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学:2019年秋季刊(总第10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北京史学:2019年秋季刊(总第10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誉出版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2-01
书籍编号:30611850
ISBN:978752016037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0893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北京史学:2019年秋季刊(总第10辑)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2-01
ISBN:9787520160377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学术概览
北京史学的现实关怀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北京史研究
章永俊[1]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京史研究继承传统,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现实挑战,展现了北京史学经世致用的特性。此期的北京史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十年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研究机构和社团的设置、研究内容的关注点,还是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学术研讨会的实际影响,北京史研究都在积极地回应社会热点、关注现实问题。相关科普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北京史研究水平、普及北京历史文化知识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北京史学 现实关怀 改革开放四十年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北京史学亦不例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京史研究一直继承这一传统,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现实挑战,展现了北京史学经世致用的特性。北京史研究是北京史学发展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史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十年的发展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史学的新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量出成果的黄金时期,再到21世纪近20年的纵深发展和多维推进,北京史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机构和社团的设置、研究内容的关注点上,还是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学术研讨会的实际影响上,都在积极地回应社会热点、关注现实问题。此外,北京史的科普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北京史研究水平、普及北京历史文化知识起了促进作用。
一
自1978年至1988年,为北京史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这一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北京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两个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当时和其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时代主题。首都的“两个文明”建设,需要了解历史,尤其是北京发展的历史;同时需要了解世界主要国家首都城市的建设经验。在历史和现实、国内与国外的比较中,吸取经验,探索适合自己前进的路。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史学界不回避新的情况与问题,从多方面打好基础,勤练内功,开始了新的起步。这十年,北京史研究不仅发展较快,队伍扩大,而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史学基础研究与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订等工作紧密结合实际,尤其是注意结合首都“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
其一是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社团的建立,对北京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7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开始步入正轨。同年,经中共北京市委批准,正式成立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历史研究室。到198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改称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也随之改为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历史所”)。北京市社科院自成立伊始,便明确历史所的任务主要是从事北京历史研究。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曹子西的直接领导下,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科研课题的设置与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撰写出了一批有一定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使北京历史研究成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特色优长学科。
1979年4月,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筹备处,同时恢复原哲学、经济、历史三个学会的活动,并筹备建立一批新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1980年9月29日,北京史研究会正式成立。在研究会第一次年会上,提出了六项工作任务,都是关乎北京历史文化全局的工作。其中编写《北京通史》、编纂《北京新志》和北京历史文献、资料的出版工作则被视为重中之重。北京史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北京史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和研究队伍的全面整合。[2]
接着,陆续建立的群众性学术组织有北京环境变迁研究会(1983年)、北京水利史研究会(1984年5月)、北京市京剧研究会(1984年10月)、北京地方党史研究会(1988年12月)等。这些学术社团对推动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其二是修炼内功,打好基础,出了一批结合实际、为现实服务的北京历史研究成果。
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成立后,其主要任务就是聚集人才,整理史料,研究编撰北京史。他们于1980年编出了60余万字的《北京史大事记》,经过加工和精选,于1984年出版了一部《北京历史纪年》,这是第一部编年体的北京史。同时,一面收集文献史料,一面从事专题研究,陆续完成了五六百万字的资料辑录和选编工作。如由王彩梅辑录的《先秦时期燕史资料》,由曹子西、于德源选编的《秦汉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蓟城资料》,由向燕生辑录的《隋唐五代时期的幽州资料》,由魏开肇、赵慧蓉辑录的《〈清实录〉北京史资料辑要》,由贺树德辑录的《北京地区地震史料》,由梁湘汉、赵庚奇编选的《北京地区抗战史料》,等等。其中,《北京地区地震史料》搜集、整理了自西汉以来至今近两千年间北京地区历次地震的史料,为总结北京地震规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以上北京史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他们于1988年前后,写出一部40余万字的《北京历史纲要》,这是综合研究北京史的重要成果,可以说是此后出版的《北京通史》的前身。[3]
王玲所著的《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是结合实际,为现实服务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部书拓宽了北京史研究领域,填补了北京地区史研究的一项空白。书中首次提出历史上“北京首都圈”形成、发展的过程[4],以及它与北京城市的关系,对北京城市的作用,并由此提出制定当时北京区域规划应考虑的各种问题。这部书公开出版之前,即曾引起规划部门较大的反响,保定市曾参考作者意见提出保定发展战略转变的七项意见。这表明,北京史研究成果完全可以为首都建设实际服务。
北京环境变迁研究会、北京水利史研究会等学术组织的许多研究项目,从北京的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为北京城乡建设提供了借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一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是北京市的政区沿革和北京地区自金代以来城市的衍变。这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巨作。北京市水利局系统关于北京地区河流、水系变迁历史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由北京建设史书编委会编撰的《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1986年,内部资料),收集、整理了北京城市建设的丰富史料,总结、研究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此外,由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编的《北京地震考古》(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一书,对于研究北京地区发震机制以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地震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都有着重要而实际的意义。
其三是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加强北京市研究会会员之间,乃至北京与其他地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协作。1984年,北京史研究会曾以燕文化为主题召开第五次学术年会,并约请天津、河北、山西等地的考古和历史学家对先秦时期的燕文化进行专题讨论。为了廓清北京的建城年代,北京史研究会三次约请文献学、考古学、天文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深入探讨。[5]这些学术会议成果对当时的北京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四是通过对北京史的普及和宣传,激发更多的人知北京、爱北京。侯仁之编写的《北京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初版印行万册以上,很快销售一空。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在北京电视台录制的《北京古今十讲》(北京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播出后反响还不错。魏开肇等人合写的《北京名园趣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曾被列为北京市中小学进行乡土教育的参考书。北京市社科院与各区县协作编撰的《今日北京(市区卷)》与《今日北京(郊区卷)》初稿完成后,朝阳区、密云县即将本区县的篇章印成单册,作为乡土教育和干部教育的重要读本。朝阳区还以这本书的内容在本区内举办知识竞赛,效果也很好。
首都博物馆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博多次围绕北京史举办各种展览,如北京通史展览、“一二·九”运动纪念展览、李大钊事迹展览等。这些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有的展览观众竟达数十万人。这类活动,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在思想教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6]
二
自1989年至1998年,为北京史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首都的“两个文明”建设继续向前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北京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在史学研究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起到90年代初,“史学危机”或“史学无用”成为史学界的热门话题。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脱离现实需要的历史研究使人们远离史学。而一些专题史,如地方史、部门史、行业史、企业史等则悄然兴起。因为这些贴近实际、结合现实的历史著述,往往可以直接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在“史学危机”的大潮下,北京史的研究和普及不仅没有停滞,而且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
其一是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的北京史科研成果,继续推进北京史的资料整理工作。
由曹子西主编、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撰写的十卷本《北京通史》,全书长达300余万字,1994年在中国书店正式出版。这部通史全景式地记述了从远古到当代北京的历史,被认为是北京史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标志性著作”。[7]
《北京通史》的出版,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赞誉。认为该著“是我国史学界若干年来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撰写多卷本城市通史的创举”。该著“还探讨了北京近代化、现代化历程,为首都今后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了历史经验,从而使《北京通史》洋溢着时代气息”等。[8]《北京通史》先后获得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首届社科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就是对它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的肯定。
被称为《北京通史》姊妹篇的是《图说北京史》,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齐心主编,分上、下两册,20万字,1999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图片1000余幅,是系统运用北京解放以来的考古和出土文物成果图文并茂地展示北京历史发展脉络的专著。该书荣获全国第十二届优秀图书奖。
在北京舆图研究中,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二集)于1996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对北京地形、地貌、气候、水系、土壤、植被的描述,重点描述了北京从原始农业萌芽到新石器时代的转折变化。由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北京市测绘院制作的《北京市国土资源集》也是一部大型地图集,于1990年由测绘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北京解放以来第一次以国土资源为主题,全面反映北京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性地图集。此外,由宣武区建设委员会编写的《宣南鸿雪图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全面介绍了北京的宣南文化。[9]
随着北京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根据历史档案资料,编辑出版了一批北京史专项资料汇编成果,如《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寺庙历史资料》(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庙会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历史地震资料汇编》(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等。这类成果的整理出版,为人们研究和了解北京某一领域提供了极大方便。[10]
其二是组织学术会议和讲座,出版北京史的科普读物,发挥北京史研究为首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作用。
1989年1月10日至12日,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史研究会、北京社会函授大学联合召开以“北京历史经验与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这是北京史学界首次集中研究如何以史为鉴解决首都当前实际问题的一次会议。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首都“两个文明”建设、党的发展建设、城市发展建设、科研规划、历史和文化专题研究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为使这种历史研究与现实建设相结合的探讨继续下去,会后,将主要发言辑成《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书,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1]
1997年,北京史研究会与中华爱国主义教育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召开了有关圆明园的现状与利用学术研讨会。此外,针对平安大道的建设、颐和园文昌院的开发、北京坛庙寺观的利用,北京史研究会也召开了一些小型研讨会。[12]
1998年9月,北京市社科院与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会联合主办“18世纪北京与世界名城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的学者参加了会议。[13]在北京向国际交往中心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学术讨论成果有重要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