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漫年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情漫年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赵景莲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01
书籍编号:30611964
ISBN:978722412986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7059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名家文集
在心路中行走——序赵景莲散文集《情漫年华》
李玉胜
罗兰说:“人生应该有两盏灯,一盏是勇气的灯,另一盏是希望的灯。”
捧着景莲大姐厚厚的散文集《情漫年华》打印稿,我有些诚惶诚恐和不知所措。人的创作和奉献超越时空的隧道,任何阻力和障碍都阻挡不了人对美好生活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和追求,情在无声中宣泄,爱在悄然中释放,为生命呐喊,为生活欣慰。
景莲大姐是一名银行职员,工会工作是她一生事业的里程碑。一生勤奋肯干,硕果累累。她自幼酷爱文学,热爱写作,奋笔疾书,为生活而歌,为梦想执笔。根脉扎大地,源头活水来。她集成一生的奋斗历程,在感悟和感知中形成了这本朴实无华的作品集《情漫年华》。
作品集共包括了《红色渊源》《人生感悟》《春天抒怀》《恩师引路》《怀故思亲》《家国情怀》《岁月匆匆》《异国风光》《本土游记》等九部分散文,还有一小部分为短篇小说,这些凡中见奇的篇章都浓缩了她一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心路历程和肝胆赤诚。
“人生犹如一程跋山涉水的旅行,有在风雨中摔打、拼搏的痛楚,也有享受阳光和笑看百花盛开的快乐。苦亦罢,甜亦罢,都是财富,让人回味无穷。”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所有的散文都体现了一个“真”字和一个“情”字。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故弄玄虚的矫揉造作,只有真实的叙述和细心的描写。接地气的生活故事,给人以心的洗礼和爱的升华。可以说,从她的散文中可以看出她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不一样的生命历程。行走在心路中,搏击风雨、去伪存真,把生命的真谛和生活的真实书写在精彩的人生中。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对苦难和坎坷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她用真诚探寻到普通人的别样人生。超凡与脱俗中,思想的境界于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
一切的感悟和一切的认识都源于她对这块土地和生活的挚爱和深思。苦难不是灾难,它是一种财富,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拥有都来自情感中的丰富和内心深处的积累。
《情漫年华》虽然称不上是一部绝世佳作,甚至语言和逻辑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依旧是一部耐人寻味、感动人心的正能量作品,能启迪无数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吃亏是一种境界》一文中,她就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处世哲学,它教会每个人在人生关键时段要走好要紧的几步,只有奋斗和拼搏,才有收获和幸福。
在人的经历中,往往都有着挥之不去的伤感和痛苦,但你时刻要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复杂多变的生存世界,在你的生活中注入一些新的活力,你才能走出低谷,走出痛苦,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和不一样的生活。
人如果失去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失去了希望。唯有在生命中点燃希望的火把,才会有勇气负责任地生活。山路弯弯,灯火通明,希望就在前头。
其实,希望是发自心底的一种表达方式,抑或是一种情愫。从昨天到今天,从坎坷到坦途,有风、有雨,但也有阳光和鲜花。
景莲大姐就是这种生活的追求者,她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用凡人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观察人生,观察世界。不管是写生活,还是写人物、写事件,她都触碰到了人的内心世界,从细小的变化中去寻觅大千世界中的闪光点和世纪彩虹!
坚定的信念、促使景莲大姐在心路中奔跑,时光如逝,岁月流金。珍惜生命中的那一瞬深情的大爱和悄然的自觉,这些都是对生活和生命的助推。
当然,由于是业余作家,作品难免良莠不齐,对语言的把握、寓意技巧的使用、形散而神不散的专业控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散文空灵的程度仍有一段路要走。提升的空间和学习的深度都是景莲大姐要在今后的写作中要注意的方面。要在漫长的爬格子路上,砥砺前行,奋斗终生。
但就凭她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相信她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定能不断上台阶,攀高峰。因为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足以证明她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态度。
《情漫年华》,从感情的角度升华着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小故事和小人物的命运以及耐人寻味的生活对人生的冲击感悟是不寻常的创造力和推动力。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不管走到哪里,她都不忘对人生的深思、对生活的观察、对细节的捕捉。小角度切入、大角度释放的写作方法,灵活地释放着她内心中凝聚的巨大情感能量。从另一个侧面说,景莲大姐的散文还有许多独到之处。从众多的散文篇幅中能窥探到景莲大姐内心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内心世界很博大,胸怀很宽广,情真,意真,文更真。人亦真来文亦真,情到之处泉水涌。
梦在悄然中,情在无限中。但愿我的这段文字能为景莲大姐前行的道路上提供星火之光。
作者介绍:李玉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延安作家》执行主编。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生命放歌》《生命如歌》,报告文学集《厚土荡歌》等著作。
红色渊源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历史名城,从过去的战火纷飞,到现在的繁荣昌盛,它历经沧桑,今天宝塔依然高耸,延河依然清冽,在岁月中沉淀的延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把延安建设得更好。
2018年新春阳光明媚
寻梦梁家河
陕北高原,雄伟浑厚,大气磅礴。红色的土地注定要承载伟大的历史使命。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十三年,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相隔二十年后,随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厚重的陕北黄土高原,它向世界讲述梁家河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在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下乡潮流中,习近平来到了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插队落户。那年他15岁,是十几个知青中最小的一个。在这里他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开始接受劳动锻炼,一干就是七年,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殿堂,当初这个坐落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普通而偏僻的小山村——梁家河,今天却能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一起。这里曾经没有充足的物质,但却闪烁着知识的亮光。没有公路和现代化的建设,但却燃烧着理想的火花。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成了新时代精神的旗帜和指引。人们通过这里一山一水、一家一户的变化,可以看出当年知青们在这里奋斗的人生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他们走过的路、干过的事都成了当今人民赞不绝口的红色故事。尤其对现代的年轻人真是一部理想颂歌的活教材。历史向世界讲述的梁家河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1
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带着青春的梦想,带着满腔的革命激情,来到了这块贫瘠的黄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里山高坡陡,农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的、住的都和城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就在这种情况下,一道道难关摆在他面前。首先,生活上的不适应,使他当初那饱满的革命激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住的是山根底下的土窑洞,睡的是土炕,吃的是玉米窝窝头、喝的是稀米汤。尤其到了晚上,山村的蚊子、跳蚤就造了反,咬得他彻夜难眠,满身生疮起包,实在是难以忍受。这是他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其次是劳动关。梁家河耕种的田地,大都在山坡上,一年从耕到种、施肥、除草、收割,没有一样不爬山的。艰苦的农活,一次次考验着这些北京娃娃们幼嫩的肩膀。给山上送粪,看着社员们挑起来担子格外轻松,可担子搁到他们的肩膀上就感到格外吃力。尤其是农村的文化生活,一穷二白。看不上电影,洗不上澡,唯一能解闷的就是从北京带来的那一大箱子书。这里一下子没有了城里舒适的生活,最关键的是顿顿啃窝窝头,有时还吃不饱。在这期间,他曾经一度动摇过,想逃避这个令人难熬的现实。随后回到北京,他就给家人说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去陕北。可是,这种想法没有得到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支持。在亲人们的劝说下,他想到了父辈们当初为了闹革命,在陕北这块红色土地上,一天面对的是连天炮火,生命不保,饥不择食。现在虽说是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可是再咋说也比过去好多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又回到了陕北,回到了梁家河。这次回来后,他的思想认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扎下根,沉下身,好好干一番事业。从此,他跟社员一起上山劳动,头顶烈日,汗滴禾土。社员担粪,他担粪;社员除草,他除草。天阴下雨他和村民在窑洞铡草、喂牲口、拦羊,什么活都干。一年四季,从播种、留苗、除草、施肥到成熟收割、碾打,他样样不误。给山上送肥,村民心疼他,故意给他装半筐粪,他却夺过锨把儿把两个筐子都装得满满的。有很多村民看到他肩膀被担子压得又红又肿,手上、脚上全是血泡,非常心疼,可他硬是一声不吭,坚持参加各种劳动。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磨炼,他从一个什么农活也没有见过、什么都不会做的念书娃,愣是锻炼成了一个肩能挑、背能背、手能提的西北汉子。特别是每年收麦的时候,他能肩挑二百多斤的麦捆,一口气走十里山路不换肩。在这里他不仅学会了干各种农活,还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做饭、缝补衣服,包括蒸团子、擀面、熬米汤、腌酸菜等他样样都会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后生。
思想通了,干劲就有了,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原来天天面临的和跳蚤、蚊子的战斗,现在对他来说,都变得无所谓了,咬紧牙根一忍二扛,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在生活方面,尽管当时农民都不富裕,但都对他予以很多方面的照顾,特别是在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乡亲们怕他一个人吃不好,就隔三岔五给他做一些好吃的送去,你端一碗酸菜,他拿两张玉米面饼子,习近平吃得非常舒坦。他把梁家河村民当亲人,梁家河村民把他当儿子。他们水乳交融,亲如一家。
1
知识青年的到来,给梁家河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尤其是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后,除了接受锻炼以外,学习则成了他在当时环境下的唯一诉求。他来时就带了重重的一大箱子书,这些书成了他汲取知识的精神家园。当时,尽管农村条件十分艰苦,体力劳动又非常繁重,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学习。白天上山劳动,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坚持不懈学习时事政治、阅读各种书籍。有时为了能借阅到一本好书,他不惜徒步三十多里。读书像一道曙光,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他不仅自己学,还带动了当地的好多年轻人跟着他一块学。时间一长,不知不觉他的住地就成了全村的一个中心。每天晚上,村里的老老少少都爱往这里聚集,听他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讲外边的形势和一些时事新闻。这些事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无形中就给梁家河人灌输了新的思想,渗透了新的观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他用知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向农民宣传了时代的发展信息。从此,村民谁家有什么事,都爱来和习近平探讨,都认为他是有知识的人,对事情的看法就是不一样,甚至包括队干部有事也来和他商量。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也是他做人的魅力所在。
知识改变生活,也改变着习近平的思想。他不甘心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他从心底里萌动着试图改变梁家河村落后面貌的念头。他在劳动中,把自己在书本和报纸上看到的和学到的各种科学知识,不断地灌输给村民们,想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改变本村的落后面貌。比如,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他就自费到绵阳去学习,回来后就成功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老百姓的照明和做饭问题,村民们都为能有这样一位好青年感到欣慰。对此,《延安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取火记》做了专门报道,陕西省在梁家河召开了沼气建设现场会,梁家河建沼气的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坚定信念,是习近平在农村接受锻炼和教育的一大成果。尽管因为受父亲当时被监管的影响,他入团、入党屡屡受挫,但他决不灰心丧气。插队以来,他坚持先后八次写入团申请,十次写入党申请,最终于1974年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理想定格在为党、为人民而奋斗的事业上。他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挑起了改变梁家河全村落后面貌的重担,带领全村村民开始整修道路、修梯田、打土坝、挖水井、植树造林等,给群众办了不少的好事和实事。时至今日,乡亲们还清清楚楚记得,打土坝时,首先要清理河床里的冻冰,习近平不顾天寒地冻,挽起裤腿第一个跳下去铲冰;打水井时他带头在冷水里奋战一个多小时,清理淤泥;办沼气时,为疏通排气孔,粪水喷了他一脸。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都被梁家河村民牢牢记在心里,至今念念不忘。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把组织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无偿送交到地区农械公司,给大队换回了一辆辆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他还先后给大队办起了医疗室、铁业社、米面加工部、缝纫社、小卖部等便民服务机构,大大方便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滴滴汗水,一串串脚印,印证着梁家河大大小小的变化。从知青插队以来,梁家河的发展史就是知识青年的奋斗史,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