鸡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建言道:


“可以建立个宝鸡文库,就是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宝鸡作家们的优秀作品汇集在一起,制作成精美的文化礼品,向外推介、宣传。”“再一个,能不能把宝鸡这些作家组织一下?让这些宝鸡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都到宝鸡来,到企业、到农村各地去采风、采访,布置题目让大家拿出作品来,宣传咱宝鸡的文化和发展成果……”


西府人血脉中的质朴、踏实,几十年不变地烙在冯积岐身上;他的一摞摞作品,让读者自然明白西府人那股干事不服输、勇攀高峰的韧劲……


(麻雪)


生活是源泉 真实是力量——国家一级编剧 霍秉全


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霍秉全,陕西眉县人,1949年生,国家一级编剧。担任《综艺大观》《人间万象》《曲苑杂坛》《梦想剧场》等多个栏目编剧、撰稿、编导、艺术指导。作品有《张三其人》《又一个黎明》《阿斗》《声声入耳》等。曾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田汉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奖等国家级大奖和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等奖项。


“戏剧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在渴望表达时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一个真正的剧作家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必须天性健康真诚,决不会自欺欺人、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因为他不会违背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以上话语是国家一级编剧霍秉全面对媒体时的真诚告白,也是他尊崇戏剧艺术的“真实表达”和反映他戏剧创作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早在西北大学作家班上学的时候,霍秉全就以思想锐利,别与常人。在同学录的毕业留言上,他说:“曾渴望表达,但不幸的是选择了戏剧。”虽然语出惊人,却是有的放矢。因为当时看到的许多剧目都是“达表”,是表面、表层、表象、脸谱化,表里不一,而不是真实的“表达”。霍秉全认为这是戏剧的不幸。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他始终以真诚的情感观照现实生活,先后推出小品《张三其人》、电影《刮痧》和四幕喜剧《阿斗》等优秀作品,获得中国田汉戏剧文学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国家级大奖和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等奖项,奠定了他陕西优秀文学艺术家的地位。


霍秉全的代表剧作《又一个黎明》源于作家对生活的挖掘。1996年,他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名叫《迟到的忏悔》的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有着对人性的拷问,有着忏悔意识的觉醒,它点燃了长期萦绕在作家心头对于这一主题的创作欲望。


擅长心理描摹是这出戏的特点。对于何亮——这个小时候恶作剧酿下大错的戏中主角,作者先让他处在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态,然后再让他陷入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旋涡里,一个个接踵而来的人和事都让他心里过不去。“我试着处在这个人物的位置上,我试着去面对、去判断、去选择、去捕获自己的心理感受——焦虑、不安、痛苦、自责、挣扎、忏悔……人格的升华。正是有了这些真实的感受,对人物有了自以为可靠的把握,我才有了表达他们的强烈愿望。”作家这样揭示他对人物的心理体验。


从英雄无悔到英雄有悔,由于深刻辨析和剖白这一敏感题材,《又一个黎明》被业界誉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在四幕喜剧《阿斗》中,霍秉全再一次表现出他锐利的思想锋芒,向甚嚣尘上的概念化封建帝王戏“叫板”。他认为,我们的电影、电视剧里出现了太多的封建帝王形象,他们多被描写成高大威猛、明察秋毫的英雄,励精图治、心系天下的圣人,乃至高叫着“真的想再活上五百年!”那些讴歌封建帝王的作家、导演是从何处迸发出那么高昂的激情?那些专制体制下的暴君,为什么被一批又一批看客啧啧称颂?他百思不得其解。


他笔下的阿斗在陈佩斯轻松的自嘲中开始颠覆,传统认识中扶不起的阿斗变成一个人文主义的伟大的阿斗。


2008年《阿斗》上演后引起戏剧界震动。著名剧作家张平谈道:“这个戏在泛政治化的戏剧背景下,是一个大突破;这个剧本的出现使陕西戏剧创作又上了一个台阶。剧本从许多方面对社会提出质疑,一反传统英雄史观,使我们重新认识、思考历史上的运动、革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折射现代。”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丁科民说:“这是很另类的戏剧。读过迪伦马特剧本《罗慕路斯大帝》的人成千上万,唯独我们陕西的剧作家写出了与之同构的《阿斗》。”因为具有人文情怀,他笔下的阿斗可能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


谈到戏剧创作的乐趣,他说,全身心投入创作所体会到的自然而又真实的快乐,远胜过成功后的喜悦。在他看来,听了几句夸赞的评论就满足的剧作者是没多大出息的。追求完美并甘愿为此付出代价,尽管那代价有时显得是超乎寻常的沉重,但换取的是对人生、对艺术真谛的实实在在的感知。


(巨侃)


朝圣者之路——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李凤杰


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凤杰,小名裕田,笔名艾歌,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41年2月生于陕西省岐山县解刀村。曾任宝鸡市文艺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宝鸡市文联副主席、宝鸡市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凤杰从1963年发表处女作至今,从事文学创作56年,发表小说、散文、童话、戏剧、纪实文学、文学评论等400余万字。著有《李凤杰文集》等儿童文学著作33种。中篇小说《铁道小卫士》获第二届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中篇小说《针眼里逃出的生命》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长篇小说《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获1994年首届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还你一片蓝天——中国失足少年教育纪实》先后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


与李凤杰老师真正结识是从一次选编儿童小说的经历开始的,那是前年,当我初到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张美妮老师叫我和她一起选编一套《当代儿童小说》。在张老师这样德高望重的前辈的厚望下,我当然不敢怠慢,于是,回到宿舍认认真真地开始读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儿童小说来,因为是第一次选小说,加上过去虽然读了不少小说,但对儿童小说的认识毕竟有限,所以做这项选编工作的时候,几乎是重要作家和小说新秀的,都不敢随便放过,在历年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上海)、《少年文艺》(南京)和《儿童小说》等刊物上发表的小说以及一些重要选本上的小说,我都一一阅览过。当然,李凤杰的儿童小说也就进入了我的视野,而且我惊奇地发现,他的儿童小说看似传统,其实充溢着苦难意识、忧患意识、人文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不但是西北小说的佳作,而且是当代儿童小说中难得的好作品。后来,李凤杰赴京参加第六次全国作代会,我们有幸在京丰宾馆见面并开始创作上的联系与探讨。通过多次交流,我对李凤杰的了解日益加深,再加上对他作品的阅读次数增多,我对他的文品愈发敬重和欣赏。


我之所以选择李凤杰和西北地区的一些作家诗人作为我关注的对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凤杰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作热情和难得的勤奋态度。事实上,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就是因为许多前辈作家具有务实、执着、奋进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态度,他们敢于克服生活的困难,不断学习,努力进取,与时俱进,大胆挖掘自己的生活源泉和艺术潜力。有几个事例可以证明李凤杰的勤奋与踏实: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李凤杰的家庭还没有脱贫,他每次回家帮妻子做饭时,总是一边烧火一边把书放在腿上阅读;回到文化馆,他几乎天天熬到深夜,肚子饿了,在炉子上熬一老碗苞谷汤喝;《针眼里逃出的生命》这篇小说,他先后写了1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