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长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静听长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小洲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611972
ISBN:978722413117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0704
版次: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读《静听长安》(代序)
朱鸿
立冬前后,我断断续续读王小洲的散文。我还一边读,一边想,希望有一些概括和提炼。
此书所收作品,涉及内容比较芜杂,不过芟叶剪枝,会发现长安的民俗和乡情是其主干。我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长安人,兴趣当然也在这个范畴。散文以乡情和民俗为材,其来尚矣,不过五四以后才发达起来。鲁迅、周作人、梁实秋和汪曾祺都是在这个领域稼穑的大家。陕西散文也不缺这个方面,而且正是乡情和民俗的写作使一个又一个作家得以立身。置王小洲的作品于斯背景,他的散文也就有了来路。
虽然以民俗和乡情为材,此书仍有别异之处,这就是,它的民俗和乡情多以饮食表现。凡面条、麻食、老鸹颡、麦饭、榆钱、饺子、凉粉、蒸饭,醪糟、酒、茶、白水,一一道来。作品之生动,在于有画面,有气氛,尤其有感受,因为这类饮食小时候用,现在仍在用。表现饮食,并非孤立介绍,恰恰相反,是把饮食融于生活之中,或是通过饮食反映了生活。饿了吃榆钱,渴了也不喝白开水,因为喝白开水反胃,要呕吐的,都是颇具个性的体验。把麻食分为勤麻食和懒麻食,自己缠着母亲要吃搓麻食,就是勤麻食,也很有意思。
此书还收了一些农耕生活必须存在的角色,包括麦客、杀猪匠、骟匠和赶脚猪的老头。这些作品直入农耕生活的深处,正统文化往往是会忽略的,但如此角色却含有稠厚的文化信息,当归人类学。马四伯父子及苍苍芦苇的故事,也自有攻心的力量。
王小洲的散文,烟火气很重,世俗气很重,我以为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语言流畅,不事雕琢,显出一种天然和本色,不也是一个特点吗?
散文易作而难工,此为作家和学者的通识。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必须努力。我也愿意邀请王小洲及同道共同努力。是否响应,也未可知。不管响应不响应,反正我是要努力的。
2019年1月20日于窄门堡
(本文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壹 长安风味
春天的荠菜吃的是新鲜,冬天的荠菜吃的是味长;春天的荠菜吃的是希望,冬天的荠菜吃的是回忆;春天的荠菜吃的是活力,冬天的荠菜吃的是积蓄。
关中面食
常言道:“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南方多水,北方多土;南方水广,北方土厚;水适宜栽稻,土适合种麦。故而,一般来说,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
南方米食的种类屈指可数,除了米饭、米粉、米糕、米线等,一般人很难再说出其他的做法来。相反,北方的面食则种类繁多,仅“大牌”面条就有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北京炸酱面、吉林延边冷面、陕西臊子面和面等。陕西的黄土厚,最适合于种麦。相传商代,山东半岛的莱国就种麦子。周人始祖后稷在邰地教人稼穑,周人秉承祖业,一直很重视种植。西周初年,岐山的周人就学会种麦子,迁都丰镐以后关中平原开始大量种麦子。战国时秦国的郑国渠修成后,“西引泾水,东注洛水”,有利的灌溉条件就让关中成为天下大粮仓,也成了最早的天府之国。多个朝代相继在长安建都,造就了长安千年古都无与伦比的地位。麦子成了关中的主要农作物,面食自然成了秦人的主食。
关中人爱吃面,离不开面,一天不吃面就好像没吃饭,三天不吃面就犯困,没精神,像霜打了一样。关中人吃面上瘾,天天吃面也不腻,一天三顿吃面都不嫌烦。外地人调侃关中人吃饭是“米汤面,面米汤”,总不离面。关中麦子三年两熟,受土时间长,汲取了黄土的精华,因而麦面吃着实在,吃着瓷实,吃着耐饥。用关中人的话来说,吃一顿面,哪怕三天不吃饭走到人面前也能打个饱嗝。吃了面浑身舒坦,有着使不完的劲,出不完的力。
面条吃着男人长个子,因而山东半岛有山东大汉,陕西有关中大汉。关中的面种类更多,按做法分为拉面、扯面、擀面、揪面、挂面、卤面;按吃法分为干面、汤面、炒面、烩面、拌面;按汤的种类分为清汤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按形状分为旗花面、棍棍面、裤带面、丁丁面。关中有名的面食有岐山臊子面、长安臊子面、户县摆汤面、户县软面、礼泉烙面、合阳踅面、杨凌裤带面、耀县咸汤面、灞桥丁丁面、澄城手撕面、三原拨刀面。
关中面食虽然很多,但是关中人最爱吃的还是面。说起
面就想起了一个辈辈口口相传的古老谜语。谜面是“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东一扭,西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着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钩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谜底就是
面的
字。我刚学会认字时候大人就教会了这个谜语,只是
字太难写,老也写不会。据说陕西方言
字是笔画最多的汉字,也是最难写的汉字。其实,它是民间流传的合体字,属于文字游戏式的字形拼合,在字典和字库里都没有收录,但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陕西文化。
面薄了不耐煮,厚了嚼不断,薄厚适宜略带一点膘,吃着柔软又有嚼头。下到开水锅里,大火煮上几开,稍稍捂上一会儿。喜欢吃过水的,就捞到面盆里用冷水冰一下,盛进大老碗,穰穰的另另的。喜欢吃黏络的,从铁锅里直接捞到青瓷老碗里,热腾腾的黏黏络络的。配上葱蒜,放些油泼辣子,白是白,红是红,青是青,不吃看着都是香的。端到街上,圪蹴在房檐下,或者站在石头上,或者蹲在碾盘上,用筷子高高地挑起一根面条,放进嘴里吸得出溜出溜的。嘴角流油,嘴唇发红,满嘴葱蒜香,满头大汗,吃得痛快,吃得刺激,吃得够味,吃得酣畅淋漓。关中人讲究原汤化原食,吃面一定要喝面汤。面汤里的都是精华,人们调侃面汤比面更有营养。吃饱了,喝胀了,浑身都是舒坦的。稳稳食,谝一会儿闲传,吼一段秦腔,过瘾得很。大口吃面,大口喝汤,大声吼秦腔。这就是关中人豪爽的秉性,这就是赳赳老秦人的风采。
擀面是女人的本事,面条是男人的面子。在传统社会,关中女人擀得一手好面,就能找上一个好男人,就能赢得婆家的尊重。男人有一个会擀面的女人,就是男人最大的荣耀,也是男人最大的幸福,会擀面的女人为男人挣够了面子。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会擀面仍然是让人佩服的技能。
城区的老街有一家面馆,老板娘面擀得好,吃着香。来吃面的006都是回头客,吃了一次还想吃第二次。面馆门店不大,招牌有点斑驳,桌椅也半新不旧,调侃的人们给这家面馆起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脏又香”。一传十、十传百,“脏又香”就传开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脏又香”很快就誉满全城,来品尝的人络绎不绝。十平方米的小店,人老满满的,有的客人索性端起碗,拉起小凳子坐在道沿上有滋有味地吸着嚼着,吃相憨态可掬。店门外几位老主顾散漫地站着,耐心地等着,引来众人好奇的目光。
面很筋,吃着有嚼头。吃了
面的关中人骨子里也有根筋,有着一股犟劲,做人做事都很硬气。认准的事一干到底,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百折不挠,哪怕头破血流,哪怕粉身碎骨,撞了南墙也绝不回头,人称“关中楞娃”。正是关中男人的牛犟和楞劲,才让当年日寇的铁蹄止步在中条山,被挡在黄河以东。
面很宽,吃一口几乎塞满了嘴,它如同关中人宽阔的胸怀。关中人有海纳百川的气量,有兼容并包的胸襟,滋养了汉唐雄风,成就了汉唐的辉煌。关中人有着宽阔的肩膀,忍受着民族的苦难,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传承着民族的星火。
面很瓷实,经过了千擀万擀。关中人像
面一样瓷实,实在得一勺一碗,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说话时恨不得掏出心窝子,一是一、二是二,绝不藏着掖着,更不口是心非;实在得说话从不拐弯,直来直去,端南正北,如同西安的城墙,立着一丈二,倒了还是一丈二。
面是关中人的物质财富,秦腔是关中人的精神财富。它们是关中人的胎记,是关中人抹不掉的记忆,是关中人永远的符号。它们融进关中人的血液,渗入关中人的细胞,成为关中人的基因。无论在天南海北,无论在大洋东西,都不会丢掉。丢掉了
面和秦腔,关中人就没有了根,没有了源,也就找不到家了。
长安事酒
无酒不成宴席。从前长安乡下无论红白喜事,招待亲戚朋友,酒是少不了。农民口袋里羞涩,买不起太多的白酒。乡间约定俗成,早上臊子面前吃“定碟子”(周围一圈牛肉、头肉、火腿、莲菜、油豆腐块,中心是凉拌豆芽,顶上一只八瓣的煮鸡蛋花)时喝白酒,下午吃“十二件子”或者“十三花”时喝自家酿的事酒。
事酒,顾名思义就是为过事而酿造的酒,《周礼》郑玄注云“事酒,有事而饮也”。长安事酒是长安地区乡村农民过满月,订婚、结婚,去世、三年,盖房立木、上楼板、打现浇,过年、过会时,自己家里酿造的一种酒。长安事酒,说起来是一种黄酒,用米或者麦子加上“大曲”(做酒的酒曲)发酵酿造而成的,颜色发黄或者黄褐,甘甜清香,没有白酒的辛辣,喝着十分爽口。
长安事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周礼·天官·酒正》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是三酒之一。事酒色味俱佳,是难得的酒饮。割麦时节,男人们汗流浃背地走进家门,喝上一碗事酒,顿时清凉,渴意饿意全无,乏气解了大半。
酒这东西说起来也怪。喝酒要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想醉却喝不醉,心情糟透了时两杯三杯下肚就醉成烂泥。遇到喜庆事、高兴事,痛痛快快喝上几碗,喝他个一醉方休,喝得满脸通红,满嘴酒气,十杯八杯就是不醉。乡间人说“耍钱图赢,喝酒图醉”。有了烦心事、忧愁事,几杯下肚,一会儿就醉得不省人事,如同死了。原本借酒消愁,醉醒后谁知愁上加愁。喝酒还要看对象,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几杯醉。
酒场就是人场,酒品就是人品。豪爽的人,一饮而尽;扭捏的人,半饮半就;大气的人,滴酒不遗;小气的人,积酒不少。有人以文会友,有人以酒会友。有人酒后兴奋,话语滔滔不绝;有人酒后头昏脑涨,倒头就睡鼾声大作。常言说,酒后吐真言。醉生梦死无所顾忌,平日里不敢说的实话,不想说的真话,不愿说的心里话,不该说的公正话,靠着酒劲全部竹筒里倒豆子,一五一十说出来。酒醒之后,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别人提起,自己后悔挠腿。后悔也为时晚矣,说了就说了,反正是酒话,已随酒而去。
在老家,家家都会做事酒。不过同样做事酒,口感却大不相同。对门五爷做的事酒最好喝,五爷是村里做事酒的老把式,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每一个儿女结婚出嫁,他都要提前一年做好事酒。做好后,埋在后院的红芋窖里。经过窖藏,有了地气,香得多,醇得多。五爷做酒很讲究,用的麦子是上好的白小麦,大曲是自己亲手扎的,水是村里凉水泉的泉水。五爷做事酒有点与众不同,在封缸时,还要特意放些柑橘皮和一块上好的肥肉。开缸时,那事酒红红的,透亮亮的,闻着都醉了,满巷子飘着事酒香。端起一碗一饮而尽,那种爽劲甭提了。
做事酒之前首先要制曲,俗称扎曲。大曲的好坏决定着事酒的质量。扎曲要经过炒药、磨粉、和曲、踩曲等几个环节。大曲要用到乌药、白芷、陈皮、细辛、当归、甘草等30多味中草药。乌药需炒熟,碾碎和其他中草药拌在一起。炒乌药的火候一定要拿捏到位,炒得生了虽然酒很香,但是有毒,喝了以后浑身发麻,严重了还会死人的;炒得过了,酒就没有劲。我是领教过生乌药事酒的厉害的。二十几年前,一位初中同学结婚。席间事酒很香,一时贪酒多喝了几杯。谁知回家的路上浑身发麻,脸上的肌肉直抽搐,上下牙齿直打战,像发摆子一样。身子奇痒,仿佛千万条虫子在我的血管里、肌肉里爬行。母亲见状烧热了炕,让我在热热的炕上睡了整整一下午。直到夜幕降下,明月西悬,群星闪耀,我的身体才恢复了。
做事酒,产米的地方用米,产小麦的则用麦子。米酒需要浆米、蒸米、晾米、和米、入缸和发酵等过程,最关键还在于晾米。浆米,就是用清澈甘甜的泉水把做酒的糯米浸泡,待米出了浆,淘洗干净。做事酒关键在晾米,米的温度晾至25℃即可。添加适量的大曲,搅拌均匀,装入瓷缸,封好缸口然后放入恒温20℃左右的阴凉处。大约20天,事酒就熟了。
东大落驾庄王家是做事酒的专业户,祖祖辈辈做酒。据说王家的大曲方子秘不示人,乌药等中草药比例与众不同。每次做事酒之前,王叔父子都要虔诚地去鸠摩罗什译经的草堂寺烧香,而且动身前还要沐浴更衣、祭祀酒神。也许是王叔父子的虔诚感动了酒神,也许是神仙也想喝好酒,总之他们每次做的事酒都很好。酒香不怕巷子深。王家的酒坊名曰醉仙居,方圆百十里都很驰名,西安城里的好多人慕名而来,一个人每次都买好几桶。春节前事酒供不应求,王家父子忙坏了,也乐坏了。秦镇长安居和蒲家事酒也不错。每过上一段时间,我都会到那里,喝上一壶事酒,吃上两碗凉皮,那种“品麻”,给个皇帝都不当。
事酒伴着长安人从满月、订婚、结婚、去世,直到去世三年的整个一生,伴着长安人盖房立木、上楼板、打现浇、过年过会的每一件大事。长安人的生和死、长安人的哭和笑、长安人的喜悦和成功,都在事酒里。
开席了。乡党,喝事酒走。
麻食
沐浴着春光,嗅着泥土的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