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婆姨绥德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米脂婆姨绥德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白阿莹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611936
ISBN:978722410246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3543
版次:
所属分类:文学-诗词戏剧
编剧阿莹在陕北采风
阿莹,陕西耀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国家级和省级文学刊物发表20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类文学选集和中学生课外读本。著有短篇小说集《惶惑》,散文集《绿地》、《俄罗斯日记》、《重访绿地》、《旅途慌忙》,报告文学《中国9910行动》,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中国脊梁》和中国音乐剧剧本《米脂婆姨绥德汉》。其中,散文集《俄罗斯日记》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俄罗斯契诃夫文学奖,散文《饺子啊饺子》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报告文学《中国9910行动》获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
中国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2008年获陕西省艺术节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等7项大奖;2009年获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获国家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剧作奖等全部7个奖项;2012年获第二十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序一 阿莹与音乐剧
赵季平
中国著名音乐家,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作曲
出版社要出版《米脂婆姨绥德汉》,我感到很高兴。编辑让我写点东西,如果是让我用音乐来表述,我会从容许多,但让我用文字来表述,也不知道从何说起,那就谈一谈我与阿莹相识相知,以及合作创作《米》剧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吧。
认识阿莹是在1983年的秋天,在陕西省召开的“青年创作研讨会”上,组委会把我和他安排在一个房间。我来到宾馆,看见房间门上贴着赵季平、阿莹的名字,我心里便掠过一丝好奇,这个与会者的名字有点儿意思。刚刚坐定,房门被轻轻叩响,我赶紧起身打开房门,一位帅气的小伙站在我面前,并自报家门:“赵老师好!我叫阿莹,和您住一屋。”噢!一个如此秀丽的名字附在了一位朝气蓬勃的阳光青年身上,的确有点儿意思。因为是室友,所以在研讨会上我格外关注他——认认真真听别人发言,仔细地记录着,时不时用手扶一下架在鼻梁上的眼镜,显得若有所思。回到房间我就成了他发表感想、表达理想的倾听者。这位二十来岁的阳光青年对文字充满了火一般的热情,既有清晰的条理,又有些许浪漫,此人性情也很有意思……
转眼20多年过去了,我和阿莹再次近距离见面的时候,他已经从文学青年转身为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基层磨砺赋予了他成熟的工作状态,交流中他果敢敏锐的思维方式令我刮目相看。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么忙碌的工作不仅没有削弱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相反,他不断积累经验、勤于思考,逐步摸索出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我们第一次的精彩合作是在2006年的春节前夕,省上要打造一台歌舞剧,主要由榆林市文化局负责。阿莹立即召集各路人马组建剧本和音乐创作班子。他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我,真诚邀请我为这部歌舞剧创作音乐,我答应接手。然而,全体主创人员在讨论剧本的时候,对剧本的可行性提出了否定的看法,建议要按照舞台表演形式重新结构。会上我提出,阿莹也是搞文学创作的,何不让他来负责剧本创作。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创作人员的认同,一阵掌声把他推到了剧本创作的前沿,并且只给他半个月的时间拿出剧情大纲。我真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他就把剧情结构交给导演陈薪伊和我,并一再叮嘱导演和我要严格审查。尽管还只是个大纲,其中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我看到了人物关系脉络与情节的戏剧冲突,我的心已经被轻轻触动,撩起了我创作该剧音乐的欲望。经过我们主创之间的反复讨论甚至是争论,最终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在阿莹笔下确定下来,后来这部戏被定名为《米脂婆姨绥德汉》。
作为一台音乐剧,“歌”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歌词才能让音乐和导演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和余地。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韵味,很多都是传唱的经典。虽然阿莹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写出了很多优美的文章,但民歌创作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更何况是要写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歌词。刚开始我是非常担心的,但当阿莹把写好的剧本和歌词放到我和导演陈薪伊面前时,我很吃惊,因为这些歌词不仅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具有鲜明的陕北民歌特征。后来我才知道,阿莹为了编写歌词,不仅翻阅了近一尺厚的陕北民歌集,更是数次走进陕北,与民间艺人、田间地头的农民聊天交流,深入一线采风。为了使人物性格更鲜明,甚至还在餐馆在村舍收集了上百个陕北人的名字。
阿莹创作思路之敏捷、速度之快,常常让我感到惊讶。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榆林合成全剧的时候,感觉该剧的两位特邀主演——总政歌舞团的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和女高音歌唱家雷佳在剧中缺少核心唱段,经过商量,让阿莹在三天内拿出有助于人物表现力的唱词。结果他可能一宿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就交出了既有人物个性又很质朴的让人满意的答卷,即《哥哥你笑来妹子照》和《天上的月亮钻出了云》。这两个主唱段的添加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使故事更有逻辑性,同时剧情更富有张力。我想这些不仅得益于阿莹长期从事文学创作而打下的扎实文学素养和写作功力,也得益于他善于向劳动人民学习、善于从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吸取养分吧。
阿莹在创作中仍然保持着一颗童心,平时也非常朴实和诚恳。在作品得到大家认同的时候,他的嘴角会露出一丝不经意的得意,不过你要改动他写的最爱之处,他实在难以割舍,也会和你急,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地找理由说服你。2009年秋,陕北歌舞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正式出炉,在西安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赢得满堂彩。热烈的掌声中,西装革履的阿莹依然透着阳光青年的率真,依然散发着阳光青年的创作热情,热烈的掌声中我们之间有了下一个约定。
时间过得好快,阿莹已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但工作在变迁,唯一没有变的是他的创作热情。如果说《米脂婆姨绥德汉》是我们合作的第一乐章,那么第二乐章已经开始,也许接下来还有第三乐章……
2011年12月2日于曲江
序二 坚守大爱
陈薪伊
国家一级导演
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导演
认识阿莹是从叫白部长开始的,那是2005年。
那年初夏的一个夜晚,赵季平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老姐,你娘家陕西想搞作品了,老姐得出山呀!我说:行,必须你作曲!就这样,我飞回西安住进丈八宾馆从前省上的一个“秘密”招待所。在我住房里放着一个剧本,等读完剧本,经季平介绍,在晚饭时与阿莹认识,在座的还有薛宝忠、齐雅丽等人,当时就要跟我签约,被我婉言谢绝了。我说这个剧本肯定是不行的,咱以后再合作吧。阿莹急了,也像季平那样叫了我一声:老姐,你不答应不能走。他居然还说不行你也得弄,你也是咱家里人嘛。他倒跟我不见外,我说弄砸了咋办,他说你和季平出马不会砸。这时季平说阿莹也能写,刚出了本散文集。我觉得这人挺逗,就半开玩笑说除非你部长亲自动笔写个剧本。阿莹抬眼看着我,我说你就写陕北人的人性、爱情和淳朴的感情,写个全新的人物、全新的故事,不要再是兰花花、四妹子、三十里铺了,这都弄得太多,都弄了六七十年了,你就重写一个吧。阿莹无语,又看我一眼。季平说:老姐说得对着呢,咱要弄就弄一个全新的。有了季平的支持,我便步步紧逼:为什么我这么讲呢,我从13岁开始就认识陕北人,有许许多多陕北“拜识”(陕北称结拜认识的兄弟姐妹为“拜识”)。我太熟悉陕北了,1958年我就去陕北宣传“大跃进”,每一年都会去,每一个县都走遍了,每一个重要阶段、每一个大的政治阶段艺术家需要体验生活,我都会去,对陕北和陕北人有一种特殊感情,早就想搞陕北秧歌剧。我当时激将阿莹,我说你叫我老姐,我就称你老弟,像对待季平一样对待你,你写,季平作曲,我导,咱三驾马车拉出一个新的陕北秧歌剧来……阿莹仍无语。季平激励说,你能行,大家也在旁边助阵。我拿出阿莹刚送我的散文集《俄罗斯日记》说,我翻过你这本书了,你肯定能行,你一周之内写一个提纲来,最好今晚写个梗概,明天我11点的飞机,8点半早餐时交稿。季平笑了:老姐呀,你这不是给人出难题嘛,明儿早晨就要?……阿莹看着我仍是无语。我接着说:两张纸就行;要有人文精神,要表现人性美。陕北民歌中蕴含着多美的人性啊!那都是谁写的?都是老百姓在山沟沟里唱出来的。“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筷子端不起碗”,这就是陕北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方土地孕育了这样一群男女,别的什么都不要,碰杯吧。阿莹仍然无语,但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第二天早上8点半,我准时到餐厅,阿莹不在,大约9点钟他到了,递给我一摞纸,十多页!他竟然真的拿出一个提纲来……我无语了,心底里生出敬佩,好一个阿莹,一夜没睡吧,脸都绿了,可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虎子的雏形依稀可见。他写了一个土匪,敢于这样切入,这是文学家的切入角度,这样的故事我国舞台上还没出现过,我没有想到他对人性的立场这样淳朴!
我们三个人的合作就从那天开始。2008年4月15日开排,将近三年修改剧本数十稿,打坏了一个电脑,我的助理换了三位,阿莹的工作转换三次,写那份提纲的时候他是在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开排前已在陕西省国资委了,现在又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路公务繁忙可想,却能这样关注人性,难得!
形成剧本的过程是艰苦的,虎子的形象最初有争议,但我们这“三驾马车”在虎子的塑造方向上始终一致,不过“三突出”仍影响着一些人,甚至曾经有人提出应该让石娃做主角,因为石娃没有缺点。虎子为什么不能做主角?为什么不能让有缺点的人做主角?阿莹写了一个当“土匪”的哥哥回来了,解剖了一个被逼上梁山的青年人,阿莹把爱投给了他,这是这部戏最有价值之处。我们就这个问题开了数次创作会,后来我急了,搬出毛泽东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策划以“逼上梁山”为主题的《三打祝家庄》时的指示做我们的大旗。所以我几次在研讨会上说,《米脂婆姨绥德汉》里虎子的形象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个新形象。
阿莹坚守住他对虎子的理解和爱。
语言问题是文学创作的核心,用普通话唱陕北民歌坚决不行,因为绥德米脂的语言像我们安徽安庆话,美极了,尤其是米脂话,你就觉得说话像唱歌,特别迷人而且特别贴切。但阿莹对陕北语言不熟悉,别说绥米话了,所以阿莹得从头学之习之,非常艰苦。经过漫长的三年,《米脂婆姨绥德汉》终于孕育诞生了……
这部戏的整个创作过程,从2005年开始到2008年演出是三年,2008年到现在又是三年,阿莹又出书了,我这里祝贺了。
2011年12月17日于上海家中
第一辑
主要人物
时间:从前。
地点:陕北。
人物:
虎子——21岁,绿林好汉,与青青青梅竹马,对爱刻骨铭心。
青青——18岁,米脂的俊女子,性格温柔而又开朗。
石娃——20岁,绥德的石匠,民间歌手,性格率真而又倔强。
牛娃——23岁,酒坊的伙计,爱慕青青已久,性格软弱而又执着。
青青娘——52岁,青青的母亲,淳朴的米脂妇女。
老羊倌——50岁,牧羊老人,喜好牧羊唱歌。
梁婆子——年龄不详,村里的媒婆子,能言善辩。
翠翠——年龄不详,村里的女歌手,诙谐而又善良。
师爷、男娃、女娃。
后生、弟兄、女子、媒婆、碎娃等若干。
第一幕
黄河神曲幽远而热烈,久久在空中回荡。
在陕北绥德的黄河边上,一面高坡缓缓而上,最终融入波澜起伏的地貌里。点缀在黄土高坡上的山丹丹花张扬着红艳艳的笑脸,与藏匿在河边山峁后面一群无忧无虑的娃娃相映成趣。娃娃们嬉笑着,打闹着,稚嫩的童声响彻宽阔的山坳,构成了一幅民风浓郁的风俗画。
终于,裹着红兜肚儿的一群小娃娃,光着屁股从黄土、黄河中一耸一耸摇摇摆摆地钻出来。
众男娃(唱) 天上有个神神,
地上有个人人。
神神照着人人,
人人想着亲亲。
风俗画里走出一男一女两个娃娃,男娃叫虎娃,穿着有些破旧的小棉袄,但那薄薄的嘴唇在圆圆的脸蛋上执拗地一张一合,与那名叫青青的小女娃演绎着他们梦中的甜蜜。小女娃系着一块红红的兜肚,衬着红红的脸庞,头顶上两个活蹦乱跳的羊角辫,把塞在衣兜里的粉红手帕都牵了出来。
男娃 你到黄河边干甚来?
女娃 我看你来嘛。
男娃 那……那你做我的婆姨好吗?
女娃 好啊!那你甚会儿娶我呀?
男娃 等你长大了我就娶你。
女娃 那我甚会儿才能长大呀?
男娃 明天,明天你就长大了!
女娃 那我把手帕送给你,可不要明天丢了。
男娃 丢……这手帕就是我的命根子,我咋能丢呢!(拿过手帕)
女娃 是吗?
男娃 那你得亲我一下……
女娃慢慢凑上去又停住,音乐浪漫。
女娃 不敢,不敢嘛。
男娃 咋了?
女娃怀上娃娃了咋办嘛?
这时,那群光屁股小娃娃们探出头嘻嘻笑起来,又笑起来。童声大笑响彻天际。
阳光在白昼间反复,音乐大作……
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