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在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新生入学教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翱翔在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新生入学教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建安,齐华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8-01
书籍编号:30611961
ISBN:978722411257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1518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编委会
主 审 丁养斌 雷亚萍
主 编 李建安 齐 华
副主编 姬洪波 张 英 牛迎宾
编 委 贾应应 郭 克 马新厂 付 园
姜冰清 孙 博 杨卫东 翟超
刘俊丽 李茜
中华文明起源地——陕西
一、陕西省的地质地貌
陕西省现在的地貌由三大地质单元组成,即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
陕北高原属于鄂尔多斯地块的一部分,鄂尔多斯地块又是亚欧板块的组成部分。地球不断地运动,板块不停地漂移,产生的挤压、碰撞不断抬高这部分地块。大约在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逐步堆积形成了巨厚的黄土,构成了今天陕北黄土高原的塬、梁、峁、沟壑等蔚为壮观的地貌。陕北黄土高原的南缘与关中平原的交接地带,构成了较为低矮的北山山地。
关中平原是渭河地堑所在地,属于汾渭地堑的西部部分。地堑是两边相对抬升的山地间,由河流湖泊冲刷沉积而形成的平原地带。在距今大约200万年的时期,关中平原为一广阔的湖泊,其东至山西省临汾一带,地质史上称为“汾渭古湖”。大约距今100万年时,汾渭地堑继续下沉,“汾渭古湖”渐渐消失,在湖相沉积层达2000米至5000米的渭河地堑,形成了今天的渭河水系和关中平原。
通常称为“八百里秦川”的地域,就是指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北缘北山,南为秦岭山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总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
秦巴山区为秦岭、巴山和两山之间的汉中、安康盆地。秦岭巴山以及四川地块,受漂移的印度板块的挤压、撞击,地壳大幅度上升,构成了巍峨雄壮的高山地形。横亘于关中以南的秦岭,南北宽约二三百公里,东西绵延约2000公里,是中国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是长江水域和黄河水域的分界岭。在春秋战国时,属于秦国属地内最高山岭,故名秦岭。秦岭地域宽阔、山体雄伟、泉流交汇、气势磅礴,自古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与黄河总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和母亲河。
二、陕西——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文明的起源及发展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在陕西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陕西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让我们从古猿人的诞生讲起,地球诞生以后,经历漫长的内部剧爆和外部冷凝,在不断地运动中,连续发生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轻者上浮、重者下沉,形成了水、空气、风、雨、雷、电。在距今大约36亿年前,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产生,在距今约4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古猿人诞生了。
古猿人经历了极端的气候变化,与洪水、猛兽为伍,在生存欲望的促使下,从被动随意性地运用身边的石块、树枝砸击猛兽,发展到了主动地拣拾、准备树枝和石块,以备其用,这就是旧石器时代。
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一代一代通过对自然工具的利用,激发了大脑的生长和开发,智慧、意识渐渐发达,从利用自然的石块、树枝等工具,达到对这些工具进行分类利用,随之又对这些自然工具进行简单的加工。
当人类对自然工具能够进行比较细致的分类加工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类对工具的分类更加专业,更加实用,同时人类对四季和日、月、星、辰的变化都有了明确的意识,并渐渐地掌握了这些知识。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对工具分类、加工更加细致和专业,还注意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知识。生活质量相对提高,语言交流逐渐丰富,以母系社会为主的群居、定居部落生活形式基本形成。新石器时代持续了两万余年,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氏族部落像雨后的春笋,遍布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在一些自然环境较好、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各种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部落的密度更大,每个部落的人口有所增加。在部落内部,有了明显的分工,部落之间也有了一定的交流,但由于生存的竞争,部落间的交流还很少。
(一)神农氏部落
在距今约一万年的宝鸡地区,渭河两岸生存着一个部落,史称神农氏部落。神农氏观察到四季的变化同植物生长的关系,借鉴前人种植农作物的经验,系统规范了农耕生产,包括农耕用工具、种子收获、保存农耕时间等,这是人类第一次开始系统农耕生产。神农氏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为纪念他所在部落,尊称这个部落为神农氏部落。
(二)炎帝及炎帝部落
神农氏族部落,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人们不再流离迁徙,过上了较为稳定的生活。农耕生产对男人具有依赖性,逐步提高了男人的地位,男人也逐渐有了姓氏,这是较为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同父系氏族社会并列的时期。在距今约6000年,神农氏族的少典氏娶了有蟜氏一名叫女登的姑娘,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轨”,又叫“石年”,他就是炎帝。《帝王世说》之中“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如人,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
炎帝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促进了火的利用,如对火种的保护,火在做饭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火的发明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更使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促进了人类体质的进化。由于他对火的应用的贡献,史尊称他为炎帝。炎帝部落对火的利用,使农耕产量增加,族人开始饮用熟食,身体更加健康,人口发展迅速。炎帝部落除一支继续留在关中西部外,其余的分别向西南、西北,沿渭河向黄河的中下游方向迁移。
炎帝部落往西南迁移。据说炎帝的妻子是活动于四川雅砻江流域、岷江流域一带烛龙族人,炎帝的孙子灵恝的儿子互人,在临近这一代的陕、川、甘边境区建有互人国。四川有崇拜祭祀炎帝的习俗,也流传着炎帝误食断肠草的说法。广西的壮族和贵州、云南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认为炎帝是他们的始祖,这些都表明,曾经有炎帝的一些分支部落迁移西南,并同当地的土著融合,继承和延续了炎帝的部落文化。
炎帝部落往西迁移。炎帝部落中有一支溯渭水而迁移到西北地区,与生活在那里的羌族融合,形成羌族。也有一支据说进入西藏,与当地的土著融合形成了后来的藏族。
炎帝部落往东迁移。炎帝部落带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知识在向各地的移民过程中,人数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是沿渭河、黄河向东迁移进入中原舞台的那一支。传说他们曾在山东曲阜附近建立了都城,这个过程约有530年之久。
炎帝部落在向东迁移的过程中,在今河北省涿鹿东南阪山之下的阪泉,同势力逐渐增强的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战争——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黄帝诛杀了炎帝,代替了炎帝的部落盟主之位,炎帝的部落四分五裂。一部分以祝融为首领向南迁徙,活动于湖南、湖北一带。一部分由第八代炎帝榆罔带领,归属于黄帝部落,并逐渐向华北平原、东北一带迁徙。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第一个部族联盟的奠基人,在关中平原西部渭水中游姜水一带成长起来,他艰苦创业,促进了火的应用,推进了农耕经济发展,完成了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的过渡,真正点燃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火。
(三)黄帝及黄帝部落
黄帝出生晚于炎帝数百年。神农部落之一的少典部落,在炎帝时期也向关中平原的北部陕甘交界的黄土高原上迁徙。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少典氏部族的一个头领娶了有蟜氏族的一名叫附宝的姑娘,这位姑娘生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儿子——黄帝。
黄帝名叫轩辕,是因为他这一氏族部落在轩辕这个地方活动过,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陕甘交界的黄土高原上,传说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陕西黄陵县桥山。据记载,从公元前442年开始,历朝历代都有祭黄陵的传统。
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12个封姓,9个儿子封国,后代子孙中约有70个封国。
黄帝部族东迁以前,活动在陕西、山西的北部黄土高原上,过着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部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黄帝部族东迁中原、河北一带,势力渐渐强大,在阪泉之野,同炎帝打了中华民族有记载以来的第一场大战争,确立了黄帝取代炎帝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后来不久,归属于黄帝的第八代炎帝——榆罔在向东迁的过程中,同山东半岛上的一个很强大的部族——东黎族发生了战争,东黎族的首领为蚩尤。蚩尤部族多次击败榆罔,榆罔不得已求救于黄帝。开始黄帝试图与蚩尤和解,被蚩尤拒绝,于是黄帝制造武器,训练战士,进行备战,并发动战争,攻打蚩尤。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许多次战争,终于打败了蚩尤,这就是著名的黄帝战蚩尤——涿鹿之战。这次战争,真正确立了黄帝联盟首领的地位,开始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新时代。
在黄帝时代,开始创造了天文历书、礼法制度、文字、音乐、指南车、鼓、分土建国、青铜等等一系列象征人类文明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真正起源。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的联盟首领下传到第八代——益,由于益扶佑第七代盟主——禹的时间较短,天下各个部落都不信服,因此都去朝拜禹的儿子启,于是启继承了盟主之位。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黄帝世系如下:
据《史记·殷本纪》和《史记·周本纪》,殷商的祖先上推二十九代为帝喾的儿子契,周文王上推十三代是帝喾的儿子弃(稷),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个朝代,均为黄帝的后人。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序览
三、十三朝古都——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处于渭河平原的中部。这块平原地带,虽然面积不大,但由于其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加之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大多数是神农氏、炎帝的部族传人,他们精于农耕之术,勤于稼穑之作,物产丰富,民风纯朴,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帝王首选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曾有十三朝古都建在西安,且历时最长,居我国六大古都之首。同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
根据历史顺序,将在西安建都的朝代依次简叙。
1.西周都城——镐京
周文王自称王以后,逐步实行蓄谋已久的“翦商”计划,东征西伐,扩大势力。约在公元前1145年,周文王受命称王的第二年,周文王伐崇国。崇国是殷纣王监视周文王动静的国家,在今西安的东郊一带。周文王伐崇后,在沣河西岸建立起了丰邑,这就是西周镐京城的雏形。武王在伐殷商前一年,约公元前1135年,在沣河的东岸建起了镐邑,丰邑、镐邑合为西周的都城——名为镐京。
约在公元前1134年,武王伐纣成功,这一年应该是西周真正的开始,镐京从这一年起经历了13个周王,历时363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狄戎所迫,不得不将京都搬迁到了东都——洛邑。
2.秦国都城——咸阳
战国时期,诸侯国秦国在秦孝公十二年(前350)于今天西安市和咸阳市中间建成了国都——称为咸阳。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中国,建都还在这里。207年,秦三世子婴于子婴元年(前206)灭国。因此,咸阳城虽然建成了114年,但作为都城只有短短的15年。
3.西汉都城——长安
前202年,刘邦战胜了楚项王即帝位,五月迁都长安,开始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西汉王朝在长安经历了15个皇帝,历时210年,于8年因王莽篡权而灭亡。
4.新政王朝
8年,西汉的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政王朝,都长安,在位15年。于23年被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领导的起义军推翻。
5.东汉献帝
东汉于23年建国,都城洛阳。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瓦解了东汉的统治。190年,并州刺史董卓拥重兵进京,立刘协为汉献帝,年号“初平”,实际大权掌握在董卓手中。后因各地讨伐,董卓不得已于初平元年(190)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后董卓被杀,汉献帝于建安元年(196)东归洛阳。在长安统治历时6年。
6.西晋愍帝
266年,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王朝,建都洛阳。311年,由于匈奴起兵攻占洛阳俘虏了晋怀帝。西晋愍帝逼迫于建兴元年(313)迁都长安。建兴四年(316),匈奴再次攻入长安,西晋灭亡。西晋愍帝在长安统治约4年。
7.前赵
前赵是史称“五胡十六国”的五胡之一,由匈奴的贵族刘渊的后人刘曜所建。西晋永兴元年(304),刘渊建立了“汉”国,国都设在左国城,“汉”国后期因大臣叛乱,城池残破,光初元年(318),刘曜平定了叛乱,迁都长安,改“汉”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于光初十三年(330)被前秦所灭,历时13年。
8.前秦
前秦是十六国时期氐族建立的政权,氐族地处西北羌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后发展的分支较多。皇始元年(351),临渭氐族苻坚自称“天王”,国号“秦”,都长安,史称前秦。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雄极一时。后来在对南方的东晋作战中,“淝水之战”失利,前秦逐渐瓦解,太安元年(385)前秦被后燕所灭,历时35年。这里还要提及的是佛教著名高僧、佛教经典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就是苻坚命令大将吕光攻打龟兹国,以求获得鸠摩罗什大师,可惜的是,吕光获得鸠摩罗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