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 > 清风·笛韵斋散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清风·笛韵斋散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清风·笛韵斋散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清风·笛韵斋散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贺新建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612006

ISBN:978722413155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6421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全书内容:

清风·笛韵斋散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清风·笛韵斋散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孔明


入冬以来,雾霾一直徘徊古城。也好,就不寻朋访友了,乐得待在办公室里,读贺新建的散文集。


我不熟悉贺新建,唯因不熟悉,读他的散文便只能由着兴趣了。虽然编辑部里总有人干扰,但他的散文还是吸引了我。读文如读人,是真的呢。读新建的散文,我就知道了他这个人真了不起,不肃然起敬都由不得我了。他是个孤儿,少不更事时母亲难产而被上天夺情,父亲难以割舍便殉情而去,他只能被寄养在外婆家。那是大山深处,生活的光景与自然的风景截然相反,又遇着饥饿的年代,旮旯拐角都是穷,外爷、外婆、舅舅即使对他疼爱有加,也是力不从心,受冻挨饿是避免不了的。所幸他的外婆很有识见,家里再穷也要送他去上学。他没有辜负外婆,当兵后一直以读书为乐,在兵营里摸爬滚打,终于成长为一名军官。他好诗文,好书画,吹拉弹唱都在行,军营生活虽说寂寞单调,却督促他积极向上,才艺与军职如芝麻开花,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鱼龙变化。基于他的现身说法,他的散文不但励志,


而且颇可鼓舞并启迪后来者:读书使人脱胎换骨,写作使人锦上添花,吹拉弹唱使人活出风采,更活出精彩。


新建散文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实在。写实,写真,写自己的人生细节。想什么,就写什么;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不做作,不扭捏,不跟风,不在海市蜃楼里自言自语,不在空中花园里引颈高歌。我写我,既往的,当下的,前后左右的,案头心头的,可以触摸的,能够回味的,率性又率真,随意更随心,灵感如蜂酿蜜,文章如蚕吐丝。似乎信马由缰,却被并不如烟的往事拽着,就像拽着放飞的风筝;似乎漫不经心,却是“心有千千结”,“斩不断,理还乱,使人愁”,说是情愁、乡愁,更确切些。他的文总离不开相思、乡思,总饱蘸亲情、友情,总牵连岁月的丝丝缕缕、汤汤水水与枝枝蔓蔓,总咏叹人生的似水流年、如痴如醉与如梦如幻,总抒发个人的感慨、感喟与感恩、感怀。散漫的文字,并不散漫的魂灵,相得益彰又相辅相成,散淡如穿透云层的月光,闲散如洒满沙滩的贝壳,像天女撒花,又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绘声绘色。一些笔意貌似蜻蜓点水,却点出了他清晰的人生轨迹:仿佛羊肠小道在深山幽谷蜿蜒、盘旋,山穷水尽处恰是出口;分明有锦绣前程在冥冥之中铺垫、伸延,柳暗花明处恰是命运拐点。曲弯如虹卧雨后,坎坷却曲径通幽。他的人生就如同凤堰古梯田,不经意地耕耘,却收获了预料中的丰硕,图画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一方天地,并在如愿以偿里既凸显了大我,又还原了小我。文如故乡的山水,不显摆高度,高度已亲吻白云;不炫耀高峻,高峻已令人仰首。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实在如山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石”多滋润呀!


新建散文给我的第二印象是多情。亲情、恩情,爱情、友情,乡情、人情,甚至痴情,像岁月留痕,漫漶在心碑之上了,抚今追昔,感怀就不由自主;触景生情,感念便境由心生。信笔拈来,拈一个话头,就是一抖搂人事,就是一网兜记忆,有念头,有说头,有嚼头,别有滋味在心头。有的时候,他可能心情大好,便拈花微笑,草木人物都是情,都是悟,都是禅。文本娱情,却见真情,更见性情,大情、小情如影随形,脱口而出一如泉眼涌流,平铺直叙又如草上奔流,近云脚,亲地气,吻清流,仿佛临窗眺望,远近都是水墨油画。我在阅读中时常会心一笑,偶尔还会双眼发热。新建是孤儿,曾经孤独,却不孤僻;或许自卑,却更自尊。骨子里执拗又执着,内心里善良又柔软;总有感激之情鼓荡胸间,总有感恩之想寄生萦怀。与人为善便广结善缘,他的路所以越走越宽,越走越豁然开朗。他亲近莲花,所以见素抱朴,心生喜悦;总遇高人,所以顶礼膜拜,常被点化。苏轼词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多情”没有“笑”新建,却助他成就了一系列的文章,他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新建散文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多才多艺。他有个笛韵斋,顾名思义便知笛子与他的前世今生有缘。爱笛子的人首先得有这个天赋,新建不但有,而且还情有独钟,在军营里曾经躲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地方吹笛,吹得可能心与黄河一样澎湃,却招致上官的不解和不满,上官可能认为他吹出的不是马蹄嘚嘚,更不是那种铿锵之音。我无缘听他吹笛,却有缘在他的篇什里感受到了笛音渺渺、笛韵袅袅和笛情悠悠。由此我联想到了李白的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新建一定是李白的知音,吹笛之时酷肖牧童,骑牛高坡上,闲云伴野鹤。“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以想象:新建在军营时,与其说吹笛,毋宁说吹愁。笛手笛心,得心应手,一旦写作冲动,行文便如云行峰峦,水流高崖,字里行间都笛情澎湃、笛愁缭绕了。新建散文的与众不同,于款曲绸缪之中,只能用心去领略、体会、感悟。他还喜爱书画,这是自然而然的,本来琴棋书画就通灵嘛,何况他天赋有异禀呢!他是爱啥写啥,所以笔下多书画人物,亦多书画活动。显而易见,多才多艺拓展了他的视野,更提升了他的平台,使他即便不呼风唤雨,也能做到随心所欲。胸中但有块垒,不能走笔时便书画,不能书画时便吹笛。吹着吹着,文或天成,或一气呵成,或水到渠成了。笛韵依附了他的灵魂,又催生了他的文学,品而味之,当然就有笛韵般的如泣如诉了。他的亲情文字使我阅读落泪,缘故就在这里。


比较而言,我更喜爱新建散文里的乡愁和山水。他的童年在山里,我的童年在山外。我是看着秦岭的云卷云舒长大的,新建的童年就成长在那云下秦岭的腹地、那高山怀抱的沟岔,所以不期然而然地亲近了他。他有山水怀抱,挣脱了孤苦却没有挣脱深情的思念,告别了童年却没有告别梦里的故园。他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他的文便如涓涓溪流,汩汩有声一如他的倾心笛语。“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怀抱初心,便怀抱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心有源头活水,文思源远流长,他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更妙不可言的文章。呶,他的人生姿态就在那儿,心田譬如沃土,加上风调雨顺,还愁五谷丰登吗?我且欣欣然拭目以待!


2019年1月19日星期六

剑胆琴心——《清风·笛韵斋散文》序


罗宁


和新建相识已有数年了,他是丹凤人,曾在部队机关多年,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因酷爱书画收藏,神交了不少书画界的朋友,我自然是其中之一。


前几日,新建拿来一沓书稿,嘱我作序,诡异之间,脑子里就冒出了四个字:剑胆琴心。不是么?大漠戍边,军营笔耕,几十年来,新建练就的,正是这四个字。


然而看完书稿,我还是震惊了,祥和平静的新建,竟有这如此苦难的童年!


上世纪70年代,怀着身孕的母亲,为了给小新建摘桃子,从树上跌下来,造成了胎位不正。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在缺少医药的僻壤山村,这样的病,往往也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母亲因难产连同那个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时家里极穷,刚刚到金矿当工人的叔叔向工友借了95元,才安葬了母亲。不想母亲去世才7天,失去生活信心的父亲也留下一纸遗言,撒手人寰……可以想象,在短短的时间内,父母双亡,这对一个刚刚记事的孩子来说,是何等重大的打击啊!


收养他的外婆家,日子也很艰辛,青黄不接的春季,外婆常常要带着舅姨去讨饭,而他从小就学会了打猪草、割牛草、上山打柴。也正是在这种劳作中,他拿着一截铅笔,开始了小学学习。看到这里,我的眼前总浮现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手握着一个铅笔头,睁大眼睛,看着那简陋的黑板……


人常说,苦难是一种历练,又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面对苦难,有两种选择,或者激昂向上,挑战命运;或者萎靡沉沦,被社会淘汰。新建选择了前者。也正是这面简陋的黑板,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写到这里,我又一次想到了自己英年早逝的大哥罗铁宁,他同样出生在农村,同样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农村,何止千千万万!然而也正是他们的努力,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中国!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


以后的新建,军营滚打,军校深造,部队这座熔炉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铸造了他剑一样的胆魄;而对文学、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又融化成他琴一般的柔情,使他能够从容地倾诉对家乡、对艺术的深爱。


从新建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也许是从小缺少父爱母爱,他更懂得爱的珍贵,他把爱加倍地付给战友、同事、亲友以及自己的妻子、孩子;也许是从小缺乏艺术教育,他才格外珍爱家乡的风光,也格外喜爱艺术家笔下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珍爱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如果能用一句话概括新建,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艺术装点人生。尽管新建的文笔仍有某些不足,但他的文字透着真实与真情。也正是这样的文字,述说着他的成长,也述说着一个国家的成长,仅此一点,我也要为新建的这本书叫好,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及其勤奋好学与思考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正能量。


我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新建的胸怀将会更开阔,生活品位和质量会更高。


2013年3月28日于西安南郊

清风·笛韵斋散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丙申冬月回乡写生小记


丙申初冬,暴雪初霁,商於古道,有画事为盛。


著名画家季秀伟、宋宏伟、邢中桂、冯利明四位老师,为绘山中雪景,观之天象,佐以预报,于大雪封山之前,携写生必需物品,潜伏于秦岭南麓洛山要冲。冬日商山蟒岭,林疏木萧,泉落风鸣,山势绵延,突兀万端。四位老师由境生情,顿然胸怀万壑,笔墨直入,分秒必争皴擦点染,大美山水毕现毫端,其中乐事,无须多言……


一日方过,天色忽变,恰如暴雪预警所示,风云际会间,鹅毛漫卷,九州生寒,雪的世界,染白了天上人间。四位老师赏雪写雪画雪食雪,为理想坚守,为艺术写真,数日间,上百幅呕心力作告成。


应数月前之约,四位老师于前日转场丹凤入驻龙驹山庄,翌日,同往我故里寺坪镇白桑园村铁炉沟写生。初冬丹凤,雪拥群岭,雾绕层峦,龙吟丹水,凤翥冠山,朝阳初暑,天地澄和!由艺术家和粉丝结伴的写生团快乐成行。一行除四位老师和我及夫人王丽萍外,有高邻马少鹏夫妇在列,表哥张安良由丹凤地接陪同。


因暴雪初驻,县城至故里路阻难通,遂绕道向阳之地月儿湾牌楼河数乡镇,抵达目的地铁炉沟沟口。铁炉沟是我打小成长之地,当年人烟阜盛,小小山沟,十四五户八十口人常居,如今山村凋敝,人口流失仅剩数户八九口人。我三岁时父母双亡,到铁炉沟由外爷外婆舅姨看管艰难成长,对铁炉沟一草一木永植于胸。儿时冬月山沟天寒地冻,因贫穷人皆衣不保暖,鞋不裹脚,时常寒意彻骨,每冬皆冻伤手脚,开春解冻时,疼痒难忍。是时食物匮乏,日日饥肠辘辘,其中苦难,噩梦般如影随形。正是当初之艰辛,厚植了以苦为乐之精神沃土。离开铁炉沟后我八方打拼,虽苦不觉苦,虽难不知难,怀揣儿时梦想,身有使命,自不敢怠,砥砺行至儿时不可仰望之精神高度!正如季秀伟老师在微信朋友圈所言:“丹凤寺坪铁炉沟是藏家新建的家乡,他数次邀我来采风,他把童年的记忆当成了一生的财富。普希金说,痛苦的过去都是美好的回忆。我理解艰苦岁月的滋养,也让中年的我们有了担当与从容……”


铁炉沟路险车不能行,老师及众友当即下车,扛画板画架等物什步行入沟。沿途积雪盈盈,四野茫茫,有翠竹掩映,柿红星罗。随着前队一阵惊呼,但见峰回路转处,大片山茱萸满挂红果实,在冰天雪地里摇曳成片片红云,真真切切颠覆了老师们对冬日山景的常识!有诗为证:“茱萸红果无穷处,白雪覆竹到经年。”及至村中,早有邻里老舅以小名相唤,迎至土屋瓦房庭院,端上核桃板栗,冲上土蜂蜜,家常话七长八短,村里事一来二去!四位老师初见村庄屋舍古朴浑然,并随山势错落罗致,重重积雪间红茱萸绿山竹随意布排,秀色洋溢,墨韵天成,顿时画意诗情无处排解,无心享用山野之果,急寻佳处锄雪设座,展画布铺宣纸试墨运笔,须臾间,铁炉沟冬雪景致跃然纸上。


村里老少,见惯了画家造访写生,送水递茶者,围观惊叹者,相邀中饭者,不一一赘述。其间,我于老屋前静坐,追忆流年,想到养育之恩未报,亲人坟头柏已成荫,一阵辛酸漫过,情不自禁,浊泪倾盆。再看老屋,已是风雨飘摇,断壁残垣,危不忍看。倒是屋外翠竹相拥,古树合围,红柿高挂,外围红茱萸成片妖艳,把房子点缀成神仙府邸、妃子庄园!


看不完故乡山,喝不够门前水,忆不完当年事,舍不下村里人!一日光景,转瞬即逝!看天色向晚,急催四位老师收拾行囊,告别乡亲返回龙驹山庄!


四位老师惊叹于铁炉沟之大美,探讨了笔墨技法之表达,故里冬日景象,在他们笔下晕染升华后,将呈何样华章,期待不已!


2016年11月27日记于故乡写生归来之际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