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湾道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索洛湾道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金平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书籍编号:30611953
ISBN:9787224126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2388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纪实文学
农村“三变”改革的成功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中共延安市委组织部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擘画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没有农村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行,没有本领高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不行。于是,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年各地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上,定格在柯小海带领的索洛湾村实施“三变”改革而催生的巨变中。
索洛湾是黄陵县双龙镇的一个普通小山村,浸润着党的温暖,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这里和全国的村子一样,历经艰辛探索、不懈奋斗,解决了温饱、摆脱了贫困,正逐步走向富裕、迈向全面小康。和全国其他村子不一样的是,索洛湾地下为黄陇侏罗纪煤田,前期探测储量27.8亿吨、年产1000万吨的黄陵煤业二号矿2003年7月入驻开采,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典型的煤、油、气资源富集地区。更为不同的是,他们在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的带领下,没有沿袭平分征地款的做法,而是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崇尚文明新风,很快实现了“失地不失业”“减地不减收”。特别是他们高点定位、顺势而为,实施“三变”改革,依托驻地企业而没有等靠依赖,自力更生而没有自我封闭,充满自信而没有骄傲自满,使产业模式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集体经济由“揭缸见底”向“粮足仓满”转变、群众生活由“贫困落后”向“家道小康”转变。索洛湾村发生了一次次蜕变,由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2017年底,全村累计集体资产近亿元!集体经济收入累积达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9万元。柯小海也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九大代表等20多项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笃定前行。索洛湾的巨变折射出一个基层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的精准定位和不懈追求,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索洛湾村的落后面貌变了,但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始终没变。柯小海时刻不忘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奋斗者的姿态抢抓机遇,在索洛湾村“变”与“不变”的交织过程中寻求突破,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逻辑演绎中破茧成蝶,厚植发展基础、增强综合实力。索洛湾的巨变印证了农村“三变”改革的磅礴伟力,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村民为股民,壮大集体经济、催生内在动力。索洛湾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坚持土地集约化、生态绿色化,没有杀鸡取卵而是引凤筑巢,在办好停车场、山核桃工艺品加工厂等村办企业的基础上,引进规划面积4358.5公顷的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游、带动乡村游,追求高质量的发展。索洛湾的巨变昭示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索洛湾村没有安于现状、裹足不前,而是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模式、提升发展水平,进而开阔视野胸襟、盘活现有资产、产业转型升级、体现自身特色,实现了多点增长和多元发展相结合、产业深度开发和农民持续增收相统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脚下徐徐展开,即将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责任使然,我们多次到索洛湾村调研,由衷地为小海的大事业而欣慰,深切地被小村子的大改革而感动,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推介给作家张金平。令人高兴的是,金平第二天就深入索洛湾采访,同样血脉偾张、异常感动,觉得村子虽小天地大,有一种精神张力,蕴藏着巨大能量!于是便促成了《索洛湾道路》的写作。在4个多月的采访写作中,金平同志或来往省际、辗转乡村,或流连田间、盘坐炕头,抑或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忙乎其间、乐此不疲,以一名作家的使命和担当,完成了《索洛湾道路》的写作,其甘其苦,可想而知。
《索洛湾道路》以纪实的手法、抒情的笔调、政论的风格,分12个章节,讲述了一段段真实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引发了一串串深沉的思考,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对我们以基层党建为统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精准脱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瑕不掩瑜,书中对个性人物的描摹、客观现象的分析、发展脉络的梳理、精神世界的透视、深层问题的思考以及篇章段落的安排、语言文字的打磨等,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金平同志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改进、全面提升。
2018年2月,陕西省委办公厅作出决定,开展向“三秦楷模”学习活动,柯小海是3名先进人物中唯一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充分肯定了他十几年来始终牢记宗旨,永葆为民初心,勇于担当担责,用心用情用力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修路建校改水、办厂种植创业、培育产业脱贫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昔日一穷二白的索洛湾村成为如今陕北乃至陕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两手抓”“两不误”,实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索洛湾村的发展无疑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道路,对释放农村改革活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们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甚至在更大范围推介《索洛湾道路》的初衷和价值所在。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们深情地呼唤更多柯小海式的村党支部书记;我们真诚地希望索洛湾村跳起摸高、精准定位,继续当好标杆、作出示范;我们翘首期盼各地涌现出更多索洛湾村这样的先进群体,形成集聚效应,让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亮丽“风景”;我们衷心祝愿金平同志登高望远,更上一层楼,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引言
十月,金秋送香,雾岚生辉,树林中鸟儿的鸣啾伴着山村的水流。
十月,稻谷的香甜,氤氲在千年山谷梦想的收获里。
十月,一个让人激动的季节,厚实而富有期待的朝阳升起……
在金秋的小山村里,众多的村民们等候在路边,他们的身后是他们付诸一生的美丽家园。
等待着,等待着,他们翘首等待着。
终于,有人喊:回来了,柯书记回来了——
就在这时,锣鼓声骤然响起。安静的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
村民簇拥着一位穿着正装、个头不高的年轻男人问长问短,在大家的簇拥下,年轻人走向村里的广场。
广场上围满了朴实的乡亲和前来聆听的群众,在一声声问候中,他精神饱满地站在广场中央,说起了大家最为关心的事情——
我见到习近平总书记了!
他高兴得合不拢嘴,而村民们也跟着他一起分享着这份激动的心情。他顾不得喝一口水,开始讲述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盛况。
他用自己的乡音讲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内容;他几乎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会议主题内容,以及未来的“中国梦”和索洛湾的乡村梦想……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小山村,同样激动的心情,十多天前,他的脚步匆匆,带着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泥土和风尘从这里出发。
一个小山沟里的年轻人,肩负着父老乡亲们的期望,迈着激越的步伐,走进中国最大的礼堂——人民大会堂。
在庄严雄伟典雅朴素的礼堂里,他和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同志,一起代表延安这块红色的革命圣地上200多万殷勤期待的人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习近平总书记做大会报告的三个多小时里,他觉得每句话都直抵人心,始终饱含热泪,不由自主地热烈鼓掌。在分组讨论报告时,他说我是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索洛湾村支部书记……他的讨论发言结束后,张高丽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对索洛湾群众的问候。
就在那一刻,他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索洛湾……
第一章 索洛湾的剧变震荡期
索洛湾在哪里?
陕北以南,关中以北,中间横亘的巨大山岭,就是著名的大桥山。大桥山衔接陕甘。据《大明一统志》载,大桥山“南连耀州,北抵盐州,绵延八百余里”。
大桥山原始森林密布,千峰竞绿,万峰争翠,犹如一条绿色的长龙,如石拱桥梁般,连接八百里秦川和千沟万壑的陕北高原于西北地区,北为“子”,南曰“午”,故称子午岭。
大桥山东南处是小桥山。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即现今黄陵县境内的小桥山。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就位于小桥山之巅,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黄陵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该县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也被称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人文圣地”。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也道出了黄陵县在中国地理位置的标志性地位。
黄陵县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善良的黄陵人民用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进行了红色革命武装斗争。
1931年至1933年间,陕北早期革命领袖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张秀山、高岗、王吉泰等率领陕甘游击队和后来的红二十六军,经常在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1934年,陕甘宁第三路游击队在黄陵境内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宜游击队。后在小石崖成立了中共陕甘边南区党委和陕甘边南区工农革命委员会……尤其是双龙镇、小石崖、上畛子等地区的革命政权,一直坚持到全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站在黄帝陵之巅,放眼望去,整个陵地和县城都被沮河山环水抱着,形成了“仙岛”形势。沮河,旧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姓氏由此而来。沮河延绵120多千米,后汇入洛河。母亲河沮河不仅滋养着黄帝文化源远流长,也滋养了一代代勤劳善良的黄陵人民。
从桥山下的县城出发,沿着沮河向上溯源,一路向西47千米,几经峰回路转,山环水绕,在越走越密越幽深的沮河支流源头,一个凹形的山林小村庄跃然眼前,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就是我们的主角——索洛湾。
沮河水沿着大桥山的支脉——双龙山脚下流过,形成一个优美的弧线,小山村就安静地坐落在这个弧线的弯道之中。
传说古时村北山湾间曾长有一株高大的娑罗树,枝繁叶茂,翠荫蔽日,所结果实名叫娑罗果,是一种珍稀的中药,医治结症有特效。娑罗树属佛教四大圣树(菩提树、娑罗树、阎浮树、苾刍树)之一,据佛经《本生经》记载:摩耶王后诞释迦牟尼佛祖于娑罗树下。因此,娑罗树被称为圣诞树,又称七叶树或北方娑罗树。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唐朝高僧玄奘自天竺国(今印度)取经时带回几粒娑罗籽,曾种在他译经之地玉华宫,又在玉华宫之北——今索洛湾山边也种下几粒种子,玉华宫和索洛湾村的娑罗树苗后来都长成了参天大树。那时,索洛湾只有几户人家居住,村子也没有个正式名称,由于山湾里的这株娑罗树十分显眼,又具有传奇色彩,这个村子就被附近人叫娑罗湾村,后来又演变成索洛湾村,直到今天。
那现在的索洛湾是什么样子呢?
一个400多人的小村子,在陕北,按人口来讲,这样的村子已经算是中型村子了。
索洛湾位于双龙镇的西部13千米处,深山密林之中。
据索洛湾上了年纪的人讲,他们的先辈大多数是解放前因为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才逃难落户在索洛湾。之前,钱、柯、阮、王、秦等姓氏的人家居多,每个姓氏家族中,都有几个参加过革命——如柯玉斌、田文彬、朱彩梁、岳英才、阮克强、阮世龙、秦启发等,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做出过贡献。后来,在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又有大批移民落户到索洛湾,才慢慢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直到现在,很多年龄较大的村民,他们的口语中都有很重的河南、四川等方言。
在陕北人的思想观念中,像大桥山这样的梢林深山,人要活下去很难。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可耕种的土地,哪怕是陕北高原那种干枯贫瘠的土地也没有,抬头是蓝天,低头是梢林,吃什么?喝什么?所以,去这种地方生活,除非迫不得已。在陕北人固有的观念里,去这种地方生活的方式叫“钻梢林”“走难(南)路”,用来形容在大桥山地区生活的人的窘况。
密林中生存,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从山中发现的一些洞穴来看,那些最早来到这里的先民们,经历了怎样与自然斗争的过程才能在此立足?那应该是过着茹毛饮血、与世隔绝一般的生活吧。
极度的贫困和生存的艰难,让这里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先民们苦苦开拓的珍稀土地,被地主和土豪劣绅抢夺而去,靠微薄的土地生存的农民不断受到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农民几乎到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地步。正因此,这里成了陕北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打土豪,分田地’在南区土改顺利进行,是这块苦难的黄土地上千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大事,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