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路径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路径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许门友、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书籍编号:30612023
ISBN:978722413265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34949
版次: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也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最鲜明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质一致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把民族复兴与国家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十八大刚刚落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且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由此可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梦实际上就是现代化的一种中国式表达,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追求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到历史上哪一个曾经鼎盛的朝代,而是要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复兴。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历史潮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问题。众所周知,世界近代以来,既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资本本性的扩张,是通过向海外殖民开始起步的,是同侵略、掠夺、剥削、扩张密不可分的。中国现代化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现代化前面要加上“社会主义”几个字,这几个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有的。其次,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雄辩证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或者其他现代化“模式”都是无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对此,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是非常明确的。1956年,毛泽东率先提出并初步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亲自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在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他强调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经验,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邓小平不仅强调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强调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那样的现代化概念,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对于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作出了全面规划。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经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但他着重关注的是第一、二步战略的实现问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着眼于21世纪怎样推进现代化而提出“新三步走”战略,从十六大到十七大更多的也是把重心放在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上。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同时,还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步骤,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则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怎样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提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不懈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统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00309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5元增加到2018年的64644元,增长了168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来超过30%。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增长,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飞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日益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们已经富起来了,但是实现强起来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还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邓小平把实现“小康社会”看作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并认为它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这是邓小平的发明。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这个阶段性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标志着我们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承前,就是要在继承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小康;启后,就是要开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实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现代化强国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现代化强国的最终实现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宏大的战略、更艰巨的斗争,它是经济模式、生产方式乃至文明形态的根本转变和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将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不断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才能最终实现“伟大梦想”。
三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不可或缺的内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传承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借鉴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既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共同富裕;既发展高度的人民民主,又实行党领导下的高度集中统一;既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既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又着眼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既维护中国人民正当权益,又促进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独具特色,又具有独特优势,是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实干兴邦,永不懈怠,一往无前,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3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1页。
导论 百年强国梦与新时代的行动指南
根据《韦氏新国际大辞典》(1976年),“现代”(modern)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585年的欧洲,主要用于概括1500年以来的历史时段,而“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则出现于1770年左右。但是,对于什么是“现代化”这一问题,学术界却颇具争议。社会学家勒纳在《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写道:现代化是一个旧的社会变革过程的流行术语,而这个过程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社会变革……;《中国大百科全书》将“现代化”定义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国内研究现代化的代表性人物罗荣渠认为,广义上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并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出现全球性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多个领域,引起深刻变化;狭义上的现代化就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我们认为,罗荣渠先生对于“现代化”的狭义定义更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说,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体现为各国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发展前沿水平的行为与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基本符合这种情况。当然,“现代化”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
世界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两种不同的形态。中国的现代化肇始于鸦片战争前后,1840—1949年的100多年间,由于内忧外患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缓慢。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的命运,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并由此迈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借鉴欧美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同时,结合自身国情和实践,探索符合本国特色、适合本国人民的现代化模式,逐渐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苏联等国的现代化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取得历史性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方案”不断完善和成熟,并引领我国逐步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一 强国复兴的百年探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习近平用“中国梦”这一概念,形象地表达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筑梦、追梦、圆梦历程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1.近代中国人民的苦苦求索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不曾间断的国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曾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直至16世纪,中国古代发明的数量仍旧占据世界发明的一半以上。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对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他说:“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