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 >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西北政法大学校友总会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611983

ISBN:978722412889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7792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全书内容: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二辑)》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杨宗科


编委会副主任:王 麟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小刚(延安) 王 昕(天津) 王 俊(甘肃) 王惠玲(深圳)


王慧泽(内蒙古) 丛松平(广东) 冯兆惠(河北) 冯晓磊(山西)


邢 亮(福建) 任 际(辽宁) 刘汉文(苏州) 孙学龙(陕西)


孙珩超(宁夏) 李成业(西藏) 李华福(广西) 李国友(青岛)


李春江(云南) 杨青年(海南) 杨金平(宁波) 杨宗辉(湖北)


汪功新(浙江) 沈 萍(重庆) 张 杰(青海) 张 岩(深圳)


张大林(安徽) 张伟民(新疆) 张树贤(大连) 张高岐(渭南)


范继东(常州) 范登峰(湖南) 罗 青(贵州) 罗江明(中山)


胡 勇(上海) 贺 众(佛山) 贺 健(河南) 贾 宇(浙江)


涂 楠(四川) 崔 峰(珠海) 葛洪义(广州) 董小龙(陕西)


程相会(北京) 曾月英(深圳)


主 编:孙学龙


副主编:王敏琴


执行编辑(按姓氏笔画排列):


杜 平 杨建云 张文渊 张承兵


张艳华 张馨艺 康尔平 谢勇强


杨宗科


2017年,对于西北政法大学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这所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大学,历经抗战烽火、革命洗礼、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办学80年、本科教育历史59年、研究生培养历史38年之后,才刚迎来了她意气风发的青春华年。


从1937年到2017年,从延安到西安,从陕北公学到西北政法大学。80年的峥嵘岁月,西法大的15万余名校友,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历史使命,奋斗在祖国各条战线,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踏实的工作作风、朴实的为人品格受到社会的好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校友们扎根祖国大地,用青春作笔、以汗水为墨,书写宁静平凡而又壮丽多姿的人生故事。校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西法大精神的传承者、守望者和代言人。广大的校友像一面面旗帜,将“西法大人”的品格、素养、能力、精神展示在全国各地,铸就了“西法大人”这块闪亮招牌。


校友始终是母校最珍视的宝贵财富,母校始终是校友最难忘的精神家园。“青春都在西北政法”微信公众号由校友编辑团队运行,已经成为海内外校友的精神家园、心灵港湾。微信平台推送的一篇篇文章,承载着每个校友的青春记忆,书写的是广大校友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在《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二辑)》书稿中,既有校友们对美好求知时光的回忆,也有校友们对职业生涯的记录。这些鲜活的、美好的、真诚的文字成为全体西法大人共同的记忆。母校情、师生情、同窗情在字里行间流淌,成为连接母校与校友心灵的永远无法割断的纽带。


岁月的激流冲蚀着生命的河床,但关于母校的记忆却一日日泛出越来越温暖的光芒,点点滴滴的母校音讯都在拨动校友们的心弦。在建校80周年之际,数千名校友不惧路途遥远、不计工作繁忙,齐聚古城西安,建言献策,捐资助学,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在母校有需要的时候,都有校友坚定而有力的支持。在此,我代表西北政法大学全体在校师生对广大校友们对母校的倾情关心和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80岁,对于自然人来讲是杖朝之年,垂暮之年。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恰英姿勃发、风华正茂。经历80年的涵养积淀,西北政法大学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为矫健的步伐,向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奋斗目标奋勇迈进。


此为序。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恋恋青春:我的西法大


张纵华


走过千山万水,看淡雨露风霜。纵意红尘古道,还念烟雨斜阳。当时间把一起的日子推得越来越向从前,我也越来越发现,你对我的重要。但是从没想过,会这般惶恐、这般忐忑、这般胆怯又这般期待。


飞机落地,看到“西安”两个字,心跳便加快了。


我在酒店窗口,看到并不熟悉的南区校园,竟一步也不愿挪动。她所在的地方就和母亲一样亲近啊,想靠到她怀里,告诉她这些年我有多努力、有多辛苦,让她告诉我已经让自己变得美好很多;又仿佛是初恋一般的心情,那时候,我笨拙,你也没多好,岁月淘漉,只记得自己在你面前青春正好。


当我半仰着头,看着北校区大门口我们见证更名的校牌,眼睛有泪水充盈,我还是我,她还是她吗,她还是她,我还是我么?我在长安南路边踟蹰再三,不敢轻易靠近我生活了七年的校园。我怕看到她很让我熟悉,也怕看到她会让我陌生。


行政楼前,依旧是樱花红破春满地,教工餐厅,木绣球开青绿花,那执手前行的老夫妇呢,虽说已经变成了搀扶,他们还在慢慢细聊。


法牛前面问我要电话号码的男孩子,早不知人在何处;在图书馆给我写字条想交朋友的那位,也读完博士教硕士了;北楼给我占座位的男生,曾经吓得我好几周不敢去上课,听说现在也是独当一面的资深司法者;研楼传达室的阿姨不知道换过了几个,进门前,我说“阿姨,我回来了”,她竟然笑着点头,也许只有研楼的女生才会叫30多岁的女子“阿姨”,当我意识到我正是当阿姨的年纪时,已经走到了当年的教室外。


庞大的信息资料查询馆舍,被我时常枯坐的自习室取代了;图书馆的刷卡仪器,把一楼守门师傅代替了;而常常在我梦里出现的黑泥操场,竟然是塑胶材质的了!终于明了为什么别的学校卖掉老校区会有那么多校友反对。那是感动的根系繁殖的地方,那是深爱发芽长高的地方。每走一步,踩着的都是回忆;每看一处,都庆幸着,她只是变得更好。我们记忆的归属还在。


可能只有在年纪渐长的时候,才能体悟什么叫深爱。


南校区“恋恋青春”的石头背面我没有看,我想署名应该是有些经历的人。湖边晨读的身影,我的眼里看着、耳里听着,那是读书技巧不足时候的我啊!


我询问路边摆摊做支教的社团:“师姐要拍照,你们要不要挡着脸?”那群孩子瞬间领悟,齐齐地给我一个背影,我笑着拍下了他们的背影,喊给他们:你们要不要这么可爱!


看到横幅上面写着“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想拉条横幅!”,这就是西法大人的率性吗?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想静静地在校园走走,不管南区、北区,不管广场、教室,我在找记忆力的味道。


凝眸处,都有自己的影子;昂首时,轻拭眼边湿润。


年轻时,在找去处。年纪大起来了,要看看来处。找当年的自己,对照现在的自己,定义未来的自己。


“恋恋青春”对面,就是“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叩问内心,我所坚持的,原来就是学校潜移默化到我们心里的。


8年后的今天,我跑过去抱住我们家不老的喻老师,她的容颜不老。80年后的今天,祝愿我的西法大,青春不老!


(张纵华:法学一系1998级,刑事法学院2006级校友,现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

60年代校友的大学记忆


王向东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离开母校将近半个世纪了。但时空隔不断我对母校的情思,蹉跎岁月磨灭不了我对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在此只能简要地回忆一些生活片段。


我是1960年考入母校的农村学生。经历了西安政法学院和西北政法学院两个发展阶段。按照学制,我们这一级新生应当是1964年毕业,但因困难时期放了一年长假,故推迟到1965年毕业。后根据有关规定,仍按1964年毕业对待。


我入学时的专业为中共党史。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成了政法学院的主课,原属政治理论范围的党史系、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成建制地转为政法系。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记得在新生入学和开学典礼上,校党委书记王云说过,我校是党校性质的学校,要把培养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放在重要位置。据此,我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学习上继承和发扬抗大精神,培养好的学风。那时我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几部重要立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等还没有制定,政治理论课主要学习马列、毛泽东思想原著,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资教和学,只是编印一些讲义和制定一些参考书。尽管如此,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非常刻苦认真。公共课在大礼堂上大课,几个系的学生在一起,大家认真听,仔细记。课后互相对笔记,补充、纠错。晚自修时间,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宿舍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课后以班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同学们围绕主题,认真写好发言提纲,热烈发言,各抒己见,甚至激烈争论,用有理有据的翔实资料说明自己的观点,达到共同提高。大家非常珍惜学习时间,礼拜天很少上街,抓紧时间研读。


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作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学政法的学子来说,联系的实际是参加政治运动、搞阶级斗争。参加的两次社教(亦称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四清”)运动,离开学校,深入农村,历时长、记忆深。


我第一次参加社教是在1964年春,为时两个月左右,是在西安市雁塔区永宁公社,带队老师是柴琦。第二次是1964年10月至1965年5月,参加了以王云书记为分团长的汉中西乡县社教。在那条件非常艰苦、交通十分闭塞的穷乡僻壤——西乡县高川区两河口公社三合大队,带队老师张效友、赵炎和我们共同度过了难以忘记的七个月。


说条件艰苦,主要表现在:


吃:进队不久,有的老乡就没有粮食吃了。我们走的是穷人路线,除村干部、中农成分的人家不去,剩余供吃派饭的困难贫下中农户比较少。我们就跟供饭人家同甘共苦,吃的是拌了糠菜加碎米的混合饭。一天两顿,三角钱,一斤粮票。还要和老乡一起同劳动。晚上开会开到很晚,经常是饿着肚子睡觉,没有地方可买食品。按照纪律,也不允许买。在中央出台“二十三条”后,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加之供饭户的扩大,这种情况始有改观。


住:贫下中农家房舍简陋、低矮潮湿。为了同住,我们就帮房东打扫卫生、改善环境,只要安一张竹床,能睡就行。


行:这里山大谷深、山路崎岖。内查外调,翻山越岭,徒步跋涉。老乡祖祖辈辈靠肩挑背扛走羊肠小道。至于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更多了。好在有带队老师的帮助,很快也就“入门”了。


就这样,我们凭着一腔政治热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真改造主观世界,坚持和贫下中农“四同”,谁也不言苦,不怕难。张老师和赵老师以身作则,对我们传帮带,指导我们做群众工作,搞调查研究,教我们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工作上、思想上严格要求,政治上、生活上爱护关心,同甘共苦。既是良师,又是益友,难以忘怀。


三是勤工俭学,劳动爱校。刚入学时,图书大楼还未竣工。我们就积极参加建设校园义务劳动。用双手磨地板,用铁锨挖土平整校园地基环境;帮助图书馆整理图书、资料;到长安县运回过冬蔬菜和铺床的蒿草;到淳化县劳动基地劳动生产;到乾县等农村参加麦收;等等。既增强了劳动观念,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又培养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增进了对母校的热爱。


当时,特别是60年代初,物质生活比较贫乏,同学们生活都很朴素,有钱不乱花。我一学期的零用钱只有50元左右。难得进城办事,一般都坚持步行。但学校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周末在南楼饭厅举办舞会,吸引了外院、师大等校的同学前来共舞。经常举办体育比赛,同学们自觉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校团委书记徐元贤亲自抓院文艺团活动。我是戏剧队成员,曾和同伴一起为全院师生献演过现代戏。


如今,时代不同了,但母校培养我们艰苦朴素、理论联系实际、克难求进、刻苦认真、严谨好学、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未过时,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


过去与校友见面的机会极少。1981年上半年,我受组织委派到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时,拜访了部分在京工作的同级校友,并邀他们与来京学习的各地校友在干校合影留念。随后,在北京朝阳区法院工作的校友党春元出差途中来过我家。1994年秋,我代表常州市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拜访了我的同班同学李志琴,并通过李志琴邀约常建国、梁爱文、党春元等一聚。


谢谢常州校友范继东先生,在他的积极筹划和精心组织下,2008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西法大”在常校友联谊会,我才知道现在常州竟有六七十名校友。在校友联谊会成立大会上,我被邀请担任顾问,并有幸见到了前来指导的杨宗科副校长。从此。我通过校友联谊会、校友工作办公室以及时常收到的校友报,和校友、母校重新建立起了联系,感到非常开心!在联谊会上,面对常州这批年轻有为的校友高举酒杯一声声称呼我为“王老”,我感慨万千!想当年我只身来到常州,现在有这么多校友来相聚,这背后有多少深刻的内容值得思考啊!我为法治国家祝福,为母校祝福!也为母校自豪!


(王向东:原名王西文。曾先后就职于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法院和公安局。1997年退休后,应邀在常州市法学会担任秘书长,承担《法学杂志》编辑工作。2008年第二次“退休”。)

那些年,被误读的西北政法


Jean


西北政法是五院四系之一,但相比较其他兄弟院校,它被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