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1997~2010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延安市志1997~2010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书籍编号:30612021
ISBN:978722412594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96369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凡例
一、《延安市志(1997~2010)》(以下简称市志)是《延安地区志》续志,记述范围为2010年延安市行政区划。
二、市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延安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力求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达到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统一。
三、市志采用编章体结构,由概述、大事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构成,以志为主,志前列序言、凡例,志末设后记。图照集于前,表随章节。
四、凡涉及建置、地名、单位、职位等,依照历史称谓。吴旗县于2005年10月更名吴起县,除个别特殊需要外统一使用“吴起县”。凡简称“省”均为陕西省,“市”均为延安市。机构、会议、文件等较长名称或表述,在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使用简称。注释采用文内注。
五、市志采用语体文、记述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陕西省第二轮三级志书行文规范》,数字用法遵循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批准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计量单位遵循国家计量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六、人物坚持生不立传,以本籍人物为主,立传人物以卒年为序,人物录以生年为序,采用公历纪年。
七、资料主要由市直部门和县区提供,部分从档案、文献资料等采集。统计数字以市统计局公布的为准。有差异的注明出处。
概述
延安市属陕西省辖市,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南部,介于东经107°38′59″~110°32′46″,北纬35°20′39″~37°30′00″之间。北连榆林市,南接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东西长度261.1千米,南北长度239.9千米,面积37031.3平方千米,距西安371千米。1996年底撤地设市,辖宝塔区、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县、子长县、延川县、延长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黄陵县、宜川县、黄龙县,市政府驻宝塔区。2010年,有乡镇163个,街道办事处3个,人口218.70万。
一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45米,平均坡度21.7度。最高点在黄陵县双龙镇大院子村,海拔1814米;最低点在宜川县集义镇流湾头村,海拔385米。北部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占全市总面积72%;南部以黄土塬沟壑为主,占总面积19%;石质山地占总面积9%。西部子午岭,南北走向,构成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海拔1500~1600米;东部黄龙山,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主峰大岭海拔1788.7米;中部劳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400米。黄龙山和劳山统称为梁山山脉,形成延安市的地形骨架。境内有黄河及其支流北洛河、延河、清涧河、云岩河、仕望河、沮河等。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润地区。温度日较差较大,季节降水差异明显。
延安是自然资源富集地。生物资源丰富,全市有种子植物1355种,其中草本植物809种,乔灌木546种,国家级珍稀濒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3种,其中兽类72种,鸟类17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昆虫1500余种。野生药材植物300多种。农作物360余种,饲养畜禽28种,小米、荞麦、苹果、红枣、核桃、山羊等土特产蜚声海内外。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基本呈现西北油气东南煤的分布格局,石油地质储量4.30亿吨,储油面积1325.5平方千米;探明储量1.93亿吨。全市煤田面积7110平方千米,其中勘探面积2306平方千米,预测面积4804平方千米。石油产区伴生天然气,分布于富县葫芦河上游及直罗和宝塔区南川、甘泉王坪、安塞、吴起等地,已控制30多平方千米,储量33亿立方米。还有铁矿、泥灰岩、料礓石、紫砂土和陶土、黏土、墨玉等矿藏。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延安历史积淀厚重,文化灿烂。各类文物点8545处,其中古文化遗址4900处,古墓葬960处,古建筑769处,石窟寺及石刻33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近现代代表性建筑1502处,其他文物点79处。轩辕黄帝的陵寝世称“天下第一陵”,位于黄陵县桥山,是海内外华人寻根溯源、谒祖祭奠的圣地。秦魏长城、秦直道、寨关山遗址、钟山石窟、万安禅院石窟、石泓寺石窟、大佛寺石窟、延长石油一井等,每一处都闪现着历史的光芒。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壮丽史诗。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城,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延安革命旧址星罗棋布,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达13个点,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每一处都闪现着革命先驱们的光辉足迹,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延安是黄土风情文化原生地。陕北民歌是中国原生态民歌的重要代表,《兰花花》《赶牲灵》等传唱全国;安塞腰鼓名闻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鼓”。陕北秧歌、陕北剪纸、陕北说书紧贴生活,富有情趣,深受群众喜爱。黄河壶口瀑布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色大瀑布”,黄河乾坤湾是秦晋大峡谷中最密集的蛇曲群,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被称为“世界黄土高原发展演变的活标本”。延安民俗风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二
从1997年至2010年的14年间,历届中共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托资源,面向市场,壮大产业,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步入陕西第一方阵。
经济增长迅速,实力显著增强。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96亿元,至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85.42亿元,14年间,增长13倍。其中,1997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80亿元,2010年达到635.4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97年为3757元,比全省低77元;1998年为4355元,比全省高出285元;2008年达到33332元,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位;2010年为41093元,比全省高出2278元。生产总值1997~2003年年均增长12.4%;2003~2008年年均增长16.8%;2008~2010年年均增长12.9%。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变化显著。20世纪90年代前,延安市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推行企业改制,扶持壮大城市经济,工业经济长足发展,全市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迅速提升,于1991年首次超过农业,工业化城市的特征开始显现。2000~2005年,全市总体经济实力跨越式发展,工业特别是石油工业对全市总体经济和财政的支撑、带动作用迅速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75%以上,其中石油工业占70%以上,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28.3∶39.4∶32.3调整为2010年8∶72∶20。
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通过落实各项富民政策,2004年延安市在全省率先停征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生产服务体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机械化水平,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日新月异。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5.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97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8.0%,比2008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6.7%。从分项指标来看,粮食面积在减小,但粮食总产连续增长,年均增长2.6%。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市场影响力倍增,洛川苹果、延川红枣、甘泉豆腐干、甘泉红小豆、子长洋芋、子长粉条、宝塔安塞山地苹果、宜川花椒、黄龙核桃、延安小米、富县油糕、吴起荞麦香醋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主要农产品显著增加。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林果业起步早、规模大、覆盖面广、成效最为显著。到2010年,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391.16万亩,产量233.3万吨。苹果“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标准化关键生产技术全面实施,全市苹果产量、质量、优果率和效益大幅提升,“洛川苹果”成为中国苹果的象征。苹果面积达到297.95万亩,总产量221.52万吨,比1997年增长8.2倍,优果率由2003年的50%提高到2010年的78%,平均亩产量由340公斤提高到737公斤,销售价格由0.7元/公斤提高到2.43元/公斤。2001年,市委、市政府把以蔬菜为主的棚栽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蔬菜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大力推广增温保温、嫁接再生、配方施肥、病虫防控等六大技术,大棚蔬菜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10年末,全市拥有蔬菜大棚109平方千米,其中71.4%为温室大棚。宝塔区和甘泉、安塞县率先建成万棚蔬菜专业县,安塞的沿河湾、宝塔区的枣园、甘泉的城关等13个乡镇建成全市有名的蔬菜专业乡。1998年,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养殖方式和养殖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羊子存栏数量下降的同时,加强优质牧草基地建设,种草纳入农耕制度,标准化养殖和舍饲养畜大力发展,区域布局优化,规模化建设加快。2010年,全市大牲畜期末存栏23.09万头,羊子期末存栏54.11万只,生猪存栏87.55万头;肉类总产量8.58万吨,比1997年成倍增长。
石油工业一枝独秀,工业经济增长强劲。20世纪90年代,延安市确立“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向导”的工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石油、电力、煤炭、卷烟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石油工业焕发新彩,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骨干。199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的40.4%,其中石油工业完成产值61.21亿元,原油产量254.19万吨,原油加工量211.63万吨。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2.48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1.8%。生产原油1602.01万吨,加工原油1023.27万吨;生产原煤1075.15万吨,卷烟34.02万箱,较1997年分别增长3.8倍和2.4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8.12亿元,实现利润149.9亿元。同时,长期积累下产业结构单一,油主经济沉浮,结构升级缓慢的矛盾。
旅游信息业优势彰显,综合效益显著。1997~2010年,全市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商品、娱乐项目,推出《梦回延安》《延安保卫战》《延安保育院》《延安颂》等一批演出剧目和“延安过大年”“陕北民歌大舞台”“公祭黄帝陵仪典”等文化品牌,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有A级景区10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12个景点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线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延安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7年接待旅游人数仅为79.4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4亿元,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450.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6.5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7年的7.7%提高到2010年的42.8%。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发挥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还极大地带动商贸、物流、住宿、餐饮、交通等发展。2010年,延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78.74亿元,是1997年的3.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97年的4.9倍。信息产业迅速发展,至2008年全市形成移动、电信、联通、邮政四足鼎立的局面,移动电话发展迅速,信息业成为近十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国民经济部门之一。与此同时,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
投资逐年扩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10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较1997年增长32.8倍,年均增长30.8%。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从1997~2010年,全市相继完成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茂高速西延段、青兰高速延安段、延志吴高速开工;西(安)延(安)铁路全线修通运营,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