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观测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月球观测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清晰直观的赏月路径,简单上手的观月攻略,随书附赠3D红蓝眼镜,月球爱好者必备图书,3D立体大图
作者:周昆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1907
ISBN:978711552342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0608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天文学
版权信息
书名:月球观测指南
作者:周昆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ISBN:978711552342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内容提要
2018年年底,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月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并巡视;2019年,人类迎来“阿波罗登月”50周年的纪念时刻;2020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月球又一次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本书从月球的基本知识讲起,逐步带领大家学习如何观测月球。作者在本书中精心挑选了月球上的100个地貌,包括环形山、月海、月溪、月谷、山脉等进行介绍。本书可以用来指导读者观测月球,可以帮助读者有的放矢,尽情地享受月面带来的震撼,并掌握每一个地形的特征。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回顾、月球上的中国元素等,更特别制作了多幅有趣的3D月面图供读者欣赏。读者无须拥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和昂贵的设备,使用家用天文望远镜即可观测月球。本书适合爱好天文的普通读者阅读。
献给所有想看月球的人
代序一
学会欣赏月亮的科学之美
月亮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依托,在天空的所有天体中,中国人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月亮。不信,你去看看古人写的、与天空和宇宙有关的诗词歌赋,其中以月亮为主题、与月亮有关的最多。
很多人以为,观测月亮和星空需要大型的设备、需要专业的指导,但实际上,观测月亮的瓶颈并不在于设备和专业指导,而在于你要学会欣赏月亮的美。
人们希望买到合适的望远镜,但不知道该买什么样的望远镜。本书不仅介绍了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历程,也介绍了如何选择一架合适的天文望远镜。人们在野外观测时可能会面临一些意外情况,本书也介绍了观测环境和观测地点的选择。如果是观测月亮,还要选择适当的观测日期,因为月相每天都会变化,并不是每天都可以看到整个月面。
像地球一样,月球上也有山川和海湾。月球上的各种地形单元都有不同的身世。它们以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这些自然现象和科学家也有各自独特的故事。因为有了丰富的内涵,你再看那些黑乎乎的月海时,就会觉得有趣得多。在介绍月球上的地形单元时,作者首先介绍了月球上的十多个月海,这些月海大部分分布在月球的正面。有趣的是,作者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壮观指数、琢磨指数、可见指数,介绍了这些月海盆地的一些主要特征。月球上的环形山虽然面积不大,但由于它们拥有长长的辐射纹,观测起来却很是显著。本书作者不仅介绍了这些环形山的外形特征、所在位置,这些环形山大多以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因此还介绍了这些科学家背后的科学故事,让这本介绍月球的科普书,又增添了很多人文气息,有点像记录科学发展史的趣谈笔记。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这些科学家是人类在从以地球为中心的世界观,到以太阳为中心的世界观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正是他们,推动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牛顿和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奠基式的人物;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行三定律,建立在他的老师第谷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这些载入科学发展史的人物,如今在月球上也都有他们的独特位置。
除此之外,根据环形山的代表性,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我们听得比较少的科学家。比如,儒略·恺撒环形山的儒略,其实是天文历法儒略历的提出者,他奠定了365天为一年,4年一闰的历法基础。埃拉托色尼是一位古希腊学者,他第一次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周长。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按照科学发展史,梳理一下这些科学家的时间线、主要贡献、相互关系、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等,这会使这本书读起来更有意思。
本书介绍了76座环形山、13个月海,另外还有月湖、月湾等,是作者长期观测实践的总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以想象出来,作者在很多个夜晚,对着月亮进行长时间观测的场景。虽然作者耳畔有明月清风,但也有闷热和寒冷,更有虫子、野兽与他为伴。这些难得的观测经验,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是很好的指南,能让那些对月亮和星空充满好奇的人,在具体观测时少走很多弯路。
本书还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和嫦娥卫星的研制,介绍了探月工程的主要成就。2019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月计划—“阿波罗登月”50周年,本书也浓墨重彩地介绍了“阿波罗登月”的过程。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赏月的习俗,但很多人在看到一轮蛾眉月或满月的时候,除了感叹一声:月色好美啊!今晚的月亮好亮啊!再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因此,希望读者在看完本书之后,能在感叹之余,进一步学会观月和测月。监测月球上微陨石撞击激起的月面闪烁、统计月面上撞击坑的数量、测量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研究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这些人人皆可参与的月球探究活动,将激发大家对月球的兴趣。科学赏月能让冷冰冰的月亮从此有了温度,有了文化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逻辑清晰明了,能让大家有的放矢,很容易上手。
我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主要研究月球和火星。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月球研究的。2004年,我博士还没毕业,中国探月工程得到了国家批准。3年之后,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奔赴月球。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看着“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顺利升空,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又3年之后,2010年的国庆节,“嫦娥二号”卫星又一次环绕月球,而且飞得更低,拍摄的图像更清晰。
再过了3年,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几天后,“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惬意地“散步”,并传回了月球土壤的高清图像。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月球土壤的真实样子。
中国对月球的探索分为“探”月、“登”月、“驻”月3个阶段,其中,“探”月阶段又可以分为“绕”月、“落”月、采样返“回”3步。看来,探月工程真是与数字“3”有缘。
如今,“嫦娥四号”已经奔赴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将从月球采集岩石和矿物样品回到地球,中国探月工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有些人会觉得月亮离我们好远,其实月亮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亮还跟地球上的每个人在每一天都会发生联系。地球与月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与卫星的大小比例最接近的一对天体,因此月球自然会与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繁衍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月亮抵挡了一部分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月球放慢了地球的自转速度,把地球上的一天从地球刚形成时的8~10个小时,延长到了现在的24小时左右。月亮稳定了地球的自转轴,使得地球的四季变化和气候变化更加温和,有利于生命的进化。月亮牵引了大海中的潮起潮落,也影响了洋流的方向。月光还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活动,一些生物在月圆之夜完成交配和繁殖。月光对一些人和生物的节律也有明显影响。甚至,月亮还会影响人的心情和社会治安。
我研究月球已经快20年了,但还没有研究够,越研究,就越觉得有意思。我们对月球了解得越多,我们未知的也越多。对我来说,月球蕴含着无穷的奥秘。我很庆幸,有机会让兴趣成了我的工作。38万千米之外的月球,已经跟我的工作和生活难以分离。
本书的作者周昆原本是一名有12年新闻采访经验的记者,报道和见证了很多航天大事,却因为从小的兴趣爱好和责任,在2013年辞掉工作,进入深山,建立了自己的天文台—青岛艾山天文台,这是一个积淀了将近30年的、坚持的结果。青岛艾山天文台一方面承担了国内外各种机构给予的观测任务,另一方面开展了青少年天文科普和公众天文教育的活动。他的生活看似很苦,其实在我看来,他很幸运,因为他把自己对星空的爱好,变成了自己的工作,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
这本书的目的正是让你学会欣赏月亮的科学之美。
郑永春简介
郑永春:博士、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中国科协第五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香江学者联谊会创会理事长、未来论坛青年理事、深圳宇航科普协会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基础科学专委会副秘书长;曾担任探月工程月球应用首席科学家学术秘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伙伴实验室学术秘书、国家天文台青促会首任组长、中国天文学会青年天文论坛发起人、国际行星学会会员等。
郑永春研究员2016年获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中国青年领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届优秀会员,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有功人员奖、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奖、香江学者奖、中国科学新闻人物提名奖等。
近几年,郑永春研究员在大中小学作科普报告100多场,撰写科普文章200多篇,撰写科普专著《飞越冥王星》,译著《火星移民指南》等;任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成员、中国科协全国科普人员培训讲师;参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加油,向未来》、经济频道《未来架构师》(主讲两期,“移民火星”“与霍金连线”)、爱奇艺《全民猜想》、辽宁卫视《奇幻科学城》(主讲3期节目);在《听道讲坛》《CC讲坛》《SELF讲坛》《一席讲坛》演讲;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资讯非常道》、北京新闻广播《照亮新闻深处》嘉宾。原创科普演讲《人类移民火星》在腾讯视频有千万次收看记录。
代序二
很高兴看到我的中国同行出版了一本关于月球观测的基础著作。
月球是我们所热爱的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对夜空开始着迷都源于对月亮的喜爱。随着太空时代的来临,对于一直关注月球的人来说,它从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变成一个航天英雄们乘坐火箭而踏上的全新世界。直到今天,月球仍然在吸引我们、召唤我们一次次地离开我们的地球,去探索太阳系中这个令人着迷的所在。月球对人类的命运、对天文学以至于对我们个人的爱好都至关重要。
“卢娜的幽灵之球”影响了持续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月亮被迷信者奉为神邸并生出敬畏,被人们用作计时的标准,或是把它当成照亮黑夜的明灯。自从人类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物种之后,月亮一直是人类生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从地球上伟大的古代文明建立以来,月亮所激发的诗歌、散文层出不穷,其中的不少已成为文学中的经典。
在太空时代,登月为我们探索太阳系、了解邻近星球提供了跳板。因登月而进行的研究和开发的技术直接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如果没有月亮,今天的世界将缺乏能够激发我们想象力的大量文学作品,将缺乏我们每天学习、交流甚至在面对致命疾病时用于拯救生命的科学。如果没有月球,人类就不会是太空人。
几百年来,我们对月球一无所知。尽管有几个所谓的天才观察家对月球进行了仔细观察,但我们对它的起源和构成还是知之甚少,对它的内部更是一无所知。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虽然报纸的头条新闻报道了探月卫星对月球的探测,但是我们对这颗天然卫星的理解与我们曾祖父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在太空时代来临之前,我们对月球所作的种种假设,都被随之而来的机器人航天器和载人阿波罗登月的调查所推翻了。
科学探索发现,月球并不是人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那个一成不变的原始物体。相反,月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它经历了一个迷人的进化过程,这个进化为地球和太阳系中其他星球的内部起源研究提供了线索。但这些探索并没有揭示月球的真正面目。直到今天,月球还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用21世纪的可持续技术去探索和发现。
如今,无人月球探测器仍在不断地登陆月球并展开工作,这在半个世纪前是没有人能想到的。在21世纪,月球不再是超级大国之间冷战博弈的阵地,而是任何拥有技术和资源、有意愿向太空发射探索性飞船的科学家们的研究目标。很快,月球将成为一个国际基地,许多国家将通过月球联手探索宇宙。
对于业余的观察者来说,月球仍然有20世纪60年代的魅力,它就是在那时成为人类探索的目的地。月球是一个不断变幻的世界,随着相位的交叉,它幻化出一个又一个夜晚。它也是一个光明的世界,我们甚至可以在光污染非常严重的现代化大城市去探索其中的奥妙。月球还是唯一一个业余天文爱好者用普通望远镜就能观测的星球。
作为新一代的天文爱好者,虽然没有出生在阿波罗登月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用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月球。我们可以用先辈们无法驾驭的方法和技术来观察它明亮的外表。业余天文学爱好者拥有的望远镜和摄影仪器,完全能够与上一代天文学家使用的最佳设备相媲美。
在新的登月计划开始之前,月亮一直在等待我们去探索它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