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札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札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建伟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书籍编号:30611955
ISBN:978722413191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56899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总序
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多年来,始终都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相比较艰难的科研探索创新以及复杂的内部治理,其实做“人”的工作才是最难的。而要做好“人”的工作,最难的也往往不是各种具体的量化指标的提升,而恰恰是那些无法直接精确考量的、作用于无形之处的工作,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要如何不被排斥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高效地做好引导、塑造工作,“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是最难立竿见影但却影响深远的重要工作,也是决定教育是否真正发挥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和激励作用的关键前提。
由此可知,对于高校而言,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创建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思想深处、无形之处的工作,应该是最不容忽视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之一。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前,虽然对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根本问题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共识,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思想深处、无形之处的工作成效并不乐观;如果这些工作做不好,我们的学生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艰苦奋斗精神缺乏等等,那么即使他们都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绝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即使他们不被一概而论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至少在“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如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效,而“为谁培养人”也得不到真正落实,更遑论立足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了。
同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绝不能脱离大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具体环境、环节等有形的具体工作,而成为独立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体系之外的独立单元,成为教师育人育才的额外负担,成为“空对空”的理论说教。无论是学校也好,还是教师也罢,无论是两课教师也好,还是其他专业课教师也罢,都必须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系,都必须深刻理解作为一名合格老师的真正的内涵和要求,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搭载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事物从而润物无声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也让教育教学活动真正成为除了知识传承创新之外,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事实上,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也是学校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中始终紧扣且重点探索的命题之一。自2013年以来,学校先后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调整人文学院,加强了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狠抓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建设,大力推动开展“西电红色校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模式研究”等等,既是作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立足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使命职责、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探索。特别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空”“远”以及全面融入不够等问题,如何选择好融入载体、融合的切入点与结合点,让“有形”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能够成为落实“无形”的载体、手段和平台,让唯物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切实通过唯物主义的手段、载体和方式,改变其从理论到理论而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状态,让理想信念、政治理论变得更加言之有物,更能够打动人、吸引人、影响人等等,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探索。其中,尤其是“西电红色校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的开展,既为学校推动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经验做法和模式探索相结合提供了因地自新的宝贵经验,也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提供了知行合一的创新实践。
大家都知道,西电自1931年成立起便与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通信史紧密相连。所以,学校85年的办学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承红色精神、肩负国家使命、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奋斗史,也同时是一部全体西电人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以及民族事业发展,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奋斗史。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西电的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将其进行良好的转化,无疑将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因为面对这些身边熟悉的事物,不仅更加容易消除学生对于历史的隔阂感,而且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将自身融进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更加生动具体地感受、体悟和理解自身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因此在2013年学校率先启动综合改革之初,明确提出将学校历史和发展现实相结合,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相结合,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探索建立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等要求。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学院老师提出开展“西电红色校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模式研究”,我也当即决定将此项目作为校长基金设立之后的第一个项目予以大力支持。
令人欣喜的是,从2014年11月项目启动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学院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研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除了教改成果获奖并被广泛报道外,学生们对于此项改革也给予了普遍认可。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在2016年12月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胜利召开,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当前,因为这一项目的开展,西电已经开始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目前出版的这套书中,有老师关于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性研究,有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具体课程的案例性研究;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的调查性研究;有离退休的老一辈学者,中青年骨干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对西电红色校史的挖掘,对西电校史融入西电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还有对西电校史融入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论述。虽然较之形成规律性认识还有距离,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次自觉主动地生动实践,其早已超越了理论课程改革的范畴,具有更高更加深刻的意义。真诚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创造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成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和难题的解决做出示范,为切实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立德树人从来都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教育事业从来都是一项崇高的灵魂工程,没有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朝一夕。尊重生命的规律,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尊重人的成长的规律,用心走好了这条最难的路,也就走好了从心灵到心灵、从思想到思想最近的路。
在这条神圣的路上,我愿时刻与大家同行、共勉!
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郑晓静
代序
两年前,在一次研讨会上我曾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贯穿一条主线——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联系两方面的实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具体教学过程要增强实用性、灵活性、趣味性,注重实用性而不淡化学理性,彰显灵活性而不破坏系统性,增强趣味性而不违背真理性。近日我有幸拜读了刘建伟教授所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札记》一书的书稿,十分欣喜,十分感慨。欣喜的是,一个入职仅九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撰写出这么一本分量重、有意义、价值高的书,确实难能可贵,可喜可贺。这说明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感慨的是,我作为一名从教48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教师虽然也出版过十多部专著和教材,但和作者这部“教学札记”相比自愧弗如,深感后生可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札记》(以下简称“教学札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点,立足于个人的教学实践,集教学过程中的体悟、心得、感受、反思于一体,重内容的挖掘,重与现实的结合,重设计与创新,因而是一部特色鲜明、风格别样的课程教学论著,一部罕见的上乘之作。教师若将书中的教学理念和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解析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达到前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点要求则是必然的。
这部“教学札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大学生要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本书紧扣“立德树人”这个中心并将其一以贯之。除前言部分外,在60多篇札记中,体现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就有40余篇,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较全面地回应了新时代的问题,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这部“教学札记”具有坚实的学理性。作者针对“概论”课教学存在的多宣教式鼓吹而少学理性反思,多批判性论断而少建设性对策的倾向,提出教师应将问题的“反思”与对策的“构建”辩证地统一起来,开展面向现实问题而聚集正能量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理性要求。“教学札记”就是贯彻和体现“反思性建构”意识的具体成果和真实写照。可以说书中的每一篇札记都遵循基本的学理和学术规范,进行充分的学理性论证和逻辑推演,就所论及的问题不仅说清楚了“是什么”,而且讲明白了“为什么”以及应当“怎么做”,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几十篇札记汇集起来,就是一部具有独到见解的理论教学著作。
这部“教学札记”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论著以教学札记的形式而不是以教学设计、教学辅导用书等形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学札记写作相对自由,问题可大可小,内容可长可短,论证可疏可密,文字可严谨可活泼,教学中有感而发,信手得来。其次,统摄本书的总体构想是基于学生期望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式教学模式,这又是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师加强正面引导、因势利导,力求:言之成理,满足大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达之于道,满足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再次,还体现在全书结构体系的创新,问题设计与论述的创新以及文字表达的创新等诸多方面。综观全书,可以说问题导向一贯到底,创新特征随处体现。
这部“教学札记”具有浓郁的思辨性。作者针对“概论”课教学目前存在的“弱化反思”和“弱化建构”两种倾向,提出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增强“反思性建构”意识,体现了辩证法的思维。围绕教学中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作者运用战略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包括矛盾分析法、“两分法”“两点论”)、创新思维方法和底线思维方法等,将个人的研究与思考渗透其中,旗帜鲜明、有理有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给学生以深刻的哲学启迪,让学生感到“概论”课的教学充满了哲学味、思辨味,真是“营养丰富味道又好”。
这部“教学札记”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书是写给人看的。本书不是教材,它与国编教材“若即若离”,但却是同行搞好教学可资借鉴之书。不仅如此,它也是大学生开展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辅学读本。前不久党中央发布了2018—2022年干部理论教育培训计划,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理论修养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这本书还可以作为今后广大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参考书籍。
这部“教学札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选择具有代表性,体现了高校大学生、任课教师甚至是社会其他群体成员的理论关切,能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具体解读这些问题时,作者不做枯燥的纯学术性的论证,侧重于门牌号和分析思路的供给,又能体现逻辑的自洽性和思考的深邃性,且话语表达朴实无华、直白通俗,大众化、接地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总之,本书较好地坚持了党性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