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作战人才培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政治作战人才培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贾义春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书籍编号:30612036
ISBN:978722413006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6535
版次: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前言
政治作战是现代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中进行的对抗,是信息化战争本质和特点的体现。政治作战以攻击和抗击为斗争形式,针对敌方军人、政府要员及民众的思想和心理,采取舆论造势、法律斗争、心理攻击等作战行动,与武力战互相配合,消磨和摧毁敌方抵抗意志,鼓舞和提升己方民心和士气,力争以小的代价迅速达成战争目的。
政治作战是非武力作战行动,是进行“软杀伤”的政治攻心战,主要包括舆论斗争、法理斗争和心理攻防。心理攻防、法理斗争需要借助舆论斗争来展开,舆论斗争、法理斗争需要心理攻防来引导,舆论斗争、心理攻防需要法理斗争信息加以强化。虽然政治作战都可在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发挥作用,但舆论斗争和法理斗争更多在战略层次上发挥作用,心理攻防更多在战役、战术层次发挥作用。虽然政治作战的作用对象都具有多元性,但攻击重点有所不同:舆论斗争、法理斗争侧重于影响民意,心理攻防侧重于直接影响军心。总之,它们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各有侧重,共同作用于作战进程,达成作战目标。
在我国古代就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说。政治作战在美英法等国军队中统称为“心理攻防”或“心理作战”,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就其作用和地位而言,过去的政治作战与近几场高技术战争中的政治作战有很大的不同。过去的政治作战,由于信息传播手段缺乏,影响范围小,对战争进程和胜负的作用有限,只是武力战的辅助行动,基本处于幕后。近几场高技术战争中,由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政治作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使政治作战由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与武力战并驾齐驱的另一个战场。
从现代战争看,战争双方实施的政治作战有四大特点。一是超全程全时空实施,影响范围广。政治作战始于战争开始前,贯穿于战争全过程,延续至战争结束后。战前为战争正名,获取国内国际舆论支持;战中摧毁敌方抵抗意志,加速战争进程;战后抚平战争创伤,争取敌方民众支持,利于战后重建。政治作战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一天24小时全天候、全时空不间断地进行,不仅可以影响敌国的军队和民众,还可以影响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军队和民众,改变人们对战争的看法和行为,影响范围空前广泛。二是大量运用高新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快。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使用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约160颗,其中军用通信卫星31颗。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媒体就是通过这些通信卫星,把有关战争的信息和图像传回国内,传向世界。三是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从而产生力量“倍增”效应。例如,伊拉克战争初期,伊方舆论斗争曾一度占上风,包括美国人和英国人,都感到伊拉克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全国军民将依托城市顽强抵抗,最终将迫使美英付出惨重代价。但由于军事实力差距太大,伊军不断失利直至不战而散,结果使已产生的舆论斗争效果很快消逝。美方依靠强大军事实力,武力战、心理攻防双管齐下,作战行动很快就收到了“倍增”效应:仅用很小代价就攻占了巴格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四是高层统一谋划,充分发挥联合行动的威力。例如,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副总统切尼亲自领导“白宫全球宣传办公室”,统一制定政治作战方案,统一调度全国军地政治作战力量,快速、大量发布有利于美国的信息,很快就扭转了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的舆论方向,使其对伊动武的支持率大幅上升。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现代战争中的政治作战攻势越来越激烈,手段花样翻新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对战略、战役甚至战术规模的作战行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与之相适应,政治作战专业部队异军突起,并在高技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作战部队的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潮流,是世界各国战斗力量建设的必然选择。目前,许多国家已相继建立了以政治作战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部队,有些虽然不以部队或军人的身份开展工作,但实际上起着政治作战部队的作用。这些国家从体制编制、器材装备、专业训练、人才质量到战略战术运用和技术手段的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政治作战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强力支撑,政治作战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高,必须经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的渠道要广,要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机构、部队、政府部门的各自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目前,对政治作战人才培养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甚或一些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空白,基于此,本书试图对政治作战地位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从实战需要研究政治作战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进而提出政治作战人才培养的途径;同时对外军政治作战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军政治作战人才培养的启示和借鉴。期盼我们的初步研究和探讨能够对我军政治作战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火箭军政治工作部群工联络局原局长宁路桥的大力支持。在编写过程中,王勤明、亓力佳参与了本书框架结构确定、各章节重点要点把握以及对全书统稿、杨莉参与了资料搜集整理、外出调查研究以及与业务机关协调联系,对本书的完成有重要贡献。本书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由贾义春编写,第三章、第六章由武颖娟编写,第四章由王晓军编写,第二章由张家喜编写,第七章由高攀编写,第八章、第九章由段燕编写,第十章、第十二章由刘西山编写,第十一章由李斌编写。
第一篇 舆论斗争人才培养
舆论斗争是军事斗争派生出来的一种特殊作战手段,是舆论功能在战争中的具体运用。一般认为,舆论斗争是指国家、政治集团、军队、社会机构和社会群体为了凝聚己方民心、削弱敌方士气和瓦解敌军,以舆论为武器,采取一定的战略战术,综合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和信息资源,通过控制、操纵、策划、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对与战争有关的重大敏感问题进行导向性宣传和评论的舆论对抗活动。它激励我方战斗精神,影响敌方形势判断,削弱敌方战斗意志,为争取政治主动和军事胜利营造有利舆论环境,是配合国家政治、外交、军事斗争的重要形式,是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组成部分,是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往往超出政治对抗领域,渗透到战争的各个方面。
舆论斗争作为一种思想和实践,其历史与人类的战争史一样悠长,古代便有不少军事家、政治家论述到这个问题。《史记》中记载的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轩辕氏乃修德振兵”就是黄帝在战前做好政治准备和士气鼓励工作的最好证明。但古代的舆论斗争思想,大都散见于各种军事、政治、思想等论著之中,其实践也具有较大的经验性和偶然性,远非一种自觉的军事行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军事家和理论家未曾提出舆论斗争以及相关的具体概念。但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战争形态不断地演变,舆论斗争的地位一步步上升,人们对舆论斗争的认识也日趋成熟。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众传媒在民间的迅速普及,不仅给现代战争提供了多样化的资讯手段,同时也让交战双方认识到大众传媒在现代战争中独具特色的威力。人们充分意识到媒介舆论所拥有的极大魔力,舆论斗争至此正式隆重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军事关注的重要领地。
现代战争所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大规模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攻城略地,而是力求通过有限军事手段和强有力的舆论攻势,以非接触作战为主,攻心夺志、震慑屈敌,对敌实施软杀伤,以最小的代价尽快达到既定战略目的,舆论斗争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便捷途径。
舆论斗争已呈现地位谋略化、手段智能化、行动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舆论斗争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人才专业化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培养大批熟悉舆论斗争特点规律,能够引领舆论发展方向的高素质人才,是应对现代战争对舆论斗争特殊要求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舆论斗争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
现代战争同时存在两个互为依存,甚至融为一体的战场,一个是互相攻杀和破坏舞台的军事战场,另一个是向本国民众乃至世界宣传战争正当性的信息战场,即舆论斗争场。舆论斗争场作为“第二战场”日趋凸显,能够实现在无形中亮剑。舆论斗争已经成为一种直接的战斗力,成为一种渗透力、攻击力、威慑力很强的特殊武器,成为军事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舆论斗争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战略目标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有许多种,包括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领导与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舆论斗争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舆论斗争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武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传媒已发展为具有电视、网络、通信卫星等多种高科技媒介的立体传播体系,各类信息几乎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即时传递到世界各地。舆论斗争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战争的界限,战场从前方扩展到后方,从军人扩展到平民,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由此引发的军事行动之外的人心向背、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空前增大,舆论对抗已成为实现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武器。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和平的价值取向是主流,战争的残酷性,使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都不愿背负肆意发动战争的罪名。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交战双方总是首先通过新闻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地策划新闻,引导舆论,为采取军事行动实现国家利益奠定舆论基础。例如: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实目的是掠夺石油、控制中东和推行霸权,但在对伊动武前,美国专门成立了直属白宫的“全球宣传办公室”,编造萨达姆政权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屠杀伊拉克人民、从非洲购买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等“新闻”,“伊拉克是邪恶中心”,“美国为了抵制恐怖袭击必须先发制人”等一系列新闻舆论。
(二)舆论斗争是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代战争中,由于新闻媒体对战场信息全方位、大批量同步传播,使得战局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参战军队、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从而做出各种有利或不利于战局发展的决策和判断。舆论斗争已从战争的策应者成为左右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军事打击的同时,现代信息化战争更加注重舆论与武力协同作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采取舆论造势、信息封锁、新闻管制等多种手段,干扰敌方决策者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为军事打击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有意识地策划新闻,采取感化、暗示、威慑、攻心、情绪感染等多种办法,在敌方营造悲观失望情绪,动摇其抵抗意志,涣散其军心。在利比亚战争中,美国曾通过编造卡扎菲屠杀反对派、卡扎菲转移和私藏大量金钱、政府军缴械投降等假消息,一步步动摇利比亚军民的战斗决心。
(三)舆论斗争是巩固战争成果的有效途径
武力征服的胜利,并不是战争的最终完结,战后的巩固工作也是战争的范畴。现代战争延伸到战后的精神征服,舆论斗争就成为可以利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现代战争更加重视精神征服,而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政治主张、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巩固战争成果、实现精神征服的有效途径。在伊拉克战争中,经过42天的军事行动,虽然萨达姆政权土崩瓦解,但由于美英联军既失去了新闻舆论斗争的正义性与群众性,又忽视了战后新闻舆论的组织谋划和有效管理,过早地暴露了企图,不仅使国内民众对发动战争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而且也遭到国际舆论谴责,从而陷入了战后重建的泥潭。从美英在伊拉克战争中虽胜犹败的教训中,人们不难看到,舆论斗争作为信息化条件下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其成败决定着军事行动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和战争目的能否真正实现。
知识链接——马岛之争中的舆论斗争
英国和阿根廷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以下简称马岛)的主权归属进行了上百年的斗争,其间虽然有过短暂的战争,但舆论斗争才是双方斗争的持久战场,围绕实现双方的国家战略目标,进行着不停歇的舆论斗争对抗。
马岛位于大西洋南部,距离阿根廷本土仅400公里,自1833年起受英国控制,阿根廷认为马岛属于阿被占领土。应该说,英国最初还是显示出了足够的诚意要把马岛主权交给阿根廷,他们诉求的主要是对马岛居民的妥善处理。1976年,英国提出将马岛的石油、渔业等大部分资源给予阿根廷而岛上居民仍归英国管辖的合作方针;1979年,英国外交大臣里德利抛出了一个香港式的“出售再租用”的解决方案,即该群岛主权完全归阿根廷所有,但在一定期限内租借给岛民。所以,尽管双方还是僵持不下,但是英国至少没有“寸土不让”,而是颇有解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