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统战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榆林统战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高岖,陈宁,郭培才等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书籍编号:30612058
ISBN:978722413053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4758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榆林统战史话》编委会
主 任高 岖 陈 宁 郭培才
副主任张柱华 丁茂贵
成 员高生荣 李长瑞 贺振强 高启富
高 丽 刘榆军 刘翠萍
序
高岖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在与各种反动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为了战胜主要敌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客观条件与社会矛盾,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先后建立起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始终是我党革命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被毛泽东同志喻为我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榆林,地处陕西的北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的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民团、土匪、帮会等各种势力纵横交错,社会环境极其复杂。以刘志丹、谢子长等为首的陕西共产党人在开展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十分重视发挥统战工作的作用,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争取各种势力并处理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创建了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由此形成了统一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战的出发点和革命大本营。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延安成为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的指挥中心。抗战时期,榆林的南部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北部包括榆林城,则是国民党统治区。陕甘宁边区与榆林国民党驻军的友好合作、共同抗日成为我党统战工作的成功典范。解放战争时期,安边起义的成功策动,开启了国民党军起义投诚的先河。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横山起义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扩大了陕甘宁边区的范围,减弱了北线国民党军对边区的威胁,为今后我边区军民自卫作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夺得宝贵的回旋余地,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榆林的和平解放,为毛泽东“兼取政治方式解决西北问题”提供了依据和成功的范例,对西北地区部分国民党守军选择和平起义道路产生一定影响,加快了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榆林一直是我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重要的实践区域。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一大批为了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特别是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一批批爱国民主人士参与到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中;与国民党爱国将领友好合作、团结抗日,又最终促使大批反对内战的国民党军将士站到人民的队伍中来;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得到了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拥护和支持。回顾这些历史人物故事,一幅幅历史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大批革命先辈出生入死的革命历程可歌可泣,众多爱国民主人士为陕北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呕心沥血,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的奉献精神,值得今天的人们永远铭记并代代传承。
以史为鉴知兴衰。今天,榆林市正处在转型升级和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泛团结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组织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投身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来,为榆林发展出力献策,仍然是我们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书的出版既是对当年活跃在陕北大地上为党的统战事业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的缅怀与纪念,又是对今天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者的激励与鞭策,亦希冀党的统战传统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能够更加得到弘扬和传递。
共产党员统战篇
统一战线是阶级社会中某一或某几个阶级、阶层、集团为了某一种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一种联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同一个目标下,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在我党与各种反动势力斗争的历史上,统一战线始终是我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被毛泽东看成是我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
在我党数十年的统战理论与统战工作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为统战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共产党员,他们在各个时期、在不同的地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习仲勋主政中共中央西北局期间,成功策动领导组织了横山起义,成为我党“统战工作的典范”,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多次表扬;李维汉在抗战时期,在领导我党民族统战、“三三制”政权建设等工作中对我党统战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贾拓夫在对回、蒙古民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编写相关论纲与论著,对我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李子洲在榆林中学任教并创建绥德四师,为我党的早期统战工作培养了大批统战党员干部,在陕北党团组织的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员的统战实践,丰富了我党早期统战理论;高岗紧紧追随谢子长、刘志丹,在我党兵运及民族统战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乔钟灵、毛凤翔为代表的中共基层统战干部在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方面竭尽所能;抗战前夕,毛泽民在定边的经济统战工作是边区税务实践的初步尝试;还有一大批不知名的共产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我党的统战工作默默奉献着。他们的统战理论与实践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战大师”习仲勋
习仲勋在残酷的对敌斗争年代,无论是在两当、在照金,还是在南梁,以及后来的关中分区,他都十分重视统战工作,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用“结拜兄弟”的方式,结交了各族、各界、各阶层不少朋友。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西北独当一面,处理诸多复杂的民族问题,收服青海藏族昂拉部落头人项谦,团结和支持班禅稳定了西部边疆,对甘肃省甘南藏区藏族首领黄正清开展统战工作,使甘南藏区得以和平解放。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紧紧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大局,将榆林的革命斗争与西北地区实际相结合,为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扬,是党内外公认的“统战大师”。
早年革命斗争的磨炼
习仲勋(1913-2002),陕西省富平县淡村镇中合村人,1926年3月,在富平立诚公学加入以进步学生为主体的立诚青年社;5月,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为中共党员。1930年,习仲勋被派往国民党军杨虎城部警备第三旅从事兵运工作。1932年4月,组织领导两当起义,起义失败后,赴渭北苏区工作。1933年3月,习仲勋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军委书记、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同年4月,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参与领导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8月中旬,习仲勋在陈家坡主持召开了陕甘边区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统一领导陕甘边区的红军游击队。1934年2月后,习仲勋先后担任陕甘边区革委会主席、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10月,习仲勋在西北错误肃反中遭受迫害并被关押,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获释,后任中共关中特委常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1936年6月,参加西征战役。1936年9月,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1937年4月,任关中特区司令部政委。1937年10月,关中特区改为关中分区,习仲勋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1939年5月,兼任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
丹心铸典范:绥德统战二三事
1943年2月,根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的决定,习仲勋赴任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委。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首次提出了实施“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三三制”原则提出以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党员干部普遍担心“三三制”的实行将削弱党的领导;一些开明绅士虽然赞成“三三制”,但他们对“三三制”的实行缺乏必要的信心,他们认为“三三制”的选举有可能只是“摆样子”“做摆设”,很难真正落实;而占多数的中间分子则对此持怀疑态度,作壁上观。可见,“三三制”能否落实是民主政权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否建立起来的决定因素,绥德面临同样的情况。
绥德分区是延安通往华北、华中解放区的交通要道,也是陕甘宁边区东北部的重要屏障,其军事经济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绥德分区下辖绥德、米脂、葭县、吴堡、清涧五县。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时,该地并不属于陕甘宁边区管辖。后经国共双方协商,将五县划为警备区,并将驻守该地的国民党军第八十四师高桂滋部调离,由八路军接防,负责保卫河防,阻挡日寇渡河。但绥德的地方行政仍由国民政府负责,顽固分子何绍南出任绥德行政督察专员。由于何绍南推行反共政策,在成分极为复杂的绥德干部中,其思想认识比较混乱,许多群众对共产党更是缺乏认识和认同,政治觉悟较低。
面对上述情况,根据西北局高干会议精神,在边区政府民主选举的宣传教育及选举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下,习仲勋一到绥德就任,就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宗旨、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干部群众,提高他们对在抗日根据地施行“三三制”政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参议会及政府机关选举中,严格执行“三三制”原则,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进入参议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