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遗韵:沿着朱偰先生的足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六朝遗韵:沿着朱偰先生的足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勘,邵世海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612003
ISBN:978722413120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397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前插
我的一点感想
六朝考古风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它所展示的六朝历史特色和成就,有的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例如本书所陈述六朝艺术中的石刻艺术,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西方艺术融入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一种创新的具有六朝特色的艺术而闻名遐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气势宏伟的陵墓石刻,融会了希腊、罗马和佛教艺术以及中国传统的汉代艺术,经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并进行了修复保护,留存到今天,被人们誉为六朝艺术的瑰宝,成为这一时期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本书是一群对六朝考古具有浓厚兴趣与爱好的青年学子,沿着前人研究六朝艺术成果的足迹,进一步进行复核调查并梳理成对比(文字与图片)类型的考古“报告”,给人们一种新的印象,更便于深化研究。这种创造性的探索精神和方法,是值得赞赏的,对我国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参考价值。我期待着它的发表能得到有关人士的注意,也许经过时间的考验,可以证明它的探索是成功的。
2018年9月24日中秋节
自序
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这座几经沉浮的城市,迎来了史上又一次成为政治中心的辉煌,整座城市沉浸在荣耀的喜悦之中。
在“首都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留德归来任职于中央大学经济系的朱偰先生却目光紧锁,因为他从荣耀的光环里看到的是:国民政府对新首都的开发建设,正在致使南京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朱偰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的长子,他承载着厚重的家学,接继着父辈的荣光,岂能眼睁睁看着“先民伟大之遗迹,吾国艺术史上之仅存硕果”,“任其风雨飘零,霜雪剥蚀,而退归于湮没”?
由此,在工作之余,朱偰先生走上了一条长达三年的、默默无闻而又充满艰辛的古迹走访调查之路,并运用当时先进的摄影技术记录下南京城这座六朝古都千百年的文化遗存。他希望,用这些民族的灵魂和力量铸成的艺术品去感召、去呼唤人们心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而呼唤有志者去关注、保护祖先遗存下的宝贵文物。
后来,朱偰先生把调查、记录所得的成果,编写成为《金陵古迹图考》一书,并从所拍摄的千余幅照片中,精选317幅,另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书,一图一考,图文并茂,系统全面地介绍南京历史文化遗存。后来,朱偰先生又专门以图考相结合的方式,写成专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以下引用此书内容时简称为《图考》),三部著作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2015年中华书局再版。
这便是朱偰先生与金陵古迹的故事,也是被后世誉为“朱偰金陵考古三种”的三本著作的诞生背景。
80余年后的今天,南京城迎来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一轮高潮,城市轮廓不断外扩,文物古迹的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南京郊区部分村庄和农田被拆迁征用。以六朝陵墓石刻为例,石刻集中分布的尧化门、甘家巷、上坊、淳化等地,已由原本田野遍布的乡村地区变为人口密布、工厂遍布的城市新区。
有这样一群人,他(她)们是或生于斯,或长于斯,或生活于斯的年轻人,他们深爱着古都南京,他们通过走访去记录文物古迹的现状和变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层,因为这个共同爱好创建了南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交流平台——“主题南京”。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主题南京”在线下组织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南京周边的文物古迹的走访活动,沿着朱偰先生走过的道路,用脚步去丈量南京灿烂光辉的古代文明,记录文化遗产的变迁,拍摄照片近5万张(其中包括上千张航拍图)。在线上特别推出了“朱偰先生的视角”“六朝遗韵”“金陵文化遗产”等专题,展示线下活动的成果,撰写相关文字资料10余万字,并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绘制金陵古迹地图,推出了“金陵文化遗产”网上平台和手机App客户端。
走访和守护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已然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更希望通过他们的走访和宣传,让更多人关注他们身边的这些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保护这些千百年前先辈们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他们将走访成果汇集整理,并加以他们的所见所思,对照朱偰先生的著作,由主题南京团队策划,计划出版《六朝遗韵》、《金陵古迹今昔》和《金陵古迹日历》(名称暂定)三本书。
《六朝遗韵》由王勘、邵世海合著,在不改变《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原有结构的情况下,结合十多年来他们对六朝陵墓石刻的走访和对六朝相关考古资料的研读,对朱偰先生调查过的南京和丹阳的六朝陵墓进行今昔状态的对比,依据新的考古发掘和寻访发现的成果对原书进行资料的增补,并通过无人机的拍摄视角全面展现石刻周围的环境变化。
《金陵古迹今昔》由邵世海、王腾、陆晖合著,以朱偰先生《金陵古迹图考》和《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为参照,三年来遍访南京古迹名胜,一一对比,记录文物古迹的变迁,并侧重记录他们这个时代南京古迹名胜的现状。
《金陵古迹日历》(名称暂定)由王腾主编,采用图文众创的方式进行创作,以每日介绍一处南京古迹名胜的方式,通过原创的图片和精简的文字来宣传南京的悠久历史和繁盛的文物古迹名胜,也相当于一部这个时代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
这便是“主题南京”与金陵古迹寻访的故事,也是他们与南京古迹寻访“先师”朱偰先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缘分。
2018年,时值朱偰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烛光不灭,小桥通衢。谨以这三本书,向朱偰先生,以及那些在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里,为中国古代文化遗存保护而奔走、呼号,奉献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先辈们致敬。
第一章 综述
一、六朝概述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台城》是公元9世纪末,晚唐诗人韦庄在贬谪途中路经金陵时所写的著名怀古诗。
从诗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历史的云烟逐渐散去,千百年后的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六朝斑驳模糊的背影。
就让我们试着从古代的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六朝遗物出发,去回溯那个时代的历史,去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
(一)何谓“六朝”
所谓六朝(222—589),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中国南方为主要统治区域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宋(或称刘宋)、齐(或称南齐)、梁(或称萧梁)和陈。其中,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通常合称为“南朝”。六朝的京城均是现在的南京(古称建业、建邺、建康)。
历史上,将这六个朝代合称为“六朝”的传统,最早始于唐代。唐人许嵩在其著作《建康实录》中记载了这六个朝代的历史,并在序中如是写道:“具六朝君臣行事,事有详简,文有机要,不必备举。若土地、山川、城池、宫苑,当时制置,或互兴毁,各明处所,用存古迹。其有异事别闻,辞不相属,则皆注记,以益见知。使周览而不烦,约而无失者也。”
后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以此六朝作为正统编年纪事,此后,史学界即将此六个朝代并称为六朝。
(二)六朝的重要历史地位
六朝以长江以南地区为主要统治区域,与北方政权林立、战乱频仍的动荡局面相比,南方地区因远离战场而比较安定,因此,六朝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
经济方面: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大量作物种子带入南方,促进了南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此影响,以青瓷制造业、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也在南方发展起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六朝时期商业的进步和繁荣。
科技方面:六朝是我国科学技术重要的发展时期,六朝科学技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创新的高度繁荣上。六朝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创新,无论在深度层面还是广度层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在广度层面上,六朝时期,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学科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深度层面上,六朝时期涌现出祖冲之、葛洪、何承天等一众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贡献,在科学史上享有盛名的科学家。
社会生活方面:东晋、南朝时期,传统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淡化,清谈之风盛行,在社会上形成了推崇放任旷达、不拘礼法的自由个性之风。而受到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文明的影响,南方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体现出南北交流、胡汉交融、兼具鲜明少数民族和佛教文化风貌的时代特征。
文化艺术方面:六朝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继两汉之后,文化艺术的又一个繁荣时代,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文化艺术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书仅以六朝陵墓石刻艺术为例,对六朝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加以简要的介绍。
(三)重要六朝遗物——陵墓石刻
六朝时期,著名美学理论家谢赫提出了以“六法”为核心的美学主张。“六法”是指品评艺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朝陵墓石刻,特别是神道石兽的身上,对气韵生动这一美学主张的表现无疑最为充分。当代有人曾经对六朝陵墓石兽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在稳健有力的站立中,有着腾跃威武之势。在昂首阔步的挺胸中,有着矫健灵动之风。在两翼振奋的舒缓中,有着严峻沉着之感。在拙朴凝重的庄严中,有着袅娜清秀之美。
从雕刻技法来看,六朝陵墓石刻继承和发展了两汉魏晋时期宗教雕塑和碑刻雕塑的技法及水准。在细节刻画上,重视通过纹饰和形态的统一来表现石刻本身的美感。特别是六朝后期的陵墓神道石兽,其艺术水平可以说达到了形神一体的境界。
从艺术价值来看,六朝陵墓石刻,在中国陵墓雕塑艺术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六朝,特别是南朝时期,继承了汉代在墓葬前“设神道,置石刻”的礼制传统,恢复了消亡已久的“汉制”葬俗。南朝陵墓石刻在种类上,与东汉时期大体相近。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风格,也深受东汉墓葬石刻艺术的影响。《南齐书》在介绍宋文帝长宁陵石刻时有这样的记载:“骐驎及阙,形势甚巧,宋孝武于襄阳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该记载无疑暗示了南朝陵墓石刻与南阳等地东汉陵墓石刻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承继关系。
六朝陵墓石刻对后世陵墓神道石刻制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南北朝以后,唐、宋、明、清等朝代,陵墓前“设神道,置石刻”逐渐成为贵族墓葬、帝后陵寝制度的固定组成部分。上至帝后皇族,下至王侯品官,墓葬前多置放有数量不一、种类不同的石像生。
六朝陵墓石刻制度对后世最为重要的影响在于恢复了晋代以后一度废弃的石碑制度,晋代“禁石兽碑表”,六朝时期重新开始在贵族及帝王墓葬前竖立石碑,记述墓主人生平,这一制度被后世广泛继承。
最后,笔者想用宗白华先生在其《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的一段话,对六朝这个时代加以总结:“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让我们通过陵墓石刻这样一个视角,走进这个时代,去感受这个时代的无尽魅力。
二、六朝陵墓研究简述
我国对于六朝陵墓特别是六朝陵墓石刻遗存的记录和研究,最早可以上溯至唐代。民国之前,六朝陵墓的研究者,主要以史地学者或金石学家为主。
民国时期是我国六朝陵墓特别是六朝陵墓石刻遗存研究的滥觞时期。这一时期,中外学者对六朝陵墓遗存开展了历时数十载,侧重领域广泛的考察和研究活动,并留下了数量众多、成就斐然的研究著作,对后世六朝陵墓的考察和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六朝墓葬考古调查工作的积极开展,考古工作者除继续对六朝陵墓遗存进行科学考察外,对部分倒塌、沉陷、残缺的石刻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工作。总体而言,对六朝陵墓石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历史考古方向和美术研究方向,前者侧重发掘和考证,后者侧重艺术对比和研究。
(一)唐宋时期:记述六朝陵墓的位置
六朝陵墓最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学者进行过考察和探佚,代表作是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和许嵩的《建康实录》。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两部文献并非以六朝墓葬和石刻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记述对象,但是,书中关于六朝帝陵位置的记述,对后人考察和考证六朝石刻有很大的帮助。
(二)清末民初:六朝陵墓石刻专门性考察的伊始
真正意义上,对六朝陵墓石刻的专门性考察,大概始于清末。
这一时期最早对六朝陵墓石刻进行系统考察、记录的学者,是清代晚期著名金石学家莫友芝。
同治三年(1864)七月,清军收复遭战争大肆破坏后的南京。同年10月,莫友芝一家来到南京。莫友芝旅居南京的八年时间里,对南京周围六朝陵墓石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记录和研究,主要成果收录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