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志(1994-2017)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榆林市榆阳区志(1994-2017)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榆林市榆阳区志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书籍编号:30612001
ISBN:978722412542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29237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序一
地方志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1996年12月,《榆林市志》出版发行。2009年,榆阳区按照省、市要求,制定了第二轮修志实施方案。2011年7月,续修地方志工作全面展开。几年来,经修志人员苦心编纂和各方通力合作,《榆林市榆阳区志(1994~2011)》终于脱稿付梓。这是榆阳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又一件盛事,也是榆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值此志书面世之际,感触良多,欣然作序,以表祝贺。
榆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脉流长。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谱写了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1994~2011年,虽然仅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却是榆阳在世纪之交崛起腾飞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勇于开拓、不甘落后的榆阳人民,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历经市改区带来的阵痛期和国有企业逐步衰落的低潮后,调整思路,迎难而上,在理顺市区关系中扩大开放,在深化改革中加快转型,相继实施“南煤北转”和“农业立区、工业强区、三产兴区”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煤化工业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榆阳从以农业为主、传统轻工业为辅的落后县区,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较强发展活力的新兴工业县区,为进一步大开发、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和体制基础。
人们更加欣喜地看到,接续这一历史时期之后的几年,更是榆阳追赶超越、争先进位的几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区经济总量跃居全省市辖区前五,能源开发、农业农村、社会民生、深化改革、文化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综合发展实力”“最具投资潜力”和“新型城镇化质量”三个全国百强区!榆阳,从一个偏远、闭塞、落后的贫困县区,一举发展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和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核心板块。
面向未来,中共陕西省十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任务”,并将榆林的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处最具影响力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宏伟目标。作为榆林的首善之区,我们把发展高端能化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攻坚重点,全面推进各项事业追赶超越、转型升级,着力建设陕北高端能化基地主动转型示范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示范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陕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古老而现代的榆阳,正在迈着矫健的步伐,朝着建设全省综合实力强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史论兴亡,志载兴衰。这次续修的区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榆阳区人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风雨征程,涵盖了榆阳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旨在给今人和后世留下一部可资借鉴的信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它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必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达到志书应有的“资治、教化、存史、交流”的真正目的。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方志和国家正史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我们修编区志,就是要继往开来,借鉴前人积累的宝贵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智慧,尽量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就是要使生活、学习和工作在榆阳区的人们进一步认识榆阳、热爱榆阳,从而激发大家的热情和智慧,以新的理念和开拓精神,谱写榆阳区新的历史篇章。
编史修志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也是一件十分艰辛的工作。在此,谨向为《榆林市榆阳区志(1994~2011)》编纂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和给予关心、支持的人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书记 苗丰
2017年1月1日
序二
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编修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业。2009年根据省市安排,榆阳区全面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榆林市榆阳区志(1994~2011)》在全体编纂人员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历经六载淬火锤炼,五易其稿,四订篇目,三审全志,即将付梓。这是继1996年《榆林市志》出版后,榆阳地方志工作的扛鼎之作,也是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
盛世修志,志载春秋。《榆林市榆阳区志》作为地方大型资料性文献典籍,编纂过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纵述史实、横陈门类、纵不断线、横不缺项要求,全面记述了1994年至2011年榆阳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发展状况,客观反映了全区人民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伟大实践和共建美好家园的风雨征程,堪称榆阳发展史上的“大百科全书”。1994年至2011年,正是榆阳发展全面步入快车道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榆阳农业告别了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初步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广种薄收向科学种养、由封闭自足向对外开放、由单一收入向多元增收的历史性转变。这个时期,榆阳工业开始走出小打小闹、轻工业过重、重工业过轻的初级发展阶段,初步实现了工业由粗放开发向深度转化、由单家独户向园区集聚、由一煤支撑向多元并举、由低端扩容向高端增效的历史性跨越。这个时期,榆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通乡通村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实施,城乡基础设施、生态营造、镇村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个时期,榆阳文教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保障标准和城乡就业水平全面提升。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区志中都有形象生动的记述和反映,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业绩凝聚着全区人民的辛劳和智慧,这些生动伟大的历史实践是榆阳区加快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动力源泉。
进入“十二五”时期,榆阳人民在中共榆阳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勇往直前,大胆创新,主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经济发展创造了榆阳速度,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大关,跃升到榆林市第二,年均增长高达12.9%,综合实力跻身陕西省市辖区第6位,上升了5个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重大项目上百个,协议引资2500多亿元,中煤、中盐、华电、有色等中省大企业纷纷落户榆阳,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全力改善民生,投资50亿元,启动建设各类保障房27000多套,有效解决近10万名群众住房困难问题;投资60亿元,建成30所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彻底解决了城区上学难问题;投资5亿元,迁建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完成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60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社会保障财政兜底政策,实现5大类7大项社会保险制度性全覆盖,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各项工作走到全市全省前列,成为全国科学发展和最具投资潜力双百强市辖区!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主政者以志为镜,可观兴废盛衰,知是非得失,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为民者以志为师,可览家乡全貌,晓发展艰辛,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激发干事创业劲头。目前榆阳正站在转型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人民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奋力赶超,中共榆阳区委、区人民政府提出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加注重区域协调、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建设山清水秀新家园,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增强合作共赢新优势,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满足群众生活新期待的“五个更加”发展思路和到2020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市辖区前三位、全面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广大干部群众应认真读志、研志、用志,鉴往知今,古为今用,探究榆阳兴衰之由,理清榆阳利弊之要,大兴榆阳发展之计,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携手共建小康榆阳,共创美好未来!
区志编纂工作得到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参与编纂工作的同志广征博采、核实论证、穷根溯源、去芜存菁、谋篇布局、字斟句酌,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特向所有为《榆林市榆阳区志(1994~2011)》编纂工作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区长 贺利贵
2017年1月1日
凡例
一、榆阳区1988年9月前为榆林县。1988年9月至2000年6月为榆林市,2000年6月改设榆阳区。本志是1996年版《榆林市志》的续志。
二、《榆林市榆阳区志(1994~201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统一,全面系统地记述榆阳区境内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并注重反映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三、本志所记地域范围为2011年年底榆林市榆阳区行政区域,所记时间断限为1994~2011年。个别彩色照片适当下延。为使史实相对比较完整、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并与1996年版《榆林市志》科学合理地衔接,本志在篇目中对1994年以前的部分史实或数据,做了必要的追溯记述。
四、1996年版《榆林市志》,本志中统一简称《市志》。
五、本志主体:志前设序、凡例、总述和大事记,志后设附录、索引、编后记。编纂体例采取横分门类,纵述始末,纵横为主。综合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多种形式,以志为主。彩色图片主要集中于志首和志中,黑白图片、表格随文设置。
六、层次结构采用章节体,编下设章、节、子目、次子目四级,以节为主记实体。
七、文字记述除古籍引文外,一律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除个别地名、姓氏、文献用繁体字或异体字外,均使用国家颁布的简化字。
八、按“生不立传”的原则,凡立传人物系2011年年底前逝世、《市志》未记且对榆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不分职务、民族。对其他有贡献的在世人物,列人物录、人物表。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纪年采取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括注的公元纪年和人物生卒年份均省略“公元”和“年”。
十、机构、职务、地名均按不同时期的实际称谓表述。机构和专用名词过长又多次使用的,在各篇首次出现时用全称,其后用简称。
十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计量单位的记述,均按国家统一规范书写。书中各类数据均以统计部门的数据为准;未纳入统计部门统计范围的其他数据,以主管或行业等部门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十二、本志书资料主要来自部门、单位提供的专稿,其次来自历史文献、档案、报刊、专著书籍等,均经核实后载入,一般不注明出处。需要注释的,采取页末或篇末注。
总述
史地概况
榆林市榆阳区位于东经108°58′~110°24′,北纬37°49′~38°58′。地处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和榆林市横山县、米脂县、佳县、神木县毗邻。面积7053平方公里。明万里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区境。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南部为丘陵沟壑区,中西部为河谷川道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湿有异、光照充足。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无霜期160天,平均气温1℃~10℃,年平均降水量383毫米左右。2011年人口53.43万人。
榆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发现古遗址1000多处,出土了大量文物。
榆阳古属雍州,又曰朔方地。商时属鬼方,西周为猃狁所据。春秋时又为林胡、白翟地。战国初属魏,置上郡。秦为上郡。汉置上郡,设龟兹县。三国时为匈奴所据。东晋时,初属后赵,置上郡。后属前秦,又属后秦。南北朝为大夏国都统万城隶地。北魏灭夏,置夏州,设上郡。北周时设银州。后周置弥浑戍。隋开皇初改德静镇。大业九年(613),置德静县,属朔方郡。唐设银州,州治儒林。宋代,榆林一带被西夏国占据。元代为延安路管辖,为米脂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建榆林寨。成化七年(1471)设榆林卫,成化九年,延绥镇由绥德迁榆林,榆林为九边重镇之一。清代置榆林府,府治榆林县。民国初废府置榆林道。1935年设陕西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1949年设榆林市,1950年榆林市并入榆林县,属榆林专区, 1988年撤销榆林县设榆林市。2000年6月撤销榆林地区和榆林市,设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设榆阳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